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友達目前的借劵餘額高達111萬張,借劵賣出餘額是 96.2萬張.
但如何知道 某些特定時期區間,到底借劵多少? 還劵多少?
只要輸入日期區間, 把 A-B 得到的數字,就知道這期間還有多少沒有還劵, 是否已接近還劵約定日期,
(注意事項:
1. 這裡的資料只能查到 借券數字,查不到是否已經賣出
2. 這裡的資料涵蓋 證交所 和大部分 劵商 經手的借劵數字,但可能有少部分劵商經手的借劵資料,沒有如實申報,不過這一部分很少,目前我看到有短少 5.4萬張)
例如,我想知道今年底前,到期必須還劵,但目前尚未還劵的張數?
我只要輸入 105/11/3 ~ 105/12/31
就知道 A - B = 191084 -159304 = 31780,也就是有 3萬張借劵,必需在這兩個月內到期還劵,因這批借劵已經即將滿一年,不能用續借方式延期,必須 重新議價 借新還舊,或是 從集中市場和ADR 買回還劵,
以下是今年各月份,借劵變化,還有仍未還劵張數.
月份....新借劵...後來已還劵..尚未還劵張數
===================================
2017/1.. 106229- 92129= 14100
2017/2.. 327854- 219208= 108646
2017/3.. 386783- 217617= 169166
可見農曆年後,2月和3月,內外資開始瘋狂借劵70萬張,並賣出,但 後面幾個月已經陸續還劵40幾萬張,為什麼那麼快就還? 有可能是 出借人要求調漲利息,借劵人只好還劵,另外找利息比較低的新劵
2017/4.. 168661- 125900= 42761
2017/5.. 123189- 90175= 33014
2017/6.. 225409- 130364= 95045
4月,就已經把友達借劵賣出用光96.2萬張
2017/7.. 622790- 408611= 214179
2017/8.. 249342- 59377= 189965
2017/9.. 95553- 7998= 87555
7月因瑞士信貸 大肆喊空面板股未來3年前景,面板報價也大舉崩跌, 所以,借劵市場突然大掀波瀾,原本想投降的借劵戶,陸續還劵了,又重拾了信心,趁勢借新還舊62萬張,把早期或即將到期的舊劵40萬張先還掉
準備和友達長期抗戰下去. 8月還是大借了20萬張.再度把友達賣出額度用光
2017/10.. 81299- 11201= 70098
瑞士信貸那份報告,似乎對 面板股價和報價殺傷力 和 借劵市場的破壞力極大.
tony10101515 wrote:
有可能會軋到借卷嗎...(恕刪)
借劵 不像 融劵,必須在 股東會和除息前,強迫還劵....借劵方只要 設法用更高的利息去找劵,用借新還舊,就可續命不用買回.
但有幾種情況,可能會對借劵者 產生衝擊
1. 公司派突然宣布減資,因為 這牽扯到 所有股東權益的變更,111 萬張借劵會被迫回補還劵,不能用 借新還舊的方式續命.
2. 出借人 看到股價大漲,想 獲利賣出自己持股,或調高借劵利息 時,有可能 要求借劵方提前還劵.
3. 借劵擔保金需要40%,維持率必須在120%以上, 公司股價若大漲超過16%,借劵者被追繳擔保金,若付不出足額擔保金時,可能就得認賠回補或被證交所劵商斷頭,強制回補.
公司派手上有很多武器,若有心用庫藏股或減資的方式,玩死借劵空方,借劵戶可能就麻煩了.
2017/02/22 彭双浪: 友達20年,現在體質最好
但晴天霹靂,農曆年後,短短2個月內,內外資突然合力大量借劵70萬張,鎖定友達全力放空...我還是想不出,當時有什麼明顯的徵兆,讓空方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如此全力放空 低價業績股友達? 當時是否有接到什麼 大魔王的指示? 要不按牌理出招,不計成本,完成背後的陰謀?
當時大部分的外資報告還算樂觀或持平.
少數幾家同步提出預警
大摩對LGD喊出減碼,轉進友達,(仍維持友達加碼、群創中立投資評等)
某日系外資(可能是大和國泰?)則是在2月12號將 雙虎評等降至減碼...
JPMorgan摩根大通的Narci Chang 張恒,在2/13日出報告警告,
張恆指出,自去年1月景氣循環底部起,面板價格就以快與大於預期的速度上漲,然在擔心面板缺貨、買盤提前卡位帶動下,庫存已逐漸攀升至正常水位之上,但電視終端需求並未顯著好轉。
歷史角度來看,面板將再次供給過剩,張恆將友達與群創投資評等同步由中立調降至減碼,目標價則分別由15元與15元調降至10元與11元,接下來股價將會明顯下修
摩根大通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張恆在2016/10/22表示,受惠於面板價格持續走揚,面板雙虎下半年獲利表現相對搶眼,但群創2016年全年仍會虧損77億元。 事後數字證明,他的預測失準了.
外資、外資券商不分?超過9萬人搞錯的觀念
內資 下單到 外資券商,假外資 下單到 內資券商
台灣『外資券商』總整理
1. 2018年整個需求和產能增加的比例大約相對還是偏樂觀的,明年面積大約有8%的需求增長,所以TCL 預計明年大尺寸面板仍是相對比較平穩的狀態。
2. 目前至今,面板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客戶追加訂單的情況也非常急迫,所以現在四季度產品價格會保持一個相對高位,不會有太明顯的下降。四季度獲利,不會比三季度差,有可能略微好點。
3. 65,75寸,目前市場需求還是得不到滿足的.並非研調所說,庫存過高.價格崩跌.
4. CSOT 開始在 G8.5 進行 65吋+32吋的混切生產,初期每月有2.5萬片玻璃基板.
5.
CSOT的 32吋仍是最大出貨量,每月200萬片左右,約占出貨量65%.
CSOT 衝刺 55吋出貨,每月可達 70萬片,是全球排名第三大.
接下來將擴展 43吋和65吋出貨量.
6. CSOT 的 t3 LTPS產能已達 1.5萬片基板滿載投產,良率高達93%, 友達的昆山廠還在混吃等死.

7. 夏普的非理性殺價搶市,無法持續,負毛利情況非常明顯,應該到了40%甚至超過50%的負毛利
夏普賠本搶市,損人又不利己,嚴重打擊了大陸彩電廠的市佔和獲利,可能多少影響到大陸彩電廠對群創的下單。
老郭痛下殺手搶我生意,我總是小心提防他兒子。
8. 中國彩電市場呈現萎縮,但海外市場高度成長.
====================
TCL集團三季報業績交流會表示....
屏價從去年二季度一路上漲持續到今年二季度,三季度屏價有所下降,但是客戶持續追加訂單,預計四季度屏價會維持高位水平。相對於夏普單純的價格策略,TCL多媒體還是更具聚焦於提升產品力的提升。現在我們的北美地區電視銷量排在第三位,這是品牌提升很顯著的表現。
1-9月末自由使用的現金是322億,其中不含52億的銀行承兌匯票。我們一年以內到期的有期負債只有160億,是我們自有現金的一半。有期負債有519億,其中中長期負債是70%。
今年1-9月份,華星電視面板銷售量2806萬片,比去年增加18%。投片量是248萬片,比去年同期增加23%,銷售收入204億,增加34%,淨利潤36.5億,增加180%。我們含上華顯光電以後,因為我們在6月12號收購了華顯光電(0334.HK),他是做小尺寸的模組業務的。合併利潤37.2億, EBITDA85.9億,同比增加154%。
下面分別介紹各個產線的情況。在深圳,華星光電t1和t2在三季度兩個工廠加總的投片量大約每個月28萬片。我們計劃在今年四季度進一步提高到30萬片。這個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我們在t2推行四頭光照工藝和產品的比率,使得產能進一步擴大。另一個因素是我們去年做的技改和擴廠的投資,也會增加一些關鍵器材,這樣產能大概能比三季度能增加7%。在良品率方面,基本上保持在97.5%-98%的水平,這在同行業內算是非常高的水平。
在產品方面,t2主要是55寸UD,這個面板數量一個月大概有70萬片,在全球大約排第三
另一方面,t1的主要產品是32寸電視面板,一個月出貨量是200萬片左右,在全球市佔率大約30%。
除了剛才這些產品,我們還已經量產了55寸的比較高端的產品,比如曲面電視產品,3D無邊框面板產品以及超窄邊框高端55寸產品。正在開發的產品包括65寸+32寸的產品,十月份已經開始量產出貨。65寸+32寸的營收比我們普通產品高出30%,可以對我們利潤形成正向貢獻。另外我們在開發120hz的高端55寸面板,主要是供應給歐美市場國際一線大客戶,比如三星、索尼、國內的海信等。
對於整個市場的情況,1-9月份,全球電視面板的出貨大約1.91億片,比去年同期略有有所下降,數量上少了2%,但是面積出了9800多萬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長5%。
另外電視面板價格從去年二季度開始一路上漲,通常以為到一季度以來會有回落,但今年有點不同。在今年一季度三星的關廠減少了比較多面板的供應,另外夏普對三星的面板供應停止了,這使得去年面板漲價的趨勢延續到今年二季度。
這個漲價一方面給面板廠帶來比較豐富的利潤,第二也給電視整機廠帶來更高的成本,使得電視整機價格不斷提高,也對電視廠的盈利帶來一個很大的影響,比如海信、創維等。因為整機價格的上漲,整機廠促銷力度的減弱因此制約了銷售量的擴張。到今年三季度以後,面板廠這邊價格就做了一定的回落調整。
目前至今,面板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客戶追加訂單的情況也非常急迫,所以現在四季度產品價格會保持一個相對高位,不會有太明顯的下降。
另外在成本方面,我們一直在做一些優化。材料成本上半年有大約4%的下降,下半年估計能有有6%左右的下降。這是t1、t2的整體情況。
在t3方面,三季度投片,t3總共是30k的LTPS,前面的15k基本上達到了滿產,剩下的15k也在第四季度開始頭產,預計到明年上半年達到30k滿產。良品率大概93.5%的水平,產品方面我們做了5.5寸、5.2寸模組的產品以外還重點開發了全面屏的產品,包括新的產品尺寸,像5.99寸,5.7寸和6寸以上的全面屏,開發了比較多新的產品。在銷售客戶方面,除了我們自身以外,像小米、魅族、華為都有出貨。
t6是我們在深圳光明建設的11代線,主要產品是65寸和75寸的面板,根據市場情況也會做一些8k的產品。這個產線計劃在今年11月份主廠房封頂,到明年五月份做好裝修,明年年底點亮,預計19年一季度量產。現在看來做65和75寸大尺寸面板的成本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測算的盈利貢獻還是比較好。
另外就是t4,今年6月13號在武漢光谷開始建設的一個6代的LTPS-AMOLED柔性產線。這樣一個產線建廠也非常順利,包括主要的一些蒸鍍機等都訂貨相對比較順利。我們計劃在明年一季度封頂,明年底產線,估計正式量產在19年底。
中國市場產品結構的數據,4K電視銷售佔比超過40%,去年同期只有34%。55寸以上的電視銷量達到35%,去年同期只有26%。平均尺寸達到45.4寸,比去年同期提升1.6寸。
市佔率方面,TCL在全球排名第三,中國市場也排到第三
中國市場整個市場量在下降,我們重點放在產品結構改善的同時,海外市場我們還是追求整個規模的增長
問:關於華星光電,面板價格是在三季度初就開始下跌了,但是華星光電三季度環比上半年兩個季度還都要好,這是什麼原因?另外四季度十月份面板價格還是不太好,有什麼對四季度業績的展望?
答:華星的情況,三季度價格有些回落,這一輪價格上漲持續的幅度和時間都超過以往,使得整機價格上升,促銷力度也沒那麼大,使得三季度出現一個價格的回落。從目前來看,這輪價格回落實際上伴隨的需求還是非常旺盛的,包括國內的雙十一、國外的聖誕節、黑色星期五等。而且客戶經常也來追貨,所以我們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屏價會保持相對平穩的狀態。業績方面,一方面三季度以來屏價的回落,我們一直也在做相應主營業務方面的提高的工作,包括提高產能。因為產能提高對我們利潤貢獻是很大的。我們產品邊際貢獻率45-50%,所以產能擴大對利潤額貢獻是非常大的。還有一些高端產品結構方面的優化,比如曲面,無邊框、超薄面板等。產品結構的優化,還有成本的下降,包括前面所提的材料成本都使得,我們覺得,四季度不會比三季度差,有可能略微好點。
問:在華星方面,今年三季度在產品結構是不是有一些提升?明年整個產能的增加?關於行業明年大體的判斷?
答:我們三季度產品結構有一定程度的優化,第一是55寸高端產品銷售比重提高;第二,43寸+產品量在擴大,因為43寸獲利水平還是非常好的,對整體盈利水平有所提高;第三我們也開發了32寸的新產品,這個產品獲利情況也非常好。所以整體來講產品結構在改善。
在產能方面,我們t1工廠四季度已經達到160K,上升空間非常有限。t2產能在今年四季度會達到140K,明年計劃提高到155K,這裡面還是包含25K的65寸。T2還有擴產的計劃。t3目前大概15K產能已經投產,另外15K到明年上半年預計投產。
國內行業的情況,因此三星關閉之後,43寸短缺,價格上漲70%。其他產品還沒有太大影響。另外重慶惠科產能已經投產,大約70K產能完產,明年新增產能主要還是來自於京東方的10.5產線,主要還是65,75寸,目前市場需求還是得不到滿足的,他們的投產對此會有一定緩解。
整體來講,我們預計2018年整個需求和產能增加的比例大約相對還是偏樂觀的。因為世界其他地區經濟增長還是相對比較良好的,我們預計電視數量會有3%左右的成長,面積大約有8%的需求增長,所以我們預計明年大尺寸面板仍是相對比較平穩的狀態。
問:三季度華星單獨披露的淨利潤是多少?
答:包括華顯是37.1億。不含華顯是36.5億。
問:富士康、小米和整個價格定價還是比較犀利的,包括提出的銷量規劃還是比較激進,市場也關注未來電視端的競爭格局和競爭態勢是個什麼情況。
答:這兩個競爭對手確實上半年整個市佔率上升的還是比較快。但這兩個情況不太一樣。小米的價格並沒有特別的低價,主要還是線上承續了原來樂視退讓出來的市場份額。他在在市場價格和產品上還是比較正常在做市場銷售的情況。市場上價格上比較激進的是夏普,一個是市佔率上在數據上我們也有一些疑問,是不是有一些線下經銷商在線上拿貨,可能有重複計算的問題,因此行業對這個數據也有一些質疑。當然另外確實量的增長比較厲害,但是我們看到這個增長是沒辦法持續。因為我們推算出他的負毛利情況非常明顯,應該到了40%甚至超過50%的負毛利,所以我們覺得這樣的價格是短時間非理性的做法。另外夏普的銷售量的市佔率在大幅上升,但是銷售額的市佔率並沒有上升,他的銷售價格基本是腰斬了,只有原來的一半,是在透支整個夏普的品牌。這對於品牌的價值的摧毀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另外這樣一個非常大的負毛利的促銷是無法持續的。像樂視也好,去年前兩年最多,互聯網品牌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有16,7個,但是目前來看除了小米,其他的互聯網品牌經營壓力都是比較大的,我們了解虧損有些都超過10億,今年整個銷售政策和態勢都減弱了很多,樂視的情況就不用單獨去講了。還有一些互聯網品牌都會遇到供貨和周轉的困難。所以我們覺得這種非理性的策略是不能夠持續的。
問:華星光電明年擴產的計劃給一個大概的統計?A股除了華星和通訊業務,其他還有沒有比較大體量對收入和利潤影響的業務,然後對它18年做一個展望。
答:華星t1保持160K,t2是140K-155K,其中包含25K65寸,t3是從15K提到23K,關於收入和利潤沒有確切版本,不方便介紹數據。
==============================
第一金控董事長撤職。面對詢問懲處是否太重,行政院發言人表示,涉及201億元的損失,哪家私人機關CEO賠這麼多錢,還能在位?
電子業裡,就有幾位,投資策略錯誤,資產一口氣減損百億,還能在位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