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lson5 wrote:台灣的經濟未來是好是壞? ...(恕刪) 時隔一年才發現這篇討論串,好精采阿。台灣經濟究竟變好變壞?分享幾項生活觀察。1.我在電子產業。現在最熱門的發展話題之一,是如何配合十二五計畫在中西部大開發行列裡卡位。華中華東找人又難又貴,流動率居高不下。替代方案是向西前進,享受租稅和種種高效率的優惠,或者回台灣,經營環境人親土親。供應鏈上下游都在做相同的評估。2. 身邊的青年世代(30-40歲,單身頂客或小家庭,所得稅率5-30%),毫無例外都為房價所苦。離譜的是,稅負20%30%的人,居然都發現自己的生活水準和不需繳稅的親戚相較,猶有不及。3.主管職的朋友聚會,必出現的話題之一,是部門裡職缺高掛,但怎麼都找不到人?這些職缺的年薪都挺好,但就是可考慮的人選太少。前兩天一則新聞說,監察院針對青年低薪現象彈劾行政院與教育部。亡羊補牢,不知道是否還有救藥?還有,差勁的稅制設計行之多年,這該彈劾誰?
bob19620102 wrote:檢視自己身旁這幾年去...(恕刪) 我認識二個到大陸發展的朋友1個做成衣品牌加代工1做油七的工廠油七小開:在2004年前好像賺的不錯,也一年到頭都在大陸回台都會大請客很大方2008年後公司還在,但一年到頭都在台灣出手也沒那麼大方了2010年賣了台北房子至桃園老家買房沒連絡了成衣:以前大賺在大直買了二層豪宅2009年賣了二個豪宅公司移至蒙苦現在好像久很多錢成功我想有但失敗的會更多尤其傳產小公司真的在大陸混不下去
Nelson5 wrote:要規範企業對勞工的回...(恕刪) 這個大量使用外勞的格局太高,推行上有很大的社會阻力。其實一個國家的經濟跟常住人口息息相關。台灣目前在大陸長期居住的人有多少? 沒人敢說!!但是據說超過1百萬。這一百萬多人,每天的消費,從台灣移到大陸,等於減少了幾千億甚至上兆的資金流動。所以台灣車市低迷很久了,因為光這些人,在大陸就買了多少輛車,等於台灣少賣的!但是最近有點改變的跡象,大陸在接下來幾年,基本工資會大幅提高,導致各項的生產成本不斷提高。所以陸續製造導向的公司開始想遷回台灣,不過回台灣,招募人力也是很大的問題。台商在大陸,整體可能雇用了超過千萬人的大陸員工,要全部遷回台灣,基本是不可能那家號稱有百萬員工的公司了,就算今天台灣薪水比大陸低,也遷不回台灣,因為沒有這麼多人力可用。不過繼續發展製造業,也不見得是一個好的方案,用水用電,環境保護問題,這些在台灣都很難處理。大家都說要轉型,我也覺得應該要,但是我也想不出什麼好策略,只能嘴砲一下了。
在自由經濟市場底下, 在每個工作領域裡面, 越能充分就業, 就越能帶動該領域的薪資上漲力道, 如果每個領域都能充分就業,就能因為互相的影響帶動整體薪資的上漲, 這樣的力道會比政府用任何法令都有效AthenaNeptune wrote:時隔一年才發現這篇討...(恕刪)
ECFA不等同自由市場只是多一種市場當前執政者只想走向中國難道中國永遠強?中國是完全的自由市場?中國是資本國家的典範嗎?自古以來跟美國爭老大通通不得好死中國經濟永遠走強然後超越美國?劇本會這麼單純嗎?以為ECFA就是世界舞台將來中國掛了台灣也躺平 世界舞台不是中國而是整個地球村從前從前兩位國中畢業兩位沒技能的夫妻雙手空空到台北打拼腳踏實地沒有頭腦只有勞力 在10年即將退休有房產有安定的生活台灣有過這些榮景雖然消逝了但至少有過 大陸有實現過嗎?
Nelson5 wrote:在自由經濟市場底下, 在每個工作領域裡面, 越能充分就業, 就越能帶動該領域的薪資上漲力道, 如果每個領域都能充分就業,就能因為互相的影響帶動整體薪資的上漲, 這樣的力道會比政府用任何法令都有效 自由經濟市場裡完美的模型, 在現實世界裡似乎尚未實現過. 當我們期待每個工作領域都能充分就業並帶動薪資成長時, 企業主卻苦於 "這個市場" 沒能找到足夠適任的人才, 於是, 只好跑到有人才供應的地方去.我們的就業市場充斥許多無用武之地的白領. 現在報上廣告HTC徵用作業員, 薪資明言36K-43K, 這敘薪比剛畢業的碩士生還優厚了. 嚴長壽先生預言台灣將面臨無技工可用的時代, 另一層意思, 也指出技工炙手可熱的社會正要形成. 難怪, 前不久台大物理系最資深的玻璃技師退休, 他的姓名, 被放在系史第一頁,以感激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