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死定了 今日新增206例本土......完了

SteveZ wrote:
我不是韓粉,我覺得他(恕刪)

1.先了解一下是甚麼病毒株再擴散,對症下藥比較重要
2.哪個縣市都依樣,只是還沒爆發出來
3.別自己嚇自己,融資的做期貨的自己做好風險控管
4.疫苗打不打不再是重點,美國洋基隊不是有七個隊員有打疫苗,結果還是陽性
5.注意自己的身體的症狀,身體不適就去就醫,別太緊張
6.投資股票儘量用閒置資金,別借錢來操作,造成心理壓力,上周四周五的融資至少減少了250億
7.封城就封城,遵守政府的政策,好好過日子。
8.這版是投資理財版,別到處洗版去嚇唬新手。會出問題的。
9.疫苗有很多種,早期的疾病也有疫苗,有的終身打一劑就完全免疫,有的有時間的循環。
10.針對這個疫情,做好個人衛生,大眾媒體已經宣導了快19個月。

結論:天佑台灣,大家保重,平安健康
timliu5358 wrote:
新冠死亡率只有1% 代表只有2人會因身體其他原因造成重症 其他99%就跟感冒一樣甚至根本沒任何症狀


99%太誇張了,你這說法顯然有誤,

看看日本比我們先進,醫療也不錯的,死亡率是1.7,
最近也看到新聞有年輕人很快就走了,
雖然老人染疫走的比較多,但日本老人其實普遍蠻健康的,
男性年齡記得是84歲,女性是87歲,但遇到病毒也只能倒下

而死亡率,你說代表只有兩人重症,這完全是兩碼子事,
起碼我昨天聽到記者會說有171人還在躺負壓病房,
今天206確診還有多少需要病房還沒加進去,只有新聞說全台剩不到298床,
當然這些不見得都是重症

不過就算康復,少數的人有後遺症,日本還做過節目調查
甚至還有失憶,失智,或性情轉變得憂鬱症的

這個美國大亨則是耳鳴到最後自殺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5336620

我所處的文山區,前天只寫兩個確診,已經有一個重症住加護病房插管了,
新聞有空多看一下,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939297

把這病毒看的太輕鬆,對誰都沒有好處,股市我很久沒進場,
其實你要看扁這病毒是不干我的事,
我只希望身邊的親友包括我都能做好防疫,不確診
要有最壞的打算.若超過萬人染疫確診.
病患的安置如果只靠醫療院所
就有可能使醫院陷入混亂與崩潰...
還好吧 今天增加的確診數量並不意外
未來的日子 每天的數量應該都差不多是這樣
畢竟潛伏期長 篩檢又有限額

其實不用太糾結這段時間的確診數量
看看一段時間後 數量開始明顯減少那就表示有防堵成效了

這波累計破千不可避免 醫療體系不崩潰就還不算太嚴重
反正
已經不稀奇了
這種病毒傳染力..後面幾天的數字屁股想一下大概都有底
保護好自己才是真的


至於那種對機師那種腦包政策..應該好好改革
既然不想完整檢疫..那就關在機場周圍不得入城
recky1688 wrote:
1.先了解一下是甚麼(恕刪)


針對第8條:

我沒有,不是我,我否認。


其他基本同意,一看就是肚子裡面有墨水。肯定不是這粉那粉的。

普篩話題不是我挑起來的,何況主貼樓主就是基本上在討論疫情,所以也就很多人在討論。那既然這樣,衍生出來的話題,和投資理財是否高度關聯,我看是debatable的,也不是你我可以完全控制的。

還有,我發現一個現象,基本上用戶名網名是英文後面加一串數字的,很大的概率是網軍。不管是哪一方的網軍。

當然我不是說你是,你看起來就不像,網軍沒有你那麼有文化,說話那麼有條理。
新聞說四月初就開始傳播了
應該說
不全民採檢都不知道蓋牌多久了…

不需要用死定了這種語氣啦

其實去問問身旁的人
是不是最近幾個月都有在感冒…

電影演到一半大喊失火
沒到逃生門就先被踩死嚇死


平常心
ASF9999

核酸檢測需要實驗室,台灣目前一萬人核酸就能搞半年,小小萬華就18萬人。而快篩針對有症狀先抓,但準確性約五、六成,快篩陽性之後必須再核酸檢測陽性才能99%確診。

2021-05-16 23:50
多多空空 wrote:
好險 我買房子 都盡...(恕刪)


防疫股㑹漲翻天
股票會漲會跌,看對就是錢多一點,看錯就是少了一點錢,對一般人而言,進股市都是閒錢比較多,輸贏不會死人,

今天看新聞,張上淳及柯P都說國內的負壓隔離病房可能會不夠用,這真的是警訊,現在是還夠用,但也只剩200多床,只希望確診數不要多暴增了,要是像義大利疫情初期就醫療崩潰,很多重症老人都抬回家自己處理,希望台灣不會有這種情形,天佑台灣,趕快度過這個疫情吧.
ASF9999

提供氧氣就能生存。負壓隔離是為了防止病毒外溢。兩者不同

2021-05-16 23:51
sgconduty

現在怕的是醫療崩潰,就是醫院可以收5000個病人,但是染上的人有10000人,這時只能選擇性救治,意大利那時就選擇有活下去機會的年輕人,很多重症老人就...自己抬回家處理.

2021-05-16 23:58
Elizabeth chloe wrote:
新聞說四月初就開始傳(恕刪)


危機就是轉機,如果真的大爆發了,台灣的長照壓力有可能降低,以美國經驗來說。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