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方 2003年 花 3.8億美元大錢正式買下韓國虧慘的Hydis,繼承了很多專利和技術,尤其是後來因iphone/ipad使用,變得超熱門的IPS(FFS)技術,後來Hydis又轉賣給 台灣元太,但 京東方仍擁有Hydis的專利使用權.華星光電則是投石問路,早年想找 Sharp合作,結果Sharp選擇了中電熊貓,中電熊貓讓sharp技術入股. 華星光電看破,乾脆把原本要買技術的錢,拿來挖角.韓國的三星也有出資15%給華星光電蓋廠,後來華星光電要蓋11代廠,就把那份股權轉移到11代廠.三星的政策是逐步退出LCD面板產業,但三星電子仍要繼續賣LCD TV,所以三星能夠優先取得 華星光電的11代產能.華星光電在某些中高階面板外銷出口上,可能有專利問題.9月多,乾脆就隨便花個3億台幣,擺平了友達的專利官司.減少外銷出口的阻力.友達檯面上,只拿到3億台幣的奈米補償,不知和TCL之間是否有另訂銷貨補償辦法,TCL以後藉下單給友達的方式,用加價的貨款分期補償友達專利損失?過去 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出貨量,超過8成是720P 32吋面板,因為生產低階32吋的良率高,切割率高,產線使用率高,整體實際產能可達 77%的規劃產能,讓 大陸業者沉迷於生產32吋.到了2015年底,因32吋報價崩盤,跌破現金價,讓大陸業者損失慘重,他們痛定思痛下,加速往49吋,55吋移轉.切割大面板. 造成陸廠整體電視出貨量大降,2016年開始,各尺寸報價大漲15個月.現在京東方和華星光電的出貨量,可能還剩6成是720P32吋面板.今年這波報價下跌,大陸拿手的32吋報價跌幅竟然最小,讓京東方Q3獲利 逃過一劫,還能繳出亮麗的獲利成績單,反觀台灣主力的 40吋,43吋,50吋,65吋跌幅最重,真是奇怪的現象?京東方給Sony的面板可能是中低階面板 32吋,55吋 IPS面板,Sony為了讓電視部門轉虧為盈,得設法尋求低價面板貨源.華星光電 可能是給三星低階 32吋面板吧?面板廠和品牌廠之間都有長期結盟合作關係,例如 Panasonic和Toshiba,愛拿LGD和群創面板.三星,Sony,海信愛拿友達面板.面板廠今年暴賺,為了維持和客戶之間期結盟合作關係,終究得降價讓利給品牌廠.台灣人不惜辛勞,跑去日本扛回東芝或Panasonic的頂級旗艦機,用的是群創面板.三星中階主力機種的50吋 4K,也是用群創面板.友達則是出給 三星,Sony,海信 中高階43,65 面板吧.Q3海信TV銷售量暴增,重回市場銷售排名第一,友達也許有和海信合作,在價格上讓利促銷吧?
pqaf wrote:京東方 早年花大錢...(恕刪) 一台好的電視不是只有面板要好個別廠商的調教技術也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國產品牌就算用上相同等級的面板也無法做到同等畫質的表現,p大是否太過淡化這一個部份了呢?
電視整機的好壞,和面板,偏光板,濾光片,鍍膜,背光模組,顯示晶片,參數調教....有關...台廠電視品牌量很小,不過全球LCD TV裡的顯示晶片,有 9成是由台灣 聯發科,晨星,瑞昱,聯詠..這幾家所代工設計.某些日韓大廠的電視主機板上的晶片打上自家logo,但實際上,卻是台灣設計代工的價廉物美晶片. 少數高階或旗艦機種,或許才是品牌自家所主導設計.至於參數調教的技術,各家有各自knowhow和風格.高階和旗艦機種,單機利潤超高,投入的人力物力應該 也比較高,可以細細調校出最佳參數. 但高階機種數量很少,要攤提的研發成本,模具成本很高,單機價格雖高,量若真的太少,叫好不叫座,最後還是會賠錢.Sony很專注在調教參數,售價也賣得貴,但電視業務長期都在虧錢,也不得不向成本低頭,放棄一些堅持,最近三年才終於轉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