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

樓主開了這個標題,和「經濟」有關係,
那麼我就先來簡單聊一下,我個人認為「經濟」是怎麼回事。

板上肯定有很多大神,就當分享交流,如果汙了您的眼睛先說聲抱歉。

----------------

有一句老話「有土斯有財」

為什麼呢?

不是因為土地就這麼多,所以會保值還會漲價。
而是因為土地可以「生產」,可以產出「農作物」(產品),接著交易,然後「獲利」(姑且不論交易不一定都會有獲利這件事)。

一個家庭,要怎樣才會有錢(經濟變好)呢?
要家庭成員都努力工作(生產),賺錢回來。

那麼一個國家,要怎麼才會有錢(經濟變好)呢?
那就是每個企業,乃至每個國民,都努力的工作(生產),創造「產出」,再藉此獲利。

土地只是一個淺顯的例子,但生產有很多形式。「土地」要是確切地來說,只是生產需要的「資源」。

雞生蛋、乳牛產奶,也是「生產」。
機器製造產品,也是「生產」。
作家寫書,也是「生產」。
程式設計師寫程式,也是「生產」。
搬家工人幫客戶搬家,也是「生產」。

生產的形式很多種,從直觀上的產出貨物,到勞動力的提供、服務的提供、創意的發想這些比較抽象的形式,都是「生產」的一種形式。

這些生產行為所產出的產品之間的交換,就形成了「交易」,從中間就可能產生「獲利」,然後這就形成了「經濟活動」。
所以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動熱不熱絡,關鍵在於「生產」的種類、數量,還有「交易」行為的發生率。

「產品」越多元,能滿足的需求越多,那麼「交易」就會越熱絡,可能產生的「獲利」也就越多。
接著,把產生的獲利再拿回去生產,「產品」變得更多更多元,產生更多的「交際」以及更多的「獲利」,一個經濟體就是這樣不斷成長。

當上面這種循環處於正向循環時,「產品」「交易」「獲利」,都會越來越高,我們就會說,「經濟」越來越好了。
而當這個循環停滯,甚至負向成長時,「產品」「交易」「獲利」,都會越來越少,我們就會說,「經濟」越來越差了。

所謂「經濟」,我認為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

-------------------

上面分享了一下所謂「經濟」是怎麼一回事,可以發現,「生產」對於經濟活動的重要性。

基本上,「沒有生產,就沒有經濟活動。」

「生產」對於經濟這麼重要,那接下來我們研究一下「生產」這件事情。

「生產」需要的是甚麼呢?就是資源。

剛剛提到的「土地」是一種資源,
「礦產」也是一種資源,
「動物」也是一種資源,
「原物料」、「機器設備」、「漂亮的風景」、「特殊的文化」乃至於「人」,都是一種資源。

今天如果你想要找工作或是創業(生產),你會先檢視自己有什麼能力或是手邊有什麼資源可以利用。
相同的,一個國家要發展經濟,首先要生產;要生產,就要視乎於擁有什麼樣的「資源」,來決定其「產品」。

所以諸君可以觀察,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大多數生產的,都是「農產品」「礦產原物料」「零組件」「勞動力」。

因為這些國家有土地、有礦產,且開發度低;
人力資源多,且低廉。

另外就是,這些國家的人民比較窮困,對於工作的接受度以及需求比較大,願意從事勞動生產。所以40年前台灣經濟起飛、
然後中國大陸、新加坡、南韓、南非、泰國、越南、印尼...

所謂起飛,一方面是因為本來就是比較小的經濟體,另一方面就是大家的生產意願高。

然後我們回來看看台灣吧,寶島,沒有什麼礦產資源,土地小。
以前還有勞動力低廉這個優勢,現在也沒了,工資對上對下都沒有競爭力。

你身邊有多少朋友,不事生產,在家當米蟲?
年輕人找工作挑東嫌西,卻又不增加自己的能力?
或是某些朋友,在國內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條件,跑去國外工作(生產)?

然後看看中小企業,不試圖發展,只想依靠政府政策,避免競爭維持現況?

再看看大企業,大舉外移,大筆資金到其他國家投資,在其他國家生產,但賺回來的利潤卻沒有回到台灣?
政策和環境不佳,又造成了多少外資撤退?

我們要把錢賺回台灣來,而不是把外資擋在外面,又把產業往外移,那麼剩下來在台灣的,會是什麼?老人、小孩、舊村落?

然後你會發現,台灣的生產力越來越差,
而經濟這個東西是一種息息相關的循環,其中一項要素的起伏,是會帶動其他要素跟著起伏的,所以連帶著交易變少(市場變小),獲利變差,然後走向負循環。
所以台灣的經濟越來越差。

當資源受制於人的時候,產業發展起來就很困難。

因為資源的限制,台灣可以發展的產業,就是觀光、服務業、設計創意、高端科技...等
其實就是政府喊很久的產業轉型,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準,舊有的生產方式一定會不適用,舊有的優勢可能也會變得不存在或甚至變成劣勢,所以必須要轉型。
當台灣製造變成韓國製造、中國製造、印尼製造、越南製造時,你就不能還想著用台灣錢淹腳目那個時代的方式來生產,你要提供的商品,應該根據本身的優勢來轉變。

光觀是台灣很好發展的項目,但是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就不多說了,
醫療服務、金融服務、技術服務也會是台灣很好的發展項目,但是台灣這方面的人才現在都去了哪?

台灣農業很厲害,技術數一數二,但是土地就這麼大,一年能賣多少農產品出去?如果不能保持技術領先,當其他國家農業技術跟上之後,你又有什麼競爭力?
蘭花王國怎麼崩壞的?只會重演,沒有例外。

生產力下降是台灣經濟很嚴重的問題,在市場上面你提供不了有競爭力、有需求的產品,那麼就只有被市場淘汰。
尤其現在是國際社會,所以生產力不是今天比明天好就算好,而是要比周遭國家更成長才算好。當四周的國家都在大幅成長時,你小幅進步或是持平都算是衰退。

----------------------

前面提到「經濟」與「生產」「交易」「獲利」都息息相關,而且彼此是會互相影響的。

那麼討論完生產,當然不能忘記「交易」「獲利」,這邊統稱為「市場」好了。

有了產品,沒有市場,那麼也是空談,沒有意義。有市場,才有「需求」,你能提供的產品越多,就越能滿足越多的「需求」,當然就能得到更多的「獲利」,讓經濟體產生正循環。

而「市場」的大小,決定了「需求」的多寡,也直接決定了「交易量」和「獲利量」的多寡。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企業家、政府說要把「市場」做大,為的就是製造更多的交易,創造更多的獲利,簡單說就是賺更多的錢。

前要用來幹嘛呢?當然就是買東西。
各位一定覺得是廢話,
但這邊說的買東西不是單指消費,而是用來創造更多的「生產」。
前面我們有提到「生產」的重要性,而生產需要的就是「資源」,直接的資源例如礦產、原物料、山水風景,到間接的資源例如勞動力、人才、設備都是資源,
而且通通都是可交易的,也就是,用錢買的到。

所以要把一個經濟體發展的越來越大,越來越活絡,「吸金」是必須的,要吸金,就要創造條件,讓別人願意「投資」。
經濟體要發展,一定是一個產業帶動一個產業,不斷的用獲利擴大市場,製造需求,生產更多的產品,製造更多的需求,創造更大的市場,如此循環。

我們想像一下小朋友玩沙子,在沙坑裡面畫一個圈,然後在裡面堆沙堡、堆高樓,期間總是會有沙子跑出去圈外,
這時候如果不讓別的小朋友帶沙子來你的圈圈裏面蓋沙堡,或是把圈圈放大,那麼遲早有一天玩到沒得玩。

經濟體也是這樣,如果你只在一個範圍裡面玩,只會越玩越少,越玩越小。
資源和資金都只會漸漸外流,但如果開放市場,讓別的國家的資金進來投資,或是與其他國家簽貿易協定把市場變大,那麼才有辦法玩下去。

畢竟「內需」總有飽和的時候,「資源」總有用完的一天。

但開放市場肯定就會遇到衝擊和挑戰,也有可能會造成國內的資源過度消耗,所以政府們會用政策來避免這些事情,例如選擇有優勢產業的開放,保護沒有優勢的產業避免倒閉,
但是過度的保護只會造成安逸的心態和停滯,反而失去競爭力。

然後我們看一下台灣。
自己該發展的沒有發展,卻嚷嚷著要西進、南進,結果產業外移、人才外流、貿易協定簽不出來,市場越做越小。
因為意識型態和內鬥而錯失的機會太多了,多到不只讓別人迎頭趕上,還一舉超越。

-----------------------

講這麼多,有耐心看完的人我想沒幾個,哈哈。

耐心看完的可能會說,你還不是沒提出個解決辦法?

這年頭,找問題的人多,提供解決方案的人少,不巧我就是提不出方案的那種。

小弟我懂得粗淺,所以才說是分享,也是希望板上能有大神能提供些精闢的見解讓小弟長長知識。

打太多字我都累了。
感謝閱讀。

copy2588 wrote:
我是七年級生進去職場...(恕刪)
台灣經濟不好都是自己弄的拉
完全就是民族性的問題

比如說好好一個100萬的政府標案
就算標到90還有一絲絲利潤
就是有人要70萬來標
標到再用次級品混同級品來混充

一張大廠訂單需要10條線來生產
韓國是三家廠商湊10條線來拿單,利潤高、速度快
台灣是三家都來低價搶標,標到再發包給別人,利潤低還交不出貨來

人家是花錢研發,花錢設計,品牌越來越大
我們是花錢逆向,花錢山寨,來跟蘋果致敬

韓國車設計推陳出新,技術精研,海外成績豐碩
台灣車設計一成不變,技術落漆,抱怨台灣用車環境特殊

以上政府也不是沒有想過,也揹著圖利罵名補助特定廠商
請問拿到補助的廠商"技術"有用心鑽研嗎?
有的話車子還裝東風引擎是哪一招???
還會抱怨台灣用車環境特殊哩!!台灣有欠你什麼嗎??

歹丸人抱怨錢難賺的同時、和不問問自己的民族性???
追求最低成本,錙銖必較的同時,台灣的競爭力也被COSTDOWN了
不是馬冏害的不是蔡陰魂害的,是自己害自己的
台灣的經濟已經沒救了嗎?
%%%%%%%%%%%%%%%%%%%%%%%%

台灣的經濟已經在二十餘年前被設定成朝著統一的方向了

設計者不但深謀遠慮,而且是個想要和大陸統一的人

(先說,我並不反對大陸台灣在某些條件達成統一喔)

那統一和台灣經濟有什麼關係呢?

設計者知道在美國卵翼下

要武統台灣非常困難

唯一的方法就是

利用大陸改革開放,引導台灣資金往大陸投資

讓台灣的經濟不斷沉淪,而大陸經濟不斷提升

等有一天,當大陸的經濟普遍比台灣好了

大陸不用要求台灣統一,很多台灣人自動會要求大陸來統一台灣

在台灣投資大陸的過程中

台灣自然會出現薪水普遍降低

但整府護著資本家(說怕資金外逃)

公司賺的錢集中資本家,資本家才有更多錢投資大陸

然後出生率降低

一般人的經濟越來越惡化

有本事的人往國外和大陸跑

受雇的勞工階級賺不到錢,由政府帶頭把怨氣腦筋出到軍公教退休人員身上

全民都受害

所以目前台灣很多現象其實都跟兩黨共同執行兩岸統一政策有關

天命所歸

大家就認命吧


台灣圖存之道

利用此際貧窮化的一股民氣

斬特權和財閥

恢復司法公正

矯正公務機關的黑箱及濫權

政商勾結













copy2588 wrote:
我是七年級生進去職場...(恕刪)

經濟好不好我不知道,但知道的是樓主肯定魯蛇一輩子………真可憐
台灣真的沒救了吧?

感覺是被這一兩年網路媒體給持續灌溉政治惡鬥後所產生的負面悲觀情緒

只看政治、財經真的會漸漸的杞人憂天

寒、暑假天天有人去日本、韓國、泰國、香港、巴里島

或是其他節慶連假也都出國去的真的非常非常多人

22-30K的年輕人換手機、出國、追星演唱會、遊戲儲值的到處都是

台灣不像伊朗、北韓所被美國給制裁的地方,

一直望著過去經濟起飛的年代,而恨著生不逢時,

投資理財的管道很多,期貨、債市、股票等等的黃金大門完全開放等著去撈

套一句航海王裡面的經典名言:想要我的財寶嗎?想要的話就送給你吧!自己去找吧,我把全世界的寶藏都埋藏在那裡了

現在的新聞看不到哪個縣市有為了找不到工作而困擾

而是滿滿的政治鬥爭的新聞

滿坑滿谷的工作徵才,但大家都是自私的,都希望薪水很多,所以我們才需要理財

大家都希望台灣更好,但台灣不是天堂,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而土地就只有這樣

事事難兩全,

要電又要環保又要電價便宜,核電不能、火力發電也不能、環保的風力發電被罵翻天

推觀光、推環保、推保育,但又希望大家進來台灣蓋廠、創業

鬥爭吧~不然就努力達成移民到心目中的烏托邦吧
copy2588 wrote:
我是七年級生進去職場的時候台灣經濟就開始走下坡了。
有機會進去的是上市公司結果什麼毛都沒有,
只有聽說5、6年級生前輩都有分到股栗,薪水年年調升尾牙抽現金都是百來萬的。

20多年前到現在已經歷經許多產業的更替,
NOKIA都由沒沒無聞到稱霸待過的是那個產業?那家公司?


copy2588 wrote:
再說新加坡他們一般的老闆英文能力就可以自己做生意也不需要貿易商,
政府有補助企業公司東西每五年要換一次,例如電話、電腦、工具、儀器、機台等等。
這樣才會創造國內產業循環增加工作機會,不然一個電腦用十年二十年的做電腦的廠商已經倒光了。

台灣的法律有條圖利罪,
一般民眾也動不動就扣政府圖利財團的大帽子,
在台灣政府機關還沒開始做事,
很多想法被先被搞黑搞臭說成圖利財團了,
前陣子電動機車公規的事就是一例,
在這種氛圍之下,
公務員會傾向只挑"安全"的事做,
反正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




copy2588 wrote:
反觀台灣呢?外銷產品比內銷品好?觀光客來台灣能買什麼?加上捷運又不發達,住宿費又貴誰會想常來台灣觀光?

在台灣許多人的想法很奇怪,
不少人認為建捷運就是要圖利建商、為了配合建商炒地皮,
要不就是認為捷運必須要能賺錢才能興建,
那些人不懂交通習慣是必須投資去培養和改變的,
尤其是幾十年來缺乏大眾運輸、習慣騎機車的台灣人更需要被培養使用大眾運輸的習慣。
其實台灣人口稠密,
世界上許多有捷運的城市不論人口總數、密度或者興建捷運時的經濟條件都比不上台灣的許多縣市,
可是台灣連要建個捷運、輕軌都會被罵臭頭,
很奇妙吧?
以經濟成長率1-3%計算
月薪3萬就代表加薪300-900元
900元連兩個人吃一頓西堤都不夠

一般人對幾%的增減都會覺得是誤差值
可這就是真實的成長率

像我是專職網拍賣家
唯一一次感覺業績大好是去年上半年
我露天賣場的業績每個月都比前一年增加50%
錢真的來得很快

若經濟成長到有感的程度要50%
那只要持續10年,台灣的經濟規模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了


所以結論就是經濟好壞很難用「感覺」可以感覺出來的
六尾七頭~ 感觸良多...出社會時經濟剛開始走下坡

常常會聽到 我以前怎樣又怎樣之類的......

到了約莫5年前 開始聽到 我房子是以前買的 你們現在的薪水是買不起的......


結論 :

總體經濟 不是沒救了 是根本沒必要救...20年經濟最好的時代

個體經濟 不是沒救了 是根本一直蒸蒸日上...

跳躍 一隻公狗 跟一隻母狗 平均兩隻狗 各有一個睪丸...
伊達羊羽 wrote:
六尾七頭~ 感觸良多..我的房子是以前買的,你們現在的薪水是買不起的....(恕刪)
這句話我怎麼在二十幾年前就聽過了.....你怎五年前才聽到。
無殼蝸牛上街頭的巢運都超過20年了
憑"刻版印象"、"感覺"跟"聽說"寫了一篇立論非常薄弱的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