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機構債券是一種評級較高的債券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在不承擔太多額外風險的情況下獲得略高於美國國債的收益率。 我們繼續建議投資者專注於當今的高品質投資,機構也遵循這項指導。
代理債券由政府資助企業(GSE)發行。 一些最常見的機構債券發行人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或房利美 (FNMA)
聯邦房屋貸款抵押公司,或房地美 (FHLMC)
聯邦房屋貸款銀行 (FHLB)
聯邦農業信貸銀行 (FFCB)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 (TVA)1
在本文中,我們僅關注機構發行的債券,而不是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 和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或吉利美(Ginnie Mae)(本文未提及)發行和支持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但這些證券與本文討論的傳統債券不同。
政府資助的企業沒有美國政府的明確支持。 儘管政府支持企業被認為得到了政府的隱性支持,但它們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信用支持。 由於機構債券比國債具有更大的信用風險(即無法及時支付利息,甚至在最壞的情況下無法償還本金的風險),因此它們通常會面臨更大的違約風險。發行人之一面臨財務困難。
然而,當前以及歷史上反覆出現的債務上限論點和美國違約的潛在風險不一定會對機構債券產生影響。 它們不被視為美國政府的直接義務,因為發行它們的機構和政府支持企業通常是自籌資金的。 然而,如果其中一個機構在美國違約時需要美國的援助(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那麼這可能會給機構債券投資者帶來風險,因為政府不太可能及時提供幫助。方式。
鑑於這種隱性支持,機構債券通常具有與美國政府相同的信用評級,目前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標準普爾公司和惠譽評級公司分別將美國政府評級為Aaa/AA+/AAA。2 如果有一項或多項評級由於圍繞債務上限的政治爭論,各機構下調了美國政府的評級,這也可能導致各機構的評級被下調。
儘管多年來存在一些擔憂,代理債券仍繼續及時支付利息和本金。 例如,房利美和房地美早在2008 年就被美國政府置於監管之下。這兩家GSE 都是上市公司,監管意味著聯邦住房金融局(其監管機構)「擁有管理階層、董事會的權力」 ,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東。房利美和房地美繼續作為商業公司運營。」3
在考慮代理債券之前,需要了解以下一些事項。
1.相對國債的殖利率優勢較低
由於機構並未得到美國政府的明確支持,因此它們往往比美國國債具有殖利率優勢。 這種額外的收益率被稱為“利差”,並根據市場狀況而波動。
2008-2009 年金融危機期間,利差急劇上升,尤其是房利美 (Fannie Mae) 和房地美 (Freddie Mac) 被接管後。 雖然這些機構繼續按時支付本金和利息,但在 2008 年,這一點還無人知曉,投資者的緊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導致利差平均高達 1.75%。 2020 年 3 月,利差再次飆升,但由於政府迅速乾預,利差迅速下降。
彭博美國機構指數的平均利差僅為 29 個基點,即 0.29%,這意味著與歷史相比,投資者並未獲得比國債更多的額外收益。 下圖突顯出該指數的平均價差直到最近才降至 0.25% 以下。 雖然該指數的平均利差較近期低點有所回升,但仍低於 20 年平均值 0.42%。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應該忽視機構。 正如我們接下來討論的,專注於具有更具吸引力的收益率優勢的特定期限可能更有意義。
府資助企業發行的債券可以提供比美國公債略高的殖利率,而不需要投資者承擔太多的額外風險。
美國機構債券是一種評級較高的債券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在不承擔太多額外風險的情況下獲得略高於美國國債的收益率。 我們繼續建議投資者專注於當今的高品質投資,機構也遵循這項指導。
代理債券由政府資助企業(GSE)發行。 一些最常見的機構債券發行人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或房利美 (FNMA)
聯邦房屋貸款抵押公司,或房地美 (FHLMC)
聯邦房屋貸款銀行 (FHLB)
聯邦農業信貸銀行 (FFCB)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 (TVA)1
在本文中,我們僅關注機構發行的債券,而不是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 和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或吉利美(Ginnie Mae)(本文未提及)發行和支持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但這些證券與本文討論的傳統債券不同。
政府資助的企業沒有美國政府的明確支持。 儘管政府支持企業被認為得到了政府的隱性支持,但它們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信用支持。 由於機構債券比國債具有更大的信用風險(即無法及時支付利息,甚至在最壞的情況下無法償還本金的風險),因此它們通常會面臨更大的違約風險。發行人之一面臨財務困難。
然而,當前以及歷史上反覆出現的債務上限論點和美國違約的潛在風險不一定會對機構債券產生影響。 它們不被視為美國政府的直接義務,因為發行它們的機構和政府支持企業通常是自籌資金的。 然而,如果其中一個機構在美國違約時需要美國的援助(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那麼這可能會給機構債券投資者帶來風險,因為政府不太可能及時提供幫助。方式。
鑑於這種隱性支持,機構債券通常具有與美國政府相同的信用評級,目前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標準普爾公司和惠譽評級公司分別將美國政府評級為Aaa/AA+/AAA。2 如果有一項或多項評級由於圍繞債務上限的政治爭論,各機構下調了美國政府的評級,這也可能導致各機構的評級被下調。
儘管多年來存在一些擔憂,代理債券仍繼續及時支付利息和本金。 例如,房利美和房地美早在2008 年就被美國政府置於監管之下。這兩家GSE 都是上市公司,監管意味著聯邦住房金融局(其監管機構)「擁有管理階層、董事會的權力」 ,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東。房利美和房地美繼續作為商業公司運營。」3
在考慮代理債券之前,需要了解以下一些事項。
1.相對國債的殖利率優勢較低
由於機構並未得到美國政府的明確支持,因此它們往往比美國國債具有殖利率優勢。 這種額外的收益率被稱為“利差”,並根據市場狀況而波動。
2008-2009 年金融危機期間,利差急劇上升,尤其是房利美 (Fannie Mae) 和房地美 (Freddie Mac) 被接管後。 雖然這些機構繼續按時支付本金和利息,但在 2008 年,這一點還無人知曉,投資者的緊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導致利差平均高達 1.75%。 2020 年 3 月,利差再次飆升,但由於政府迅速乾預,利差迅速下降。
彭博美國機構指數的平均利差僅為 29 個基點,即 0.29%,這意味著與歷史相比,投資者並未獲得比國債更多的額外收益。 下圖突顯出該指數的平均價差直到最近才降至 0.25% 以下。 雖然該指數的平均利差較近期低點有所回升,但仍低於 20 年平均值 0.42%。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應該忽視機構。 正如我們接下來討論的,專注於具有更具吸引力的收益率優勢的特定期限可能更有意義。
機構提供的殖利率優勢相對於國債相對較低
圖表顯示了自 2003 年 2 月以來彭博美國機構指數的平均選擇權調整利差。截至 2023 年 5 月 23 日,利差為 29 個基點,即 0.29%。
資料來源:彭博社,使用截至 2023 年 5 月 23 日的每週數據
彭博美國機構指數(I09459 指數)。 選擇權調整利差 (OAS) 是衡量期間權利差的指標
政府資助企業發行的債券可以提供比美國公債略高的殖利率,而不需要投資者承擔太多的額外風險。
美國機構債券是一種評級較高的債券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在不承擔太多額外風險的情況下獲得略高於美國國債的收益率。 我們繼續建議投資者專注於當今的高品質投資,機構也遵循這項指導。
代理債券由政府資助企業(GSE)發行。 一些最常見的機構債券發行人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內容:
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或房利美 (FNMA)
聯邦房屋貸款抵押公司,或房地美 (FHLMC)
聯邦房屋貸款銀行 (FHLB)
聯邦農業信貸銀行 (FFCB)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 (TVA)1
在本文中,我們僅關注機構發行的債券,而不是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 和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或吉利美(Ginnie Mae)(本文未提及)發行和支持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但這些證券與本文討論的傳統債券不同。
政府資助的企業沒有美國政府的明確支持。 儘管政府支持企業被認為得到了政府的隱性支持,但它們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信用支持。 由於機構債券比國債具有更大的信用風險(即無法及時支付利息,甚至在最壞的情況下無法償還本金的風險),因此它們通常會面臨更大的違約風險。發行人之一面臨財務困難。
然而,當前以及歷史上反覆出現的債務上限論點和美國違約的潛在風險不一定會對機構債券產生影響。 它們不被視為美國政府的直接義務,因為發行它們的機構和政府支持企業通常是自籌資金的。 然而,如果其中一個機構在美國違約時需要美國的援助(我們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那麼這可能會給機構債券投資者帶來風險,因為政府不太可能及時提供幫助。方式。
鑑於這種隱性支持,機構債券通常具有與美國政府相同的信用評級,目前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標準普爾公司和惠譽評級公司分別將美國政府評級為Aaa/AA+/AAA。2 如果有一項或多項評級由於圍繞債務上限的政治爭論,各機構下調了美國政府的評級,這也可能導致各機構的評級被下調。
儘管多年來存在一些擔憂,代理債券仍繼續及時支付利息和本金。 例如,房利美和房地美早在2008 年就被美國政府置於監管之下。這兩家GSE 都是上市公司,監管意味著聯邦住房金融局(其監管機構)「擁有管理階層、董事會的權力」 ,以及房利美和房地美的股東。房利美和房地美繼續作為商業公司運營。」3
在考慮代理債券之前,需要了解以下一些事項。
1.相對國債的殖利率優勢較低
由於機構並未得到美國政府的明確支持,因此它們往往比美國國債具有殖利率優勢。 這種額外的收益率被稱為“利差”,並根據市場狀況而波動。
2008-2009 年金融危機期間,利差急劇上升,尤其是房利美 (Fannie Mae) 和房地美 (Freddie Mac) 被接管後。 雖然這些機構繼續按時支付本金和利息,但在 2008 年,這一點還無人知曉,投資者的緊張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導致利差平均高達 1.75%。 2020 年 3 月,利差再次飆升,但由於政府迅速乾預,利差迅速下降。
彭博美國機構指數的平均利差僅為 29 個基點,即 0.29%,這意味著與歷史相比,投資者並未獲得比國債更多的額外收益。 下圖突顯出該指數的平均價差直到最近才降至 0.25% 以下。 雖然該指數的平均利差較近期低點有所回升,但仍低於 20 年平均值 0.42%。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投資者應該忽視機構。 正如我們接下來討論的,專注於具有更具吸引力的收益率優勢的特定期限可能更有意義。
2. 機構債券的相對吸引力因期限而異
短期機構提供與國債相對相似的殖利率,直到兩年期左右才開始提供明顯的殖利率優勢,如下圖殖利率曲線圖所示。
請記住,下面顯示的機構收益率是平均值。 有許多不同的機構發行人,它們的到期日可能相同,換句話說,不一定有「基準」兩年期或五年期機構票據。 不過,平均而言,期限在兩年以下的機構似乎沒有太大價值。
對於考慮短期投資的投資者來說,存款證 (CD) 的收益率通常高於國債和機構債券。 雖然機構是政府資助的企業,但它們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信用支持。 CD 由銀行發行,但有 FDIC 保險支持(當然,上限是有限的),因此被認為是高品質的。4
機構通常為中長期期限提供更明顯的殖利率優勢
圖表顯示截至 2023 年 5 月 23 日的機構證券和公債殖利率曲線。
資料來源:彭博社,截至 2023 年 5 月 23 日
美國公債活躍曲線(YCGT0025 指數)和美國機構 BVAL 殖利率曲線(BVSC0131 指數)。國債曲線由以美元計價的美國公債活躍證券組成。 此曲線在每個拍賣日更新,生效日期為下一個市場日。 機構殖利率曲線是每天使用收盤時具有 BVAL 價格的債券建構的。 BVAL 曲線由美國機構發行的以美元計價的優先無擔保固定利率債券組成。 過去的表現並不能保證將來的結果。
3.「可贖回」機構通常提供較高的收益率,但也存在贖回風險
具有贖回功能的債券允許發行人在規定的到期日之前「贖回」它或贖回它。 贖回日期和價格通常是提前知道的,但可能會有所不同。
發行人通常包含呼叫功能以提高靈活性。 如果債券發行後收益率下降,發行人可能會發行新的、收益率較低的債券,並用這些收益「贖回」收益率較高的債券。
如果可贖回債券被贖回,投資者通常會面臨再投資風險,因為他們可能需要將這些資金投資於收益率較低的債券。 可贖回機構債券的發行收益率往往略高於不可贖回債券,以補償贖回和再投資風險。
可贖回機構的發行交易規模往往比不可贖回機構的發行規模更小,這通常會導致流動性較低。 如果投資者需要在到期前出售可贖回機構,這可能是一個風險,因為潛在買家可能沒有更大的不可贖回債券那麼多。
可贖回債券可能有一些優勢,例如它們往往提供更高的收益率。 如果投資後收益率不下降,您最終可能會獲得比投資不可贖回債券更高的收益率。 此外,即使債券因利率下降而提前贖回,該期間內獲得的收益率也可能高於相同短期時間範圍內其他投資的收益率。
在考慮可贖回債券時,請為任何結果做好準備。 換句話說,它有可能被贖回,然後您需要用新的投資來取代該被贖回的債券。 同樣重要的是準備持有可贖回債券至到期,因為事先不知道發行人是否或何時可以贖回債券。
4.考慮稅收
投資部分(但不是全部)機構債券可能會帶來稅收優惠。 機構債券的收入在應稅帳戶中持有時需繳納聯邦所得稅,但某些機構的收入免徵州和地方所得稅:
不免除州和地方所得稅:房利美和房地美
免除州和地方所得稅:FHLB、FFCB 和 TVA
請記住,美國國債的利息免徵州稅和地方稅,因此在考慮與國債相關的機構時,美國國債可能會提供更高的稅後收益率,具體取決於機構問題以及州和地方稅率。 一如既往,我們建議投資者在考慮特定投資的稅務後果時諮詢稅務專家。
現在要考慮什麼
希望獲得稍高收益率而又不承擔太多額外信用風險的投資者可以考慮美國機構債券。 雖然機構是政府資助的企業,但它們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充分信任和信用支持。
對於尋求更高收益率的投資者來說,可贖回機構可能有意義,但投資者應始終認識到到期前贖回的風險,這可能會導致再投資風險。 同樣,投資者不應假設某個發行將在首次贖回日被贖回——alwa
再進一步研究結果如下
都與美債比較
1.殖利率差隨年期遞增
一年期與美債差不多
若一20年期來看 利息差可達高每年1.0~1.5%
由於賣價不太穩定 會有0.5%的誤差範圍
2.交易成本很高 一買一賣來回大約是3%
流動率不佳 流動性約是美債的10~20%
可能跟市況有關 若一檔美債有10個出價
一檔機構債券大概是1~2個出價
不適合短進短出
3.期中 發行部門可以向投資人贖回的風險(callable類似召回的意思)
所以不保證可以放到期滿 這可能會導致再投資風險
例如買再6%殖利率 降息到4% 發行機購可強制贖回
再以4%發行新債
由於 無法源依據 不屬於國家保障範圍
出問題 理論上國家會救 但不保證
綜上分解
風險大於美國國債 是否值得1~1.5%利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