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史、經濟學之於投資(1)用1929年相對於2008年來比較,這是兩個既有已經發生的危機的比較;寫那段之前我也節錄一些以往自己所記錄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並預定以它來寫對目前局勢的推估,但至今已經隔了1.5個月了。必須先說明的是,推估未來都是基於假設而成,無論過往事件是否可供參考,都應該謹慎並不要隨意排除任何可能性,反正未來就是還沒來,就算隔了1.5個月也是。所以這裡一樣要說「在還沒發生什麼事件時,則就算參考過去而對局勢有所推估,仍是盡量讓自己腳步慢一點」。
如果有長期看我這個版,應該知道我也提過要參考1970年代、前幾天也寫市場氣氛讓我想到2007年道瓊創新高那時候,這些都是推估未來的材料,但這不表示我知道未來該怎麼走,而是盡量讓自己對於未來的演變,都能領先一步看到並反應。以之前買美元為例,寫原因一個小時還覺得不夠,但當下做決定只是幾分鐘的事。
評估前幾年美國QE3及買MBS,再到縮減QE規模,及去年底調升聯邦基金利率區間,這段期間美元回流而新興市場承壓,很容易讓人想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但細究其成因,當年的聯繫匯率制度已經普遍不存在,如果這些國家在美元回流不以外匯存底支撐匯率,則此效應將反應在匯率下跌,若該國政府和企業以美元舉債,會有可能付不出變高的債務,但除此,很難看到當年各國陷入通貨緊縮(調升利率、且本幣由央行吸納)的原因;再評估當年的國際收支,有些國家是貿易逆差而匯率不動,無法以較低的匯率平衡(我未查證這幾年有變好);如果再看外匯存底,央行若真的要稍微阻貶以因應輸入型通貨膨脹,則央行實力比起當年應該也已經強上不少(仍是未查證)。
下個小結論,類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美元回流的力道仍是會影響新興市場,但要造成新興市場貨幣危機或銀行危機則不見得,也許Fed要很快速的升息才做得到。由於利率仍低,在這樣的過程中,若某些國家的匯率和債券價格過低,我也會基於利差而有興趣。
註:推論時我比較少查證是因為會干擾思考,並且會多花上不少時間,很多時候若去查了,常常會寫不完。基於時常看新聞和價格,我對未查證的事項本身有形成一定的看法,未來有查證會再補上。
----
回顧一下美國QE過程:
Quantitative Easing(QE)量化寬鬆
1.
QE(QE1),2008年11月至2010年3月。
QE的開始時間有些人說是2009年3月,也就是美國股市落底後起漲的時間,但當下FED應該已經買入MBS一段時間,主要是二房和聯邦住宅貸款銀行發行的1000億美元債券及其擔保的5000億美元的資産擔保證券。2009年3月,FED宣布QE內容:
1.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美國國債
2.購買7500億美元機構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總量達1.25萬億美元。
3.購買1000億美元機構債,總量達2000億美元(實際結束時是1750億美元)。
QE使得全球股市在2009年3月落底,之後美元轉貶、全球股市上漲,但這段期間,美國的失業率由7%上升到接近10%,可見失業率的確屬於落後指標。
----
2.
QE2,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
由於失業率偏高,通貨膨脹率偏低,FED在2010年11月宣布將在7個月購買6000億政府長期公債,相當於每個月850億元。
----
3.
OT(Operation Twist)扭轉操作
OT2,2011年9月至2012年6月(後來延長至12月)
FED在2011年9月FOMC,宣布OT2以拉平殖利率曲線,內容為:
1.將賣出4000億的短債(3年以內債券)
2.買入同額的長債(7年~30年)
OT相當於是FED延長債券平均期間,並沒有資金效果,且賣短債將使短期利率上升,對部分市場來說反而是種緊縮。整體來說,OT2實施期間正逢歐債危機,且FED宣布OT2等於斷了QE3預期,股市在失望賣壓下持續疲弱。
----
4.
QE3,2012年9月起
QE3被稱為無上限的寬鬆政策,內容為:
1.每個月購買政府贊助機構抵押貸款擔保證券(MBS)400億美元,至就業明顯改善為止。
2.維持扭轉操作,賣出短期債券,買進長期債券(應該是每個月450億美元),並將到期證券資金進行再投資。
去除OT部分,QE3只有購買MBS每個月400億元,與QE2每個月850億元來說相對較小,由於FED沒有宣布期限,所以媒體雖然普遍以「無上限」來形容,但實際釋出的資金不見得會比QE2多。
2012年12月起
OT2必須每個月賣出短債,到了2012年12月,FED手上已經沒有短債可以賣出,於是宣布改成每個月買入450億長期公債。
----
5.
QE結束條件
2012年12月FED提出繼續實施QE到通貨膨脹率2%或失業率降到6.5%。
----
1.
SMP(Securities Market Program)證券市場計畫
2010年5月,由希臘開始的歐債危機使得希、葡、愛、西、義的公債殖利率上升,由於殖利率上升將導致未來財政更差,且籌資更困難,所以ECB在當下透過次級市場買入債務問題國家的政府公債,此即為SMP,總計約購入2000億歐元的債券。ECB此時購買的債券,擁有優先債權人的地位,也就是未來發債國家若選擇性違約,還是得先償還給ECB,再來才是其他債權人。由於買債規模比較小(註,德國反對ECB直接買債)且ECB的優先債權人地位,使得市場對SMP仍有疑慮。
----
2.
EFSF(European Financial Stability Facility)歐洲金融穩定基金
2010年5月,歐債危機剛開始時,歐盟計畫成立EFSF,屬於暫時性的措施。
2010年8月,EFSF正式運作,對希臘以外的其他歐元區會員國提供緊急援助,資金為2500億歐元。
2011年6月,EFSF擴大為4,400億歐元。
2011年11月,EFSF規模擴大至1兆歐元,提高槓桿倍數達4~5倍。
----
3.
ESM(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歐洲穩定機制
2010年歐盟討論債務危機時,除了EFSF,也同時討論2013年成立ESM,做為永久性的金融穩定機制。
2012年10月ESM正式成立。ESM約有7000億歐元資金,可在初級、次級市場購買國債,也可以提供其他融資,未來當有歐元區國家提出ESM融資要求時,需同時實行財政緊縮,並得到所有歐元區主權國家同意,融資門檻算是相當高。但如果緊急狀況時,85%以上同意也可以實施。(註,OMT與ESM都可以在次級市場買債,且受援助國家都必須接受財政緊縮,其中差異有待釐清。)
----
4.
LTRO(Longer-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長期再融資操作
2011年12月,ECB實施LTRO,讓歐元區銀行可以以公債抵押向ECB借款,融資利率為1%,期限為3個月或3年。由於銀行可以取得低利率資金,對於緩解當下銀行流動性危機相當有幫助,另外,若買入殖利率高的歐元區國家公債,相當於有套利空間,因此對歐元區的債券價格也有支撐作用。
2011年12月總計有528家銀行提出申請,向ECB貸出4892億歐元,相當於QE2的規模;2012年2月底,ECB實施第二次LTRO,銀行業貸出5300億歐元。
LTRO不是QE,公債仍然是銀行的,只是抵押給ECB,未來還是得還款;QE則是FED買入,依目前局勢,除非未來通膨過於嚴重,否則FED應該是持有到期,QE期間到期的債券本金,則是持續買進。
----
5.
OMT(Outright Monetary Transactions)直接貨幣交易
2012年9月,ECB宣布實施OMT,內容為:
1.ECB在成員國提出申請,且成員國承諾履行減赤撙節與經濟改革時,將直接購買該成員國的短期國債(1~3年)或是3年內到期的長期公債,此購債金額將無上限。(註,符合EFSF/ESM財政救援條件,且由IMF監督)
2.ECB可視狀況結束OMT,例成員國未依承諾撙節,或市場狀況改善。
3.停止2010年5月開始實施的SMP(證券市場計畫),OMT放棄優先債權人的地位。
4.OMT是購入次級市場的債券。(註,初級市場則由EFSF/ESM購入)
5.為避免通膨,將會沖銷購債的金額。(註,可能是發行NCD、CD)
OMT被市場認為ECB願意無上限持有債務問題國家的債券,因此推出之後,就算沒有任何國家提出申請,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公債殖利率就已經降下來,光「預期ECB買入」這件事,就可以使西班牙和義大利脫離籌資問題,不用向ECB求援,目前為止,ECB推出OMT,算是相當程度穩定市場對債務問題國家的信心。
----
6.
2013年3月,塞浦路斯爆發債務危機,歐元區各國和IMF以課徵存款稅作為提供塞浦路斯紓困的核心條件。
----
7.
2013年10月,歐盟財長會議通過了歐盟的單一銀行監管機制(SSM)計劃,預定建立歐盟內新的銀行監管機制和框架。預計單一銀行監管機制將在2014年11月正式生效。
----
8.
2013年12月,歐元區財長就銀行業的單一清算機制(SRM)達成了政治協議。根據協議,歐盟將成立一家聯合機構,專門負責關閉或重組問題銀行。歐元區各國也須建立清算基金,由銀行業出資,在未來逾十年內由各成員國獨立管理的本國基金逐步合並為一項歐洲統一管理的基金,並在2026年之前為單一清算機制提供550億歐元的目標資金。
小小花農 wrote:
由美元指數突破百元後進行橫向整理來看,有極大可能在整理後持續上漲.
花農大,一直沒回這一段,是因為我對美元指數有很多想法,這也使得我過去有幾次想自己編貨幣指數。
先說美元強弱和美元指數強弱的差異,美元強弱應該可以定義為購買力的強弱,因為這裡要討論美元指數,則簡單分為:
A.購買其他貨幣的強弱。
B.購買非貨幣(房、服務、商品等)的強弱。
美元指數的幾個問題:
1.反應A而不反應B。
2.歐元佔比57%,大半只看出美元和歐元間相對強弱。(類比一下,台積電佔上市公司市值比重好像才1x%?)
3.對歐元來說,美元指數及EUR/USD也只反應A不反應B。
4.對A的部分不能涵蓋大半國家,也許連AUD、CHF、GBP、JPY也不能。
5.美元及歐元,在A和B加總後的強弱下有四種組合,「目視」過去十年未發生其中之一,但就算有美元指數也不見得反應。
6.同時考慮CRB時,則又受商品供需影響(我想應該只適用於短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