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富士康以3890億日元豪氣併購Sharp,同時大肆出手收購世界各地的“沒落貴族”,試圖推動富士康的向品牌企業轉型。可惜,“日本工匠”還是被“中國血汗工廠”同化了,富士康為時兩年的低價策略,幾乎耗盡了Sharp的品牌溢價,產品質量問題頻出,銷量隨銷售鋪貼退坡同步下滑,低價策略,使得Sharp百年商譽危在旦夕。
在代工模式日漸不明朗的情況下,富士康著力轉型,推出了品牌戰略。為了打造自己的自有品牌戰略,富士康收購了多個富有“情懷”但被市場“拋棄”的品牌,其便包括了Sharp。在富士康的代工利潤遭到侵蝕之際其收購Sharp,也表明了富士康想要打造自己自有品牌的決心。
2016年,富士康收購了Sharp66%的股權,希望以此推動Sharp品牌的複興從而助力富士康的品牌戰略。遺憾的是,高端的Sharp在被富士康收購之後,就淪落為低端市場的跑量品牌。Sharp的低端策略雖然短期刺激了市場銷量,但長期的用戶信任和口碑已經被完全透支。
事實上,在Sharp打上低價策略之後,其質量水準確實暴跌,比如在金屬邊框成為電視標配的當下,Sharp電視的多個主推型號不僅採用塑料邊框設計,甚至工藝差到可以在屏幕邊框鬆動處直接插入一張信用卡。
這種品質不能得到保障的低價策略無疑是在消耗Sharp的品牌價值,據中怡康數據顯示,2018年4月Sharp電視的零售量份額為8.65%,僅僅排名第六,且較上月環比下滑3.5%,在Top 20品牌中零售量下滑最大。甚至在零售額份額的排名中,Sharp電視所占份額僅為8.08%,只位列第七。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Sharp手機市場遇冷之後,Sharp官方選擇了降價來促銷此款手機,某電商平台SharpAQUOS S2從原價2499元降至1099元銷售。不過,即便降價也沒能改變Sharp手機在中國市場的遇冷,如今Sharp的官方微博已經清空了所有內容。
在富士康拿到Nokia的品牌授權後生產的第一款竟然也是低端機。經網購平台的搜索,這款Nokia6目前的普遍售價為1300元。
事實上,不論是Sharp還是Nokia,富士康在打造品牌戰略的過程中,並沒有真正去打造屬於自己的自有品牌,反而是急於求成一味追求低價,但是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視,國內的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想要博出位,僅僅想依靠價格或者是販賣情懷是幾乎不可能的。
如何樹立和打造一個品牌,正是以代工出身的富士康所缺失的。已經接受了低利潤思維的富士康,在一旦產品市場遇冷之後,首先能想到的便是壓縮利潤空間,但是這恰恰是樹立品牌戰略最不可取的。
TCL 自從去年底花 1千萬美金 打賞友達,獲得專利官司解套後,今年也有進軍台灣市場,Costco 有賣 TCL 和 infocus 電視, 光是 定價和外型規格, TCL 就比 infocus 稍有賣點. TCL的品質,還待市場時間考驗,希望不要淪為 infocus等級..
.MBUSA wrote:
只能說,在位的人腦袋...(恕刪)
老實說當初小弟買入鴻海有一個主要原因是,他併購夏普。
畢竟好幾年前的鴻海大電視、近幾年的INFOCUS都很明確,就是鴻海想跨足電視產業,而自己的品牌太弱(或應該說是不具品牌價值),所以買入夏普的確大幅拉升了鴻海旗下電視產業的價值。
"夏普現在也是鴻海的,買INFOCUS的CP質更高"、"INFOCUS就是夏普的閹割版,但扣除用不太到的花俏功能與外型,其實面板一樣,畫質表現也不會差太多",在併購夏普的第一年,小弟曾經在美式賣場聽到不只一次上述類似的對話。
另外,更有一派向心力足夠的買家,他們買入夏普電器,理由是"夏普功能與價格與其他日系廠牌差不多,為何不支持郭董的夏普?"。
然而時至今日,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夏普在中國的品牌價值,確實比當初純日系血統降低了。去年底小弟問了中國的幾家陸資協力廠商、陸幹、台幹與台資協力廠商,他們都告訴小弟,如果要請他們買電視並帶回/運回台灣,索尼是首選,要CP值就買小米電視之流,至於夏普,他們普遍不認為需要特別從中國買,因為比上不足,比下優勢也所剩無幾。
就目前這筆併購案的感覺,鴻海的自有品牌夢並未因為夏普而被拉升,反而比較像是夏普品牌價值因為鴻海入主而透支,這是小弟兩年前就預料到的,但小弟原以為會有3-5年的蜜月期,沒想到夏普品牌價值崩壞的速度這麼快。(小弟原本的想法是,鴻海持續利用夏普品牌產出高端產品宣示技術力給消費者信心,然後中階產品利用夏普品牌提升獲利,低階產品用INFOCUS打價格戰)。
至於NOKIA,除了情懷,我才疏學淺實在不知道賣點是什麼?我拿過NOKIA不少支手機(3210/7110/8210/8850),當時價位都不便宜,但是現在看到NOKIA,看到比起從前實惠許多的價格,我卻本能把他歸類到華碩、小米這類,品牌只是附送,功能才是價值的產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