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4

個人研究觀察記錄篇(鴻海分析篇20190330起)(宏碁轉型之路篇舊)

第二季財報的整理表在goodinfo已經出來了,前幾天我說過,鴻海是一間本業及業外做到一體的公司,為什麼我這樣說呢?大家可以看第一張圖,隨著鴻海的營收愈來愈大,業外損益的其它收入減財務成本會持續的增加,白話一點就是營收愈大,在銀行裡的存款,應收,應付款會愈大,向銀行借的錢利息雖然也會增大,但利息收入成長的速度是大於要付利息的速度,所以第二季我估其它收入減財務成本可以有一個基本的保障金額,大概就是40億,第二季額外多了10億股利,6.57億政府補助,4.14億什項收入,所以其它收入減財務成本就變到60.5億這種水準。教課本上會說,業外收入都不好,那是有前提的,就是那業外收入不能持續,但各位看,鴻海這40億能不能持續?應該可以吧,隨著營收增加,第三季,第四季這部份會再增加。



之前我和大家說,鴻海賺8元,配4元,股利率5%多,4元流入淨值,有一些人會說廣達或是英業達…等,股利率有6%,7%,但這些公司是賺多少配多少,不像鴻海會把4元流入淨值,這4元(554億)流入淨值有什麼好處?很明顯吧,除了可以把營收搞的更大外,這些錢一樣可以去放銀存,買基金,買股票…等,所以業外損益就會有愈來愈大的收入,這和廣達、英業達、緯創有決定性的不同,這些公司賺多少配多少,它們沒有辨法有更多的資金可以去在業外操作增加收入,沒有辨法有更充足的營運資金,大家也是了解的,代工廠最大的特點就是毛利率低,營利率低,你要在低毛利率、營利率中存活下來,你就必需更嚴格的管控你的資金,你總不能賺的錢都發光光,得到很高的股利率,當景氣不好,要擴廠,要增加營收你才向銀行及股東再借錢吧。

鴻海營收如果要做的愈來愈大,他手上的營運資金就要更充足,舉個例,如果你總共是1000萬資金,你做2000萬的生意,其實扣掉庫存,應收,應付時,你周轉也許就不是很靈活,也許你的資金全部都卡在應收及庫存,手上沒有什麼現金流,今天你看到機會,想把生意擴大,想做3000萬的生意,你的槓桿變的更大了,庫存、應收,應付款如果你沒有管控好,別的廠商慢個半個月付,庫存一時銷不出去,你很容易就會黑字倒閉,這也是為什麼麼鴻海每年要保留一半的獲利增加自已的競爭力,這4元不會憑空消失,一定就是在公司中以不同的形式增加公司的競爭力,所以我說股價72元,一年賺8元,很多人在說只發4元啦,股利率5%多而以啦,其實你持有鴻海,一年是多11%多的資產。

我們看第二張圖,第二季鴻海的現金有8169億(58.93元),保留盈餘有9249億(66.73元),股東權益是12165億,也就是每股淨值87.77元的意思,我說過,當你在持有鴻海的期間,鴻海一直在幫你賺錢。



看一下第三張圖,營業費用在財報中的第32項及33項,分別是費用性質之類額外資訊及員工福利費用,我分別列了四年的第二季,列了相對營收下的鴻海員工薪資及相關費用,其實很明顯的,人事費用,折舊費用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當初說虎與狐一書中,鴻海增加競爭力的方法就是營收增加,毛利率、營利率減少,營收增加的速度只要超過毛利率、營利率下降的速度,競爭對手就會在後面年年的追趕,永遠趕不上,這也是為什麼鴻海能在市場上賺四十五年的原因,永遠保持競爭力,讓對手每年努力的追趕也追趕不上,鴻海在fii工業富聯努力讓人事費用下降,因為做了更有效的管理及自動化,關燈工廠讓人事費用能有效的一直下降,所以面對毛利率的下降,就讓營費用下降,營收增加去中和,有人說這樣有什麼用?





你想一件很簡單的事,你賣一碗魯肉飯毛利率50%,我賣一碗毛利率也50%,那我們的競爭力一樣,我們假設米和豬肉原料一模一樣,那我今天怎麼讓你覺得有壓力?很簡單嘛,你一碗賣30元,我賣29元,我想辨法讓營業費用下降,賣的碗數增加,最後我得到一樣的獲利,但我的競爭力就是比你強,所謂的人事費用就是人事,電費,水費,租金…等,你增加賣的碗數,又用更少的人事成本,更表你的人事效率大,要達到人事效率大,除了可以凹死員工外,另一個就是自動化,用機器人來取代人力,這也是工業富聯fii致力在做的事,所以鴻海的競爭力會一直維持,就算獲利微降,還是能撐很多久,目前這種價格買到,你真的很難輸。



想請教樓主對於現階段宏碁的看法如何
2317 鴻海第一季淨值為 91.42
第二季的EPS為1.23元
為何第二季的淨值只剩下87.6
記得之前說過,工業富聯(fii)2018年上半年在中國上市,鴻海因為沒有按持股比例去認列持股,所以資本公積多了876億,紅色的框框是原因,紫色框框是結果,拿結果和我說工業富聯(fii)2018年上半年在中國上市是增加了權益,其實在講同一件事,資本公積就是多了876億。投資分析的是現在值不值得買,鴻海去年減完資後,如果你今年買,今年的每股盈餘都是優於去年的,如果要玩文字遊戲其實也沒啥意思,投資是你投資多少,你潛在的報酬率能得到多少,報酬率分成股利率報酬及差價報酬,股利率報酬是公司每年賺的錢配出來的,每一位股東都有,花時間就能得到,差價報酬就是看你在什麼位階買到公司,要說一年前,三年前,五年前,十年前,其實也沒啥意義,如果要玩文字遊戲的話,如果你從鴻海上市買進鴻海,你可以得到54.5張鴻海,得到59元現金股利,這不包含複利,投資若為每年再投入,股利再投入,報酬率也是遠遠高遠上面說的數字,因為你長期投資鴻海,獲利再投入,你得到的成本就會是長期均線,例如鴻海從100,130,150,180,220,250,280,300,200,150,120 ,100,80,70,長期股價若是這樣走,你每一年的成本就會不同,最終你會得到均價,所以成本會不是最高點的300,也不會是最低點的70。


Louis 1113 worte:
2317 鴻海第一季...(恕刪)


鴻海第二季有列一條股息支出,554.51億,大概是4元的股息,所以91.42-4=87.42元,如果再加第二季賺的1.22應該要等於88.64元,為什麼會等於87.76元?其實注意看下面這張圖,稅後淨利是紅色框框,但沒有包含紫色框框,

2019第一季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65399183(仟)
2019第一季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5089256(仟)

總額為65399183 + 5089256 =70,488,439(仟)


2019第二季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49412698 (仟)
2019第二季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7828873 (仟)
49412698 + 7828873 =57,241,571(仟)


70,488,439(仟) -57,241,571(仟) =13,246,868(仟)

以鴻海股本1386億來算,這部份差了差不多1元,你把這差的一元算進去,你就能得到87.76元,這無關鴻海獲利能力,去年第四季鴻海淨值87.43元,第一季賺1.43元,淨值忽然變91.42元,也是這個道理。


股價在下跌時往往都會有一股未知的恐懼在跟自己說"別買" ,但好險有A大的分析讓我持有的很安心 ,謝謝版主無私的分享!
childk ΘςΘ worte:
看看以前回的,跟前幾...(恕刪)


現在回首在2017 年回復的文章 95樓,那時就看有沒有人去跟宏碁高層建議
看能不能去做 Amazon Echo 路線

今日可以去搜尋搜尋 "智慧音箱"

各家之出貨暢旺阿,而且這智慧音箱還只是剛起步而已。
那時要是宏碁有做入這一塊,現在股價可以到 50也絕對不是問題
依目前的價位入手鴻海,還真的是沒啥好擔心的
現在的價位不論是長抱賺息,還是短抱到年底大選,應該都很不錯。

理由a大已經分享太多了,只要這世界還運轉,3c,nb,手機產品不斷推陳出新
代工訂單再怎麼被瓜分,鴻海還是可以扮演一台印鈔機的,只是印的多,印的少
這一個月以來,外資群賣超台股1105億,鴻海佔大盤3點15%,約34.8億,但這一個月以來外資群賣了鴻海120979張以月線均價75來算約賣了90.7億,理論上按比例來算,大概賣34.8億就是整體外資群賣台股的比例,但這一個月外資群賣了90.7億,是比整體賣超還要嚴重。

看一下第二張圖,這一個月以來,賣超第一名的是瑞士信貸,賣超張數為51568張,以75元來算約賣了38.67億,台灣摩根士丹利賣了19549張,美商高盛賣14598張,摩根大通賣13626張,不過外資群怎麼賣,鴻海最低就是在70.x~73之間在盤整,在這區間,外資群只要賣的不夠多,鴻海就會收平盤,甚至會收小漲。

最近借券賣出也開始打落水狗,從八月初到現在,借券賣出約增加了五仟多張,這些借券賣出鴻海的空方,應該是在玩命,簡直就是廁所裡點燈。今年鴻海發出了554億的股息,若鴻海所有的股東拿到股息後再投入,至少會有73萬張的買盤,就算不是所有的股東都會買,就當只有一半的人會買,扣扣稅,扣點玩樂費,至少也是有36萬張的買盤,外資群這一個月賣了12萬張,還不到這36萬張的三分之一,股票市場有人賣,代表有人買,外資群之所以很難賣下去的主要原因除了股東們拿到了股息,鴻海股價位階很低外,最重要是不論是新手或是股東,他們都被錨定效應給定住了,不論你用日線,周線,月線圖來看,70.x~73就是技術圖上的低點,這是散戶判斷股價便不便宜三步曲,目前的情況剛好讓這些散戶賺到,他們以技術圖型看的低點,確實真的就是鴻海的低點,但這種方法不適用在所有的股票上,鴻海是被他們矇到。

未來如果吃到甜頭,用這方法去買旺宏,宏達電,國巨…等,一些飆一大段又回跌的股票,用這方法的話,很快就會把所有之前賺的錢全部都吐回去。

目前距離股息領到日還有三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三日星期五,比較衝的星期四就會開始買,大部份會星期五買,有一些會等到八月底msci生效時再買,剛剛上面看到這一個月賣第二名的就是msci的台灣摩根士丹利,不論前幾周它和你說八月底要做什麼調整,反正這傢伙已經早做完動作了,不要聽它胡說,以為它真的會在八月底最後一筆去做動作。
請教A大
首先非常感謝A大長時間來的分享,我也十分認同A大對鴻海的分析,雖然目前是只有四張的迷你戶。想請教一點,股價可以說是反映市場對公司的信心,鴻海雖然最近每年都賺8元以上,但今年能維持8元,當然是因為去年的減資。也就是說鴻海的獲利情況是在衰退的,以近年的趨勢,未來是不是能夠在不減資的情況下,持續獲利8元? 市場對鴻海信心可能不太足夠。萬一鴻海獲利持續下降,您還會覺得應該長期持有下去嗎?
感謝A大!

ans:首先,有關鴻海今年第二季獲利是否下降,我在fb上解釋過不少次,去年鴻海股本1733億,減資兩成後來到1386億,去年第二季稅後賺174.9億,今年第二季稅後賺170.5億,這是結果論,這時你會說,還是衰退了4.4億,所以總獲利還是衰退,就算股本從1733億變1386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我記得說過了N次,去年FII在中國上市,在2018年第二季後,因為鴻海放棄足額認購FII,所以在資本公積多了876億,以2018年FII獲利的情況是貢獻鴻海687億,鴻海拿了10%股權出來,所以每一年FII少會貢獻68.7億,876億除以68.7億,會得到12.75年,這意謂著鴻海已經把末來12.75年FII這10%獲利入袋了。

如果你硬要算,68.7億除以四季,一季平均影響17.17億,那有人會說,FII和鴻海一樣,都是下半年賺比較多,以2019年來說,FII上半年賺240億,那我就單純用淡旺季來算,第二季FII賺120億,鴻海少10%的股權影響12億,看出來了嗎?剛剛我們看第二季鴻海稅後賺170.5億,這是扣掉非控制權益FII的結果,如果你把這12億加回去,170.5億加12億,第二季等於賺182.5億,和去年第二季的174.9億相比,你覺得有衰退嗎?

第二季鴻海營收11598億,比去年第二季營收10795億,營收成長了7%多,去年第二季賺174.9億,今年第二季還原FII早拿到的12億,鴻海第二季是賺182.5億獲利成長4點2%,所以就算是不減資,鴻海稅後獲利也是增加的,很多不懂的人就很奇怪,先拿進來的錢就不算數了,當初FII拿的876億明明已經在財報中了,就因為會計入帳及項目不同,很多人就覺得三率三降,什麼獲利下降,我深入的分析給你聽後,你要了解一件事,鴻海是一家本業,業外做到一體的公司,和一般公司不同,一般教科書說的業外不好,那是指不能持續的業外,如賣股票,賣土地,賣廠房…等,如果哪天鴻海不爽,以市價再賣10%FII的股權,以今天FII收盤價,大概可以賺1500億,以1386億的股本來算, 可以貢獻EPS10.8元,加上原本一年能賺的8點多元,大概賺19元,這時你來和我說這種業外不能持續,我個人是沒有意見的,但目前鴻海的業外來自銀行存款利息和借款利息差就有近40億了,這一定是能持續沒賺題的,也是因為鴻海營收做這麼大,現金部份這麼大造成的,關聯企業的鴻準,夏普,臻鼎和鴻海是有相關的,因為鴻海是一條龍的企業,獲利能穩定下去也不是什麼問題。

有關FII獲利先入袋這件事,我舉一點一仟位版友聽得懂的例子,Roger大在73元買了鴻海,結果在93~95賣了,20~22元先賺到口袋了,後來再89~91再買回,過了幾個月鴻海股價跌到80元,有人就笑他,你這個魯蛇,賠一堆吧,其實,早放口袋的錢你要也要算,雖然目前券商上未實現的損益是賠,但其實Roger績效還是好的。

退一萬步來說,覺得鴻海獲利下降能不能持有,我說~中華電信一年賺不到5元,股價100多都沒有人有意見,一堆公司一年賺8元的股價200~300的也沒有人意見,就鴻海一年賺不到8元,股價7X了還該很擔心就是了?以鴻海目前的獲利趨勢,持有兩三年,每年給你5%不會是什麼問題,隨著每年配股利率給你,你的成本會愈來愈低,再加上淨值每年多4元, 幾年內鴻海不會有什麼問題的,但如果你所謂的長期,是五年,十年後,你也不需要現在煩腦五年,十年後的事,一年一年的來驗證就行了。

那有說,為什麼鴻海要做這種讓人誤會的事,不要讓FII上市,不要減資兩成,讓FII第二季賺的12億回到鴻海第二季獲利啊,這樣不是大家都開心?第二季財報出來,獲利比去年成長4.2%,多美啊。但我必需和你說,FII上市對鴻海好處多多,除了以淨值3.77元上市,發行價13.77元,先賺10元交朋友外,大家不要小看這10元,FII淨值是3000多億,光是放棄認這10%,鴻海就拿到了876億,機乎就是以10%的股權拿到近3分之1FII淨值錢回來,重點是,FII上市後,目前的市值是1兆3仟多億,這有人會說,靠~FII不是淨值才3000多億,FII市值1兆3仟多億,多了1兆,鴻海的股東權益也才1兆2仟多億,FII多出來的市就1兆(版友嘴巴合不起來了),呵呵~不然你以為A4紙換鈔票是說假的,FII上市除了多拿876億,市值還多1兆,缺點是散戶看到接下的每一季獲利和1733億比會衰退,別一直在看1733億,1386億目前是會計上記錄的,每股盈餘也是以1386億在計算,現在很多人不懂,大家才有超值的股票能買。
  • 136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6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