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在此處是熱門議題,
下面總是爭論不斷....
不想買的永遠會找一大堆理由說服自己不買,
總之,買不買是個人的選擇,但是前面有人說得好,
萬一到時候出事,叫你不買的人也不會替你負責...

先不論保險的必要性,以下純敘述個人經歷...
小弟最早的保險是壽險跟醫療險,學生時期由父母買的,
等到開始工作後,就改成自己繳費。
醫療險保障很補(以前的保單理賠真的比較優渥),壽險應該是死亡險加年金險,
已經期滿了,中間有領過兩次10幾萬的滿期金,目前每年領3萬5。
後來進入電子業,有分紅那種,雖然薪水很高卻很累,
根本沒時間理會保險的事情了...
之後阿姨進入保險業,想當然爾,一定來找我這個大客戶(肥羊?),
那時候也沒想太多,想說自己親阿姨嘛,一定會幫我好好規劃...
於是她推給我的保單我幾乎照單全收...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自己怎麼一天到晚在繳保費?
算下來,一年繳到十來萬...因為不是在同一個月繳,一時沒警覺,
但是後來檢視扣帳紀錄,讓我不禁汗涔涔起來...扯
於是去書局買的一本保險的書(書名"錢難賺 保險別亂買"),
這本書寫得的確不錯,淺顯易懂,帶給我基礎的觀念。
朋友又給我本保險公會編的人身保險員教材,仔細研讀後,
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目前已屆不惑之年,事實上已經不能稱小弟了,但為了發文方便,
還是暫用小弟自稱。40歲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分水嶺,對於人生你會產生
許多看法,屆齡的,你懂的;還沒到的,你慢慢會體會。
先說本人的理賠經驗,之前住院檢查兩天,有動小手術,兩天保險公司理賠
將近14萬。但是我要藉此來說明保險的必要性嗎?
非也非也,雖然我住單人房,但是我的積蓄也足以應付了,事實上我只有小賺一筆的竊喜。
只要不是重大疾病,或像癌症需要標靶藥物,事實上醫療險幫助不大,
只是有醫療險你會住得舒服點而已...健保房跟單人房差別很大。
我有種感覺,大自然只保固你的身體到35歲,之後原廠真的不理你了,
年輕時在靠夭繳那麼多健保費都沒用到,都拿去養老弱殘兵,
年紀漸漸大後...真的不要鐵齒。
所以你如果執著於保險費繳得划不划算,拿不拿得回來,勸你還是別買吧,
你一定覺得被虧了!
原因很清楚,小病小痛,只能拿到小理賠,這種錢只能當零用錢。
但當你能賺到保險金(理賠遠大於總繳費),通常是大條的,不是大病就是大殘,
這種錢是拿心酸的嗎?你有心情花嗎?
保險只是一種預備金的概念,根本不是讓你來賺錢用的,
差別只在於你要把錢存在保險公司或是存在自己的銀行戶頭而已。
有人說100萬存在自己身上最好,保證理賠,甚至說投到股市賺錢(勸你千萬不要)。
我只能說,錢會以各種你想得到或意想不到的方式從你身邊溜走。
一百萬很多嗎?很多人股市裡賠的就是這個數字和倍數,這也是個人親身經歷。

除非你的銀行存款是100萬的好幾倍,不然,相信我,你一定會用到這筆錢,
更遑論要放它個20年~40年。
老一輩的人根本沒有保險觀念,事實上民國84年前連健保都沒有,大家還記得看個感冒
就4、500 起跳的日子,還有多少家庭因為洗腎而賣房賣地...
現在有了那麼多保險商品,難道你還想回到看天吃飯的古老日子?
很多老人沒保險也活得好好的,但那是因為你看不到那些活不好的了...翻翻社會新聞就知道了。
拉哩拉雜講一堆,那到底保險應不應該買?我認為應該要買,
理由是「未雨綢繆」,趁尚未出事且行有餘力之際,盡量做好準備。
學理上講,應該要買定期險,保費相對於保額 CP值高。
但個人還是偏好終身型與還本型,因為克服不了人性啊~~~
定期險繳了沒用到,等於是送給保險公司...會很嘔
但終身和還本型,我至少還留下殘餘價值...這全是基於人性,不是理性考量。
至於保險公司會不會倒?國外的政府可能就讓它倒了,但幸好我國政府會要求
其他保險公司接手...像近期大樹人壽就接手了兩間,反正很簡單,會怕就買
大公司的保單啊...
投資與股票要花心思去研究,保險也是。保險業務員一張嘴口沫橫飛,
不能說他存心坑你,但是他也要餬口為業績著想,不可能全心全意替你著想,
所以你自己的需求還是要自己規劃。
像我阿姨,賣給我的保單很多都重複了...因為她也是為自己業績著想。
只怪自己之前不做功課,自己的錢不顧,誰要幫你顧?
小弟目前壽險買太多,不曉得為何以前的保險員很愛推壽險?
事實上,除非有貸款(例如房貸)負債,或妻小尚無謀生能力,
不然講白點,壽險不用太高...只要不債留子孫,並留點遺產剛剛好。
最後談一下名嘴陳立宏,有些保險業會拿他當例子說嘴。
你知道新聞中說辜姓大老給了他 100萬,名嘴友人幫他籌了500萬嗎?
最近郭董也捐了3000萬給齊柏林家人...
如果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出事,還能有這種待遇嗎?
自己的人生,還是多花心思為自己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