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創Q2的淨利約120億,Q3受報價影響,營收大減50億,那群創Q3的淨利是否就只剩70億? 應該不是這樣算.
因為 群創 材料和人事costdown的功力出神入化,這點是友達技不如人之處,群創遇到景氣下滑時,可以省下非常可觀的錢.群創賺錢,但上游 奇美材 就慘兮兮了.
群創的 折舊持續減輕,這也幫群創省下很多錢.
所以群創Q3營收大減,但成本也同步大減,讓淨利仍有百億水準.
同樣的,友達Q3手機面板出貨量增加,整體營收大增30億,這不代表友達Q3 淨利也會大增,必須去計算友達的成本增加了多少,才能知道友達營收增加,獲利是否隨營收增加,還是反而虧錢.
原先我估群創Q3受報價影響,損失約45億,後來我再從營收和存貨去推算,
群創在Q2有預備了幾十億的存貨要給Q3,Q4使用,Q3在產線滿載和存貨釋出的情況下,出貨量大增,營收竟然少了50億,,所以我猜群創跌價損失可能超過50億.
如果我這樣的推算正確的話,那超哥可能錯估了這次景氣循環,群創殺價出貨有點太over太過頭了,雖然出貨量390萬片超越了LGD,但降價損失太多,那Q4沒有了存貨挹注,折舊和人事材料成本,也無法再大幅下降下,群創Q4 獲利就出現大問號了...
群創Q4或許又要大賣金母雞 GIS持股來挹注業外獲利10幾億,另外 會計做帳上,也許可用過去虧損扣抵的所得稅手法,產生遞延所得稅利益幾十億,來讓Q4淨利能夠維持在百億水準.
存貨對營收影響很大,抓對了方向,存貨不但可挹注營收增長,還有存貨利益回沖的好處.抓錯了方向,營收雖然增長,但要提列存貨跌價損失.
以某支外資和散戶的近期熱門股來說,Q2的預備存貨高達90億,加上產品漲價2成,造就了Q3營收大增6成,來到105億水準.
但Q4 營收是否仍有如此高的水準? 這就不一定了...
雖然市場預期產品仍會漲價10%,但存貨已用光了,產線早已滿載狀態,Q4營收就很難再維持百億水準.
存貨中,包含了 材料,半成品和成品. 成品可以賣,但材料和半成品卻沒法直接賣.
Q2 90億的存貨,Q3 旺季也許拉20幾億出來賣,但賣光了這20幾億成品,剩下的60幾億材料,半成品就無法在Q4拉出來變現了.
產品持續漲價,有時是短多長空.客戶的不滿度也會暴漲,就會修改設計,減少採購或另謀貨源,同業也會積極增產進來搶食大餅,導致價格反轉向下.
產品持續跌價,有時是短空長多,刺激了更大的市場需求和應用廣度,同業也會逐步退出市場.導致價格反轉向上.
=================
就算是全球代工龍頭台積電,也是隨時受到三星,格羅方德,intel等大廠的追殺進逼,代工報價持續在下跌,每年投資3000億擴產,營收卻可能沒有成長,反而出現小幅衰退...但就算代工報價下跌,營收衰退,台積電依然有辦法享有高毛利率和淨利.
張忠謀說過,就算熊來了,我只要跑的比熊還快,就會沒事.
聯發科,瑞昱等IC設計公司,有些產品是以單季10%,20%的高速在降價,但他們靠不斷推陳出新,加值功能,擴大市場應用面,來維持公司高獲利
廣達和碩鴻海這幾家代工廠,持續在擴產,彼此持續在殺價搶單,有時接到Dell,HP,apple...的超級年度大單,但代價是每季必須Costdown 5%給客戶,他們也是面臨代工價格持續下跌的慘況,但他們也是在水深活熱的競爭下,走過了10幾年,每年還是大賺特賺.
面板報價下跌也是電子業的常態,只要報價不是失心瘋般大跌,面板廠就有辦法持續大賺.
=================
友達對股東不好,但和客戶關係維持很好,當2016年初,上一波面板景氣谷底時,LGD和群創的電視面板產線產能使用率不到8成時,彭董還自豪的表示,友達的電視面板產線嫁動率仍有9成.接近滿載的95%. 台中廠的產能已經被客戶預訂到2018年底.后里廠二期還沒裝機,2018年下半年的產能已經被包走. 友達是員工就算淡季時,也常是拼命加班趕量,滿足客戶需求,業務部門卻也拼命讓利降價,讓客戶滿意高興,維持買賣主客雙方長期良好的默契.
友達不愁沒訂單,友達的問題是接單利潤太低.今年4.5月時,大陸彩電廠喊沒賺錢活不下去,友達雖沒馬上降價,為了長期合作關係,主動補貼回扣給彩電廠.
大陸群智諮詢前陣子的報告說過,群創是全球所有代工廠最愛合作的面板廠,因為群創交期快,價格配合度高,報價讓客戶很滿意.
研調這些話代表了,群創對客戶提出的殺價太容易妥協,降價太快,接單衝量快,但每季就要面臨利潤快速折損,鴻海集團與同業殺價競爭時,常是損人又不利己.但鴻海集團就是贏在出神入化的costdown功夫.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