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初學者 wrote:
財政部旗下六家已上市...(恕刪)
現金大於股票 ------》 已開發的銀行(穩定)
現金,股票各半 ------》 發展中的銀行 (穩但要觀察)
股票大於現金 -----》 轉型成長中的銀行 (要觀察再投入)
其實都是很不錯的官股
分享臉書金融股社團的文章
時間得回到2015年,當時因公司的薪轉戶又累積了一筆錢,我興沖沖的跑到銀行裡辦理定存,沒想到卻受到了刁難,事後在網路上爬文了好幾個月,得到的答案是:台灣人儲蓄率過高,銀行錢滿為患,有專家建議將放在銀行的定存,買進銀行的股票改當銀行的股東,這一段話也開啟了我往後4、5年的存股之路,當是我設定在15元左右買進第一金,2015年的下半年度,我以15.05買進人生中的第一筆金融股(第一金),沒想到隨後而來的是金融史上的TRF風暴,套句廣告詞當時的金融股是天天都便宜,我從15.05買到14.2元一共買進60張的第一金,當時市場上相當悲觀,有人直言恐下看金融海嘯的12元,那幾年買進金融股的存股族,以當時的氛圍只能用哀鴻遍野來形容,而當時以較低成本進場的我,只能算是損失較輕微的幸運者,當然誰也沒想到在往後的數年裡,因存股(金融股)盛行其道,因而開啟了金融股的黃金年代,我的第一金在2016年參與第一次除權息後,在我父親的勸說下出脫了半數持股,爾後看著股價高漲心中著實後悔不已,後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在網路上看見許多人訐譙台企銀,我心想大概是股票賠錢吧,我立刻查詢台企銀的股價走勢與公司相關資訊,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百年老店、公股銀行.....股價不到8塊錢,以當時市場上股價遠低於淨值、又低於票面的股票,大概沒幾個人敢進場吧,看在公股銀行的份上,我想離地板應該也不遠了,我前前後後買進了100張台企銀,不多不少就是100張,今年除權息後將累積至111張,其實我買進的每一張股票,背後都有一段故事,我只是想找回當年買進股票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