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

已經達成財務自由的大大們, 可以分享一下嗎?

獨孤求敗5805 wrote: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財務自由,但我知道我不缺錢, 而且我的每一塊錢都是自己賺的.
這種自信是長期的生活態度養成不浪費不奢侈.(即使我可以), 而且是長期投資專業養成的自信.

對於錢, 夠用就好.
對於生活, 舒服就好
對於房子&傢俱, 習慣就好. (台北上班,住桃園鄉下)
對於家人, 健康就好
對於未來, 有時間,有錢, 有目標, 有成長.

我跟另一半的錢也都是自己賺的,加上一點運氣,目前財務還算順心。



獨孤求敗5805 wrote:
之前分享的另一篇文章,供參考.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51&t=3903314&p=1

好文!值得拜讀。
shih3246 wrote:
很好奇~ 請問是否有...(恕刪)


您在這裡詢問"財務成功學",我猜只有財務"成功"的大大們願意表態回答,財務"失敗"的大大們或許多噤口無語,因此所收集到的方法可能會有"生存者謬誤"...我想先提醒一下。每種方法可能有人成功,也可能有人失敗,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自己的狀況!

我很幸運,有家小小的家族企業可經營(我是靠爸族),要達成財務自由也就比較輕鬆些...然而回顧過去,有許多人和我站在相似的起點,聰明才智遠高於我,認真積極遠勝於我,20年後卻死在沙灘上。同樣地也有許多人在我看來奇蠢如豬,夜夜笙歌,3~5年後我卻看不到他車尾燈。

所以達成財務自由的第一步,我把它解釋成運氣...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環境,做了正確的事。

以我來說,可能是:
1.專注本業~雖然我一直自認是天縱英才,孔明再世。但我更相信隔行如隔山。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
2.保守...極端的保守~看過太多同業黑字倒閉後,使我保持極端保守的財務操作。我賺到的錢大多只放在定存,以維持極高的流動性。

這樣的策略會讓人走的很慢很悶,所以我不能羨慕別人而亂了節奏。就真的是龜兔賽跑裡的烏龜...但是緩步走,有時候也會走到目的地的。

shih3246 wrote:
很好奇~ 請問是否...(恕刪)

JuliusCeasar wrote:
您在這裡詢問"財務成功學",我猜只有財務"成功"的大大們願意表態回答,財務"失敗"的大大們或許多噤口無語,因此所收集到的方法可能會有"生存者謬誤"...我想先提醒一下。每種方法可能有人成功,也可能有人失敗,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自己的狀況!
...(恕刪)


不是有句話說:想要成功就必須跟著成功者學習。

我之所以會開這個版,就是希望已達成"財務自由"者能分享個人的經驗,過程,好讓我們初學者,或尚未成功者,甚至失敗者都可以參考看看,別人是如何達成目標?是如何成功的?

當然,適合別人的未必就會適合自己,況且不是每個人達成財務自由的標準會相同,也有深淺度的不同,需求的不同...等等;但是可以參考別人是如何成功的,也可以吸收一些知識。


就算是靠爸媽族而成功的,也可以分享。。。有些富二代,即使繼承父母龐大的財產,卻不善經營,不會守成,結果變成敗家子,也不在少數哦!

感謝JuliusCeasar大的分享~~


shih3246 wrote:
不是有句話說:想要成...(恕刪)


我會特別提醒"生存者的謬誤",是因於我親戚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我的親戚生有大志,不甘平凡~為了追求成功,他群覽眾人的成功學,綜合了多位大師的建議,勇敢地創業。
創業過程中,幾多波折!他也依循著前人的教誨,或說應臨機應變,或說應堅持到底,他都做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所本


結果.....他就倒了!!


"學習他人之所以成功的優點" 必須很小心!因為我們很難確認:他之所以成功究竟是因為他的"優點"(若是,則優點與成功有因果關係,當然該學習)還是因為他的"幸運"(若是,則他的優點與成功全然無關,學了可能反而害事)。

舉誇張一點的例子~如果有位大大因為買了張樂透而達成財務自由,那我們該學習他"買樂透"這個優點嗎("買樂透"這件事可以輕易地美化成勇於嘗試、把握時機、眼光精準、持之以恒、準備好機會才能等到成功的降臨......等等)?

版上諸位達成財務自由的大大們告訴我們許多成功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但絕非"模仿"即可看到他們的車尾燈,而是必須多方思考再選擇"適合"的方法...


然後,就認命吧。

.
請容我再嘮叨一下~

如前所述,我認為我達成財務自由的原因是
1.專注本業~雖然我一直自認是天縱英才,孔明再世。但我更相信隔行如隔山。沒有三兩三,不敢上梁山。
2.保守...極端的保守~看過太多同業黑字倒閉後,使我保持極端保守的財務操作。我賺到的錢大多只放在定存,以維持極高的流動性。

但是客倌您如果因為認同而選擇我這樣的方法,很可能一輩子無法達成財務自由.........因為太慢了!!我這方法只適合"命長"的人。慢慢磨慢慢耗,戲棚下坐久了終究可能會輪到你。我這樣的方法另一種可能的結局是當我達成財務自由之前,就已經從人生中自由到極樂世界去了!

我的方法我的經驗,未必是別人該學習的!

絮絮叨叨,就請看官多包涵了~
借我標記一下!有空可以好好拜讀一下!
JuliusCeasar wrote:
我會特別提醒'生存...(恕刪)



路過,忍不住發言。
生存者的繆誤的確存在。而且也同意要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但我想別人的方法還是有參考的價值。最起碼可以從幾個觀點來檢視合不合理。
1. 成功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被複製。很明顯,中樂透很難複製。
2. 成功的方法是不是合邏輯。例如有些基金就說每月投資多少,假設年報酬15%,多久你就是億萬富翁。每年固定15%收益完全不合經驗邏輯。
3. 是不是可被自己執行,有時因為自己的現實條件,根本無法執行。

另外大富由命,小富由儉。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得五讀書。
如果只要求小富,搭配努力加節儉。也沒那麼難達到啦。
貼上我以前的文章參考。

給還在奮鬥的人建議:
1.節省一點. (存一半的薪水)
2.30歲前專注本業, 變成那行的高手,每3年跳巢一次, 目標每次加薪20-30%.
3.30歲前如果你發現你那個行業的高手,最高的薪水也不太高. 那你可能要學習第二專長了. (第二專長要對第一專長有加分效果; Ex: 英文), 或改行吧.
4.30歲後再學投資吧.


JuliusCeasar wrote:
我會特別提醒'生存...(恕刪)

J大提的"生存者的謬誤"真的說到我的心坎裡,
每個人的條件/運氣/個性/觀念等都不一樣,
參考別人的經驗也很難複製到自己身上吧!
我思考過自己一路走來的過程,
真的覺得連複製自己經驗都有很大的困難,
更不用說別人了.
所以還是盡量找自己的方法吧!
很實用的分享,讚~~~


獨孤求敗5805 wrote:
路過,忍不住發言。...(恕刪)
什麼叫成功?什麼叫失敗?

樓主定義的財務自由=被動收入 > 生活支出
收入這個詞其實是有點模糊的,高收益債的配息說明就很清楚可以說明這個模糊性,配息可能來自於本金,那這個配息算收入嗎?我1000萬放銀行,每年領100萬出來用,這個100萬算收入嗎?支出其實也是,生活開支還算固定,但是非生活開支才是大條的,譬如意外、生病、買車買房、小孩出國留學等等,大額開支往往都會打亂原本的財務規劃。

財務的不自由大多來自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知道未來會不會花大錢,所以只好盡量省吃儉用,看看樓主所以期望的,被動收入 > 生活支出,不也是為了因應未來不確定性,只要保持本金不變少,那未來怎樣也可以因應,然而這樣一來,除非你的本夠粗,要不然最終都會往節省支出這個方向靠近,假如你只花1萬,那被動收入1萬就成功了,假如花5萬的話,那得要賺5萬才算成功。

被動收入這個詞應該是從富爸爸窮爸爸一書開始流傳的,那本書我也深受啟發,不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資產的概念,理財理財就是管理你的財產,然後管理你的風險。理財不是投資,保守者可以不投資,但是不能不理財,規劃、配置、管理風險,最終才能過的安心,才是財務自由。

理財是很個人的,知識的建立容易,但是實踐需要花時間,要不斷的調整,要丟著不管,還可以安心過日子,那真的要本夠粗才行。我退休至今10年,我分享一下從發想離開職場(2006年)至今的規劃與配置。
2004年:開始記帳至06年,有2個完整年度的支出資料。
2005年:法拍買進高雄套房,陸續執行到07年。
2006年:投保100萬額度的長期照護險。
2006年:離開職場
2007年:資產配置;台股70%、套房30%。
2008年:金融風暴,台股部位市值腰斬,進行換股,以定存股為主:中華電、大豐電、恆義食品等。
2009年:打算換屋,為資金彈性運用考量,鎖定預售屋。為避免未來房價上漲,買入營建股當作避險。
2010年:買入預售屋,賣掉部分營建股當作頭款,中間工程款也是賣股因應。
2011年:台股部位調整:中華電、大豐電、恆義食品等內需股陸續賣出,改持低本益比小型績優股。
2012年:新屋交屋,貸款30年期、寬限期3年,以利資金彈性運用。
2013年:賣掉舊屋,償還貸款後部分款項購入新車,其餘全數買入高收益債基金(分散10檔不同基金、遍及各種地區)
2014年:資產配置:台股60%、套房20%、高收債20%。
2014年:台股部位調整,減少高配息穩定股,增加低配息成長股。
2016年:因應換車計畫(不是2013年買的那輛,是另一輛),保留今年股息在手上。
2024年:55歲時打算用小孩的名義買年金險,繳費10年期,等於是分期贈與,不過只要我還活著,年金就是我領,死了當然就歸他們的了。

目前的規劃配置就是如此,現金流入有:房租、高收債配息跟股息,套房的配置理由很單純,就是收益型房產,兼具收益與抗通膨,而高收債的配置是為了股債/國內外的風險平衡,台股則是價值投資與套現容易考量,未來的年金險則是避稅與怕活太久。支出我則是沒算太多,以前記過帳了,大概知道一年生活開支是多少,大額的花費會預先保留股息來因應,沒有計畫的話,就會再去存股,手上的現金只會保留幾十萬,支應數月的房貸支出。
  • 98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