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要蓋生產中心,因為土地整合方面,花了很久的時間才整合完成,在申請建築執照後,也變更了一些建築區間在今年五月初也已經發包興建中,大樓則已經興建完工,扣除自己使用有閒置出來的區域,於是變更成商業用大樓,目前正招商出租中。
現在公司業績真的很差,目前看起來也還沒有起色,但是下半年是旺季,看是否可以急起直追。
在資產負債狀況,負債比不到3%,銀行存款及約當現金超過30億以上,另有三棟大樓(寫字樓),之前整合的土地也有6~7億,負債全部沒有超過2億。目前有經過二間會計師事務所查核過
公司根本不炒股價,否則只要買回庫藏股,股價就不可能那麼委屈,公司業績那麼濫,股價也多殺多,在這麼超跌的股價也陸續打底了二年。
最後錢是自己的,審慎明辨,短線投機就不要浪費在這家公司上。
一、市場上有所謂的聰明錢,如果公司深具前景,價值被低估,為何股價會是180元→12元這個方向呢?
法人、產業研究員都未發現這個蒙塵珍珠嗎? 當半強勢效率市場的股價走勢,已經忠實的反映出「已知情報」,以及些許未來的公司展望(無主力操作下),是價格反映一切或是人們判斷才是正確的呢?
二、帳上現金高於公司市值就值得買進嗎? 又或者公司股價低於淨值就值得買進持有嗎? 如果這麼簡單就可判斷值得買進,為何法人不買呢?
三、市場派為何不買下公司呢? 因為在買進到具備控制權過程中,帳面上32.4億的資金,只要董事長開幾個會,決議幾個投資案、購買案一下子就可以花掉30億了。除非具備低估的不動產或者專利技術、品牌價值,否則市場派不太願意去買下公司(吃力不討好)。
四、主力為何不炒作呢? 首先要公司派(看起來是董事長)私下同意配合,主力低檔吸納籌碼(粗估3萬張即可,約3.5億資金),搭配基本面改變(實際利多,重點),以及配合的炒家外圍哄抬、炒作,把熱度跟成交量做出來,方便出脫賣給散戶。(當然狠一點可以用其他名義公司下單給要炒作公司,創造出基本面)
五、技術派、存股族目前看來都不會對這家公司感興趣。
LKKSPP16888 wrote:
從各品牌大廠股價能屢創新高看,後續需求都很看好!
之前供給少了那麼多,只要需求回溫,還存活下來的,都有機會雞犬升天!
而在這麼爛的狀況下,勝悅還能蓋新廠,不也算是有本事!)
六、鞋業來說,品牌大廠跟生產大廠毛利率並不相同,以傳統製造業而言,規模越大者,製造成本可以越低,也越容易取得國際大廠訂單(代工品質以及生產線配合問題)。
寶成(2904):股本294.68億,110年5月營收206.5億(1月至5月自結合併營收1138億元)
豐泰(9910):股本88.17億,110年5月營收68.89億(1月至5月自結合併營收390億元)
鈺齊-KY(9802):股本18.62億,110年5月營收13億(1月至5月自結合併營收68.96億元)
與同業相比經營最公平,利基何在?
國際鞋業市場回溫是真,but 訂單猜猜下到哪邊去呢? 猜一猜,想一想。
七、蓋了1、2、3號樓是真,蓋好之後呢? 要出售? 要出租? 要自用? 完工後一年內能對公司帶來多少收入呢?

八、看一下大股東申報轉讓表吧...趁賺錢的時候風光回台上市,然後呢....賣掉四萬八千張股票給自然人,多麼愉快。(近三分之一公司股權)

順便看一下同為KY股的鈺齊賣多少張...(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主動投資是藝術,指數投資是科學。
十二夜月 wrote:
為何法人不買呢?
看好就買,看賣就賣或空,股市沒專家,只有贏家與輸家!
選股操作的邏輯不同,只要最後能賺錢就是好方法!
去年航運股起漲前股價那麼低卻沒人要,現在兩三百卻一堆人追!
該趁低點沒人要時去撿?還有等線型突破去追?還是等利多出來去搶?其實都能賺到錢!
就怕後知後覺者,前面沒賺或小賺,最後貪心去大買,成為最後買單的人!
之前就提過,大股東高檔申報轉讓了4萬多張,賣出均價約60元,
最後一次申報轉讓是2018年4月,股價還有47元!
高檔申報賣那麼多不覺得危險,那麼久沒賣了,股價已剩12元,卻覺得危險,反映會不會覺得太慢了!

抓一下"42元之上"與"跌破20元"的外資與買進賣出者的對比!
現在低檔賣多的,不大都是在高檔買多的!
每天成交量沒幾張,每天卻總是一堆外資進進出出,怎會法人不買?
一堆大輸家高檔買那麼多,抱那麼久,大盤漲那麼多沒跟到,慘賠7-8成停損出場還反向借券賣!
該跟著賣?還是要當反指標?
去年受疫情衝擊,許多品牌大廠也都受害,曾出現大幅虧損!要求供應鏈共體時艱,壓低成本!
進貨成本低,而一些競爭者倒了被淘汰,需求回來後賣得特別好,獲利自然暴增,股價也屢創新高!
品牌廠獲利大好,需求回溫後,供應鏈價格不會調整嗎?
價格是供需決定,去年需求急凍,價格自然大幅下降,生產者賠錢做生意,撐不下去的就被迫淘汰!
經濟慢慢解封,需求回溫,而供給卻因之前倒了那麼多廠已大幅縮少,價格不會上升嗎?
景氣循環股不就是這樣,航運就是個例子!
勝悅現在帳上現金就有30多億,之前買土地花了6-7億,蓋大樓花了13億多,都沒貸款,
就算1季虧個1億,離要倒閉出事,真的還很遠很遠!
最爛不就現在這樣,就算最後真倒閉歸0,虧損12元,機率大嗎?
安踏李寧在港股能反映超過15倍的股價淨值比,勝悅卻連現金價值都不到!若被購併該是甚麼價?
若景氣回來,該反映甚麼價?能賺多少?機率多大?
不否認"公司真的不注重股價",不然隨便宣布買些庫藏股,股價不會動嗎?
大股東高檔賣了4萬多張,手上還剩3萬多張,還是比其他人多很多?是想低檔回補?還是想拉高解套?
外資20元以下砍了1萬多張,融資也從9千多張,砍到剩不到2千張,借券賣出卻反向增至1318張!
認賠的想出都出的掉,股價卻不怎麼跌,利空不斷下敢接手反向買的,至少已避開一大段的跌幅!跟大輸家反向的,長期看勝率還是比較高!
即將進入傳統旺季,東京奧運即將開始,真的還願意賠錢賣的,應該是越來越少!
所有均線就糾結在這,就看何時營收能有較大幅度的成長?或公司主力開始表態,能吸引買盤進場追價!
股價若漲上去後自然又有一堆人吹捧!
可以靠耐心抱大部位,最後而賺大錢的更是少之又少
如果雜音沒有那麼多,現在公司基本面那麼爛,公司又不管股價,公司股價和資產價值也不會差距那麼大
風水總是輪流轉的
辛苦錢是自己的,自己多思考多做功課,自己就有更大的信心
每個人的交易策略,資金,心態,耐心,想像力....都不一樣
找出適合自己可以贏的方法
交易是蓋棺論定的
這間現在濫的公司,自己閒置資金持有很多,不怕轉機慢,只怕做假帳,所以監督著公司狀況
帳上或許有小利潤,還是會傻傻的抱到大轉機
自己算是市場的老手,交易也快30年了,無數次的慘敗過也大賺過,慘敗的原因是自己沒有量力而為,修正過後就順順利利,目前在職場退休也6~7年了,輕鬆自在
現在不想像年輕一樣,沖來沖去替券商做業績,最後自己荷包也沒有比較厚重
說真的,如果沒有很了解這間公司,短視近利者,真的不要浪費時間在這間公司上
找成交量大的,價格才有波動
guggy50 wrote:
行動相挺

看了一下周五的進出表,買11.85元超過10張的券商,只有兩家,摩根大通與新光台南!
再以6/23日買超過20張的券商來看,就只剩摩根大通一家!
外資開個小號來帶風向?
就如十二夜月大所言:"股票一定有人買賣才會成交,但一定要有自行判斷的基準"
我手上有持股,持股套牢中且越買越多,我的發言一定相對偏多!
我複製自己的操作邏輯,隨然之前有很多大賺的例子,但也不敢說一定會如何?

高檔利多騙你買,低檔利空騙你賣!總是會有些人出來帶風向!
萬般拉抬只為出,
現在跑出那麼多人唱衰,引出了那麼多長抱N年的人,慘賠停損在低點,目的何在?
還是請大家想想,是連續大虧後還有35元好?還是連續大賺後只有20元好?
大家都是自己的錢在輸贏,每個人的操作習性與邏輯不同,適合自己的,最後能賺到錢的就是好方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