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uceo wrote:沒有很高的成長性,...(恕刪) 羨慕樓主的果決,事業可以賣,但受雇的人就不同了.靠薪水累績第一份資本的我們,即使看似財務可以自由,還是不敢毅然辭.不過,才36歲,應該還不需常跑醫院吧
練心耐心感謝分享我是相信樓主的。鴻海2016 年。105年。是有到75只是年份記錯75元的鴻海 要賺百萬。只要40張 就好了40張 也才300萬。哪裡錯了?身體也⋯要顧你的症狀 會讓牙齒 很快就掉光了chouceo wrote:,我領悟到快不如慢
肯定樓主的果決與個性。剛看到樓主說到自己是全班最後一名有感而發,敝人因於父母的期許,自小到大花了很多時間專精學業,國小、中、高成績幾乎排名全校前10,也順利前進台灣前三大大學工科,現職台灣百大公司上班。因父母寄予厚望,有時我會很羨慕學業較差的同學,可以沒有被名為親人與朋友所"期待"、"寄盼"的枷鎖所束縛不會因為您讀XX知名大學,就一定要進XX知名科技公司上班。因為不會讀書,人生的延展性變得更好,而不會侷限在某些專業,也因著沒有光環的加持,所以更認真去思考"從哪裡可以賺更多的錢",最後達成財富自由,而非如同科技業為了工作而賣掉了人生。27快28的我,雖已近五子登科,但對於未來去創造被動收入的方法仍不知如何計畫起。如樓主有任何建議,再麻煩多加提點。再次謝謝您精彩的文章分享與激勵,期待您的回覆。
a26712084 wrote:肯定樓主的果決與個...(恕刪) 最安全的投資就是躉繳的美元險,中信子公司的宣告利率條件最優,讓壽險公司去幫你創造收益,缺點是要擺3年以上,用美元複委託買美國特別股,缺點是功課要做很足,國內亦有剛發行的ETF,台灣特別股以金融股為主流,但是收益約4%上下,還須預扣10%,體質來講國泰跟富邦比較好,但要注意一點,金融特別股是這2年才開始一直狂發,並沒有經歷過類似金融海嘯或歐債危機的測試,不知道會不會打破只漲或橫盤的特性,不像中鋼特,國喬特有經過市場洗鍊,不然稱得上安全的投資市場還是有許多成長股,我覺得電動車的商機比較真實(油電車發展成普及比較實際),因為大國是有一個時間點要去汰換,雖然還是可能有變化,過去歷史太多人投資失利在雙D,太陽能,風電這種政策性的股票,所以要找已經有基本面的另外不想太複雜,找出通膨對個股有利的股票(上游),我稍微解釋一下,我一直強調的通膨怎麼影響股價!如果一碗麵20元賣100碗營收2000,通膨發生後,你會發現一碗麵會變成賣25元只是賣100碗,營收2500,公司作的努力是一樣的,但是市場解讀是你成長了20%,這只是一個初估的概念,影響股價變動因子很多,但不脫一個大前提,獲利跟毛利只要能增長,長期而言,股價一定會往上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