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ga wrote:台北確實是全世界薪...(恕刪) 看了您的貼文覺得有道理,駐外使節不懂當地國語文簡直是天大笑話,請問現在駐日駐德的代表是哪號人物,好讓偶也來為您讚聲,因為酬庸式的駐外代表令人憤怒.
看完這一棟樓之後只有一個感想, 就是想起蘇軾與佛印: 佛與牛屎的故事就是少部分人在看待一件事情之前, 心中早已有了定見, 不論此事是事實也好, 偏頗也罷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好了(也許我也是早有定見的其中之一)1. 此篇報告以城市對城市(或言大部分是首都)互比, 所以新加坡(城市=首都=國家)剛好被排除在外所以不會有上海, 廣州, 洛杉磯這種工商重鎮加入評比(更正: 有上海跟洛杉磯)但也絕非以台北市對比日本/韓國平均值, 而是台北/東京/首爾互比, 請勿混淆視聽2. 平均所得是由那些職業所得而來? 大家都不看細項就直接認為是高階公務員+800壯士+250萬實習生+郭台銘嗎?還是只有我去看所得資料的細項, 依所得高低排列下來:醫生/醫生的助理(實習醫生?=準醫生?)/部門經理/產品經理/金融分析師/廚師/電子工程師/護士/小學教師/工業技術員/銀行信貸員/木匠/公車司機/汽車修理工/建築工人/秘書/呼叫中心代理(接線生?)/銷售助理/工廠員工所以與其說平均所得, 倒不如說是以上普世相通的十幾種職業平均所得, 但絕對足以反映社會上大多數受薪階層至少所有被評比的城市大家統一適用, 沒有說針對某一職業對某一城市特別突兀也沒有看到採石油跟挖鑽石的, 所以也別再牽拖老闆們/高官們/高退休金/吳總經理了3. 研究調查是3年一次, 而且是長達51年以來在購買力部分, 此次台北是從2015年第34名,躍升至今(2018)年的第26名整體排名的上升, 絕非完全是蔡政府的功勞, 只是剛好公布時間在她執政下若以執政時間2016/05/20劃分, 頂多是馬/英功勞各一半一半吧!(如果排名上升大家認為是功勞的話)今年張宗謀董事長退休了, 假設明年台積電營收獲利又持續創高, 都是現任的功勞?(道理相通)就如同好比今日的缺電, 絕對是馬政府任內既封存了核4, 又無增加其他發電來源所導致要不就在民意反對下堅持核4; 要不就是封存了核4, 趕緊尋求其它發電替代方案, 而非無所作為所以今日的深澳電廠蓋不蓋, 只跟2025年以後的發電量有關, 到時候還不知道是誰執政?絕不會是今天決定蓋, 明天或幾個月後就不缺電了4. 工時部分, 台北平均工時高達全世界第二, 僅次於香港, 所以高所得是由高工時所堆砌而來其實這反映了台灣職場現況的悲哀與人才出走的近因(勤奮?爆肝?用命換錢?)所以蔡政府力推一例一休, 其實原本立意是在經濟成長至一定程度下, 希望勞工朋友可以多休息但是老闆們卻認為少上班=少算錢, 不諱言也有部分勞工朋友希望以高工時換取相對高報酬才導致一次修過頭, 再一次修回來一些空間給勞資雙方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
lml640707 wrote:我也覺得很奇怪駐日的小夫是京大的怎麼可能不懂日文? 你們很奇怪哩,為什麼駐日的就要懂日文? 這不符合資進黨的用人原則總統不用懂治理國家 --> 用法律的就可以管農產品的不用懂農 --> 用法律的就可以管金管會的不用懂金融 --> 用法律的就可以那駐日的要用什麼?答案是 --> 用法律的就可以
I03940 wrote:看完這一棟樓之後只有...(恕刪) 會吵鬧不休跟開樓者有很大關聯吧終於看到有人去看了原始資料這調查真的包含很多有趣的事情可惜都被吵架的人蓋過了比較大的像是,上海跟北京在這份調查報告裡竟然會排在那麼後面,跟一般印象差距甚遠就我這禮拜剛從曼谷回來的感覺,台北與曼谷的物價對比是有接近當然那只是個人感覺,未必準,但也讓我相信這報告確實是有認真調查他的價格指數裡面有一個分項叫做housing,亞洲區領先全球台北雖然也是輸香港跟東京,但全球排名20對比33的收入,也反映了住民的買房痛苦程度而在價格指數上面他也分別了包括房租與不包括房租的差別已包含房租(預設是不含)來算,台北反而下落到亞洲第4意思是台北的房價相對於房租非常貴,但不知道這意味著接下來是會漲房租還是會跌房價北京上海則上升到5跟6,顯示了北京上海的房租高的嚇人似乎也暗示了北京跟上海真正的有錢人其實是...房東
I03940 wrote:看完這一棟樓之後只...(恕刪) 大大看的蠻仔細的!!! 從數據看來,台北有錢人的集中度較高!!!大家可以進到數據表那頁,將職業(professions)在部門經理(Department Manager)和護士(Nurse)或公車司機(Bus Driver)切換,也比對不同城市。https://www.ubs.com/microsites/prices-earnings/en/cities/taipei/會發現,護士和公車司機的購買力和香港/南韓差不多,但部門經理購買力就高香港/南韓差不多20K(目視)。
ajuang wrote:大大看的蠻仔細的!...(恕刪) 多謝你的誇獎, 也許這是以前做良率分析工程師所遺留下來的職業病但我深信, 如果事情只看表象或是只看別人所下的結論, 只會容易受他人左右, 永遠也不會有自己的見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