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

鴻海的一點小看法


龍鬥士 wrote:
謝謝H大看來最近是...(恕刪)


大盤最近反彈,可惜鴻海卻沒有跟著彈~~~
只能期待第三季的蘋果新機拉貨跟減資行情了~~

hmchang0904 wrote:
大盤最近反彈,可惜...(恕刪)


光是花旗就賣了一萬多張
中國工業物聯網概念股 外資降評鴻海
中央社
The Central News Agency 中央通訊社
2018年8月22日 上午11:06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22日電)美系外資指出,中國工業物聯網生態系仍需時間建置,基礎建設硬體與應用軟體供應商將於明後年起受惠,但概念股鴻海因處於轉型、獲利成長不佳,遭降評至中立,目標價砍到82元。

美系外資出具研究報告表示,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製造業貢獻2017年GDP(國內生產毛額)30%,比全球平均值高出13個百分點。為增加產值和提高效率,中國政府今年已著手打造工業物聯網生態系,聚焦智慧工廠、智慧城市、健康照護等垂直市場。

美系外資預期,中國工業物聯網相關的基礎建設硬體和應用軟體供應商將從2019年到2020年開始受惠,等到進入2021年到2025年的加速導入階段,受惠業者將以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為主。

觀察中國工業物聯網概念股,美系外資看好台廠樺漢將受惠於2018年到2020年成長前景看俏、產品組合完整,維持「加碼」評等和目標價380元;另看好研華、台達電也將成為早期受惠者,均重申「加碼」評等,目標價維持250元、135元。

然而,美系外資認為鴻海仍在轉型發展整體製造服務解決方案,獲利成長不佳,將鴻海投資評等從「加碼」降至「中立」,目標價從108元砍到82元;另將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納入追蹤個股,給予「中立」評等和目標價人民幣16.8元,預期FII整體解決方案不易在2020年前看到成果。(編輯:李信寬)1070822
市值蒸發7000億、員工縮編30萬人...鴻海帝國怎麼了?
今周刊

2018年8月22日 下午12:15
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大客戶蘋果市值創新高破一兆美元,鴻海市值一年多來蒸發7000億元,半年報的公布,「三率三降」讓鴻海股東心慌慌,但是,財報沒能講明的是郭台銘燒錢拚轉型的企圖心,一場台灣電子代工業挑戰成長極限的戰役,刻正悄悄展開。

檢視相片
14個月,股價下跌34%,市值蒸發7千億元 ,70萬名鴻海股東內心都在嘀咕:鴻海到底怎麼了?

這個疑問,在8月13日,即鴻海公布半年報的這一天。第二季每股稅後純益(EPS)1元,低於市場原本預期的1.2元,且第二季鴻海的毛利率5.6%,刷新公司上市以來最低紀錄;營業利益率與稅後純益率亦都下滑到近6年來的最低點。

這財報數字讓最看好鴻海的分析師——麥格理證券的張博凱,鬆動了長達一年多來的堅持,一口氣把目標價從200元調降至150元。

跌破市場眼鏡

最看好鴻海分析師 也下修目標價25%

半年報公布當天,張博凱著手寫了報告,文中指出,鴻海毛利率略低於他預期的5.9%,而營業費用率大幅增加至4.1%,則是遠遠高於預期;且營業費用率不僅鴻海本身增加,包括在上海上市的工業富聯(FII),以及在香港上市的手機製造廠富智康都顯著增加。「這顯示,經營效益出現所需要的時間,將比我們預期來得久。」

張博凱原本預估2018、2019與2020年鴻海EPS分別為13.24元、15.2元與19.84元,如今分別修正至7.45元、10.2元與12.5元。

鴻海,年營收4.7兆元新台幣,相當於台灣一年GDP(國內生產毛額)4分之1強的民營企業龍頭。如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經營瓶頸,他們到底是遇上了什麼麻煩?抑或,裡面有不為人知的內情?

短期挑戰》

藉「關燈工廠」 紓解中國勞力成本

鴻海第二季單季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6.8%下滑至5.6%,這導致,儘管今年第二季營收以1兆794億元,年增率17%,還創了歷年來第二季的新高,但毛利為607.9億元,卻較去年同期衰退了3.1%。

「毛利率不如預期有三個原因:第一,蘋果iPhone X備抵存貨損失;第二,中國勞工成本增加;第三,零組件漲價。」元大投顧總經理陳豊丰在最新發布的鴻海報告寫道。

iPhoneX推出以來銷售不如預期,蘋果計畫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價格更犀利的新機,而且確定鴻海依然是主要組裝廠,可望扳回頹勢。

中國勞工成本增加,鴻海生產自動化的「關燈工廠」政策,已經具體反映在集團員工總人數上。短短4年間,鴻海員工總人數精簡了33%,近30萬人之多。

零組件,特別是部分半導體與電阻、電容器被動元件漲價,的確讓像鴻海這樣的電子產品製造廠頗傷腦筋。

中期挑戰》

中國手機代工廠搶單 富智康大虧

短期挑戰可望藉鴻海現有的競爭優勢逐漸化解。然而,中期挑戰的兩道陰影——中國手機代工廠大軍壓境,以及台灣同業分食蘋果iPhone手機代工訂單,相對棘手許多。

棘手程度可從鴻海持股62.8%,在香港上市的手機製造代工廠富智康財報看到端倪。富智康主要是為小米、華為、OPPO、中興、聯想、索尼等非蘋果手機品牌進行設計代工製造。該公司2017年營收成長逾1倍,達3600億元新台幣,表現耀眼,卻出現了5年來首度虧損,且大虧157億元。

檢視相片
富智康慘烈的業績,反映了隨著中國本土手機代工製造大廠的崛起,加上智慧型手機因市場飽和呈現成長停滯,手機製造產業已成了十足的紅海市場。2017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為14.6億支,較前一年衰退0.5%,但中國手機代工廠挾低價搶單,卻反而逆向高度成長。

面對中國手機代工大軍壓境,富智康企圖跨入手機經銷與品牌經營突破困局。

匯豐證券報告指出,蘋果預計下半年推出三款iPhone新機:較低價的6.1吋LCD版、6.5吋OLED版,以及5.8吋OLED版。和碩將與鴻海一同為前兩款代工,5.8吋OLED版由鴻海獨家供應,緯創則分食6.1吋LCD版。匯豐估計,今年iPhone組裝代工訂單,將呈鴻海67%、和碩25%與緯創7%的一大一中一小態勢。

此外,有國內法人估計,和碩明年可望進一步取得40%的iPhone組裝訂單,而緯創這兩年在iPhone代工的占有率也在提升中。

手機代工市場的廝殺,不管是非蘋的安卓(Android)陣營還是蘋果陣營,均有陷入混戰之勢,也是鴻海集團所面臨的中期性經營挑戰。

長期挑戰》

由軟至硬,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

儘管上述的短、中期挑戰均頗為艱鉅,但鴻鴻海集團所面臨的結構性調整長期挑戰,即如何讓鴻海集團「由硬變軟」、「從製造業跨入服務業」、再從「組裝者變身成整合者」。

前巴克萊證券高科技分析師,現為異康集團及青興資本首席顧問楊應超點出了老郭的困局:「做硬體,賣一個賺一個的利潤。做軟體,蹲5年,甚至10年,都可能在燒錢,賺不到錢!但一旦成功了,就像微軟一樣,獲利穩定、毛利極高……。這是鴻海集團想要由硬至軟轉型,首先必須克服的經營思惟鴻溝。」

諾基亞仍燒錢 富可視也失利

通路上,不管是早期的賽博數碼、飛虎樂購、鼓勵鴻海員工內部創業成為鴻海產品小經銷商的萬馬奔騰計畫,抑或指派長子郭守正掌兵符的三創數位(光華商場經營)目前皆難成氣候,三創今年上半年甚至出現5858萬元台幣虧損。

在品牌上,鴻海布局極其迂迴,諾基亞還在起步的燒錢階段,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富可視(Infocus),銷售不如預期。今年透過子公司日本夏普購併的東芝(Toshiba)電腦事業與電腦品牌授權,因東芝筆電一年出貨量大幅萎縮至不到1百萬台,則有待觀察。

任職過鴻海集團多年,現為品牌顧問公司Rules Creative總經理戴于千,點出了鴻海從製造跨入通路與品牌的幾個痛點:

一、客戶管理變複雜,做製造只要搞定相對較少數的客戶,現在,要搞定層層經銷商與眾多消費者。

二、生產難度提高,以前依接單生產,現在得依市場預估,保持彈性,這可能使存貨變高,銷售天數拉長。

第三個痛點,是管理更加繁瑣,做製造,內部管理比較複雜,做通路與品牌,對內對外管理都很複雜。

最後,則是預期回報難捉摸,單純做代工,投資報酬率預期性高;品牌或通路,實現獲利時間相對不穩定。

夏普可望成為鴻海的後盾

從代工製造跨入通路與品牌,鴻海一路走來跌跌撞撞,郭台銘苦多於樂,但戴于千看到了一個亮點——夏普。今年上半年,夏普稅後純益達88.8億元新台幣,已經是連續第七個季度賺錢。

為了轉型,在還沒看到成果之前,鴻海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鴻海「三率三降」冷冰冰財務報表的背後所不為人知的一場轉型豪賭,未來也勢必是台灣電子代工產業能否脫胎換骨的一個重要指標。
夏普傳今秋量產OLED面板、精細度媲美三星;股價大漲

2018-08-22
作者: Money DJ

日刊工業新聞22日報導,鴻海(2317)轉投資的夏普(Sharp)已成立了OLED面板專門組織,該專門組織由超過400名的研發、設計、生產技術人員組成,人員規模同於營收達2,500億日圓的相機零件部門,目標將OLED面板培育成像相機零件一樣的核心產品。夏普的相機零件正供應給蘋果(Apple)iPhone使用。

據報導,夏普已在(土界)事業所等據點設置了OLED面板的量產設備,計畫在今年秋天量產使用於自家智慧手機的OLED面板,且除了智慧手機之外,夏普也正摸索將OLED面板應用於PC事業(夏普將在10月收購東芝PC事業)、醫療用顯示器等用途,另外也計畫供應給其他公司的智慧手機使用。

據報導,夏普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精細度可媲美全球龍頭三星的產品,且可像紙張一樣進行彎曲

根據Yahoo Finance的資料顯示,截至台北時間22日上午8點15分為止,夏普大漲3.02%至2,900日圓,表現遠優於東證一部指數(TOPIX)的下跌0.05%(08:15時報價)。

夏普副社長野村勝明於7月31日舉行的財報說明會上表示,「夏普已在6月開始生產OLED面板,且會在Q3使用於夏普的智慧手機上」。

據朝日新聞報導,夏普已投資數百億日圓在三重工廠和(土界)工廠整備OLED面板製造產線,生產的OLED面板將搭載在自家品牌「AQUOS」的高階機種上,期望藉此展現OLED面板的品質,目標是在未來販售給蘋果(Apple)、中國智慧手機廠等外部企業使用。

---------------------------------


PU神 頭號粉絲!!
鴻海與FII都讓股民大失所望
新新聞周刊

2018年8月22日 下午5:36
文/黃琴雅

八月十三日,鴻海公布第二季財報,季營收一.○七兆元創下歷年來同期新高,在此挹注下,上半年合併營收高達二.一一兆元,年成長一一.一%,然而獲利卻沒跟上營收,還創下五年來新低,讓市場大為震驚。

代工本業成長動能不足

反觀鴻海的主要代工客戶蘋果(Apple),在美股的股價不斷創新高,繼八月二日股價來到二○七美元,市值突破一兆美元後,股價還是看回不回,十七日已來到二一七美元。這使得市場紛紛在問︰鴻海怎麼了?

根據鴻海公布的季報顯示,第二季歸屬母公司的淨利為一七八.八億元,單季每股稅後盈餘(EPS)約為一.○一元,比上一季少二七.四%,年減二.二%,還出現「三率三降」。

所謂「三率三降」,也就是毛利率降至五.六%,為十年來新低;營業利益率降至一.八%,淨利率降至一.六%,紛紛都創下歷年新低,顯示鴻海代工本業成長動能不足,導致近期股價差點跌破八十元,目前處在八十元保衛戰,這可讓八十萬多名的鴻海股東擔心了。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鴻海集團於兩岸三地掛牌的子公司中,其中,最慘的要屬在香港掛牌、專攻手機垂直整合製造的富智康(FIH),富智康於八月十一日在港交所公布上半年財報,營收年增五○%,為六十五.六三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九六九億元),卻虧損達三.四八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三.五億元),較去年同期擴大七七.六%,毛利率為負○.五三%。

鴻海集團中較賺錢的,就是今年六月在中國上海A股掛牌的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FII跟母公司鴻海同一天公布半年報,上半年營收達一五八九.九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七一二二.七五億元),年增一六.三%,稅後淨利為人民幣五十四.四四億元(新台幣為二四三.九億元),僅年增二.二四%,跌破世人眼鏡。

肥肉都給了FII卻頻頻破底

也不過是在今年六月八日,FII在上海A股風光上市,中國組「國家隊」投資力挺,包括上海國投協力發展股權基金、中央匯金、中國鐵路投資、中國人壽、中車資本等國資與國企機構,還有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三大中國網路巨頭等,都爭搶要成為FII的戰略性投資夥伴。

連台灣鴻海股東也都擠破頭要認FII股票,搞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自要承銷商想辦法讓台灣股東能夠參與上海A股的新股上市(IPO)抽籤。也因為兩岸三地投資人及外資熱情追捧,以承銷價十三.七七元人民幣掛A股的FII,一上市就直衝二十六元人民幣。但好景不常,近期頻頻破底,股價來到八月十七日的低點十四.六三元人民幣,從高點至今,市值已蒸發上兆元新台幣,外資套牢,投資人更深怕跌破發行價。

原本對FII掛牌與鴻海股價信心滿滿的郭台銘,應該頗為苦惱。兩年前的鴻海股東會,郭董對股東承諾,要讓鴻海股價回升至兩百元。然而,過了兩年,今年初,郭董把鴻海的網通設備、人工智慧(AI)等有成長性且賺錢的機構,切出成立FII,並到中國掛牌,鴻海變成控股公司,因而稀釋了鴻海本身的獲利。

今年六月股東會,郭董還是再次強調他五年內不會退休,會讓鴻海股價回到兩百元。他在股東會上頻頻致歉,也解釋FII是工業互聯網的試驗點,未來若成功,會回到鴻海母體,且轉型期要三年,請股東多點耐心,但還是止不住鴻海股價頻頻破底。

智慧型手機成長停滯,代工為主的鴻海受害最深,加上中美貿易大戰打得如火如荼,美國不斷提高對中國的貿易關稅,精明如郭台銘,主要代工廠房都在中國,前幾年順應川普(Donald Trump)政策,大舉投資美國,但威斯康辛州的廠也才剛開始動工,組裝成品還是必須從中國出貨,關稅加高難免。

股價想回兩百元,只有減資一途

短期內,鴻海股價想要回到兩百元,只有減資一途,因此,郭董在今年決定減資兩成,預計在十月底減資完成,也許屆時鴻海股價就會到一百元以上。只是以鴻海如此龐大的代工帝國,想要確實轉型成功,步履已有些蹣跚。
想請問一下


24號就發現金股息

通知書怎麼還沒收到呢
李開復:鴻海將搭上第二波製造業機會

2018-08-22 00:18經濟日報 記者尹慧中/台北報導
鴻海集團近年積極轉型發展8K+5G生態圈,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欽點的投資AI新創技術大方向,更是集團轉型發展關鍵之一。鴻海獨立董事李開復並曾預言,鴻海將搭上第二波製造業新機會。

統計近二年來,鴻海陸續投資與合作的新創公司,主要看重能連結鴻海集團多元新創服務應用及工業自動化技術銜接兩大方向,包含投資AI視覺新創公司曠視科技逾2,000萬美元(逾新台幣6億元),以及與Coursera創辦人吳恩達旗下AI軟體公司Landing.ai展開合作。

鴻海集團今年2月在台灣宣布成立工業互聯網AI應用實驗室、未來五年投資至少百億元,同時與「鴻海之子」張宗堯創辦的Synergies Intelligent System合作開拓AI智慧製造應用。昨則公告由旗下香港富連網子公司投資AI新創公司驀然認知逾1,000萬美元(逾新台幣3億元)。
張博凱原本預估2018、2019與2020年鴻海EPS分別為13.24元、15.2元與19.84元,如今分別修正至7.45元、10.2元與12.5元。

這個落差也太大了吧?不知道是拿什麼當依據?



匯豐證券報告指出,蘋果預計下半年推出三款iPhone新機:較低價的6.1吋LCD版、6.5吋OLED版,以及5.8吋OLED版。和碩將與鴻海一同為前兩款代工,5.8吋OLED版由鴻海獨家供應,緯創則分食6.1吋LCD版。匯豐估計,今年iPhone組裝代工訂單,將呈鴻海67%、和碩25%與緯創7%的一大一中一小態勢。

此外,有國內法人估計,和碩明年可望進一步取得40%的iPhone組裝訂單,而緯創這兩年在iPhone代工的占有率也在提升中。

最好是和碩今年拿25%明年就取得40%
蘋果分散供應鏈是沒錯,但不至於幅度這麼大吧?
yves8235 wrote:
市值蒸發7000億...(恕刪)
自由小山 wrote:
張博凱原本預估2018...(恕刪)



除了少有人認真讀完整份報告,也有分析師苦笑表示:「他這次真的打破紀錄了,但很多客戶其實只看(報告)前五頁啦!所以有多少人看完,我存疑⋯⋯。」而報告中,張博凱開頭直接點出二○○元的鴻海目標價,更因與目前價位距離甚遠,成了不少同行「吐槽」的重點。

另一位分析師話說得更直白:「你什麼時候看過鴻海本益比高到十五倍?EPS(每股純益)更離譜了,明年預估十三塊⋯⋯,這個人數學有問題嘛!」

這份報告引人之處,在於大膽調高鴻海目標價到二○○元,且由於張博凱以創新視角看鴻海體質,同步調高本益比,對應二○○元目標價,等於預估未來每股獲利將可達十三元之多。同行務實看待不免認為「太過離譜」,也凸顯張博凱的「大膽」,而這正是他能快速博取資本市場眼光的原因

======================================================
這個疑問,在8月13日,即鴻海公布半年報的這一天。第二季每股稅後純益(EPS)1元,
低於市場原本預期的1.2元,且第二季鴻海的毛利率5.6%,刷新公司上市以來最低紀錄;
營業利益率與稅後純益率亦都下滑到近6年來的最低點。



這財報數字讓最看好鴻海的分析師——麥格理證券的張博凱,鬆動了長達一年多來的堅持
,一口氣把目標價從200元調降至150元。

==========================================================

減資前100元都摸不到了,還150咧....這個人數學真的有問題
  • 35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