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upa1 wrote:要賺錢真的很簡單 只要找個好公司 好價格買入 然後長期持有就好了..(恕刪) 公司選對了,進場點對了,後面就是賺多賺少而已!也很難都賣最高價,往上慢慢分批賣!心態調整一下,心情會更輕鬆!賣了繼續噴,還好手上還有!漲多拉回,還好有賣一些!
LKKSPP16888 wrote:零股股東持續大增...(恕刪) 從去年11月12日跳空跌破20元開始統計,至3月15日截止,低檔盤整了四個多月,股東戶數從14078戶,增加至15978戶,大增1900戶,其中零股股東就增加了1864戶!有網友私訊提醒,因勝悅去年有配股,很多人可能是整張的都賣光了,只剩零股沒處哩,最變成零股股東!所以低檔股東人數增加,也不一定就是籌碼亂,或許一定比例的反應出低檔被清洗出場的人!不同的解讀,也有一定的道理!只是多少是新買的?多少是賣光整張的?或許把零股股東人數都剃除,數據會更具參考性!
總幹事耕讀筆記-部落格格主黃國華(前大眾證券自營部副總)對股票淨值的看法:毫無投資參考意義的每股淨值所謂每股淨值,是指企業在變賣所有資產,並償付債權人債務後所剩餘的部份。觀念上,是公司可以分配給每一股(普通股)股東的金額。每股淨值的計算公式如下:(股東權益-特別股股東權益)/ 普通股流通在外股數每股淨值屬於公司的歷史落後資訊,在投資抉擇上的用處其實根本不大,但是偏偏有許多投資人甚至專業媒體鼓吹所謂的淨值投資法,經常聽到「都已經跌破淨值了還會跌到哪裡去嗎?」或是「股價跌破淨值就是長線的買點降臨」之類的謬論,糟糕的是,多數投資人對此還深信不疑。股東權益=資產減負債所以這裡產生了幾個問題:1、 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的金額到底合理嗎?短投資的子公司公平價值為何?存貨的帳面價值公允嗎?應收帳款全數可以回收嗎?固定資產的剩餘價值和生產效能?無形資產到底有沒有價值?….2、 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有沒有真實反應呢?有沒有表列外的負債?子公司或孫工司的負債有沒有照實記載?3、 股東權益項下的評價損失公允嗎?4、 固定資產的產能與效能是否跟上產業腳步?其中有沒有那種早已經無法有效生產最新產品的老舊生產線(如面板的二代到四代廠)?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造成淨值或股東權益的可參考性大為降低,早已無法真實反映公司的真正價值,即便淨值可以充分反應,但由於每股淨值屬於落後資訊,宛如棒球隊的後援投手,如果球隊沒有強力的打擊攻下分數領先對手,每次比賽都呈現落後,擁有再強的救援投手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廢話不多說,舉一些例證來說明,如果一家公司不具成長性與穩定性,股價跌破淨值根本不是所謂的買點,不論是短中長期:1、 環泥:從上個世紀跌破淨值至今十五年,股價從未有效站穩每股淨值,別以為環泥沒賺錢,她近十年來可是年年賺錢呢!2、 力麗:股價從97年跌破每股淨值之後,每股淨值反成為股價上漲的壓利所在,該公司從98年起連續三年賺錢,股價卻連淨值都站不上。3、 力鵬:這家公司更是代表作,其股價從88年就已經跌破每股淨值,十幾年來只有少數不到5%的交易日站上淨值之上,跌破淨值非但不是買點,反而讓淨值成為長線放空的絕佳指標。4、 東元:94-100年連續七年賺錢的老牌績優公司,其董事長之胞兄還曾經出任過閣揆,這樣的公司竟然也是連淨值都漲不上去,東元的股價從97年跌破淨值之後,四年多以來其股價就長期委身於淨值之下,偶有幾天站上每股淨值卻往往只是曇花一現。當然這種跌破淨值之後其股價就處於長期低迷的例證實在是多到族繁不及備載,尤其是半導體、面板和PC產業的上市櫃公司,讀者可以自行去找尋這類的公司來印證上述的論點。或許換一種說法來解釋淨值與股價之間的關係,試問,如果是一家好公司,她的股價怎麼會跌到接近甚至跌破淨值呢?大立光、統一超、台積電、台塑四寶、聯發科......有相當多的公司就算碰到天崩地裂的大利空,也不可能跌到淨值附近,投資人又何苦在臭氣熏天垃圾堆中尋找黃金呢?小結論:股價跌破淨值並非什麼長線買點,低於淨值的股價也不要替他打抱不平,股價有沒有被低估或誤殺還是得看其營利淨利與營收的成長性,不具長期成長性的公司,股價跌破所謂的淨值,不過只是合乎股價的自然定律罷了,至於什麼是股價的自然定律?不具長期成長性的公司,其股價長期終究得向每股淨值甚至每股面額靠攏。'----------------------------------------------------------------------------------------------你之前提到你逮到到大峽谷跟營邦狠賺一波,但那兩支哪一檔營收沒有大幅成長?為何營邦你用現股操作勝悅反而用融資(不確定性高需要時間耗,但這對融資不利),感覺不太合理.當然股價只要有人炒就會漲,短期也不必然跟業績要有正相關,股市只有贏家與輸家.
lsd193anthon wrote:1、 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項目的金額到底合理嗎?...(恕刪) 別人的分享都是經驗的累積,片面的誤解套用-"毫無投資參考意義的每股淨值",真的是對嗎"同樣的股價淨值比,淨值10元,股價5元,跟淨值50元,股價25元,會一樣嗎?淨值一樣10元,股本10億,剛成立現金10億與資產50億負債40億,淨資產一樣10億,會一樣嗎?甚至資產110億,負債100億,淨資產一樣10億,會一樣嗎?股東權益=資產減負債,資產品質的不同,負債的多寡與長短,影響都很大,不細看內容,卻直接說"毫無投資參考意義的每股淨值",若不懂得的運用,給甚麼資料與數字都沒用!為什麼最開始篩選的標準是用"(約當現金-總負債)/股本,就是用最嚴苛的標準,把看不懂的或有疑慮的都先不看!帳上現金多,淨值高,只要公司願意,買回庫藏股或是現金減資,或是大幅配股,只要大股東想,執行不難!但對淨值低,帳上現金少的公司,就算想也沒能力做!淨值真的"無投資參考意義"嗎?一家公司若三年獲利2元,2元,2元,也許股價就20元上下,若三年獲利1元,2元,3元,也許股價能有30-40元,若三年獲利-2元,2元,6元,也許股價能有60-100元,三年都是賺六元,但市場給的評價可能差很多!要成長性先把基期壓低,後續自然容易大成長!1340勝悅磁灶新廠的規劃產能至少是原來的2-3倍,之前也說了大廠的認證都過了,就差獨立廠房硬體不行!雖然不知要拖到何時才能完工?若目前的"慘狀"延續久一點,到時要"大成長"很難嗎?一開始買大峽谷跟營邦,不也都是用融資嗎?利息費用相對我的獲利而言,影響大嗎?"在財報狗從2018/04套到現在",那樣的發言被解讀為做多,也許很多人對訊息的多空解讀能力,真的有問題!正如現在我開始布局,我會持續追蹤他的動態!當初應該都在追蹤3693營邦吧!有再發表過對1340勝悅看多的文章嗎?我真的沒那麼肉腳!
lsd193anthon wrote:何苦在臭氣熏天垃圾堆中尋找黃金呢?..(恕刪) 書上說:"資產配置決定了89%的績效""選股能力決定了7%的績效""選時能力決定了4%的績效"但現實狀況是如何?----也許對不會選股,不知何時該買該賣的人而言,最後的結算數字,選股選時都不重要!看去年五月至今,買3693營邦或買1340勝悅,選股不重要嗎?買四五十塊的勝悅或現在買十七八塊的勝悅,選時不重要?很多贏家分享的說法,有一定的條件因素,可參考但不可盡信!列了幾個有發表的操作實例:低股價淨值比的一堆,為什麼選他們?選上他,為什麼那個點開始進場?許多資訊的取得越來越方便,但如何正確的解讀?那就靠個人的智慧!
LKKSPP16888 wrote:列了幾個有發表的操作實例:低股價淨值比的一堆,為什麼選他們?選上他,為什麼那個點開始進場?許多資訊的取得越來越方便,但如何正確的解讀?那就靠個人的智慧! 那就看你這支最後有沒有辦法賺到我去年保銳的250%績效,不過我是2月多進場4月初出場放不到2個月的時間,Good Luck.個人除非是大成長商機否則不會跟他耗時間,皆是買點訊號進然後賣點訊號出.你這檔大賺買點還差的遠(我講的是倍數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