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鄉下的鴿籠透天都破千萬還賣光還真的有住人人真的不用多兩三個住一棟的需求就很好賣了一個社區也不過二三十個人難怪房價漲翻天因為跟人數無關有錢有需求就賣的好同時也破解那些說蓋那麼多賣給鬼的問題人口精緻化
Kanyil wrote:20年時間,兩千多萬...(恕刪) 我覺得有你們一直有一個盲點在:為何總愛幻想年輕人都是要買蛋黃區?或是總愛幻想年輕人都是要買全新樓?因為我是沒有看到數據…只看到記者開樓。然後又要講所得…奇怪房價所得比就很高餒…然後你又講只有少部分人薪資沒漲…國民統計數據所得消費購買力就近來持平…你的少部分到底是什麼啦…再者生病主要是對你的(20年薪水會漲)奇怪?好像20年不會是多額外支出一樣…就像升息會增加支出不是嗎…?難講10年內升到10%…?買房還把幻想薪水20年會漲納入考量還真是奇怪(排除公務員類啦)
看海成花 wrote: 我覺得有你們一直有一...(恕刪) 這不是盲點。一般房價所得比都是統計而得,這代表裡面包括了台北信義區院子裡有櫻花的別墅,也包括了山裡的鐵皮屋(打個比例,住鐵皮屋的朋友別生氣);也包括了郭台銘以及便利商店的打工仔。因此,光說一句「房價太高,一定會跌」,其實是很片面、不完整的。有些人買蛋黃區很OK,但一般年輕人當然不該買蛋黃區,有些年輕人甚至不該買房子。和一般消費一樣,要看個人能力量力而為。同理,對於一些人來說台北的舞台不夠大,但對有些其他人來說根本不適合在台北這種大城市混,也要看個人能力量力而為。你說薪水20年沒漲,這自然也是因人而異。這個已經解釋過了,懂就懂,不懂我也沒辦法讓你懂。有些人覺得年薪百萬是人生巔峰,有些人一畢業起薪就年薪百萬,前者當然覺得房子很貴,後者可能也覺得房子不便宜但還是買得起,但是這兩者看的房子,十有八九不會是一樣的,因此可比性有限。
Kanyil wrote:這不是盲點。一般房價...(恕刪) 你不能用那小撮的人當全部阿…簡單假設10個人:1個人是老闆底下9個員工。今年公司獲利新高老闆所得+100%,員工不變,然後說這10個人平均所得提高是合理的一樣。他是!沒錯!但是是假的。
看海成花 wrote:你不能用那小撮的人當...(恕刪) 我同意,其實我們彼此的說法並無太大出入。老闆不能代表全部人,董事不能代表全部人,經理不能代表全部人,基層員工也不能代表全部人。老闆看的房子,董事看的房子,經理看的房子,和基層員工看的房子,自然也不同。統計數據本身就是不完全的。
看海成花 wrote:你不能用那小撮的人當全部阿…簡單假設10個人:1個人是老闆底下9個員工。今年公司獲利新高老闆所得+100%,員工不變,然後說這10個人平均所得提高是合理的一樣。 你還可以看地區別所得分配與貧富差距年齡別這個市調或研究機構都有在作
看海成花 wrote:你不能用那小撮的人當(恕刪) 這個概念就是「台灣人、非洲人的所得平均是?房價就應該是多少合理,這是地球人平均的概念」但我們清楚知道台灣、非洲的房地產市況、人民收入概況,怎麼能用平均數混談呢?企業主跟受薪階級的收入及房屋需求,又怎能混談呢?
tany3472 wrote:這個概念就是「台灣人...(恕刪) 所以台灣只剩半導體這種產業類別才可以買房嗎?所以蛋黃區、蛋白、只給半導體、科技業買嗎?蛋黃蛋白房有這麼少嗎?半導體科技業人有這麼多嗎?以前的人開計程車維生也可以再新北買房,現在年輕人在新北買房嫌貴要被靠北眼高手低。
看海成花 wrote:所以台灣只剩半導體這(恕刪) 如果身高150公分,你就應該買S號的衣服、6號的鞋子,至於那種XXL的衣服跟10號的鞋子,就是給身高190公分的人穿,房地產也是,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真實的經濟狀況,硬塞入不符合自身條件的商品,對自己是種折磨。如果你認為工程師好賺錢,你為何不去當工程師?為何要去開計程車?如果你的答案是當初就沒認真唸書,那你當初為何不好好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