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01 wrote:哈,我突然想起跟pigstand大也是很有緣,p大算是我們主動投資者的堅強反對者,我們常常砲口一致的寫文對抗惡勢力來聲援價值投資族。
E大,突然發現我倆...(恕刪)
不過這只是開玩笑的,p大別放心上,相逢即是有緣,常常我為了回p大的文都要絞盡腦汁,讓我更清楚自己的投資之道,有些東西都是要講出來、寫出來、整理之後才更清楚自己的想法。
我今天早上甩手時照例聽英語音頻,突然想起p大問我英文進步的問題,讓我又思考了一下,害我今天分心所以學習狀況不佳,今天講的是除了fat跟thin,英文的胖瘦還有哪些比較禮貌或更細微差別的講法,不過我分心到p大的問題上了,所以一些詞沒記起來,應該也是那些詞太陌生的緣故,只記得像chubby這個有點胖嘟可愛的,還有像碧昂絲那種有點肉但又曲線明顯的叫curvy,其它都不記得了。
其實這些英語我可能都用不太到了,因為這些算是美加地區的口語習慣用法,一般我們出國旅遊,或是跟非英語系國家的人用英語交談的話,這些詞講出來別人反而聽不懂,但是為什麼我還是願意聽下去呢?人有時候作一些事情,我是覺得動機是一定存在的,只是有時候動機是隱性的,需要自己去發掘。
我在想我可能是因為先聽了張曼娟的有聲書,先是古文有聲書,後來是小學堂,這些都是中文的部分,又看了一點日文,後來聽英文音頻,讓我似乎看到了一些語言的本質,語言作為溝通的工具,經過時間的推衍,為了更精準清楚的的表達想法與情感,於是越趨複雜化與精細化,有時候兩個語言間的詞語是無法直接對翻的,像上面提到的curvy這個詞,中文就找不到一個貼切的詞出來,既有curve的形象,又有sexy的意涵,聽了我就覺得很有意思,而中國古文詩詞那種精簡用字的意境,又不是英文能夠表達得出來的,不過英文也是有一些漂亮的詩句是中文表達不出來的,這個牽涉到文化的演變,與語言本身的結構。
我現在手上剛好在讀兩本史書,一本是德國作者寫的金融資本史,一本是台大歷史系教授寫的秦始皇,不同區域的歷史,加上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就是很有意思。
所以我很感謝財務自由這件事,讓一個科技宅男有機會接觸人文領域,覺得人生更豐富了些,p大別再問如何證明人生更豐富了之類的,這我真的無法回答。
灰狼01 wrote:
我有時想想,就像巴菲特一直針對美國大學商學院所教給學生的內容有所批評,但他也開玩笑地說,這樣子其實對自己投資更好,因為投資市場是競爭的市場,每一個人擁有的資金都要和其他人競爭賺錢的投資機會,當他人策略錯誤,就是自己的投資優勢。照理來說應該盡量誤導他人來圖利自己才對,怎會想糾正、教導他人來跟自己競爭呢?
這段內容道出很多資深投資人的內心話
灰狼01 wrote:
這應該是跟所謂的"信仰"有關係,當人有了信仰,潛意識裡就無法接受他人對自己信仰的錯誤批評,因為心裡的不接受卻要容忍這種批評,實在是一種折磨,若不反駁挑戰,頂多當作沒看到、聽到,就已經算是很好的修為了。曾參加基督教會聚會幾年期間,有的教友甚至因信仰堅決不去東南亞觀光,因為那到處都是佛教寺廟,他覺得看了很不舒服。大笑..(恕刪)
實在是太精闢的解析

shih3246 wrote:我現在每天下午會去外面走路3、40分鐘,差不多過年後開始的,為的是眼睛,我已經是"重度"近視(一千多),突然想到要保護眼睛才行,所以我現在不看紙本書了,有電子書的才看,因為字可以放大然後放遠一點,除了用眼20分鐘要休息之外,電子書我也會用聽的,現在科技的進步讓文字轉語音算是可以接受了,雖然聽久了容易疲乏,不過算不錯了。
各位最近有去運動嗎...(恕刪)
下午出去走路是要強迫讓眼睛看遠放鬆,怕太無聊,想說在走路時也聽點東西,於是去買了一個藍芽降噪耳機。我原本就有一個藍芽耳機了,不過在路上吵到聽不清楚,買了一個sony最新的抗噪耳機,在輕度噪音時效果不錯(太吵還是沒用),音質也超乎我的預期,電力稍弱了點,大約1小時吧,不過對我是堪用了。
戴著抗噪耳機走在公園裡聽音樂,一邊可以聽到外界的各種聲音,一邊卻又可以清楚的聽到音樂聲,真的有種奇妙的感受,科技真的是使生活更美好,我覺得活在這個時代真的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