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

近一個月的期指績效(12/17更新)

知行合一 wrote:
三。美國經濟狀況走向...(恕刪)


沒想到9/7才提到X海的問題,今天就有新聞爆出來老郭準備裁掉30萬人。此外公司債發行不順,現金流量好像有點不足的消息。

如果大家可以從X海這半年來的一些消息以及老郭的一些講話中,摸索思考出X海的危機,那麼就可以舉一反三的做到分析判斷其他股票的投資是否正確。

最近看了易中天的品三國,有很大篇章在討論三國時代那些謀士的素質。其中『郭嘉』是曹操很倚重的一位策士。他讓曹操在許多舉棋不定的時候,分析了局勢,得以從小小許都一路打敗袁紹等而成為北方之霸。

其中『十勝十敗』論以及阻止曹操追擊袁紹那些兒子,等待他們自相殘殺,坐收漁翁之利等,都是以洞察人性來判斷局勢。

為什麼呢? 因為任何事物都是人為,瞭解人之後,這個人的言行會做出什麼樣的決定,搞出什麼樣的事情,就八九不離十了。

下面是十勝十敗論:

今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兵雖盛,不足懼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為才所宜,不問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檢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得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率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知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號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

或許有人會覺得論點有些重複,甚至於覺得可以簡單兩句話就講完『袁紹人不行,曹公雄才大略,如此高下立判』等等。

有這種想法的話,表示自己分析事物的能力還不夠。很簡單的說,就好像下圍棋一樣,你可以分析到後面十步的走法,一定比只分析兩步勝算大。若是可以分析到一百步,對手只看到兩步,那就是穩贏的了。

大家都知道看的遠,有眼界是好事,也是成功必要的基本。但有沒有訓練自己看的遠,或是了不了解自己的眼界有多遠,就要仔細評量一下了。

若是投資失利,能夠想想失敗的原因,修正過來。慢慢提昇自己眼界,分析局勢,消息,經營高層的言行,那麼該不該投資就了然於心了。

我一直以為,人是所有事物的根本,股市及任何投資也是一樣,其他如資金面,政策面,都只是繞著人外在的附加條件。以上面例子來說,袁紹兵多人才也多,好比大戶主力有資金,可以影響政策或是說有政策面的內線。然而我們散戶就一定會輸嗎?

不一定!

只要有基本紮實的精兵(自有資金,不要融資),夠好的判斷分析能力(好比郭嘉),能夠判斷後面的局勢,搭著順風車,順勢操作,自然成功機率高。

要學會分析大眾心理,就可以知道消息面、籌碼面對大盤的影響。

瞭解政府高官的決策習慣與思考模式,就可以先一步抓住政策面的方向。

這些都是基於瞭解『那些人』。

今天又有英業達裁員消息出現,看來歐美的消費緊縮已經大幅的影響到電子業

這個時機算是雪上加霜。如果說像現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智慧型手機跟平板都還沒出現的話,那麼NB、PC代工為重的台灣電子業應該都可以因應,至少不會像現在這麼狼狽。還可以給有遠見的廠商一點時間因應。

但是現在不管是情勢、時機都差到不行的時候,可能真的會像我之前講的有大廠出問題。

其實葉國一應該早已無心做最後的掙扎了,這幾年一下子看他去養蘭花,一下子去新店要蓋別墅,要不然就在士林收購房子。似乎外務太多,但一路看下來,這不過是在為他自己準備退休後找點事情做,或是準備一些事業給小孩子接。

--------------------------------------

到現在還是有人在想著八千多點買的股票可以解套!我希望這些朋友可以早點覺醒,這一套,可能要幾年,甚至於可能更長時間才能回本。要不要賭這一把,風險很大。

能夠壯士斷腕的認賠,至少可留一些資金做後續的安排。

---------------------------------------

在消費緊縮的情況下,任何投資與購置物品,都是不妥的。

會不會走到緊縮那一步,很難講。

畢竟每個國家都希望可以微量的通膨來溫和成長。而過去幾年來,就是因為過熱的經濟和不當的信用擴張而導致今天的局面。也就是說過去所提前消耗的經濟成長,或許需要往後一段時間的衰退才有辦法兩相抵銷,從而回復正常軌道。

但我更希望的是,政府能夠在這一段非常時期,做對的事情。

譬如說金融的管理整頓,確實地找出台灣下一步該發展的產業方向,不要再浪費我們的納稅錢去供輸給財團、不爭氣的企業。只肥了那些大老闆,而罔顧了小老百姓的苦。

----------------------------------------

8A總裁似乎也開始做了一些動作了,外匯存底減少,也開始關注人民幣的發展。希望他能夠真的做到動態穩定的匯率。

知行合一 wrote:
今天又有英業達裁員消...(恕刪)


感謝大大好文分享!


groupon wrote:
感謝大大好文分享!


多謝groupon兄的鼓勵。

Jobs離世是今天最轟動的消息了,話說小弟我這輩子到目前為止,只買過一台ipod mini,不是我不喜歡APPLE產品,而是我不喜歡自由度不高的軟硬體環境。當然這是見仁見智,沒個準的。有些人喜歡單純容易用,對於設備操作簡單就好。而我這工程師性質的人,就是喜歡自己東搞搞西搞搞,所以會比較想用麻煩的東西滿足好奇。

Jobs在我看來,是一個商業天才,天生的SALES。我想沒有那個企業家可以複製他的作法,就算是學院派的那些企管專家,教授,我想大概都很少,甚至於沒有人敢拿Jobs的範例作為case study。因為那是獨一無二的,無法成為通例的準則。

他不是一位工程師,也沒有電機電子的KnowHow,我想他應該都不會寫程式吧。

所以有些媒體稱他為科技界的天才,這稱號真的用錯了。他是個鬼才,對於產品的功能,人機介面的要求,以及外型等等,反而我認為是比較偏向於工業設計方面,他有這方面的sense,而且是非常強的。

我用過Jobs的另外一項產品,但不是Apple的。

也許很少人知道,Jobs在被趕出Apple後,又成立一家電腦公司,Next。

我用過NextStep,那是一套作業系統,原本在Next的電腦上面跑,但Next電腦賣的叫好不叫座,因為太貴了,而且沒有其他軟體支援。

記得那時候的NEXT電腦,CPU是Motorola 68040還是68030,clock也只是幾十Mhz,當然跟現在比起來差很多,但是整個在技術面來講,用了當時很多的最新設備,所以價格就高了。

NextStep那時候已經被port到PC上,我買了一套,好幾萬吧,我記得。會接觸的原因是認識那時候台灣的代理商,那位先生就是一股熱情,就如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那些APPLE迷對Jobs的宗教式狂熱般的崇拜。我也被感染了,年少輕狂吧!

現在Apple產品上面的開發工具,基本上都是由NextStep轉過來的,Objective C那時候就是NextStep的標準開發語言,由於NextStep並沒有許多軟體,因此,大概除了學校那種要自行開發程式作模擬或什麼之類的才會用這個產品,在一般商業、產業界沒有人會去想碰吧!

但是NextStep也影響到後來的作業系統概念,把OO物件導向帶入到GUI中,這大概是最大的貢獻吧!我記得後來Jobs回到APPLE後,就把NextStep也帶回去,而Apple後來的作業系統,甚至於現在的iOS應該都算是NextStep所衍生出來的。

講了這麼多Next的故事,除了緬懷過去歲月之外,主要是我想到Jobs對產品開發觀念的轉變。

Next在當時是全世界都最頂尖的一套電腦系統,雖然公司最後被Canon買去。但是因為用了太尖端的技術,以致於搭配不良。為了OO的環境,拖慢了效率,漂亮的GUI,吃垮了CPU的資源。因此電腦跑得很累。

後來的麥金塔有幾代產品也有類似問題,當然到了後面CPU與記憶體技術快速成長,這些所謂計算資源的效率不彰問題也自然解決掉了。

但我想,他在這段時間已經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產品價值所在,不是技術多好,速度多快,而是人的感受,單純好操作就是消費者要的。

以前的智慧型手機,像是Nokia的9000系列,出發點總認為把電腦縮小到手上,加上手機功能,就叫做智慧型手機。於是裝了Linux,縮小的標準鍵盤就行了。至於我有手機,那要跑什麼軟體?請自行想辦法。

這就是思考的慣例讓成功打敗自己。

我看到後來Jobs所主導的產品,先成功的把APP軟體準備好,配上仔細調教的人機介面,而擄獲了所有消費者的心。

這點我非常佩服。很多人說iPhone就是比別人順,這關係到幾點,第一個是作業系統是否架構良好,對於task間的切換,以及task的優先權設計是否適當有很大關係。第二個是仔細的調教,一個按鈕按下去,多少時間就需要反應,有時候差幾個微秒(千分之一秒)就差很多。這種細微的差異,APPLE做得很好。

最後,我只能說,Jobs有他對產品的堅持,才是今天APPLE成就如此的最大原因。
他一生都是走在浪潮前,每一項事業,新創的公司,都是開創新的視野給全世界。
包括了今天大家習以為常的3D動畫,資訊業界大家都在用的OO,以及每個人手上的智慧型手機。

這些不是他發明的,但他可以發揮這些產品該有的優點讓大家看到。他有遠見可以讓這些技術更早普及於你我身邊,而非被扼殺於眼界狹小的所謂企業家大老闆手裡。

Cheers, Jobs
前幾天張忠謀說了景氣的感想,我在電視上看到某個節目的名嘴就開始在線圖上比手劃腳,喃喃自語的說張忠謀過去的景氣預測每次都錯,諸如此類的話。

我看了之後很有感想。

譬如說2008金融海嘯,當時張某說了景氣要壞好幾年,結果所謂景氣撐了上來,表面上似乎是說錯了。但是事實上呢?

這些名嘴不曉得到底收了多少卷商的紅包,總是打死不說空頭。

如果2009~2011不是各國大灑錢,這兩三年應該是景氣差到不行,而且可能最快就在2012年可以看到真正的復甦。

但是因為QEn的關係,洞是越來越大洞,如今歐債、歐美經濟有緊縮現象,中國大陸通膨,台灣的產業問題,都因為是大灑錢的關係,而導致大家浪費了這兩三年。

同時,由於灑出去的前沒有到該到的地方,反而是到了那些會亂用錢的人手裡,更造成了通膨隱憂。這些名嘴難道不曉得這兩三年的景氣是假象嗎?

在這裡,我還是看到很多朋友還在期待著盤勢回到八千,還握著手中股票不願意認輸。我真的不曉得是因為不想認輸的心理還是那裡來的自信判斷一選舉就會讓股市飆漲?

該是要認清事實的時候了!

=======

雙D產業看來真的會有大狀況,我很懷疑,這些產業的資本投入,到底有沒有正回報?幾千億的資本,已經虧了那麼多年,偶而一兩年大賺,到底是正報酬還是負的呢?

台灣的這些公司無法像當初日本公司可以放下生產,技轉給其他國家收權利金,接著繼續往未來發展前進。

因為台灣的這些公司沒有技術值得人家花錢來買!

幾千億的資本投入,居然這麼多年下來,沒有個像樣的技術發展,那到底這些企業煮的心態跟責任感在那裡?

該是政府主事者要認真的考慮一下了。

郭董大概也沒有能力把奇美電搞定,手中現金不足,再加上LCD這種吃錢比代工廠快很多的速度,應該也把他給嚇壞了吧!以將來的景氣,郭董唯一一條路就是想辦法在不驚動,不惹出太多事情的情況下縮減產量,畢竟,目前所撐出來的代工量已經過剩,不處理的話,等到後面會更麻煩。

產能過剩會是下一波電子業的主要問題!

=======

另外一則新聞,建商的新推案量似乎已經開始大量下滑,這表示大概明年第一季或第二季房市會有一波大修正。特此記錄一下。



沒想到這裡有跟我同世代的人。
其實NeXTstep可以說是實驗性、研究性質的產物,當然不是成功的產品。

當年同性質的產品--所謂高階的Workstation,除了NeXT之外,其他像Sun Microsystem,HP,DEC,IBM都有類似產品,只不過其他公司除了Sun之外,都採用UNIX+X Windows的方案。NeXTstep的OS是基於Carnegie Mellon開發的一個研究性質的OS kernel Mach,當年都還是學校裡的research project,成熟度、穩定度不夠,不像其他對手用的UNIX早已是成熟的商業系統。

NeXTstep除了OS是採用當年走在尖端的所謂micro kernel的Mach之外,還有就是它的視窗系統是基於Display Postscript的: Postscript是Adbobe開發的專給printer用的語言,好處是image rendering都是用向量,可以較精確、有效率的支援高解析的畫面,不會因縮放而失真,而Display Postscript則是給視窗系統用的,不像一般的視窗系統只支援pixel(點陣)繪圖。除了O-O的GUI之外,支援Postscript也是爲什麽NeXTstep在當年的硬體環境效能不佳的主因之一,port到PC上的版本在當年的x86系統上就更淒慘了。

前面說當時除了Sun之外,其他workstation的平臺都採用UNIX/X的解決方案。Sun最初是用自家的SunView視窗系統,之後JAVA之父James Gosling加入Sun後的第一個project NeWS(Network eXtensible Windowing System)也是採用PostScript的image rendering,另外Sun也同時支援X-Windows。

NeWs的Postscript較NeXTstep的Display Postscript更為先進,DisplayPostscript只支援Postscript的輸出,輸入部份還是跟OS之間有另一個subsystem。 NeWS則是一個Virtual Machine,除了支援完整的PostScript輸入、輸出之外,有完整的一套Window system的event-based的架構與機制,有lightweight processes(就是threading),也和NeXTstep一樣,有非常完整的O-O物件導向--它支援的Postscript是自家開發的Object Postscript,NeWS視窗系統的核心除了非常少部份和下層OS相關的源碼是用C和Assembly寫的,其他都是用Postscript寫的,另外還有一個O-O的開發工具TNT--The NeWS Toolkit。

NeWS和NeXTstep一樣,最先進的技術通常都沒有太好的下場。NeWS最後在Sun的Solaris2.x、OpenWindows3.x之後走入歷史,不過和NeXTstep的一些核心技術沿襲下來成為後來的iOS基礎一樣,當年NeWS的一些核心技術與觀念都走進James Gosling在Sun的第二個project(嚴格來說應該是第三個)JAVA:一個virtual machine,JAVA語言的設計精神也和NeWS的O-O的PostScript很像(只不過丟棄了Postscript艱深難懂的語法,reverse-order的stack,改用類似C/C++的語法與介面)。沒有JAVA,也不可能有和iPhone競爭的主要對手的Android系統。

其實當年Sun有非常非常好的先進技術,比Apple、NeXT好,但是缺乏好的或有前瞻性的行銷高手來包裝或化為可以吸引消費者的產品,結果這家公司最後落得被Oracle收購的命運。不過知道嗎,在Google當家了好多年的前CEO Eric Schimidt可是從Sun出來的大老級人物。

Jobs的確並不是一個技術科技人才,但是他絕對是懂得如何把最先進的科技,化為對消費者有用的產品的第一流人才。說到這裡,想到當年Apple控告微軟侵權的一個頗為轟動的案子,是關於滑鼠在視窗的應用以及GUI,這是一個非常好笑的案子。Apple口口聲聲說微軟抄襲,可是事實上滑鼠和GUI並不是Apple的發明,而是在80年代初(還是1979年?不太記得了),Jobs有一天到Xerox Parc(當年矽谷很有名的Xerox研究中心)參觀,看到用滑鼠連接電腦和螢幕的GUI,立刻如獲至寶,回來後馬上就將當時Apple最新的產品計劃全部從頭開始,改用滑鼠和GUI,開始了結合滑鼠的Mac產品--第一代Mac的前身用GUI的LISA。看看一些老大級的公司如Xerox有世界知名的研究單位,空有一堆好的idea的研究成果,但是不知道如何運用。

Jobs之後,最近還有一個真正的科技教父隕落:C語言之父、UNIX兩位原始共同開發者之一的 Dennis Ritchie 10-13離開人世。 我個人認為他對電腦科技的影響與貢獻,比Jobs大的多,只不過一般消費者恐怕根本不知道 Ritche何許人也。

----------------------

科技業連番痛失英才!C程式之父Dennis Ritchie逝世 享年70

《紐約時報》周四 (13日) 報導指出,繼賈伯斯 (Steve Jobs) 後科技產業痛失第 2 位大師,一手引領數位時代前進的 C 程式語言之父 Dennis Ritchie,昨日被發現於紐澤西州 Berkeley Heights 家中逝世,享年 70 歲。

在 1960 年代後期至 1970 年代初,Ritchie 於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 任職,對電腦科技做出歷久不衰的重大革新貢獻。他是 C 程式語言主要設計人士,也是 Unix 操作系統的聯合開發者,和 Unix 之父 Ken Thompson 聯手催生創作。

C 程式語言是以文字、數字和標點符號構成,直至今日仍被廣泛使用,後繼新秀如 C++ 程式語言和 Java 軟體等等,均源於此概念而誕生。

Unix 系統也具有類似的豐富持久影響力,其免費、開放原始碼的特色,裨益世界各地數據資料中心,造福如 Google (GOOG-US) 和亞馬遜 (AMZN-US) 等企業,同時成為各操作系統的開發基礎,例如蘋果 (AAPL-US) 的 iOS 等等。

同樣任職於貝爾實驗室的電腦科學家 Brian Kernighan 表示:「Dennis 打造的工具和其延伸創作,幾乎在今日所有產品服務上均有所用。」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1014/KDZSAF4N3POPZ.shtml

知行合一 wrote:
也許很少人知道,Jobs在被趕出Apple後,又成立一家電腦公司,Next。

我用過NextStep,那是一套作業系統,原本在Next的電腦上面跑,但Next電腦賣的叫好不叫座,因為太貴了,而且沒有其他軟體支援。

記得那時候的NEXT電腦,CPU是Motorola 68040還是68030,clock也只是幾十Mhz,當然跟現在比起來差很多,但是整個在技術面來講,用了當時很多的最新設備,所以價格就高了。

NextStep那時候已經被port到PC上,我買了一套,好幾萬吧,我記得。會接觸的原因是認識那時候台灣的代理商,那位先生就是一股熱情,就如同我們在電視上看到那些APPLE迷對Jobs的宗教式狂熱般的崇拜。我也被感染了,年少輕狂吧!

現在Apple產品上面的開發工具,基本上都是由NextStep轉過來的,Objective C那時候就是NextStep的標準開發語言,由於NextStep並沒有許多軟體,因此,大概除了學校那種要自行開發程式作模擬或什麼之類的才會用這個產品,在一般商業、產業界沒有人會去想碰吧!

但是NextStep也影響到後來的作業系統概念,把OO物件導向帶入到GUI中,這大概是最大的貢獻吧!我記得後來Jobs回到APPLE後,就把NextStep也帶回去,而Apple後來的作業系統,甚至於現在的iOS應該都算是NextStep所衍生出來的。

講了這麼多Next的故事,除了緬懷過去歲月之外,主要是我想到Jobs對產品開發觀念的轉變。

Next在當時是全世界都最頂尖的一套電腦系統,雖然公司最後被Canon買去。但是因為用了太尖端的技術,以致於搭配不良。為了OO的環境,拖慢了效率,漂亮的GUI,吃垮了CPU的資源。因此電腦跑得很累。
...(恕刪)
看來Shng兄也是有點年紀了說。以前的WorkStation主要被用來做一些工程上的計算,像是線路設計,Layout等(其他專業我不曉得,電子的我比較熟),但後來PC的計算能力慢慢趕上工作站後,那些動輒幾百萬的工作站就再也沒有人要買了。我還記得第一套學的電路設計軟體是PCAD,不過後來也被Protel買去了。


最近好像是資訊界的七月,一堆大老們都離我們遠去,昨天看到新聞,連LISP之父都走了。以下是我之前寫的Ritchie悼念文
--------------------------------

C是我第二個學的程式語言,第一個是Assembly。一直到現在,還是用C來開發產品,算一算也有二十年了。一般人很少知道Dennis Ritchie,但是若沒有他的UNIX,C今天的資訊產業不曉得會是甚麼樣子。

到今天為止,C還是全世界用的最多的程式語言,其他語言的滲透力都還是沒有那麼大。UNIX幾十年來都還是使用最廣的OS,包括iOS,Android,可以說從超級電腦到我們的手機都有它的影子。

而當初Ritchie與另一位好友,發明了Unix與C Language的目的是為了移植一套遊戲程式到新的機器,

所以說,GAME從古自今,就是推動電腦科技的最大助力。

--------------------------------

昨天剛從香港回來。這趟順便去了一個朋友新家,位於何文田。

何文田算是高級住宅區,新家附近都是有名的私立學校,離尖沙嘴跟旺角做小巴大概只需要十幾分鐘,算很方便的地方,環境又很清幽,的確是很好的住宅區。朋友家算是香港也有名的豪宅了。

那房子室內大概有將近七十幾坪吧,有專用電梯不與他戶共用,社區還有大泳池,GYM等一大堆公設。如果以台灣的坪數來算,應該算是有權狀百來坪,從窗外看去,有無敵海景。這樣的房子,他一年多年前買新成屋大概兩千多萬港幣,算兩千五好了,將近一億台幣。如此換算下來大約一坪一百萬。

當然香港有更貴的地方,更貴的豪宅。但是回頭想想,台北的房市真的已經跟香港差不多貴了。甚至超過了。

去過香港的人,相信不用多說,一定可以感受的到他們的人口密集度。用那麼多的人口,那多高的收入,那麼小的地方,才支撐到那麼貴的房價。

而台北市只有兩百七十多萬人口,就算加上新北市三百九十多萬也不及香港的七百萬。如果再加上旅遊、商務等等的流動人口,相信差距會更大。

所以我真的很懷疑那些高房價支撐點在那裡?更不用提兩地的一般人收入以及公共建設差距。

難怪最近比較少聽到建商說我們房價還很低,比人家香港還低的笑話了。









最近看了一篇網路文章,在我手機裡的『直讀中文』看的。名稱為『說錢』。很推薦大家都去找來看一下。作者應該是對岸的,他把中國自有歷史以來到民初的貨幣史寫得很深入淺出。有幾段篇章如果對應到今天的世界經濟倒是很貼切。尤其是那些狂鑄銅錢的時代,使得通貨膨脹導致經濟大亂。

其實,我讀了那麼多歷史書,朝代的變換並不是像所謂的『正史』講的那樣,單純的是因為皇帝暴虐,或是太天兵就可以導致改朝換代。

真正的原因都是在於經濟失調。

很簡單的道理,當人民百姓有的吃,有的喝,安安穩穩的時候,別人要來破壞這樣的生活,老百姓當然不爽快了。拚了命也要教訓那些壞人。這時候皇帝不用太聰明也可以有名將忠臣來幫忙。

但若是百姓過的不爽,誰來當家都無所謂,只要我有口飯吃就好了,那麼就算再怎麼英明的皇帝,也擋不了那些農民暴亂,北方侵略了。

中國在清朝中葉之前,在世界經濟體系上,所佔的比例都是很大的,甚至有過半的時候。也因為如此,其實對於金融及貨幣政策早在春秋戰國就有很多討論想法,甚至都已經知道通澎的問題。史記的貨殖列傳就說明了至少在漢朝以前中國就有許多現代貨幣政策的概念。

但似乎那些衰敗的朝代,那些敗家子皇帝在財政收支不穩的時候,都是採用印鈔票,劣幣逐良幣的手法,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通澎,最後再動亂戰爭,一次打回原形後。重頭開始。

當然了,現代文明的我們,應該不會走上過去的那種蠢路。但同樣位居高層的那些人,好像腦袋都沒有進化,還是都用同樣的路子。

以古鑑今,我似乎看到了未來會如何變化的影子。



最近的股市上上下下,都是消息面大於技術面,剛剛瀏覽了一下這裡的討論,發現還是有人在用技術分析預測。我覺得這些朋友太大膽了。

對於我來說,技術面分析只有在股市承平時候才有用,精確一點來說,大概是在多頭或空頭的中間區段比較有機會用到。怎麼說呢?在任何大趨勢的開頭與結束,也就是說趨勢要轉變前與後這一大段時間,通常都是利多、利空消息影響力最大的時候,散戶對於這些與原本趨勢相反的消息,會從一開始的毫不在乎,到看著指數慢慢隨著消息面起伏,而開始提心吊膽,最後風吹草動就殺進殺出。

其實這個時候作指數型的操作是比較容易的,尤其是對於國際情勢,消息面比較有研究或有感覺的人,很容易預測影響大盤走勢的消息新聞。

舉例來說,為何我這一陣子一直看弱,很簡單的一個理由就是歐美問題太多。

常有人說台股跟歐美股市沒有關係,那是沒有常識的話。

如果今天投資標的是澳洲,印尼,那種不以外銷為主的地區,連動性就不是那麼高。

但今天投資的是台股,佔大盤比例最大的是外銷為重的電子股,那麼連動性就很高了。

至於連動關係的強度,就看個人的解釋,主觀看法。這部分很難用量化的數據或言語說明。這也是我所謂盤感之一。

而技術面什麼時候會用到呢?任何的短線操作,技術面分析會用到,但比例要抓好,因為動不動就會有黑手來破壞線型,短線的趨勢。這是技術面無法預測的人心面。

承平時候,政府干預會少一點,因此會少掉類似沖哥這類的外在因素。法人動作也會平緩一點,所以不會用那種上上下下的大喜盤。就算有利多利空的內線消息,法人在動作時,也不會大剌剌的直上直下,會用緩慢的吃貨或丟貨手法操作,這時候的技術線型,可以比較準確的破解法人的手法。

---------------------------------------

最近都沒有操盤,坦白講滿可惜的。不過,就像我所說過的,任何時候這些可惜,後悔的念頭,都要放的很輕,永遠都盡量保持著平常心,才能夠客觀的看待大盤。



有幾樓內容我想了一下,還是不要寫太多,所以刪除了內容。若有看到的朋友,請不要誤會,並非內容有問題,而是我想那些畢竟是我的個人投資。




  • 14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