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ngowind0418 wrote:看來三審應該快出爐政...(恕刪) 歹戲拖棚多年,當初招標白紙黑字寫了"若得標投資人仍為最大股東者,本部將不改變由最大股東主導該行經營權之政策。"既然政府已經違約搶經營權了,就應該以當初的得標價每股26元買回股票。
外幣利差大 玉山銀獲利會節節上升加上AI理財及客戶安全信賴信譽 股息各半如都能維持0.7以上 再幾年真的存股好標地【外幣存款排名大洗牌】玉山氣走一銀 國泰世華銀緊咬華南銀 出版時間:2019/04/05 10:30外幣存款排名大洗牌,民營銀行全面攻陷公股行庫,玉山銀氣走第一銀,拿下外幣存款「老五」位置;而坐穩「老七」的華南銀,也已快被國泰世華銀追上,雙方拉鋸僅百億元之譜,市場預期,不排除國泰世華銀在2019年可望追過華南銀,拿下老七的地位。前五大外幣存款銀行中,本來位居第六大的玉山銀,已在2018年11月悄悄追過第一銀,奪下老五的位置,當時11月玉山銀是以5933億元、贏過第一銀的5707億元,贏了226億元,12月更進一步拉大差距到520億元。玉山銀12月外幣存款餘額飆升到6154.7億元,甚至單月還贏過老四台北富邦銀的6141億元,顯示去年底玉山銀企業或個人將外幣資金回存。到了2019年1月,玉山銀1月外幣存款餘額是5907億元,依舊贏了第一銀182億元,幾乎奠定了玉山銀老五的位置。過去十年,外幣存款前三大銀行,是兆豐銀、台銀和中信銀,但在2013年開放人民幣存款後,中信銀當年的外幣存款達4710億元,正式踢走台銀的4466億元,穩居外幣存款「后冠」寶座至今。而在2016年,本來位居外幣存款「老四」的第一銀行,又被台北富邦銀拿下,2016年北富銀以5132億元氣走一銀的4924億元,一銀只剩下老五的位置。但這「外幣老五」的地位,也在2018年11月被玉山銀追過。據金管會統計顯示,2016年玉山銀的外幣存款餘額僅3940億元,僅是老九的地位,但在2017年快速起飛,外幣存款一口氣跳增到5127億元,當年年成長高達30%居冠,排名晉升到第六大,擠掉華南銀和國泰世華銀。2018年玉山銀年成長也高達20%,年成長率更躍居外幣存款前八大銀行之冠,是罕見的兩位數成長。銀行主管分析,玉山銀近年的外幣存款快速成長,歸功於靈活的外幣業務,推出一系列的外幣活動,包括外幣ATM、外幣匯率到價通知、網銀夜間買賣外幣、玉山特匯日、及外幣平均成本等多項服務,加上也積極吸收外幣存款,導致外幣存款大幅成長。除了第一銀行節節敗退,華南銀老七的地位,也岌岌可危。據金管會統計,去年12月國泰世華銀外幣存款餘額是4888.7億元,與華南銀4970.3億元,僅差距81.6億元,今年1月雖拉大差距到102億元,但國泰世華銀緊咬華南銀的態勢不變。換言之,從2013年到2019年這6年時間,除兆豐銀穩居外幣龍頭地位,尚無人可撼動外,包括台銀、第一銀、華南銀等公股行庫,全部「靠邊站」,被民營銀行壓著打。若以2019年1月來看,外幣存款排名,第一是兆豐銀的1.065兆元,第二是中信銀的8499億元,第三是台銀的6898億元,第四則是台北富邦銀的6082億元,第五是玉山銀5907億元,第六是玉山銀5724億元。第七大是華南銀4951億元,第八大則是國泰世華銀4849億元。若以年成長率來看,2018年全年成長率最高的是玉山銀,年成長達20%,其次是國泰世華銀,年成長率8.45%,中信銀也有8.39%成長,台銀則是年成長6%,第一銀只有5%,華南銀僅剩3%,兆豐銀還小幅衰退。(廖珮君/台北報導)
台灣壽險金控若不發現金股息,或是現金股票各半實非好事。配股的基本要素是獲利成長,而不是缺現金。有壽險股的股民不應期望去年的股息有多少,或沒現金配股也好的想法,靜待明天的股息比較好。壽險公司Q1應已轉正,基本面有望轉好些;但能配息的現金是要看2018年年底的現金狀況。*****[鏡週刊]過去4年,共有國泰、富邦、中壽等7家壽險公司發放現金股息,累計發出722億元,其中國泰與中壽還連續4年都發現金股息,但是,今年已經到了開股東會前的決定時刻,金管會到3月26日,還沒有收到任何一家壽險公司說要發現金股息,而「傳聞」中考慮要發現金股息的合庫與康健人壽,預計發放的金額也只有6.5億元。台灣的金融業雖然毛病很多,基本上還是專業、透明經營,壽險公司集體決定不發現金股息,一定有專業的考量,絕對不是為了拍金管會主委的馬屁。真正的原因,是這幾年壽險公司買了太多海外的公債、股票,去年美國聯準會升息了4次,海外債券利率大漲、價格大跌,然後又遇到第4季美國股市重挫,出現鉅額的「金融資產鉅額未實現損失」。天文數字的「金融資產未實現評價損失」嚇壞大家,即使是操作最穩健、專業投資團隊龐大的國泰人壽,去年都出現高達1,247億元的未實現評價損失,百分之百持股國壽的母公司國泰金控,17年底的淨值是6,085億元,去年一口氣少掉792億元,掉了13%,每股淨值更從43.7元,驟減剩下34元,國泰金控如果要發現金股息給投資人,還得向銀行舉債,借錢來發。家底雄厚的國泰人壽都這樣了,其餘中後段的保險公司,受到的衝擊就更可怕了。這幾年壽險公司瘋狂吸金,猛賣高價新保單,從消費者手中收到的新台幣保費,超過一半都拿去買海外金融資產。到了去年底,壽險公司資金運用總額是22.18兆元,其中有高達14.4兆元、65%的保費都拿去投資海外。結果遇到海外債券利率上揚、股市下跌,或是新台幣匯率貶值,壽險公司就得面臨高額的跌價損失。
vul34622 wrote:政府維護彰化銀行經...(恕刪) 但台新金當年失去經營權,是政府運用公權力來影響股東投票結果!週刊都刊出合庫金編列預算讓員工收購委託書,請問金管會有何動作,不是明令不準收購委託書嗎?這樣的投票結果對等嗎?況且台新金股權22.5%未過半,你要看金管會要不要讓台新金在市場買入股票,你限制別人買入,再來說股權未過半,那我請問你財政部股權有過半嗎?
rockstonesu wrote:但台新金當年失去經營...(恕刪) 選舉考量>>>>一切一般民眾不會去細究台新和彰銀的歷史,只會覺得 怎麼又一家公家銀行送給財團,對手陣營也會用圖利財團來攻擊,所以新聞也寫若在選前彰銀被併,將會對民進黨選情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才換上這位之前“捍衛” 彰銀有功的新董,看來台新想拿回彰銀,今年是不可能了,台新還是乖乖的領息吧,也不錯
「華映危機」可能延燒到大同(2371) ? 公司總債務高達266 億,『債權銀行 ...https://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1525302018年12月24日 - 或華映(2475)的債務壓力,可能在大同集團當中產生負面連鎖效應 ... 大同(2371) 公司目前最大的債權銀行為台新銀行,. 貸款餘額為48 億元,.華映問題 還沒解決 大同.....最近台新..................
Black666888 wrote:選舉考量>>>>一...(恕刪) 彰銀事件:第壹:彰銀先怪自己!當年呆帳壹堆,搖搖欲墜。第二:要怪阿扁、林全及當時立法院;當初能夠擋的關卡。(也可以政府增資啊!)現在政府不管更迭數次,都想保彰銀;再次對公務機關保安思維的無奈。釋股後,就是按壹般企業營運。其他多是受害者,如台新股東等。公股銀行,功能相似,近親合併居然也難,台灣公股銀行之多,之小,可能也可上全球排行。公股金融機構只想做到退休,也是害了股東。現正等法院判決出爐;其他合併等等議題,現無需討論。
weber2654 wrote:彰銀事件:第壹:彰...(恕刪) 光三審只是法律條文審查,需要兩年那麼久嗎?我看是政治考量吧!反正就拖,誰也不想去接燙手山芋,反正拖十四年了,政府也沒差再拖幾年,只是當年的三商銀,第一和華南都成長了,只有彰銀還是老店一家,光去年踩了幾家地雷,還有收回扣的,這就是公股銀行的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