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50張,謝謝A大長期來無私的分享。
Acer_kewei wrote:
以下的excel檔...(恕刪)
A大請問一下,你那借卷餘額得月報表是自己一筆一筆打進去的嗎?
我只能查到日報表而已,而且無法單一個股查詢!!
最近又把這篇樓重新看了一次,我發現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見宏碁的價值。
而發現蠻多戰友把槓桿全開,來買這檔股票。對你最精髓:產業分析,財報解讀,財務分配和心態上的建立似乎少了非常多的琢磨。
還是謝謝你!
電腦設備》宏碁PC事業根基穩
2017/05/28 15:20 時報資訊
【時報-台北電】宏碁 (2353) 今年首季營運表現告捷,營利率及毛利率雙創近年單季新高,EPS守在0.02元,加上台北電腦展開展在即,激勵近期股價向上彈升。從籌碼面看,外資連20個交易日買超,自營商在上周五也買超2,346張,推升上周五上揚4.02%、股價拉出根紅K棒、最高站上17.1元、創近1年來新高,終場上漲4.02%、16.8元做收。
宏碁的PC核心事業的根基穩定,除因應地區市場差異、打造不同產品組合,並持續開發創新技術的產品,在全球電競與超薄、2-in-1筆電領域都已獲得市場相當肯定及迴響。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翁毓嵐)
NanoGG wrote:
A大請問一下,你那...(恕刪)
A大請問一下,你那借卷餘額得月報表是自己一筆一筆打進去的嗎?
我只能查到日報表而已,而且無法單一個股查詢!!
ans:月報表及日報表證交所都僅能一個查一個月或一日,17個月是我去查17個月貼上去的,自營商買賣也是我一日一日貼上去的,借券賣出餘額也是我一筆一筆貼上去的。


最近又把這篇樓重新看了一次,我發現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看得見宏碁的價值。
而發現蠻多戰友把槓桿全開
ans:以科學的方法來驗證,你的發現有一點不準,"蠻多戰友把槓桿全開",並沒有這一回事,我收到27x個人的庫存或對帳單,機乎清一色都是"現股",融資買的大概只有一或兩個,其中有一個資金比我還大,融資部份我記得似乎僅有本金的1/6,我記得此版公開貼的庫存,我好像也很少看到融資的,你所謂的"槓桿"是指融資嗎?
融資槓桿可以開2.5倍,宏碁期貨10倍,權証可以開50~100倍,這些我很少看到~~~
如果你指的是很多人all in了,但很多有不小心寄到買進明細給我的,似乎都是一步一步的怖局,13.x,14.x,15,x,16.x向上的買進,部份all in,有人僅1/4,有人僅1/2,,部份和我一樣4/5,有很多人還伺機要買進,以大家寄私訊給我,我得到的資訊是這樣啦,那一個融資的版友,似乎有貼他的對帳單在此版上,還是你看到他的對帳單,覺得大家都開融資了?我給你及大家正確的資訊(這也是大家寄給我庫存後,我沒有特地在excel上加一個融資的欄位,因為人少,張數少到可以忽略),目前此版很少人用融資,機乎1/100的程度了,我這篇是公開的回應,如果有版友,自已是融資,可以跳出來說自已有融資。如果我和大家說,沒有融資的出個聲,我想應該會造成270個人以上洗這個版(所以沒有融資的不要回應哦,不然又大洗版了)。

來買這檔股票。對你最精髓:產業分析,財報解讀,財務分配和心態上的建立似乎少了非常多的琢磨。
ans:


最後也感謝你提醒大家這件事,這是很重要的事,要好好的學"產業分析,財報解讀,財務分配和心態上的建立"~~我得到的資訊是大部份的人有在好好的學及僅有非常小部份的人用融資,也把這個資訊分享給你~~~
不好意思 看到3/31號文章又有些小問題想請教您
1.
那天的文章1~6點我都從財報中有找到答案 唯獨第3點匯兌不知道A大如何得知是3.1億的??
我拿Q4財報與Q3財報比對怎麼扣好像都扣不出這3.1億元
不知道是我理解錯誤還是....



2.
另外就是當天內文中有提到
第三季:本業賺4.71,匯損2.82
(如果是鎖匯率的話,第三季才賺了1.89億,其中有2.19億是來自佳仕達,緯創...等來的股利,所以嚴格說起來第四季也沒有比較差)
第四季:本業加匯兌1.34+3.1=4.44億
那第三季本業4.71這個沒問題,但匯兌損失2.82億元這覺得有些疑問
因為看Q3財報如果單指外幣兌換(損)益好像應該是4.72億元才對??
2.82億元應該是指總項其他利益及損失整體相加總的值.

3.
承上內文中(如果是鎖匯率的話,第三季才賺了1.89億)
這段話不是很能理解,1.89億元應該是用4.71-2.82而得來的
那是不是也可以說只要不鎖匯率的情況下,Q3當季賺的錢就是4.71億,匯損的2.82因為沒有匯損就可以不用去理他??
但這欄位確實又出現在財報中的其他利益及損失計算表中
而後面又有提到第四季本業加匯兌1.34+3.1=4.44億
那跟第三季的比較是單單比較本業4.71還是比較的也是本業加匯損1.89??
感覺應該是要跟後者比比較合理?但好像就差了有點多
A大文中有提到第四季跟第三季嚴格比較起來沒有比較差
感覺比的好像是第三季(本業4.71) VS 第四季(本業+匯兌4.44)
不知道為什麼比較的基準不同 第三季為什麼可以忽略匯損 而第四季卻把匯兌加進來?
PS.
連假這幾天幾乎都在學如何看財報
感覺好像又回到大學研究所時準備考試的感覺
一直在按計算機~哈
而且自己又是理工背景,很多專有名詞的涵義和公式實際背後的概念也都是一知半解
只能靠GOOGLE大神一個一個慢慢找答案
突然好想回去學校好好修一下經濟學跟會計學!哈
在勞煩A大有空在幫我指正一下是哪邊錯誤或是其實一開始觀念可能就歪了

感謝A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