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6533晶心科振作一點!

今年業績和獲利可期,先平歷史價200元,爆發期在2020年,力旺、M31及晶心科各有一片天。

penyliue wrote:
個人認為不見得,技...(恕刪)


我也認同!就技術分析來說
這算是強勢反彈了 不然部會形成低檔島狀 反轉
之前看到李家同教授的文章也有注意過這支,當時因為在海外工作沒能好好探聽業內情報,上了這家公司的當。前次線上法說時後發現林總發言避重就輕,也不願意正面回應營收萎縮問題及提出具體的應對策略 (只說正在積極研發 V5 系列新產品線,可是聽不出與營收的具體關係,只是再畫一個餅)。近幾個月積極訪談離職及在職員工後驚覺這家公司體質不良,甚至董事會對未來營收抱持悲觀態度,員工雖僅有 150 名左右,仍下達了按固定比例裁員的命令。所幸當時進場成本不高,最近已出脫完畢。

這家公司是以科技事業方式掛牌,並非循一般管道上市,所以原本就是在賠錢的狀況下上市的公司。上市前曾經數次透過減資增資的手法犧牲股東權益來美化財務報表,過去曾在該公司任職的員工也透露 IPO 前的損益兩平只是會計手法。

晶心科喜歡畫的大餅就是比 ARM 更低階的市場如 IoT 產業,並且喜歡舉 IBM、Intel、ARM 等 CPU 公司在不同層級產品各據一方的例子,來讓股東及員工認為未來有美好的前景。的確晶心科畫的大餅很甜美,但從近兩年 IoT 相關慘業的狀況可以觀察到這市場尚處摸索階段,就算將來有一天會成功,那也會是很遙遠的未來。因此晶心科短期內要獲利,高階產品仍必須和 ARM 正面衝突,低階產品則需要說服 MCU 廠商改用晶心科的 CPU。然而由於專利等因素考量,晶心科的指令集不可能相容於其它家產品,對廠商而言,改用晶心科的 CPU 就需要重新開發產品。而且以高階市場來說,ARM 的市佔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幾,長年來經過大規模客戶的檢驗,很少公司會為了省點成本而願意冒險去嘗試這種新公司的低價 CPU。以低階 MCU 市場來說,晶心科的 CPU 和 SoC 其實太過通用化,和他們工程師以往接觸到的 MCU 有很大不同,加上 MCU 廠商的工程師多半技術力不高,對於這種轉變會很難接受。

在薪資結構上,這家公司毫無薪資競爭力。剛畢業的新鮮人普遍把這公司當練功場,學到東西以後就往高薪公司跳槽。跳槽的目標公司在早年以同為蔡董所經營的聯發科最為常見,近期更出現陸資企業。由於薪資天差地別,晶心科幾乎難以招架。加上員工跳過去以後又回頭拉原公司有能力的同事,一個接一個跳,往年常這樣跳出技術斷層,技術和知識資產無人傳承的狀況一再發生。因應的方式就是只針對薪資積極提出不滿的員工以獎金方式調薪,並且綁約數年,儘管如此也無法調到具競爭力的薪資。近年不少陸資企業進駐竹科周圍,開出晶心科 2 至 3 倍的薪資對聯發科及晶心科重要成員挖角成功,對只能用獎金方式綁人的晶心科更是雪上加霜。

寫在公開說明書上的營運風險也值得一看,這部分也是要從相關人士那裡聽到內情才能真正看懂。第一項提到的人才成長不足,這點晶心科的確沒說錯,但晶心科最大的問題除了不足之外還有人才外流。第二項提到的缺少客製化標準元件庫及記憶體矽智財,講得很輕描淡寫,對不懂的人來說看起來也好像沒什麼。但實際上這也是晶心科的重大罩門,導致晶心科研發出來的產品喪失競爭力,只能透過一些取巧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產品。從離職員工那邊聽聞,這家公司會針對市場上幾支常見的 benchmarks 進行特化處理,要求軟體部門的高階人才投入大把時間針對少數 benchmarks 的特性進行最佳化及演算法開發,然而事後都發現這些研發成果在一般應用上幾乎不會出現。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晶心科常有新聞說跟新客戶簽約,但是長期看下來,總授權客戶似乎只有增加一點點,因為沒有續約的客戶也不少。第三項提到的多元應用市場目標,實際上就像前面說的一樣,產品本身太過通用化,習慣特化 MCU 的廠商會適應不良。

這公司強硬選在沒賺錢的時候上市,上市後財報必須透明,在研發經費的支出上變得綁手綁腳,制度上也走向大公司化不再像新創公司那麼具彈性。據離職員工透露,這公司不少稱為伺服器的機器只是 Yorkfield 等級的廉價 PC 級產品,和講究 C/P 值的電腦玩家買電腦的取向沒有太大差異。後來幾年進了幾台 Haswell 等級的伺服器,雖說是伺服器,但也僅僅只是三萬至四萬多元,使用 E3 系列 CPU 的便宜伺服器。也許業外人士並不清楚,CPU 矽智財產業除了硬體設計方面需要很爭氣外,還需要軟體部門維護工具鏈、開發演算法,進而使得應用程式可充分運用指令集的特性,發揮出最理想的性能。在這當中需要效能分析人員,不斷跑 benchmarks 進行分析,找出硬體指令集可改善之處,或是工具鏈演算法的可改善之處,雙方交互配合,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藉此不斷改進產品。然而,由於硬體設備運算能力低落,加上晶心科研發出來的 CPU 模擬器的執行效率也差,每次進行一次效能評估就需要花費半週至一週的時間跑模擬,才能開始著手進行分析工作。光是在分析那些拿去騙新廠商簽約用的小型 benchmarks,就已經如此缺乏效率,更甭提那些牽涉到真正應用的大型 benchmarks,研發人員更是連碰都不敢碰,更遑論去分析它們並加以改進。除此之外,這個 CPU 模擬器的臭名不管在學界還是業界都很有名,不單是難用,對於局部程式區塊效能量測的正確性也常有問題,嚴重妨礙分析人員小區塊鎖定效能問題點的工作,而高層卻總是以整體程式效能評估誤差不高為由來迴避該問題,這問題聽說從晶心科成立到現在一直都存在。更誇張的是,這公司員工的工作環境也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除了連機車停放空間不足導致各種亂象之外,據聞研發部門員工在夏天還需要在 30 度的環境下從事研發工作,員工已屢次向相關部門反映,均未獲得任何改善。辦公室溫度在海外也常是引發爭議的部分,但普遍都是在 22 到 25 度之間有所爭論,30 度這種溫度應該是沒有什麼可爭辯之處。確實這幾年在海外聽聞台灣公家單位是超過 28 度才開冷氣,但如果把珍貴的研發人才當成公務員一樣放在 30 度的環境為公司工作,只會大幅降低研發產能,因小失大。工作環境惡劣的傳聞不只這些,廁所和垃圾桶惡臭常瀰漫在辦公室門口等問題也不只聽一人抱怨過。從這些地方可看出做相關決策及漠視員工工作環境惡劣的高層顯然缺乏眼界,沒有經營公司的才能。

又聽聞軟體研發處的處長長年以外行領導內行,常說出一些破天荒的見解,曾經底下各團隊的副理、經理集體出走。後來跑去武漢的研發副總回歸總部,勉強將軟體部門穩住,軟體部門才勉強有了一小段短暫的繁榮期。不過這名研發副總數年前已屆齡 65 歲申請退休,據說回美國跟朋友創業去了,近期聽聞該名處長又開始興風作浪。因此從過去到現在,求職相關的文章都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大家只推薦去晶心科的硬體部門練功,卻又同時反推晶心科的軟體部門。另一方面,在該名研發副總退休之後,軟體部門的最高負責人就只是處長級,而硬體部門最高負責人則到達協理級。對於公司重大決策及預算決議,軟體部門毫無發話權可言,研發資源的分配上也因此產生不少問題。除此之外,晶心科想前進歐美市場似乎也因為早期決策錯誤而碰了壁。即便這家公司年輕,高層營運思維仍食古不化,軟體研發處的處長又是完全外行,導致工具鏈打入開源社群的時間過晚,使得注重開源社群參與的歐美廠商對晶心科缺乏信心。瞄準中國市場時,又因為中國市場的一些低水準客戶提出無理要求,而編列人力去對那些無理要求進行特別支援,令人不勝唏噓。從晶心科離職的副理、經理級員工那邊,也可以聽到關於晶心科會議過多、過於冗長等抱怨,其中以軟體研發處為最。據聞在晶心科的副理及經理大都是從優秀的工程師當中選出,在升任副理、經理後,就會陷入開會地獄,產出變成一半以下,戰力損失慘重。對於一間總人數不過三個班級的小公司,能因為開會開到損失寶貴戰力也是一大奇聞。如果員工多十倍的話這樣還有點道理,然而今天的員工數才 150 左右,其中還有大半是非研發部門的人,根本是用大公司玩法在經營小公司,在我們海外這邊的新創公司如果這麼玩根本都是自尋死路,我也不懂晶心科在想什麼。不管現職還是離職的基層管理職或工程師我都多方打聽過了,雖然有些現職的對晶心科仍然抱持著各種夢想,但就我這個第三人來看,他們口中講出的就盡是這公司的缺點,無論他們有沒有自覺。

原本聽人把晶心科講得多美好,實際打聽以後卻是讓人十分失望。回頭看這公司股價的變動方式,給我留下的印象就只是間炒股公司。我雖然不熟悉國內產業生態及工作環境普遍的狀況為何,但是對於這種想和世界大廠角逐佔有率的公司實際上是這樣營運,我聽了之後覺得不行,所以決定出場。過幾天的線上法說會我也沒興趣了,你們還有興趣的可以去線上問問林總有什麼說法。我看到上個月的營收報告突然變成年增 89.23%,下方卻寫行小字說是與新客戶簽約所致,問了裡面的員工,發現高層對於今年後續的數據仍是抱持悲觀態度,因此才會進行裁員節省人事支出 (晶心科沒有生產線,人事支出是公司唯一且最大支出項目)。薪資不具競爭力,重要人才要不就是往蔡董的另一間聯發科跳,要不就是被陸資挖,還要裁員節省人事支出,不懂得把員工當資產而是當成成本及消耗品,所瞄準的 IoT 產業興起也是遙遙無期,我個人是看不太到未來。
Metrowerks wrote:
之前看到李家同教授的...(恕刪)

我感覺你並不是這個業界的人,你也不理解這個業界,雖然你指出晶心科的一些大家知道的問題,但從你的文章中並無法得知為何晶心科股價一直維持再高檔。幾乎所有公司在ipo的時候當然都希望財報好看一點,而且所謂的炒股,這並不是問題,大部分公司都希望維持高股價,特別是晶心科這類型的公司。
既然你一開始就覺得這家公司不可能有這樣高的股價,那你還去投資這家,代表你的前後邏輯可能有問題。
Metrowerks wrote:
之前看到李家同教授...導致工具鏈打入開源社群的時間過晚,使得注重開源社群參與的歐美廠商對晶心缺乏信心。...(恕刪)


這點倒是真的, 很久以前就講說要把源碼推到開源上游, 一直到這兩年才上去... 連大陸的龍芯都比它快...
Adfn wrote:
我感覺你並不是這個...(恕刪)


一開始身處海外,並沒有得到這些情報,看到的都是不管是學者還是媒體都一片叫好,自然會被吸引去投資。當年甚至還有不少能力不錯的友人在這公司任職,卻在上市前後的短短一兩年當中陸續退出,加上最近一次線上法說會當中林總的發言又像是在打迷糊仗,自然會令人生疑。瞭解之後發現這公司一直在虛耗年輕人的青春,不斷對新進人員洗腦,給予美好的未來想像,結果都是一批又一批的失望離開。最可憐的是這些年輕人在晶心科的底薪低於業界平均,即便是跳槽,薪水也很難談到符合自己的能力和身價,這些慘痛教訓還真是不打聽不知道。連實際在裡面工作過的自家員工都不看好,一批一批抱著美好的夢想進去,又一批一批失望離開,瞭解之後自然沒有繼續抱住的理由。

晶心科的成交量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大,憑著蔡董的手腕,要把公司股價炒高並不是難事,所以才說它是炒股公司,並沒有無法說明。IPO 前美化財報就如你所說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公司沒有實質獲利,又還在體質尚未健全前就強硬上市,讓公司在研發預算的編列上變得更綁手綁腳,甚至開始將制度大公司化,壓抑了新創公司原有的研發活力。號稱十年磨一劍,十年後磨出劍的卻不是磨了十年劍的老師傅,而是沒什麼經驗的歷代新進學徒,磨出來的又是一把把鏽劍,要人如何有信心?雖然公開說明書上寫說上市是為了要吸引和留住人才,但這樣的效果似乎沒有發生,還造成了反效果,自然會讓人對晶心科這公司的前景感到無望。
這行沒人才就是沒未來
要小心
蔡明介要的只是RISC V當備胎
公司賺不賺錢根本不是重點
恭喜Me大成功解套。
目前技術面偏多。
感謝大家提供那麼深入意見,投資增加一些危機意識。
Metrowerks 說的幾年前在 ptt 也看過

不過,照技術面來看短期 (到年底 ??) 內巧巧大說的應該有可能到達

君不見市場上一堆不賺錢的公司眾主力還是會拉抬

如要長期持有,就算了吧
Metrowerks wrote:
之前看到李家同教授...(恕刪)


空調的問題我 7/16 跳過 ADMS 直接找矽導中控室反映了啦,後來 ITS 的人還幫我酸那位先生。
後來就看到公告寫 7/21 安排那棟大樓空調箱維護,現在應該很涼
這公司年底會搬家了,工作環境的問題也不會延續到 11 月號才對,所以也許該視為利空出盡 (?
你這些消息看起來是轉了好幾手有一點缺漏,來源也大概猜得到,只是不太方便幫你補充。

至於炒股,往好處想,這樣的標的可以不用管基本面,逢低買進終有一天會被炒高
而且這支接近零成本持有的人很多,就算有利空也沒有那麼簡單整個崩下去。
當然你人平常在海外的話,換手做 AAPL 可能會比較好玩一點,是沒必要執著在這支上面。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