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資本低於500萬別學投資●窮二代浪費時間

nickmice wrote:
感謝樓主的回覆!但是,當馬克思成為您的信仰之時,便是您個人唯心意識的體現.
所以,雖然馬克思在理性層面的分析與推理都是正確的.但是,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卻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也是共產主義未曾真正成為主流的原因,一個對的選擇只存在經濟學的完全理性推定之中,而一個好的選擇卻是人的感性的直覺表現,後者的直觀佔據人類大腦的第一線反應(請參考"快思慢想"著作中關於大腦運作的解說).


你還是沒聽懂

不論大眾的選擇是唯心主義和還是唯物主義

馬克思這個資本主義演化的推論都成立,因為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造成利潤率下降

那麼生產關係就必須改變,自動化替代人力也是不斷在發生的

以前只能替代一部份體力勞動 現在能替代一部份腦力勞動

將來AI能替代所有種類的體力和腦力勞動

否則這種經濟基礎將沒有辦法適應新的生產力

當大蕭條再次發生的時候 大眾如果選擇納粹主義

但是卻沒意識到這時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新時代會發生阻礙

不可能透過納粹唯心主義的方法解決問題,結果就是只是讓悲劇再次發生而已
個人提出一個模型供樓主參考,作為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段話的衍伸.

道生一:人心有唯心與唯物的二重性

一生二:唯心透過政治與宗教得到滿足,以教育作為傳播價值的管道與媒介.
    唯物透過生產與消費得到滿足,以文化做為推廣價格的使用與交換.

二生三:政治與宗教和教育結合強化唯心意識.
    生產與消費(經濟)和文化成就唯物.

三生萬物:以上便是唯心與唯物各自分化與整合的過程,前者形成金融對於經濟的挹注,後者成為財政支持政治的根基.
nickmice wrote:
個人提出一個模型供樓主參考,作為理解"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段話的衍伸.
道生一:人心有唯心與唯物的二重性
一生二:唯心透過政治與宗教得到滿足,以教育作為傳播價值的管道與媒介.
    唯物透過生產與消費得到滿足,以文化做為推廣價格的使用與交換.
二生三:政治與宗教和教育結合強化唯心意識.
    生產與消費(經濟)和文化成就唯物.
三生萬物:以上便是唯心與唯物各自分化與整合的過程,前者形成金融對於經濟的挹注,後者成為財政支持政治的根基.


人類經濟社會的本質是唯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

就像人類有思想有感覺 這些思想和感覺不是建立在心理狀態之上的

因為人類意識本質上是唯物主義的

而是一系列生理和物理的生物化學反應


人類意識的幻覺


1.第一部短影片 TED論壇的演講 你的大腦如何幻想出你意識到的現實 大偉‧亞妮絲
https://www.ted.com/talks/anil_seth_how_your_brain_hallucinates_your_conscious_reality/transcript?language=zh-tw#t-281362

2.第二部影片比較長


以上是關於人腦意識的科普影片,和科學家最新的研究

個人心得:人類根本沒有意識,意識很可能就是不存在的東西,是人類的幻想和唯心主義觀念而已

感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組成部分不受其他東西影響就是意識,但是這只是人類的幻想和錯覺而已

宇宙就是一個整體,宇宙每個原子的組成部分都是互相關聯和影響的,具有因果聯繫的

地球上的人類和火星上的原子都是有因果關聯和物理因果聯繫的,這種因果能追述到大霹靂時期,

人類只是作為宇宙物質性的整體的一小部分而已,人類只是宇宙的器官,生命是一部化學反應的機器,

思考本身只是神經元放電訊號和神傳遞物質突觸的化學反應現象,快樂和幸福本身只是大腦在釋放多巴胺和催產素而已。

各種人腦物理實驗顯示物理現象決定意識 比感覺和思想還要早發生,

有腦神經科學研究在在人腦做出按按鈕決定的之前幾秒鐘就看見神經元被激活現象,然後人類才做出決定按下按鈕。

這可以根據腦電波的研究和核磁共振造影MRI腦區的反應客觀實驗出來


這腦科學的實驗結果和馬克思的觀點 物質先於意識反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唯物史觀原理相符合


思想不是 Ctrl+c Ctrl+v 是用行動及表現去證明


有思想表示你還活著有意識的證明。

CKmelon wrote:
思想不是 Ctrl+c Ctrl+v 是用行動及表現去證明
有思想表示你還活著有意識的證明。


我貼出這些是我花時間看過 思考過 留下的筆記心得

不是CTRL+C

abc003 wrote:
人類經濟社會的本質是...(恕刪)


既然這一切都只是物質幻化的"空",那麼您如此執著的"有"又是甚麼呢?

科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無誤,但讓科技活用的卻是人的心性.科學可以證明意識的物質基礎,卻不能證明人類在科技應用上的必然性.而後者正是人類在不斷追求應然的過程中,希望證得自己心性的實然.如同您希望透過對於真理的追求,證明自己對世界的觀察與發展是正確的一般,這便是意識在唯物基礎上的另一個面向"唯心".

科學只能解答有限的問題,不能解答人類理性以外的問題.而人類的選擇便是這一類看似理性卻又充滿感性的過程,頂多只能以概率形式說明,而不能以因果的必然性視之.一個不能被重複的實驗在科學領域便不能成為定律.

人們或許會投給共產主義一票,但也可能會投給資本主義一票.若以民主過程決定哪一種主義較好,則您會發現長期將趨近於50:50.人非完全理性,愛恨情仇,親情倫理都會影響投票結果.

讓我再次強調,馬克思是對的,但民眾只追求好的.甚麼是好的?用道理是說不清的,只能唯心是問.馬克思本人也同意唯物史觀不會自己演變,必須依賴無產階級的覺醒.但他可能忽視了這個世界擁有資源的人,可以透過不均衡的分配方式不斷製造各種不同的階級,使其互鬥,進而維護自身的利益.世上聰明人何其多,只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唯物),而非最正確的(唯心).您看出其中的矛盾統一了嗎?

我說的不是自己的發明,而是基於對中華文化的內涵的個人了解.您應該已經察覺我所言非虛,但這需要時間接受,非一時三刻可以接受.
樓主
你的這些話
我個人其實不能認同
當你有小資金的時候
就該學習如果控制運用這些小資金
這時候不學習
有一天資金變大時
你一樣無法控制運用的好
因為你沒有時間跟經驗的累積
而通常有大部位資金時
時間也經過多年了
而也錯過多年的時光
今天你還是個窮小子
為什麼不可以帶女朋友進去101那些奢華的精品店
你以為那些店員不會熱情的招呼你嗎
我20幾歲大學剛畢業
第一次踏進Tiffaney
看著那些亮閃閃的鑽戒
稍微有一點點份量的都是30幾萬以上
那是20幾年前的事了
你完全可以感受銷售員的耐心與熱情
這些精品經典老店厲害就在這裡
他不認為你永遠都是買不起的
相反的
他把每一個進門的客人當成他未來潛在的客人
相同的
這些年輕人最大的價值就在他還年輕
還有很多機會
怎麼可以不學習呢
他現在是沒錢
可他會一直沒錢嗎
財富的累積本來就需要時間
不是嗎
年輕人應該學習的是
不能急
很多事是急不來的
尤其是賺錢這事
abc003 wrote:
簡單來講21世紀之後...(恕刪)
nickmice wrote:
既然這一切都只是物質幻化的"空",那麼您如此執著的"有"又是甚麼呢?
科學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無誤,但讓科技活用的卻是人的心性.科學可以證明意識的物質基礎,卻不能證明人類在科技應用上的必然性.而後者正是人類在不斷追求應然的過程中,希望證得自己心性的實然.如同您希望透過對於真理的追求,證明自己對世界的觀察與發展是正確的一般,這便是意識在唯物基礎上的另一個面向"唯心".
科學只能解答有限的問題,不能解答人類理性以外的問題.而人類的選擇便是這一類看似理性卻又充滿感性的過程,頂多只能以概率形式說明,而不能以因果的必然性視之.一個不能被重複的實驗在科學領域便不能成為定律.
人們或許會投給共產主義一票,但也可能會投給資本主義一票.若以民主過程決定哪一種主義較好,則您會發現長期將趨近於50:50.人非完全理性,愛恨情仇,親情倫理都會影響投票結果.
讓我再次強調,馬克思是對的,但民眾只追求好的.甚麼是好的?用道理是說不清的,只能唯心是問.馬克思本人也同意唯物史觀不會自己演變,必須依賴無產階級的覺醒.但他可能忽視了這個世界擁有資源的人,可以透過不均衡的分配方式不斷製造各種不同的階級,使其互鬥,進而維護自身的利益.世上聰明人何其多,只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唯物),而非最正確的(唯心).您看出其中的矛盾統一了嗎?
我說的不是自己的發明,而是基於對中華文化的內涵的個人瞭解.您應該已經察覺我所言非虛,但這需要時間接受,非一時三刻可以接受.


科學不能做到的,宗教更不能做到

而這些唯心主義的宗教觀念更是害人,是阻礙進步 ,阻礙人類認識自己的本質

還會導致非常負面的結果,看看ISIS的狂熱和 基督教「十字軍東征」和「宗教裁判所」、佛教一切萬物皆空的消極

再看看新納粹主義 種族主義等等,民族也不過是一種虛假的意識形態

都是一種人類本質的異化

不真實的幻想就會產生人類不真實的行為,人類會因此不由自主的衝動荒唐行為

講講我媽的經歷

每次碰到問題他不是理性解決問題而是上教會迷信去禱告

這就是導致她貧窮惡性循環的原因,

一個禮拜花3天泡在教會搞小組聚會請求上帝開恩顯靈,卻不認為問題是她自己

根本就是浪費人生命和時間,

人類是演化出來的不是上帝用泥土捏的在吹一口氣

不論理性分析有多少證據 她只是相信一定是上帝花7天造世界

我媽是從小被洗腦的人是很難改過來的

而我親身體會到什麼是 「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


我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1.現實中佛教也有「妙禪」這種宗教斂財的例子什麼原因產生的?

2.中世紀為什麼有宗教裁判所?

3.為什麼基督徒認為要榮耀上帝、成就上帝,而不是榮耀人成就人?

4.宗教的唯物本質和科學實在是什麼? 是唯心主義嗎?

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從宗教問題出發,闡述了一個重要思想:


人類的本質就是人自身。宗教的產生是人性異化的後果。

不是上帝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上帝。費爾巴哈由此批判人的異化。
(各位想想看6500萬年前 地球上沒人類但有恐龍,恐龍信耶穌嗎?)

上帝只不過是人類自身本性的一種投射而已,但是這種投射產生了「人類的異化」

你留給上帝的東西越多你自己就會越貧窮

因此上帝是人類本性的異化就是費爾巴哈的思想 而馬克思認為

宗教是苦難的現實世界的反映,宗教中的苦難就是現實世界中苦難的歪曲的反應。

要批判宗教,最徹底的做法是徹底的推翻顛倒的社會關係,推翻異化人性的社會制度。

顛倒的現實世界一旦被推翻,宗教幻想的天國也就隨之瓦解了。


馬克思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人。

就是說,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

但是,人不是抽象地蟄居於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

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產生了宗教,一種顛倒的世界意識,因為它們就是顛倒的世界。


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邏輯,

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狂熱,它的道德約束,它的莊嚴補充,

它藉以求得慰藉和辯護的總根據。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

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鬥爭間接地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撫慰的那個世界的鬥爭。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卡爾‧馬克思寫於1843年
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實際上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
  謬誤在天國的申辯一經駁倒,它在人間的存在就陷入了窘境。一個人,如果想在天國的幻想的現實性中尋找一種超人的存在物,而他找到的卻只是自己本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尋找和應當尋找自己的真正現實性的地方,只去尋找自身的假象,尋找非人了。
  反宗教的批判的根據就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就是說,宗教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但人並不是抽象的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國家,社會產生了宗教即顛倒了的世界觀,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顛倒了的世界。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的理論,是它的包羅萬象的綱領,它的通俗邏輯,它的唯靈論的榮譽問題,它的熱情,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莊嚴補充,它藉以安慰和辯護的普遍根據。宗教把人的本質變成了幻想的現實性,因為人的本質沒有真實的現實性。因此,反宗教的鬥爭間接地也就是反對以宗教為精神慰藉的那個世界的鬥爭。
  宗教裡的苦難既是現實的苦難的表現,又是對這種現實的苦難的抗議。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廢除作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要求拋開關於自己處境的幻想,也就是要求拋開那需要幻想的處境。因此對宗教的批判就是對苦難世界-宗教是它們的靈光圈-的批判的胚胎。
  宗教批判摘去了裝飾在鎖鏈上的那些虛幻的花朵,但並不是要人們依舊帶上這些沒有任何樂趣任何慰藉的鎖鏈,而是要人扔掉它們,伸手摘取真實的花朵。宗教批判使人擺脫了幻想,使人能夠作為擺脫了幻想,具有理性的人來思想,來行動,來建立自己的現實性;使他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旋轉。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陽,當人還沒有開始圍繞自身旋轉以前,它總圍繞著人而旋轉。
  因此,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後,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異化的神聖形象被揭穿以後,揭露非神聖形象中的自我異化,就成了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於是對天國的批判就變成對塵世的批判,對宗教的批判就便成對法的批判,對神學的批判就變成對政治的批判。



另一篇文章裡我提過民族是什麼樣的概念

台灣人其實不存在●所有民族都是虛假的幻想


民族是虛假的意識形態●實際上並不存在

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法國人、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都不存在

都是統治階級為了維持統治發明的一種觀念和意識形態抽象出來的「幻想的共同體」


在中世紀時並沒有民族的觀念,那時人類依造和宗教和血緣來劃分自己屬於什麼

你去問一個中世紀歐洲或中東的農民 他會說自己是 天主教、新教徒 伊斯蘭教徒

而基督教做為當時的一種統治工具而存在,屬於當時的意識形態上層建築

你跟他講你是法國人 英國人 他會認為你是神經病(因為當時就不存在這種意識型態觀念)

當時人民只不過是一種封建領主的財產,透過政治聯姻或戰爭來買賣和交易領土

他們絕對沒有現代國族主義的觀念

現代民族主義起源於西歐,當時法國上還有英國的領地

英法百年戰爭就是英法封建領主彼此爭奪自己的領土 透過繼承財產(領土)、和戰爭來達成

當時大半個法國是屬於英國領主的合法繼承的領土

直到「聖女貞德」這類事件才開始激起法國民族主義

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也是如此,利用生殖器政治聯姻統一了大半個歐洲

而中國等亞洲國家,當時也沒有整體的國家認同概念、因此不同省分的人會發生械鬥也是常見的


1.如果說民族是以血緣來區分,那麼許多國家都是多種族的 實際上是混血的

2.如果說民族可以用文化來區分,以文化來立國


那麼比如韓國也相信儒家文化思想一樣過中秋節,我們能不能說韓國人是中國人?

現代民族主義的理論認為民族是一種抽象的《想像的共同體》,這種想像是統治階級在一的歷史階段和生產關係

為了鞏固統治加強內部團結所採用的一種政治工具,用來增加它的合法性

就跟「基督教民族」為羅馬帝國的統治階級統一做出貢獻一樣,因此有教皇、大主教

,實際上民族不是血緣、也不是文化 只是一種上層建築和「意識型態的虛假概念」幻想的共同體等抽象觀念

民族是人民的精神鴉片和集體幻想,而不真實的幻想又會導致一種心理衝動,就是人民的行為深受其影響(跟宗教一樣)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就認為 生產力的發展會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決定上層建築

例如說在狩獵採集時代,當時只有部落和酋長的認同

因為生產力不發達不能實行大分工,而中世紀又有基督教認同 伊斯蘭教認同 儒家文化圈等認同

但是隨著現代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 民族主義開始取代宗教認同 成為一種近代的主流

但是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貿易大市場分工,促進的生產力的發展

民族主義這種虛假的上層建築觀念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外殼的程度

為什麼每次經濟不景氣,政治人物就開始抓緊民族主義不放

例如特朗普每次都喊美國優先、例如日本人以前說的日本第一、希特勒認為自己的民族是亞利安人

原因在於這整的資本主義的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產關係,是資產階級佔了統治力,要合法化這種統治決定了上層建築的框架,

資產階級只是利用這種「虛假的意識形態」達成掩蓋剝削的目的,類似「中世紀人民想像出的宗教」

類似教皇教宗和封建領主統治人民增加它的合法性存在一樣,會成為一種過時的觀念

未來的世界是全球化的、真實的世界只有兩個民族,民族的觀念將逐漸被沖淡

1.一個民族是國際無產階級

2.另一個民族是國際資本家


一句話!!!剝削者和被剝削者,壓迫者和被壓迫者

我完全認同自己是一個國際無產階級,國際無產階級才是屬於我的民族!!!

無產階級經在未來上升到民族的高度,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和我一樣

有理性的勞苦大眾應該認同自己是一個國際無產階級,不是什麼台灣人、不是日本人、不是美國人、不是德國法國英國人中國人、不是越南人、不是印尼人、不是新加坡人 因為這些全是虛假的。

因為「民族這種幻想的假設」沒有必要

這種上層建築已經完全不符合現實的經濟基礎了 ,會逐漸隨著全球化的發展達到不得不改變外殼的程度


最近全世界為什麼會被川普現象、美國保護主義搞得沸沸揚揚、被英國脫歐、被貿易戰、甚至台獨所影響

這一切跟都是有經濟原因的


美國內部矛盾的來源其實很簡單,就是資本不斷剝削剩餘價值用來積累、集中和積聚

美國內部不可能再提高剝削綠或剩餘價值率,

因內部存在工會抗議,因此只好從外部世界下手,從國外輸入剩餘價值,透過不公平的金融規則

透過壟斷高端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和出口高附加價值產品,再用高於勞動價值的交換價格到全世界交換物品,

或是乾脆印白條(美元) 再分給美國藍領中下階層一些從國外輸入的剩餘價值輸入來穩定社會,

也就是如恩格斯所說的被資產階級收買了 他們早就變成工人階級的貴族「工人貴族」

美國內部發展,並不可能自己化干戈為玉帛,因為資本主義的唯一發展動力就是追求利潤

利潤就是一種剩餘價值,而美國內部的既得利益者卻不可能放棄自己手中的利益

因此只有轉變為帝國主義更大程度的壓榨全世界,要化解這種矛盾只有實行社會主義

但是要干預美國內政也是不現實的,因此只能看著貿易戰最後升級

當然美國內部的政治菁英非常清楚貿易戰本身就是個藉口, 最終要的是遏制製造業2025的中國崛起,

因為世界市場的份額和可以剝削的勞動力數量都是有限的

貿易逆差從特裡芬博論來說是邏輯自相矛盾的假議題 還有貿易赤字對美國的企業來說賺取了大量利潤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你會說既然如此美國政治菁英何必發動貿易戰?

因為他們看的是未來中國製造業崛起會瓜分他們剝削其他國家剩餘價值的份額(及利潤份額)

這樣美國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們就不可能過奢侈的生活了, 而這對發展中國家來看和另外全球這50~60億人口來看是不公平的

開發中國家應該也要有發展高科技和出口高附加加值產品的機會,才可能打破技術壟斷 一方面中國只有9600美元人均GDP,

中國的中產階級只有1億人口,還有5-6億農民工需要脫離貧困 已開發國家一般中產階級佔國家人口40~50%

只有全面性的產業升級才可能,讓大多數開發中國家人都脫貧 但是全球開發中國家的50~60億人口都脫貧,

他們就無法實現從外部輸入剩餘價值 最終美國可以能會轉向新納粹主義,然後發現這條路走不通 政治體制崩潰,

不得比轉向社會主義,要美國轉向社會主義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用一條非常曲折的道路通向社會主義

如果不是因為對外大規模戰爭戰敗和發生嚴重的內戰 ,無產階階級革命 既得利益者絕對不會主動讓出利益,

一方面美國本身還有新教和資本主義的信仰在 阻礙新型態社會生產關係的發產,美國中產階級的人數會持續減少

貧富差距會持續惡化,原因在於資本主義全部的發展動力都是依靠剩餘價值和利潤來進行

而科技進步會導致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生產率也會提高 同時長期平均利潤率會降低 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技術構成都在提高

伴隨著跨國資本主義公司轉移海外、產業後備軍的擴大,反移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 最終是全球化的發展會提高勞動生產率

加速世界革命 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會加速國際無產階級這一新誕生的種族覺醒,成為全球統一的意識形態和民族

馬克思的預測在100多年後看來還是相當準確的 最終是全球化會導致一個國際共產主義,加速世界革命的發生

人們不再需要宗教和民族主義這一類「精神鴉片」 和意識型態上層建築

從而看清楚到底是誰在剝削他們,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馬克思是同意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因為大市場的分工加速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發展會加速生產關係的發展,而導致上層建築被改變






馬克思關於意識形態的分析框架及其拓展
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始終關注的理論問題。我們在梳理其意識形態思想發展脈絡的基礎上,從整體性視域概括出馬克思語境中的意識形態概念,並從中透視出馬克思關於意識形態的分析框架,以及後人對這個框架的拓展或批評。這些分析框架是我們看待當前意識形態現象的基本理論工具。
一、意識形態的三種概念
(一)認知性概念
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起源有「兩個傳統」:英法唯物主義和德國觀念論。特別是在前者的影響下,馬克思首先把意識形態當作一個認知性概念。他把以黑格爾哲學和青年黑格爾派為代表的哲學和神學詮釋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它們是「從天上降到地上」,走的是一條從思想觀唸到客觀現實的唯心主義道路。馬克思把這樣的意識形態定性為「虛假意識」。虛假意識是對社會現實的顛倒、歪曲和虛幻的反映。馬克思用「照相機隱喻」形象地揭示其本質:「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係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呈像的,那麼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1-1]作為一個認知性概念,虛假意識是一種脫離實際的理論學說,它錯誤地認為思想觀念是獨立自主的。與虛假意識對立的是「科學」即唯物史觀。馬克思本人從來沒有將自己的學說歸結為意識形態,恰恰相反,它是與意識形態對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馬克思通過批判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建構了科學的、唯物主義觀念學即唯物史觀。它主張從物質實踐出發理解意識形態,將意識形態歸結為意識了的社會存在。
可見,在認識論框架中,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理解為「虛假意識」「唯心史觀」。與意識形態對立的概念是「實證科學」、唯物史觀。在這個背景下,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宗教和哲學的批判,為科學理解人類思想活動和意識形態提供認識論基礎。
(二)結構性概念
梳理馬克思著作,我們發現,他基本上是在否定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概念的,但也曾在描述意義(中性意義)上使用它。馬克思採取了「空間隱喻」(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公式)的表述方式,對意識形態進行了結構定位。「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併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2]馬克思描繪出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之間的「立體關係」,並揭示了意識形態的社會要素本質:「觀念上層建築」。
研究作為結構性概念的意識形態,就是探討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之間的因果互動機制、交互作用。第一,經濟基礎的「觀念上層建築」。作為社會生活的結構性的話語,意識形態是經濟基礎的「反映維度」。這種反映維度既包括否定性要素,也包括肯定性要素。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更為強調的是意識形態與社會經濟結構之間的同一性邏輯,而不是差異性邏輯。第二,思想型的國家機器。與經濟結構相比,意識形態與政治上層建築的關係更為密切。一方面,國家機器直接規定了意識形態的建構方向和基本內涵。另一方面,意識形態主動論證和設計國家制度,是關於政治法律制度的國家機器理論。馬克思深刻揭示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的同構性:「我們知道,這個理性的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恆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佈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3]第三,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只有佔統治地位的思想觀念系統才是意識形態。馬克思將意識形態與整個社會意識、文化系統進行了「抽離」,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它是與個體的、零碎的日常意識、思想和價值觀念相區別的。意識形態是理論化、系統化的思想觀念,在社會思想的傳播和影響上佔有主導權。其次,它是與被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相區別的。意識形態只限定為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的「反映維度」。
(三)功能性概念
意識形態還是一個功能性概念。這裡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識形態主體性機制中呈現的主動建構的權能,特別表現為政治合法化和文化主體塑造等社會政治功能。
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的產生、擴散同階級關係聯繫起來。「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4]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取決於和來自於經濟條件與階級關係。意識形態是一種觀念體系,它表達的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統治階級要通過意識形態對自身權益進行合法性論證。為了發揮合法化功能,它必然採取「虛假意識」的形式。這是因為,意識形態本身表達的是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而為了使自己的特殊利益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它需要「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1-2]。意識形態在表達統治階級特殊利益的時候是真實的,在表達社會普遍利益的時候才是虛假的。由此可見,虛假意識的存在不僅僅是認識論問題,更有著深刻的階級根源和利益根源。作為一種虛假意識,意識形態以一種幻想的、虛幻的形式實現了自己的階級辯護功能。「意識形態以一種幻想的形式代表階級關係,這些觀念並不準確地描述有關階級的性質與相對地位,而是以贊同統治階級利益的方式來歪曲這些關係。」[5]馬克思認為,只要在階級社會裡,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與社會普遍利益就存在矛盾,意識形態就要掩蓋這一矛盾。兩者之間的契合程度越低,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就越多,意識形態的合法化任務就越重。
二、馬克思的分析框架及其拓展
通過多重語境的概念釋義,我們實際上觸及馬克思研究意識形態的分析框架。在意識形態理論的流變史中,相關學者對這些框架展開了一系列的拓展或批評。
(一)科學-意識形態的認識論框架
在認識論框架下,意識形態與科學是對立的:一是它與自然科學的對立。「必須時刻把下面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併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6]二是它與社會科學的對立。馬克思多次講到,要清算意識形態家的見解,闡明他們的理論學說——歷史科學。兩分法影響到後來的阿爾都塞。他認為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存在「認識論斷裂」,青年馬克思的思想屬於意識形態,成熟時期的馬克思思想屬於科學。
科學-意識形態的對立被列寧打破了。列寧將意識形態概念中性化,意識形態並不必然是虛假意識,也可能是科學理論。列寧指出:「一句話,任何思想體系都是受歷史條件制約的,可是,任何科學的思想體系(例如不同於宗教的思想體系)都和客觀真理、絕對自然相符合,這是無條件的。」[7]這裡的「思想體系」就是意識形態。科學的意識形態概念表明,不能簡單地把意識形態等同於虛假意識,意識形態也可以是科學:只要它反映社會歷史發展趨勢,真實反映人們的利益和需要,它就是真實的。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趨勢、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科學的意識形態」。盧卡奇、葛蘭西等人都受到列寧的影響。他們都把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看作是科學理論。美國著名意識形態理論批判家古爾德納也曾指出,意識形態並不侷限於虛假意識,它也可以是正確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話語」。「意識形態作出了對於社會世界的一種診斷並且聲稱它是真實的。它提供了一幅精確的社會圖像並聲稱(或暗示)它的政治方針就是建立在那個圖像的基礎之上的。」[8]
毫無疑問,科學-意識形態兩分法是青年馬克思分析意識形態的基本框架。馬克思當年主要任務是清算「意識形態家」的唯心主義,因此,他過多強調了意識形態的虛假性。但馬克思同時也指出意識形態在某種情況下可能是「正確意識」「理性話語」。當某種統治階級處於上升時期,它代表社會普遍利益,能夠客觀反映社會現實及其發展趨勢,它的意識形態就是「正確意識」。在推翻封建統治的時期,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就包含了真理性因素。
(二)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結構論框架
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社會結構理論是馬克思分析意識形態的根本框架。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初步勾畫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的結構關係,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將它明確化。晚年恩格斯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分析框架。西方學者沿著兩種不同路徑拓展著這一框架。


abc003 wrote:
科學不能做到的,宗教...(恕刪)


您陳述的內容在理性上我皆認同,但事實是沒有人會為了科學而改變,但會為了宗教而改變。針對這種現象,您可曾思考過「科學」的解決方案嗎?

「精神鴉片」無處不在,可以吸菸喝酒,可以賭博嫖娼,可以沈迷電玩,可以沈潛書海。每一種都可以是宗教,都可以是一種「幻覺」,但也是一處安全的心靈避風港。唯物的現實創造了唯心的虛擬安全需求,人心一旦受傷除了逃避便是反擊,在恐懼中尋求宗教的慰藉,在戰爭暴力中尋求救贖解脫。

所以,您若真心為「人類」思考未來,便必須先接納存在自身的「人」,思考一個能被眾人接受且能推廣的說法與方案。在此之前。您要面對的將是自身的「人性」,如何透過理性理解與感性接納,不尋求科學的強大依靠,不沈溺於脆弱的無法自拔。這便是「宗教精神」,與「科學精神」透過否定方式尋求真理的方式不同,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接納人存在的客觀事實。將兩者合而為一,從人的整體出發才能為人類找出可行的未來發展前景。

您比我聰明且與年輕,您若能深刻理解母親在宗教需求上的事實真相(拋開批判的眼光,沒有差別的去了解),將能在理性的理解層次上迸發感性的偉大思想。祝您旅途愉快!

最後感謝您花費精力整理的資料與心得,很有啟發性,為網友們帶來不同的視野,在此感謝您的付出。
abc003 wrote:
年輕人大學畢業後一...(恕刪)


我照你說的話 反方向去走
也可以做到
你說無法做到 但不代表別人就真的無法做到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凡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是有人會做到
不可能化為可能
不會因為別人說不可能 就真的不可能
當你說不可能的時候 那這樣就真的不可能了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