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1

金融股-長期投資交流園地

請問樓主,股票名稱後面有星號的意思是指?謝謝

我知道了,原來是已經公佈股利股息的股票。

weber2654 wrote:
2019年的預估遊...(恕刪)
華新科明天軋空行情啓動!衝翻天的可能性很大!要賺錢就是等這一次喔!華新科今天已經衝一次了可惜只成功一半!哈哈!
遠東銀行前三月獲利表現真的很優
又很積極攻國外,有助於增加淨利差
再加上背後有遠東集團撐腰
我我我......要再加碼了
祝大家長期投資賺爽爽的.....
yam30186 wrote:
遠東銀行前三月獲利表...(恕刪)



+1
我最近也買一些遠東銀

sunnyshiny2007 wrote:
華新科明天軋空行情...(恕刪)

這裡不是金融股討論嗎?.......................

兆豐金平均薪資是金控冠軍,獲利也該成長了吧!其他官股銀行薪資也大增,雖獲利有成長,實則是過去兩年的基期過低。薪資不錯,但公司績效要好,實則公司文化佔很大的因素。我喜歡觀經理人持股,薪水高的金控經理人並未將薪水結餘用於投資自己公司股票,值得深慮。以前在民營企業服務,很多員工只拿到股條就已轉賣成現金;若這麼看不起自己的公司,應該只是來拿薪水的人?


****「經濟」
金控員工薪資比一比!金管會要求今年5月開始上市櫃公司須強制揭露員工平均純薪資,據最新申報的2018年年報顯示,15家金控中官股行庫龍頭兆豐金員工平均每人薪水148.4萬元,以些微差距氣走民營績優生中信金148.3萬元,高居金控第一名,尤其從前一年員工福利費用從第10名跳升至冠軍,證券與投信龍頭金控元大金則以員工薪資141.9萬元排名第三高。

金管會要求今年起上市公司申報2018年年報,除了5月要公布全體員工平均福利及薪資費用、與同業比較外,6月將首次需申報「非擔任主管職務之全時員工」薪資資訊。

因此15家金控除了一向會在年報中揭露的平均員工福利費用外,也首度公布扣掉董監酬金、退休金福利等其他費用的「純員工薪資平均費用」,供投資人比較。

且從15家金控自行公布純員工平均薪資表現來看,除了前三名兆豐金、中金信、元大金之外,包括第一金、合庫金與開發金員工每人平均領到的薪水都超過130萬元,相當於月薪8~10萬元水準。

不過其中包括兆豐金、第一金與合庫金都屬官股行庫,年終獎金水準動輒4、5個月以上,也是員工薪資較其他民營金控令人欣羨的主要原因。

尤其兆豐金董事長張兆順今年2月新春團拜時表示,兆豐金今年員工平均年終獎金達4.8個月,加上分紅獎金平均每人3.2個月,合計可超過8個月;同時一銀年終、績效加分紅也上看6個月。

而各家官股行庫主管都表示,今年員工平均加薪3%起跳,從去年年報顯示,這些官股行庫不少員工薪資已高於一般平均水準,再加上頻頻加薪,真是羨煞其他民營金控的員工。

從員工福利費用來看,幾乎所有官股行庫成長率至少三成起跳,合庫金更增加逾八成最多,拿下冠軍的兆豐金成長了近68%。

中信金過去一向是員工薪資福利的常勝軍,這次首度以些微差距輸給兆豐金,主要是因為過去公布的員工福利費用,不只薪資還有加計勞健保、退休金、董事酬金及其他用人費用與福利等等,若以平均員工福利費用來看,2018年中信金178.6萬元較2017年的169.7萬元,還是成長了5.2%,只是依舊輸給去年平均員工福利費用最高的兆豐金194.1萬元。

2017年前三名分別為中信金、開發金跟元大金,兆豐金當時平均值僅115.6萬元,主要受到2016年防洗錢缺失遭美重罰衝擊當年獲利,間接影響隔年的績效及獎金等,但隨著去年獲利創下三年新高的280億元,員工薪資也跟著大跳升,一舉從第10名跳到第一名,開發金則前三高掉到第六名,因為員工平均福利費用較前一年146萬元略少6萬元關係,被第一金、合庫金超越。
壽險發股票股利的話,可以先高興壹陣子而已?

*********「自由」

壽險業去年新契約保費收入飆出一.三八兆元新高,但反映風險控管能力指標的淨值比卻是創新低。金管會研擬將保險業淨值比(淨值/扣除分離帳戶後資產)列為預警指標,太低就會請喝咖啡,並要求增資;各壽險公司財報最近出爐,二十二家有十三家、逾半低於五.五%的IPO門檻,國營的中華郵政僅三.三%、老字號的新光人壽只有二.六%,恐都得去喝咖啡。

保險局官員舉例,壽險公司資產是由保戶繳交的保費加上股東掏出的資金,但保費應視為「負債」、股本才算「淨值」,而淨值比的分母是以扣除投資型保單等分離帳戶後來計算其資產。當淨值比越高,代表來自股東口袋的自有資金越多,較有能力應付金融市場波動;若淨值比過低,等於是拿保戶的錢在進行槓桿操作,用小錢玩大錢。

淨值比低於五.五%共十三家,中大型本土壽險除國壽達標外,富邦壽、中壽及南山都未達標;其中在去年六月提出IPO的南山,淨值比僅三.三%,就算沒有勞資爭議問題,IPO之路也有變數。

淨值比不到三%則有四家,老字號的新光壽淨值比才二.六%,僅高過全球、三商美邦及宏泰人壽。金管會日前已公布若淨值比低於五.五%或業界平均,即代表過低、影響清償能力,會請業者注意並改善;倒數這四家幾乎確定會被找去喝咖啡。

九家淨值比達標業者,除國壽是純本土壽險外,其他都是外商壽險或合資壽險。保誠人壽行銷長楊繼平分析,主因是歐洲Solvency II架構下,財務資本要求嚴謹,追求長期穩健經營;但本土壽險業者認為,外商居前段班,主因是商品結構不同,外商很多賣投資型商品(分母扣除後較低),本土則以利變型保單或傳統型為主。

去年初,壽險業接軌九號公報(IFRS9),全體淨值因此增加約一千八百億元,但美元一路升息,加上第四季股債波動,壽險業淨值光第四季就蒸發近三千億元,年初「進補」的一千八百億元全數回填還不夠。

葉銀華指出,風險控管能力光看資本適足率(RBC)有無達到法定兩百%是不夠的,還要看淨值比;因台灣壽險業平均淨值比四或五%,較南韓的八到十%、日本的六%,居全球後段班。

葉銀華分析,本土壽險很多保單都是高於定存利率去吸金,「預定利率」二至三%,利變型的「宣告利率」甚至喊到三至四%,台灣根本無商品可投資,只好往海外去買,當市場與匯率一波動,這些金融資產未實現損失就會列在「其他綜合損益(OCI)」項下;投資人若只看淨利,就會忽略壽險淨值已大幅縮水。
台灣金銀島,猜猜每人平均有多少? 可能海外資產尚未計入?

台灣人看看上市櫃老闆,多少是繼承,多少是新創。錢夠用就好,培養自主生活能力,快樂過日子。

******[卓越雜誌]
其實,臺灣一點也不窮,還是個大富人家。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在其任內,徹底盤點臺灣資產,結果,發現臺灣是一座具有百兆資產的金銀島。其中,本國銀行的資產即達四十九兆,在我們的銀行體系有四十兆的存款;臺灣上市櫃公司市值有二十九兆,保險業的總資產也達二十七兆之譜,加總起來,超過百兆。一百兆,有多大?施俊吉比擬,一百兆是臺灣GDP的五倍,也是每年國家總預算的五倍。臺灣,真是有錢。

近十年來,臺灣本國銀行的資產成長約二十兆,由民國九十八年的二十九.八兆,成長至民國一○八年的四十九.二兆;但是代表銀行賺錢效率的資產報酬率,卻起起伏伏,總體而言,表現不佳,十年來,未曾突破百分之一,表現最好的一年是民國一○三年,也不過是百分之○.七九;表現最差的民國九十八年,只有百分○.二八。

銀行錢太多,卻不敢聲張,因為,報酬率表現不佳;老百姓的巨額存款,早已成為棘手的濫頭寸。但靜靜地抱著錢,卻意外予人「臺灣窮了」的錯覺。

再看看臺灣金控集團,富可敵國、資產超過政府每年總預算者,所在多有。國泰金破九兆,富邦金緊追在後,達七.六兆,中國信託、臺灣銀行(註:現屬公開發行公司,資產數字以銀行部分在公開資訊觀測站所提供為準)也都有五兆之譜。在民營金控中,具有小而美市場形象的玉山金,資產也有二.二兆的規模;玉山金總座黃男州甚至在日前的法人說上表示,今年底,玉山金的資產將突破二.五兆,三年內,可望破三兆。

金控集團拚規模的動作,不會停止。為求以規模爭取更大的國際空間,成就亞太理財中心的金融地位。

臺灣人愛買保險,保險業者也是各個荷包滿滿。十年來,保險業的資產總額成長近三倍,由民國九十七年的九兆,成長至民國一○七年的二十七兆;相較於其他金額機構,保險業資產累積速度更快,民國九十七年,保險業的資產僅佔臺灣金融機構總資產的百分之二十二.三;十年後,提升至百分之三十四.十二。

一般人說:「人窮志短」,臺灣並不窮,但志氣卻被消磨不少。培養以錢賺錢的想像力,它的重要性,恐怕不能再坐視了。

weber2654 wrote:
看來寶佳仍是認為永...(恕刪)


台新金股價落後了
日盛金有人推薦嗎
最近跌跌不休趁機買了一些
去年股息不錯 今年不知道如何
有同好可討論看看嗎
  • 30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0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