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stery wrote:記者吳靜君/台北報導(恕刪) 接下來讓中華開發資本董事長來接任嗎?好像不太行,今年開發金旗下就中華開發資本賠錢。參照F大先知睿智。近期來賣一半換現金、留一半去收購。十月才建倉,第一次金融股持股這麼短。
vk1971 wrote:這齣戲到底要怎麼演下(恕刪) 假設明年第一季,,開發金順利買到100萬張,,,把持股拉到55%先扣掉外資的102萬張,21.75%...剩下33.25%https://www.emega.com.tw/emegaTran/stockSearch.do?T1=2823再扣掉有顯示的大戶,,,緯來電視2.42%(和信的),,詹玲郎1.24%,,勞工局跟勞保1.61%,,1.03%...國壽3.03%剩下,,,23.92%...股本473億....也就是籌碼散在外面不過113萬張扣掉一些投信,,etf...無法查到的大額法人與自然人(公司有資料所以開發金知道)...這一百萬張收走之後,,,,會在板上討論或關心的散戶,,,應該只有幾十萬張了,,,持股十來個百分點了不起,,說準確一點,持股五成之後,,開發金跟外資,,這幾個大法人,,,,大家談好就好了,,,股東會這些小散戶罵翻天也改變不了任何事....全換股或大部分換股應該就是這樣了,,,開發金能再拿出的現金很拚了,,,所以未來一年開發金應該有撐,,,慢慢爬高,,,,中壽會被壓住....這次收購前,,,應該了不起22塊多...讓23.6很多人去登記,,,,,整體而言,,,,套30以上的應該難救了....老提淨值三十幾,,收購不低於淨值,,,意義不大了,,,最終收購價會高於23.6...還有明年會有股息可拿,,,要不要當一年到兩年定存去思考,,,就看個人了----------------------------------------------------------------------------------------------------------------------------------個人還有一個看法,,,分析目前的籌碼,,,,目前三分之一在開發金,,,剩下三分之二,,,含外資各種法人,,大自然人,,,也就是31*萬張,,,,至多,,,23.6會肯賣的,,,,不太可能會有超過兩百萬張,,,,最差去登記會有一半被收走23.6.....甚至六七成被收走都有可能..這裡實在沒必要太殺低了,,,明年第一季很快就到了,,,
《金融》開發金併中壽 還得買一波2020年12月2日 週三 上午8:04【時報-台北電】開發金控將再度公開收購中國人壽21.13%股權,若收購成功,總持股將達55.95%,但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1日回應媒體提問時表示,依開發金對金管會的承諾,是2022年6月13日前必須達到持有中壽股份100%。亦即開發金買完這波,2022年中之前至少還得再買一次。開發金7月27日宣布,將以每股23.6元的價格,公開收購中壽10億股的股票,加上開發金及凱基證券目前持有的34.82%中壽股權,合計將達55.95%,即股權可過半。外界傳出開發金可能只會先買到55.95%,就暫緩後續的收購行動,等適當環境時再拉高持股到100%;但銀行局澄清此猜測,即開發金2017年7月發動首波公開收購中壽時,就向金管會承諾要在2020年3月之前,將中壽持股拉高到100%,但開發金未能如期完成,所以申請延長併購時間。林志吉說,開發金對中壽的持股,在「2022年6月13日前就是要持有100%」,開發金依其承諾具體時程規劃及執行進度,每季要呈報開發金董事會,且每半年必須向金管會報告最新進度,要在期限前完成相關投資,目前開發金都有依金管會要求辦理。當初開發金申請延後收購中壽,其中一項原因是因大環境造成中壽股價不如預期,後又遇上疫情,無法在今年3月前達成100%收購,所以向金管會申請延期,林志吉表示「開發金仍是想要達成100%持有中壽的目標」。至於這次收購價23.6元是否合理?林志吉表示,這是交由市場決定,若投資人認為合理,就參與應賣;這次開發金是以子公司減資、自有資金、公司債籌資及處分大樓等,籌措230億元的收購資金,收購之後,金控資本適足率、雙重槓桿等仍都符合金管會要求。(新聞來源:工商時報─彭禎伶、魏喬怡/台北報導)
《DJ在線》開發金併中壽 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2020年12月1日 週二 上午9:01MoneyDJ新聞 2020-12-01 09:01:17 記者 蕭燕翔 報導開發金(2883)最新宣布,將以每股23.6元,公開收購中壽(2823)最高21.13%股權,收購完成後,開發金將持有中壽過半股權,收購總金額最高236億元。而距離開發金向金管會申請展延後,將於此任期內,完成中壽100%股權收購,僅存不及兩年,何以原是外界看來順水推舟的合併案,如此牛步?2004年辜仲瑩利用凱基證(當時名為中信證)、中壽與國喬化等集團勢力,取得開發金一成股權,正式進駐,後於2012年4月開發金與凱基證換股合併後,市場早早預期,遺落在外的最後一塊金融版圖-中壽,併入開發金僅是時間問題。2017年開發金首度出手,以每股35元公開收購中壽25%股權,納入子公司,當時承諾金管會,須在三年內完成100%股權的收購,底線落在今年3月,無奈市況變化過大,開發金今年獲金管會的展延方案,延長至2022年6月本屆董事會任期前完成。對於將中壽納入開發金100%持股,符合主管機關管理上期望,對開發金來說,長期也有助提高常態性穩定收益占比,並提高獲利。以今年前三季開發金依照持股比例,認列中壽42.8億元獲利、占整體金控比重已近五成來看,提高持股似乎也有助於金控獲利表現,何以該收購案進展如此艱辛?從資金面來看,開發金9月底雙重槓桿比率112.56%,在金控中排名中後,代表長期投資佔淨值比率,算是優於金控平均水準;且若以旗下凱基證,最新公布的資本適足率336%,仍屬資本過剩,以此次取得兩成多股權,約耗資200餘億元計算,持續收購剩餘在外的四成多股權,金額應在400-500億元間,如果以兩年規劃的時間、分階段收購,資金壓力應屬可負荷水準,利用低利環境取得也算是小金雞母的「中壽」,並不會不划算。只是對開發金與中壽來說,收購價格始終都是此案牛步的重點。2017年開發金收購中壽25%股權的35元價格,對照收購當天收盤價,溢價近15%,對照此次收購價格23.6元,相較最近交易日收盤價,溢價介於14-15%來看,溢價幅度相當,似乎暗示了市場對於收購溢價接受的底線;但兩次收購價差距超過三成,前次收購的股價淨值比約1.5倍,目前僅不及0.7倍,反映的是低利環境與政策法規對壽險業長期的不確定性。在中壽股價評價不盡理想下,無論是身為大股東的辜家、長期外資股東或一般小股東,也許都不一定接受,用目前股價為基礎計算之收購價格的合理性,這個成為該案進展始終都被牽制的主因。只是就長期而言,對金管會承諾的期限,恐怕要再度展延,有其難度,但就期限的兩年內,壽險業的兩大天險-低利環境與堪稱壽險大魔王的IFRS 17,都難完整釐清市場疑慮,帶動股價明顯反轉向上,或許中壽股東有些程度得接受現實環境的相對不利。而對開發金而言,以更低價格併入其實淨值、獲利能力並未隨股價下滑的中壽,長期並非壞事,只是在IFRS 17的潛在要求下,須有一套更嚴謹的邏輯,評估中壽現有負債的提存準備,是否足夠,避免併入後的長期增資壓力,此應該是現階段投資人看待該長期併購案的更實際面。資料來源-MoneyDJ理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