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分析鴻海財報的業外部份,裡面看起來有不少的會計知識在裡面,分析很細,專有名辭聽起來不熟悉,相關的規定說明起來好像在看天書,其實這些會計的準則就是要描述公司的的狀態,公司在做財務操作本來就比我們常人複雜,不過當你了解後,用一般常人的話來解釋後,你就會覺得,哦~原來如此,這樣做確實很合理,愈大間的公司愈不能像小吃店一樣,放一個奶粉罐收入及支出都從奶粉罐拿,最後剩多少你就知道賺或賠,如果公司這樣幹,我相信大家都很容易了解公司財務結果是什麼,但就是少了過程,小吃店經營了一季後奶粉罐中有10萬,在一季前是零元,那賺了10萬,如果公司就這樣告訴你,你敢投資它嗎?有人會說,敢啊,又清楚,又簡單,那我舉個例,那個小吃店其實不賺錢,老闆每個月都會拿錢去賭博,結果贏了20萬,然後放回奶粉罐,其實小吃店的經營是賠10萬的,如果你僅看結果,你還以為這小吃店賣小吃一季能賺10萬,其實就是老闆把錢拿去賭博賺來的,除非老闆是高進,不然不會長期維持的。這時你說,我就把小吃店和老闆會去賭博這兩件事分開,那不就得了,幹嘛搞這麼複雜,這時財報就會分成本業及業外,版友~~疑~~財報怎麼忽然長出來了,沒辨法啊,你要把奶粉罐分兩個,一個放賣小吃賺來的(本業),一個放老闆去賭博賺或賠的(業外),以確定小吃店是否賺錢,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這小吃店賣一碗魯肉飯能賺多少,賣一盤小菜能賺多少,這時你就會有毛利的概念,一碗魯肉飯的成本多少,你賣多少,也許你成本10元,一碗賣30元,一碗賺20元,這時毛利就是20元,這時有人會說,一碗賺20元,發大財了,先別急,會這樣想,代表你沒有做過生意,因為你的人事成本,店租,電費,水費都還沒有算吧,這些是營業費用,這時你就產生營利益,毛利減營業費用,有人會說,我一個人賣,房子我自已的,電費水費很便宜,一個月1000元,這時有人會說,一碗30元,成本10元,毛利20元,營業費用一個月1000元,所以我還賠980啊,因為營業費用是一個月,所以這時你一個月只要賣50碗魯肉飯,你就能打平,因為一碗30元,50碗1500元,成本500元,毛利賺1000元,營業成本1000元,所以營業利益為0元,只要一個月賣超過50碗魯肉飯,你就不會賠錢了。這時有版友會說,那我做心酸的,去上班一個月還能22000元,店面租出去,一個月還有30000元,所以如果你要把這兩個加上去,那營業成本就要再加52000元,到這裡後,你已經在考慮本業獲利中的1、營業收入2、營業成本3、營業毛利4、營業利益這時你要再想一件事,你賣魯肉飯需要什麼原料?豬肉和米對吧,你生意好或不好你能控制嗎?應該不行對吧,那你要怎麼去評估你一次要買多少豬肉及米?如果你一天魯了1000碗的豬肉,可以賣三天,結果一天就賣完了,這時因為你沒有魯肉可以賣,剩下的兩天你也沒有東西可以賣,因為你沒有買豬肉,也沒有魯豬肉,結果你記取教訓,下一次買了3000碗的量,以為三天能賣完,結果三天賣了1000碗,剩下2000碗賣不完,這時魯肉也壞了,你也不能賣,就要倒掉,這些就是你的損失,你要怎麼列?沒錯吧,你就僅能列在你的營業成本中,嗯~這時你的營業成本中,所以你看第一張圖,有關庫存的1、原料(豬肉)2、在製品(切好的豬肉)3、製成品(魯肉)4、在途存貨(也許在中央工廠製作魯肉,正在運送的路上)賣不完,倒掉的豬肉會算進你的營業成本中,這是正常的吧,那豬肉的價格會波動,如果一個月前你一公斤85元,這個月一公斤83元或是97元,那你是不是要有一個項目能記錄?沒錯吧,所以會計就會又產生一個名堂叫存貨評價存失,因為你倉庫可能會有1000公斤用85元買的,現在豬肉一公斤83元,你競爭對手如果庫存管理做的好,他的成本就是現價,也就是83元,如果你想用庫存價85元賣消費者,你的魯肉飯就會比對手高,所以你就要提列損失。講到這裡都算是簡單的,那營業費用,除了店租,人事外,你可不可以細分一下?也許你的魯肉飯口感沒有別人好,你需要研發新產品,如果你的魯肉飯好吃,但沒有呂大這種產品寫手幫你推銷,也沒有人知道你魯肉飯好吃,也這你的店生意很好,你需要請一些比較管理級的人來管工人,你要把生意變大一點,這時你的營業費用又能細分成1、推銷費用2、管理費用3、研究發展費用其實會計的目的是為了讓一般人更了解公司的運作,讓經營的人了解他需要努力的改善哪一部份才能讓公司賺更多的錢,有人覺得財報很難,那是因為你一直把一間公司看成冷冰冰的數字,你沒有興趣了解公司怎麼運作,很多屁踢踢的人甚至會說,基本面沒有用,產業面沒有用,所以他們就不會想去了解公司的基本面,但你不了解公司最基本的價值及運作方式,你怎麼去對這一家公司做出估價?不信?我舉個例子,你看到你家樓下一個賣車輪餅的,開了一個店面,人山人海,東西又大,cp值又高,又好吃,這時你看到一些三姑六婆說,這家店好賺啊,我用眼晴這樣粗估,一天至少賺10萬,一個月賺30萬,一年賺360萬,這家店好值錢啊,三姑開了三仟萬說要買這家店(單純有錢就是任性),六婆說這家店雖然不錯,但應該不值三仟萬,就開了兩仟八百萬,三嬸知道三姑開了三仟萬,六婆開了兩仟八百萬,自已觀察了一小時,覺得好像不錯,但已經有三姑及六婆開了2800~3000萬,自已不開這個價格區間似乎就買不到這間店,這三個人就在那勾心鬥角的開價格買進賣去,三姑買了3000萬,結果看下個月生意不好,就賣六婆2800萬,又有消息出來說車輪餅漲2元,一個十元變12元,毛利率應該會大大提升,所以三嬸又以3200萬從六婆那把店買過來,這三個人就在那憑感覺算,隨著消息買賣,這時a大走過來了,開始分析這家車輪餅店給他們聽,他們依然在那以2800萬~3200萬買來賣去,消息面好就買3200萬,市場真的就有人以3200萬和他們買,a大分析說,其實那家店沒有這麼值錢,開始以本業,業外算,他們會說,不論你怎麼分析這家店,這沒有用,還是在2800萬~3200萬之間在成交。這時有版友開始想,這三個人怎麼這麼笨,憑感覺在買賣,看消息在進出,嗯~~說真的,在市場上這種人真的不少,基本面分析可以讓你知道公司值多少,賺多少,配多少,還能賺多久,可以讓你清楚的知道你買的貴還是便宜,雖然股價會隨著市場非理性而動,但最終還是會回歸他的價值,如果市場一直對公司的價值不買單,至少公司每年賺的錢還是會配給你。
魯肉店老闆剛剛搞定了本業項目,現在他要開始來搞業外部份了,其實業外這一些知識,就算不是開店當老闆,你也該了解,因為和你的財務管理有很大的關係,當你看不懂業外管理時,你本身自我財務管理一定做的也不好,你想財務管理都做不好,你還想理財,還想投資,可能太天真一點了,首先我們先看業外包含哪一些1、其他收入1.1、銀行利息收入1.2、租金收入1.3、股利收入1.4、什項收入2、其他利益及損失2.1、透過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負債)利益(損失)2.1.1、權益工具(上市櫃股票,非上市櫃股票及興櫃股票。)2.1.2、受益憑證(包含開放型基金及私募基金投資。)2.1.3、衍生工具(包括換匯換利合約,遠期外匯合約,可轉換公司債及賣回權。)2.2、處分不動產、廠房及設備損失2.3、外幣兌換(損失)利益2.4、其它利益3、財務成本3.1、銀行貸款3.2、公司債4、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看完以上4大項後,你應該會了解為什麼我會說如果業外你看不懂,你本身的財務管理會做的差很的道理了吧?因為業外包含其它收入,這項包含了銀行存款,租金收入及什項,意思就是說魯肉店老闆賺了錢,這多出來的對要放哪?放奶粉罐中應該不是最好的選項,因為台灣的通貨膨脹率每年約1.3~2%的增加,意思就是你今年有100元,明年也許購買力剩98元(數字不會減少,購買力會減少,因為數字減少人民會和你拼命,但購買力減少的話,人民是相對無感),放粉罐中除了容易被偷外,購買力也會下降,不如把錢拿去存銀行,一年還有1.09%,一百萬放定存,一年還是有1萬元的收入,這部份就會在業外收入中的其它項入中的第一項銀行利息收入出現,如果你還有別的店面可以出租,每個月也會店租收入在其它收入中出現。如果你覺得把錢存銀行拿1%,這太蠢了,這時你就把錢拿去買股票,買了殖利率5.X%的鴻海,每年得到的股息,就會出在業外收入中的其它收入中的股利收入,這時有人會說,這都太笨了啦,有錢當然要買房子收租或是房價漲,你就賺翻了,但是你的錢才100萬,你錢不夠,這時怎麼辨?沒錯吧,向銀行借,你借了900萬(借的錢就會列在資產負債表的長期負債,這裡我們不談資產負債表),利息至少要2%,這一年18萬的利息就會出現在業外收入中的財務成本中的銀行利息這項,當然你向銀行借錢不一定是要買股票或買房子,如果是開店做生意,你可以拿來買設備或開分店之類的。魯肉飯店老闆覺得自已魯肉飯賣的這麼好,上遊豬肉因為自已賣的好而賺這麼兇,所以覺得如果有閒錢或是向銀行借錢來投資供貨的猪肉廠,這樣算買了豬肉,自已也已也是股東,也賺了一筆,所以魯肉店老闆決定投資家臣的豬肉廠,一開始先小試水溫,若豬肉廠股本100萬,那我先花個19萬買這家豬肉廠的股票,因為魯肉飯老闆不會去管豬肉廠的經營,所以股票就放備供出售,如果豬肉廠有賺錢,每年配股息,那就進到其它收入中的股利收入。如果魯肉店老闆覺得猪肉廠好,想多投資一點,投資比例拉到40萬,這樣就符合每一季要用權益法認列的項目持股比率在20~50%,也就是業外收入的關聯企業及合資損益,豬肉廠每一季賺或賠,魯肉店老闆就要每一季的去認列,和持有20%以下,沒有重大影響的情況不同,一個是一年收一次股息,一個是每一季要去認列獲利。如果魯肉店老闆發起狠,直接買豬肉廠股份超過50%,那魯肉店老就變豬肉店的老闆了,豬肉廠收入合併到魯肉店的收入中,這樣又回到本業了,這時有人問,如果豬肉廠一年賺100萬,魯肉店老闆雖然是老闆,但也才持有60%,那40%很明顯不是魯肉店老闆的吧?嗯~~沒錯啊,這時會就多出一個非控制權益,所以魯肉店老闆本業的營收有一些就是虛胖。這時魯肉店老闆在應收及應付款有一點時間差,或是手上有一些閒錢,想要買一些投資性質的理財型商品,例如買鴻海,買一點一周,兩周,三周的人民幣理財商品,買一點阿里巴巴,買一點軟銀的基金,因為這是投資性質的,買了後股價可能會漲會跌,基金有賺有賠,人民幣理財雖然穩賺但賺比較少,如果要清楚的知道魯肉店老闆投資的情況,那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每一季認列差價的方式去記到財務報表中的其他利益及損失,如果要把其他利益及損失細分,那可以分股票,基金,如果你買了人民幣會有匯率損益,你不想有匯率損或益,你就買一些外匯期貨去避險,這時其他利益及損失就可以再細分成權益工具(上市櫃股票,非上市櫃股票及興櫃股票。)受益憑證(包含開放型基金及私募基金投資。)衍生工具(包括換匯換利合約,遠期外匯合約,可轉換公司債及賣回權。)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魯肉店老闆如果買了當初的宏達電,股價1300元,花了1300萬買了十張,現在跌到30元,之前十張值1300萬,現在才值30萬,如果你不每一季認列,你看不出你的財務健全度,你一直以為自已的宏達電股票還值1300萬,但哪天真的需要這1300萬時,你卻拿不出來,財報上淨值明明還有1300萬,結果你連50萬都拿不出來。以上是一個比較簡化的故事,目的也是讓你更容易了解財報的目的,不要常常注意數字,加減乘除或百分比率。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曾說過,會計不是單純為了做出一些數字,而是要幫助經營者,投資者對公司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你一直把財報看做是數字,規則,其實你看財報就是很痛苦,如果你把財報簡化成一個人在做個人理財或是經營公司,對你未來開店或個人理財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今天我看到下面的新聞,不懂的散戶看到會嚇死,會覺得鴻海第一季本業才賺161億,才三個轉投資就虧百億,鴻海真的是沒救了,如果你會這樣想,代表你根本就不了解鴻海,會寫這種新聞的記者程度也是很有限,你也不要怪他,只能怪自已投資一家公司,卻不好好的去了解公司的架構及基本面。三轉投資上半年虧損超過百億就在郭台銘辭掉鴻海董事長後,鴻海旗下轉投資表現似乎一蹶不振,除了鴻海股價呈現貼息,旗下轉投資包括富智康、亞太電信、群創、榮創、陽程、正達等關係企業持續虧損。其中光是群創、亞太電信、富智康上半年虧損金額就超過百億元,群創、亞太電信股價已跌破面額,淪為雞蛋水餃股,在國民黨總統大選初選落敗後,郭董是不是要再投入大選市場上傳得沸沸揚揚,不過若從鴻海及旗下轉投資公司的表現來看,郭董是否應快回防鴻海才是上上之舉。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上面提的幾間轉投資公司1、富智康,上半年賠26億(第一季賠21.2億)2、群創(股本995.21億),上半年賠66.95億3、亞太電信(429.82億),上半年賠25.9億按照這三間上面年確實賠百億,但是鴻海並不是百分之一百持有這三間,不要自已在那亂加,除了這三家外,上面提到的都小公司,賠不多,那我們看一下鴻海持有多少群創, 根據群創年報,奇美實業為僅次於鴻海集團的單一大股東,鴻海集團對群創持股則分散在郭台銘個人1.96%、鴻揚創投1.77%、鴻海1.49%、鴻準1.28%、華準投資1.22%,總計7.72%。持鴻海持有鴻準29%,鴻準持有100%華準投資,鴻海持有群創1.49%,郭董持有1.22%,鴻海持有100%鴻揚創投,所以鴻海真正持有群創的僅有1.49%加1.77%等於3.26%, 鴻準及鴻準子公司華準創投持的2.5%,鴻海也不是百分之一百持有鴻準,僅持有29%,大概是0.725%,至於郭董個人持有的1.96%應該是不會算進鴻海財報吧,所以群創賠的66.95億,鴻海僅佔2.66億,有賠很多?鴻海持有亞太20%,亞太上半年賠25.9億,鴻海認5.18億,鴻海持有富智康65%,鴻海認列富智康16.9億,這三家子司加起來賠 24.74億,新聞寫百億,真是笑死人,鴻海子公司fit第一季毛利率都17.7%這種水準,營收273億,佔77%,獲利14億,一季就有10.78億的貢獻,鴻海持有的fii,持有85%,第一季營收3660億,獲利120億,這才是對鴻海真正有影響的,fii及fit我都是算一季,那三家子公司是算上半年,有時記者不懂鴻海的架構及組織,又喜歡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話來騙點閱率,不懂的散戶就真的信了這也造成了鴻海股價愈來愈低估的原因。
沒有跟到a大的宏碁與亞泥,事後看來是明燈無誤。鴻海一直是我的標的,營收向來都很穩健,沒有配股與減資都是利多,我沒參加減資與除息,這一波沒有傷到,而現在股價低靡,又是進入旺季,覺得投資的價值浮現了,先來個半打試水溫,視情況增加持股,貿易戰是個大變數 ,川普是聰明人,但是這種大吵小閙的劇本,就怕…擦搶走火,還是小小投資,免得腳麻跑不掉
週二 (13 日) 晚間最新,美中傳出好消息,除了雙方持續進行談話外,美國貿易代表署 (USTR) 宣布,原訂於 9 月 1 日針對 3000 億美元中國輸美關稅清單課以 10% 稅率中的商品中,已將手機、筆電延遲至 12 月 15 再課以關稅。上面的消息就該讓鴻海填息了~~剩下的我們就再談~~以第二季鴻海稅後淨利1.22元來看,是優我的預期的,去年鴻海減資兩成,就是知道獲利維持不住所以才會減資,所以我本來預期減資後的鴻海大概能維持在去年的水準,也就是1.01元,因為營收增加個5%,我就估獲利增加個3%,所以得到1.04元,今天開出財報是1.22元,算是比我的預期高近20%,對我來說是非常好的一個財報,鴻海財務的能力真的相當的驚人,獲利可以控制在這麼精準的範圍,真的是相當的了不起。一般世俗的眼光就是,毛利率,營利率雙降,創11年的新低,然後再拿總獲利和去年第二季相比說少了2.5%,但是去年第二季的股本是1733億,今年第二季的股本是1386億,我是不懂新聞是怎麼比的,為啥不考慮股本直接比稅前淨利,如果鴻海獲利能維持,那鴻海幹嘛減資兩成,這不是明擺著的嗎?鴻海年第2季營業收入1兆1597.84億元,季增10%、年增7.44%。毛利率5.31%、營益率1.34%、淨利率1.47%,皆較去年同期衰退。我是從今年三月三十開始買鴻海的,跟著我買鴻海的版友也是今年三月三十之後買著,我們的世界就是鴻海股本是1386億,對我來說稅後淨利是以1386億來除,還在用1733億除的記者,腦子真的是浸水了,去年第二季鴻海賺的稅後淨利是要和1733萬張的鴻海股東分,今年只要和1386萬張的股東分,還在用1733張算的意思是什麼?鴻海減資後股價從68元跌到83元,淨值也變83.03元,我怎麼看都是從每股賺1.01元變賺1.22元,聽不聽得懂每股賺1.01元變1.22元?鴻海股價變低了,獲利變高後,我只在乎每股淨利,記者在在那遙想股本1733億來做基本,這也太好笑了。鴻海獲利為什麼會下降?還記不記得當初我們說fii上市,鴻海2017年到2018年之間,資本公積多了876億,這是為什麼呢?2018年發生了什麼事,讓鴻海的資本公積忽然多了876億?找了一下原來是fii 工業互聯網2018年在前國上市發行了196.953萬張,鴻海沒有按持股比例去認領,所以多了這876億,之前我們有說過用a4紙上市換鈔票的好處了,淨值3.7元,發行價 13.77 元,有啥好足認的,很多小股東會抱怨之後fii獲利有10%會被中國的股東拿走,以去年10股配1.29元,假如fii淨值每股3.7元,發行價13.77元,這十元的差價要配到民國幾年才配得完,有啥有足額去認購的,所以現在一年fii會少10%的獲而,也就是687億的10%,就是68.7億,876/68.7大概要12.6年才扣得完,說真的,我就不信股東的眼光有這麼遠,都在看12.6年後的事,2018年中就把12.6年後賺的錢先拿來運用,不知道很多外資群,小股東在看衰什麼。鴻海已經把876億的獲利放進到資本公積中了,每一年 68.7億已經在公司裡了,這些錢也許拿去買了阿里巴巴,買了視野基金,放銀行,放人民幣理財,原本本業能賺錢的轉到了業外去,不然淨值提升了,提高拿到的錢還能創造業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