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4

2409 友達 20元可以追嗎 !?


AlexLinkman wrote:
我們散戶投資股票,...(恕刪)


好聽話, 大家都會講, 也比較討喜, 但沒有多大幫助。
永遠不要忘記, 有一隻您看不到的手, 結合各種可以動用威脅利誘的力量(政治, 經濟, 軍事, 教育, 媒體……), , 把世人辛勤的成果, 在那裡牢牢的控制取用, 從帕雷多理論早已揭示!
友達每股資產淨值 和 每股獲利 的計算蠻複雜的...我不是學會計的,我也搞不清楚,我個人初步的認知(可能有誤)

財報有三表, 損益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

損益表裡的 折舊提列,並非真正的 資產價值折舊..所的稅費用提列,也不是真正的繳給國庫的金額...

以友達2017/Q1來說

1. 損益表提列了 100億折舊費用,所得稅提列了 25億費用.稅前稅前120億,稅後95億.

2. 現金流量表 裡,Q1花錢買了95億設備,而 所得稅支出只有 3億. 有人會問 為何所得稅認列25億,支出卻只有 3億?

3. 資產負債表裡,
固定資產增減 並不是 95-100=-5 那麼簡單,
約當現金 增減也不是 稅後淨利95-採購95=0

4. 會計師簽核的 實際資產負債表,
固定資產減少了 66億,從 Q1(2161)- Q4 (2227) = -66 ,有人會問 為何花了百億買了新設備,固定資產反而減少 66億?
現金增加了53億, 從 Q1(855)- Q4 (802) = 53 有人會問只賺95億,還花了這麼多錢買新設備,還要償還銀行本金,為何現金還會增加?

======================
1. 以華亞科損益表為例,2014年稅前大賺466億,稅後反而更多,變成529億.不但不用繳稅,還能產生 62億的利益.
實際繳給國庫的所得稅和損益表裡認列的所得稅費用並不一致,並非用17%營所稅去算那麼簡單,牽扯複雜,有投資虧損的抵減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負債..一堆變數.我還搞不清楚.

所以,計算 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時,是拿 稅前淨利120億, 而不是用 稅後淨利來算.

2. 損益表裡認列了100折舊費用,目的是要反應公司營運的潛在成本,並且 方便計稅.實際上,這100億是公司賺進來的錢,並非真正支付出去的費用

所以 到了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這100億折舊費用變成現金收入.

資產負債表裡的固定資產折舊必須重新計算.造成 友達明明每年花幾百億買設備,但 固定資產 常常不增反減.

友達2010固定資產高達 3800億,陸續又買了2180億新資產,今年只剩2100億,6年蒸發掉 3880億固定資產,

群創若不再進行重大投資的話,現金水位會越來越高,固定資產會越來越少,群創2010固定資產高達 4600億,陸續又買了1400億新資產,今年只剩1900億,6年蒸發掉 4100億固定資產,

而資產負債表的的固定資產價值,也不是市場上真正的價值. 以8.5代廠來說,設備經過折舊,殘值很低,設備卻仍有很高的生產價值.
友達和群創 各自有那麼多座大廠,幾百公頃土地,每年各自產值高達3千多億,產值是一座全新10.5代廠的3倍.光是要蓋一座10.5代廠,就要花2千多億. 但友達和群創 幾座工廠在資產負債表的 固定資產 卻被估算成只有2千億價值.


無聊碼碼字
這陣子外資一直賣...很正常吧...
以全球面板對戰來說...
新的製程-OLED沒打算進入量產,Micro Led 等巨量轉移的技術瓶頸過了再討論...
別間廠不管有沒有補助都是以大資本下去投入...雙虎也沒投入
提到折舊,現在中國折舊攤提高但過幾年呢?攤提完了再建立關稅壁壘,到時誰有優勢?
雙虎整體來說不管質或量來看都沒有值得炒作的題材...
市場就是這樣,不進則退,台GG會高就是不管技術或量都持續投入讓人看到未來
當年華映6代廠就止步,沒有進入八代廠的競爭,現在呢?十代廠雙虎也沒打算進去,那未來呢?
相對雙虎現在雖然還有全球排名,但在未來的面板版圖中,台灣是慢慢消失在競爭雷達中
可以看看中國的面板論壇,討論的是中/韓/夏普這三方的角力,已經沒有雙虎了歐。
連奇美電也說以後玩整機,面板交給夏普,一個面板廠說這種話不就代表...
漲時重勢,跌時重質...沒有題材的雙虎在這波外資主導的漲勢中不容易得到便宜
但值得持有...
原因就在體質改變,幾年前面板最雖的時候,淪為四大慘業,每年聯貸都很不情願也很小心...
而現在貸200億超額認購到500億,也不是貸新還舊而是擴廠,這就是體質改變最好的證明...
當然有上有千億卻還要貸款這是一定要的阿,鴻海手上現金也很多,但還不是借借借錢去拓展版圖
保留資金彈性以預防未知的風險,這些我想台廠都有被之前幾波興衰訓練過了...
體質打好在這產業就有機會,面板的應用以現在來說太廣了...
手機,電腦,電視,未來還有一個車資,看看TESLA的 S 跟 3...螢幕根本就是一個大平板
他的銷量雖然在車界很奈米,但裝備卻是其他車廠追隨的指標,也就是車用螢幕的需求在未來是可預期的
關於OLED彭董說得不錯,我也覺得是被過度炒作...
以我個人買電視經驗,一開始37" LCD 前幾年 50"LED 現在再看 65" 4K...
OLED負擔太沉重,眼睛也沒那麼好到看得懂差異,況且用OLED看鄉土劇感覺略虛
但尺寸越來越大是不爭的事實,也有助產能的去化
題外話是iPhone這次用三爽的OLED沒事吧?很多年前HTC要推OLED手機跟SS買面板被陰的事情應該不會出現在APPLE身上吧...
比技術比大台灣是玩不過國外的,但優點是見風轉舵的快,能因應市場去做調節...
個人還滿認同彭董的,以一個專業經理人的角度他做得不錯。不隨市場起舞有自己的步調
沿襲ABW風氣,不會去炒作股票,專注本業讓市場去決定股價,維持王道經營,雖然不一定能在商場存活
對比之前好像也有比較照顧員工,避免大規模挖角事情再度發生
之前華星那波讓技術外流真的很傷
友達還是不要太建議他有什麼大漲大跌,但以這價位保有並不覺得會吃虧就是
時間久了自然會還他一個公道的
dimitri1002 wrote:
無聊碼碼字這陣子外...(恕刪)


少說一個QLED?
那又是什麼?

Sony推出triluminos時沒人理,三星倒是拼命炒QLED話題。
友達之股性,
愈來愈像存股。

大戶不愛
小戶愛

未來大戶擔心的面板價格下跌
研調機構忽略了一點
現在面板最大的供給成長國是大陸
而大陸國家之手隨時可介入供給側
亦即
在大陸投資了許多的面板廠
在有生產過剩之虞時
國家介入投控生產量
歐美國家也無法對大陸祭出操縱價格之大帽子

所以小的以為
未來的面板價格不會再走回頭路

有閒錢買面板就對了

以現在的價格
明年配個2元
殖利率16.4%
再不濟配個1元
殖利率為8.2%

就是不知道台灣灣的壽險公司和
四大基金
為什麼放著如此穩定的股票不買
卻去追求那所謂無業績支撐的轉機股

另外國家的面板產業政策也不知在那裏

如果雙虎被外資吃下

未來的台廠又少了世界級的公司

屆時只要雙虎不到大陸投資

就沒有投審會核准與否的問題

到時又再掀一波產業外移

郭董的美國製造
政府竟然如此無感
令人驚訝

如果再來個彭董美國製造
那未來的年青世代的希望在那裏

這些訊息大家可能都知道
但是政府呢?

https://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6157.html

最主要原因,在於擔憂這個大支票恐會跳票。「富士康兌現承諾的紀錄不佳,」《CNBC》表示,2013年富士康曾承諾以3000萬美元,在賓州蓋一座高科技工廠,招募500位員工。然而這個承諾從未落實。2014年,他宣布在印尼投資10億美元,但後來也沒有下文。

此外,也有媒體批評威斯康辛的減稅紅包給得太大。在這30億美元的減稅方案裡,包括創造就業的15億美元州所得稅減免,13.5億美元資本投資稅務寬減,以及1.5億美元建廠銷售稅豁免。

「若富士康因為創造1萬3000個工作得到30億美元的補貼,等於政府為一個工作花23萬1千美元,」《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指出,這個補貼金額比該州營運威斯康辛大學與監獄系統的資金加總還多。

ambitiously wrote:
少說一個QLED?...(恕刪)
QLED就是LCD TV加上QD...色飽更佳, HDR效果直逼OLED...
租稅補貼在公共行政稱之為稅式支出
細分為二種狀態
第一種為社福補貼,這一種即是政府對未來以租稅的方式支出,政策一經施行即對將來政府的稅收有影響(實質減少,例如身心障礙汽車牌照稅減免)

第二種為投資生產的租稅補貼
政府可能以土地或是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減免為之,
但是在投資過產中所產生的貨幣剩收所帶的經濟成長效益和第一種卻是截然不同的
就取得租稅減免的廠商政府再不濟仍有個人綜合所得稅可以課徵
更何況在投資過程中的協力廠商,
通常非稅賦補貼的適用對象
其中最重要的是貨幣剩數所帶動的相關產業的活水
在各行業所創造的現金流
在現金流擴張的情形下
其所帶動的經濟成長是正向發展的
最終國家的總體稅收仍然為正長成。

但是國人只要提到獎勵投資每一次想到的是圖利財團
以上述而言
符合國家重要產業政獎勵
各別的廠商是真正有租稅補貼減少成本
但是所帶出的相關產業的投資生產
才是創造GDP重要方法。
群創2017Q1當季營收860億,人事費用135億,佔營收 15.6%. 稅後淨利率11%.人事費用比淨利高, 2017Q1 算是面板景氣高峰.景氣不好,營收變少時,人事費用壓力更大.

面板廠不像台積電,華亞科 毛利率高,那麼好賺,面板廠毛利率低,靠的是衝高營收,薄利多銷.

郭董去美國設廠,同樣的營收下,美國的人事費用絕對比台灣南部高非常多,且景氣有起伏,美國的人事費用絕對會吃掉 面板廠微薄的淨利.

美國補貼30億美金,鴻海聘用1萬人, 等於員工每年補貼2萬美金,維持15年.且還能省下運輸成本,如果沒有這些誘因,鴻海怎可能去送死.
win plus的策略

鴻海美國新廠 洛克威爾將協助打造IIoT架構

【CTIMES 邱倢芯 報導】 2017年07月31日 星期一


隨著鴻海飛鷹計畫降落威斯康辛州,將近一步提升美國在地製造業人才數,隨後也宣布與洛克威爾自動化(Rockwell Automation)合作,Rockwell將協助鴻海美國新工廠實現互聯企業(Connected Enterprise)與工業物聯網(IIoT)的概念。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對此表示,預期兩大公司的合作,將可將電子製造業的營運效率拉高到另一層次,以利實現真正的工廠智慧製造與《中國製造2025》的願景。

據了解,為了讓鴻海的全球組裝業務與相關產業生態系統更加穩固,此二家公司也將合作開發/應用一套智慧製造解決方案。

隨著鴻海在美國的投資,於該國的員工人數將節節上升,除了相互協力開發之外,兩家公司也將共同培訓人員;舉例來說,洛克威爾ManpowerGroup先前曾宣布將協助美國退伍軍人提升技職能力,進而讓該國各地創造出一批先進製造業認證人才,而鴻海也承諾將參與此一計畫。

洛克威爾自動化總裁暨執行長Blake Moret也表示,很高興可以替諸如鴻海這一類的電子製造業廠商提供先進的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兩家公司的合作也將進一步地展示出互聯企業的潛力與廣泛適用性。此外,鴻海對於美國的投資也將擴展、壯大美國的勞動力,確保該國擁有先進的製造業人才。
  • 380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0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