stanley5000 wrote:出國唸大學...
不知E大選擇將兩個兒子從公小轉到私校的考量為何?為什麼有此種轉變?可算什麼階段送出國呢?
這幾年因為投資而廣泛的閱讀與學習,真心覺得完整的人生不應該區分理科或文科,我是理科人,但是活到人生的後半段,才發現人文社會相關的才是影響人生幸福與否的關鍵。台灣的大學教育,為的是培養勞工,所以從高中就開始分組,理組與文組,從此涇渭分明。
從理財投資達到財務自由後,我比較多的心思就放在小孩的教育上面了,教育是為了什麼?除了人格的養成之外,還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到什麼?好好唸書,然後找個好工作?樓上都已經在談論如何轉移財產給小孩了,這樣還需要找個好工作嗎?
好好讀書是一定要的,但是我希望他們是因為想學習而讀書,可是在台灣這個期望很不容易達成,因為成績好的才有路走,未來才有好工作,即便你不追求好工作,台灣也無法提供一個為學習而學習的環境,因為除非不考試,要不然成績還是很重要的,我不認為成績不好的孩子會覺得學習是有趣的。
我覺得大學階段是人生學習能力最強,也最沒有厲害關係的一段學習時期了,可是在台灣大學四年反而是輕鬆混畢業的四年,我自己也是如此過來的,混畢業去就業也沒問題,因為上班接觸到的東西本來就跟大學無關了,學歷是拿來證明聰明才智的,不是說你學會了什麼。
既然台灣的大學教育太過職業導向,於是我就把念頭動到國外去了,美加英澳等英語系國家為主,瞭解他們的教育制度等等,其實發現大學階段正是尋找人生方向的時機,應該是要廣泛的修課,而不是定死在一個科系,台灣的教育卻是要求18歲的高中生就要知道未來自己的志向?台灣的高中生,從小學開始就是不斷的唸書唸書,然後念到18歲就突然開竅知道自己的志向?這會不會太瞎了。
台灣也有大一大二不分系的,譬如清大跟成大,可是這又是個問題了,為了考上這兩間國立大學,大概是要從小很拼命唸書才行,那又跟我想要的教育背道而馳了。
另一個出發點是,世界很大,台灣太小,在能力所及之下,我會希望小孩有更多元的體驗,去年我太太從學校拿回那家私校的傳單,我對那家私校的刻板印象是貴族學校,在看過那家私校的介紹後,我發現我似乎搞錯了,去聽過說明會後,那家學校的教育理念真的是很符合我的想法,學校會在不同年級時舉辦不同的大型活動,每個學生都要完成,有雪山攻頂、合歡群峰、單車環島以及泳渡日月潭,在說明會看到這個,我馬上跟2個小孩說,這些你們老爸都完成了,真希望你們也可以體驗一次。
有句話說,瞌睡正好有人送枕頭來,因為成立新的分校,才會有大量名額的招生,要不然也不用想,於是就這樣,經過一次甄選,兩個都上了,就決定去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