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遠見雜誌報導: 台灣海峽的綠金寶藏

Rubon 3rd wrote:
「該海上風電項目由日...(恕刪)

如果要用日本定的高規格
價錢可能要高幾十%
沒關係
台灣有錢
丸紅承攬機場捷運的喔,之前不是才被懷疑

商社怎麼有能力包工程?

如果不是政府強押外商必須跟台灣的銀行借錢,這第一波的外商不會考慮本土銀行的,本土銀行扣除少數行庫外,多半只想做土地開發的融資,做太陽能的已經算是很有心的銀行....

EKF會不會在這一波,看看吧,如果沒有丹麥開發商或丹麥風機獲選,EKF為啥要進來?德國有德國的 kfw....

CIP?CIP有進台灣喔,最近不是挺多新聞?

dohan8850 wrote:
如果要用日本定的高...(恕刪)


老哥你好,

請問你是說錢沾計畫嗎?

呵呵~
Rubon 3rd

Rubon 3rd wrote:
問題在於台灣有跟日本能力相當的「機構和公司」來比照辦理嗎?
東京大學,丸紅跟三菱重工......?
我們台灣有哪幾家公司是這樣規模的?


規格就在那邊,想要來台灣建造離岸風電就必須符合規格要求
反正核心組件應該也是原廠建造
其他的部分,國內廠商能夠通過認證的話就採用
不行的話也只能先進口,再慢慢提升自己的技術

現在最怕的是政府為了遷就廠商,而不採用新的規格

fish_fish wrote:
丸紅承攬機場捷運的...(恕刪)


日本大型商社其實是有能力承包工程的,

因為他們算是一個大型的統包商,

後面會聯合其他的商社。

日本商社用這樣的方式去承攬業務還蠻常見的。

其實這個方式在以前的古代日本就有過。

日本古代的土地領主帶領旗下的小堡主,

一起去對外作戰就是這個方式。

類似我國商朝跟周朝的封建制度。
Rubon 3rd

壞蛋~~ wrote:
說的非常非常好!!
...(恕刪)


現階段台灣的廠商,風機主系統部分仍沒有能力
不過次系統以下的零組件及製造能力,台灣的精密機械、五金、CNC等實力沒有問題
缺的是離岸風電零組件所需的國際認證,這是目前努力中的
遴選的機制中,風機製造、風場建造、風場未來二、三十年的運維等的本土化是評分選項

國內的廠商,現階段中鋼、台船、世紀鋼、華城電機…等都已經陸續和這些外商簽訂合作備忘錄
國內的各相關領域研究法人、幾各國內大型工程顧問公司也都已承接前期規劃及未來開發的顧問、設計等合約
本土、外商的合作及技術移轉已開始進行…畢竟未來不可能人員、零組件…事事都從國外進口
本土能做對開發商而言也可降低成本…尤其未來二、三十年的運維所需的供應鍊…
而關鍵技術是否能真正移轉,由於台灣的風場開發量相當大…是有機會要求的
風機大廠西門子之前就有新聞要在台中港設廠…
最近幾個主要大型外商動作頻頻…積極和國內相關產業、人才培育、金融合作…等簽訂合作備忘錄…
就是在爭取遴選中取得併網容量優先分配權…
遴選中承諾的事項,未來開發商若沒做到…也訂有連續罰款及收回開發權機制

Nelson5 wrote:
所以想知道這個綠金...如果最後連丹麥自己的CIP都沒有加入, 甚至EKF不願意出具信用擔保, 或者任何國際金融機構加入融資
…(恕刪)


今天另一個新聞可參考
http://www.ctimes.com.tw/DispNews-tw.asp?O=HK22287Q2WKSAA00NZ

CIP和Ørsted(原Dong energy)這兩個丹麥開發商可說是目前所有開發商中佈局最快的
按上面的新聞,EKF也確定投資了…
風力發電絕對是可行,但在台灣就一定不行
不是環境也不是技術的關係,是因為貪腐的官員及民粹讓所有可行的事情到台灣都會變不行

cishop wrote:
遴選中承諾的事項,未來開發商若沒做到…也訂有連續罰款及收回開發權機制


很好笑的遴選,政府端一點責任都沒有,廠商做到承諾事項後,但因政府電網無法配合或落後時,政府的罰則是甚麼?

風機或相關機組的零組件,台灣廠商要做的是打進供應鏈,但回去看工業局的規劃....

大概已經知道會怎樣發展

想要弄計劃經濟,不願意承認,也不願意承擔責任


MOU 或者未來合約的內容結果會有很大的不同


1. 分拆建造和營運

我先加入團隊, 於是優先取的輸配電纜工程, 風機工程, 工作船工程, 海上變電所工程, 甚至未來維護工程, 加上技轉費用, 但是卻不承擔未來營運的成敗於是前面建構花了幾千億之後, 整體工程費用攤提加上後續維護和管理, 每度電成本變成需要10元才能負擔, 這時候外商已經賺飽了, 最後的作法怎麼辦, 兩手一攤, 把前面的工程費呆帳打消, 才能降低每度電的成本, 於是這幾千億由全民買單, 這其實就是高捷模式, 前面營建我賺飽了, 後面搞爛丟給政府就好了

2. EKF自己的評估報告所作出的風險分析和電價預估

3. EKF提供信用擔保是單獨針對建造, 還是整體建造和未來營運?

如果只有針對建造, 這是EKF認為營造商Ørsted的工程能力可以應付風場的所在地型水文, 這是對Ørsted信心的信用擔保, 擔保的是工程完成, 但是如果是包含營運, 則會整體包含 Ørsted的能力和未來整體的收益, 也就是電價是否可以 cover 成本

4. 不管是丹麥CIP還是日商DGA 這些外資金融機構融資投資標的是甚麼? 單指風場建設還是包含未來發電營收? 中華民國政府未來 在融資責任的角度是甚麼?

舉例來說, 如果這些投資基金公司, 標的是興建風場的工程, 也就是只要可以興建完成, 因為中華民國政府的長期債信做擔保, 所以表示這個回收未來風險極低, 但是如果是包含風場的營運, 首先這牽扯到營運計畫, 這時候就會揭露出實際供電成本和期待電價出來, 人民可以在建設之前至少有個電價預期, 例如以35年攤提風場建設成本加上營運成本之後, 每度電成本為10元, 意味終端電價會超過10元, 這樣人民可以針對這樣的電價是否可以願意興建


其實我比較擔心的不是政府不願承擔責任, 而是政府想要用承擔大部分的責任的方式在沒有配套措施的情況下讓風電計畫可以順利進行,
政府願意承擔大部分的責任, 如果承包商又不用擔心未來營運是否有問題, 當然願意進來玩的人就多, 所以一堆外商跑來根本不奇怪,

沒有所有內容透明的情況下, 最後倒楣的就是台灣老百姓的錢打水漂

高鐵和高捷的經驗殷鑑不遠, 股東和政府屬意的承包商先分拆工程, 工程費上面賺得飽飽的, 最後股東兩手一攤, 政府接管, 所有的損失都是全民買單, 所以只有透明公開, 才不會讓有心人士上下其手







cishop wrote:
現階段台灣的廠商,...(恕刪)
離岸風電是IPP,跟樓上大大提的BOT不一樣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