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得對 請參考5日線 雖是短線多空參考點 但容易被洗掉 尤其高檔暴量下殺時 所以延10日線 季線是停損的問題 我看好面板今年碰到季線反而去買事實上也都守的很好 20日線我較少看 不過5日線穿過20日線是多方勝 反之是空方勝 想做波段就沒跑來跑去 大股票 均線糾結在一起 躺平很久 有利多 真的往下風險不大 有利多要把握 當然還有一些技巧 第2波不過前高 我一定減量 不要等5日線了 不是不好 下跌買更多 如果高點暴量下殺 我也會習慣性減量 大家也是如此往往也會殺過頭 所以第2波強度很重要 以上分享
nomorerainyday wrote:所以當不少人在害怕...其實我反而希望他們多投資一些,多揹點債(恕刪) 京東方現金流量表 從2007~2016年這10年資本支出高達 1308億人民幣(~6400億台幣) 手筆超大,尤其這兩年更是變本加厲,去年資本支出約1500億台幣.今年Q1又投資了700億台幣.不過京東方資產負債表,今年Q1的長短期借款只有576億人民幣(~2800億台幣),我財報看不太懂,如果沒看錯,京東方10年長期下來本業沒有賺錢,靠政府補貼和每年折舊攤的現金(428億人民幣,約2140億台幣) 去還債後, 目前的銀行借款沒有想像中的多,利息負擔也不高.10年前2007年資本額只有29億人民幣,股東權益只有46億人民幣,10年後2016年資本額變為351.5億人民幣,股東權益已經變成787億人民幣...======================友達 從2007~2017年這10年資本支出高達 5254 億台幣,多花在6代 7.5代,8.5代廠上今年Q1的長短期借款有1200億10年來營運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高達 6987億,真會賺,但會計上是虧損的.折舊攤提現金高達 7160億.(因為2003~2006的5代6代廠投資高達3000億,所以折舊費用數字會高於資本支出, 奇美就是被當年的5.6代廠過度投資,拖垮財務)10年前2007年資本額只有781億台幣,股東權益有2910億,10年後2016年資本額變為962億,股東權益只剩 1812億...反托拉斯賠了3百多億.會計上折舊後,現在友達表面上資產和權益就變得很少,讓外界以為友達剩餘價值沒有多少.但10幾年來買的這些設備可是投資了快9千億台幣,都可以蓋一條台灣高鐵了,目前殘值雖很低,但並非破銅爛鐵,仍可生產持續印鈔 前人種樹,我現在要來乘涼囉這好比說,友達花大錢蓋一間五星級旅館,歷經多年慘澹經營,早年投入的土地,建築,裝潢的成本,現在差不多已經回本,口碑服務評價又好,開始要坐享源源不絕的客源收入.這時大陸人也花大錢在附近蓋了幾間四星級精品旅館,裝修成本都還沒回收,口碑服務又稍遜些,長期要打價格戰搶客的話,最後自己財務會先撐不下去,頂多是剛開幕幾個月.,辦宣傳活動,賠錢打三折優惠促銷,隨後自己就會恢復行情價,將本求利.只要房價不要殺到連清潔費都不夠本的離譜程度, 友達的五星級旅館以逸待勞,奉陪到底沒有什麼好怕的,
2017年07月02日 04:11 袁顥庭群創 Q3獲利超樂觀群創(3481)第2季面板價格持穩,本業獲利穩健。業外方面,群創處分GIS-KY股票利益約8.94億元,將挹注第2季獲利。群創第2季業內外皆美,單季獲利要再挑戰新高。面板產業迎旺季,大陸和韓國電視品牌廠第3季拉貨積極,電視面板採購相比前一季將大幅成長25%,面板價格可望提前在7月底止跌,持在高檔,第3季獲利預期樂觀。外資近期大買群創,近1個月買超張數約20.68萬張。在外資買盤拉抬之下,群創突破前一波盤整區間,股價緩步走揚,創下波段新高。面板雙虎近期成為盤面焦點,股價有機會持續走高。(袁顥庭)(工商時報)雙虎連動 友達也許當天就填息了 電視面板採購相比前一季將大幅成長25%,面板價格可望提前在7月底止跌,持在高檔,第3季獲利預期樂觀
大陸不要錢的擴產能,除非大陸內需市場可以完全消化?否則還是得外銷才行。外銷不是便宜就可以賣出。目前北美還是佔有世界整體很大的消費市場,美國又在川普執政下搞美國製造。中國的面板跟台韓面板來比,要銷去美國困難度大增(老美基本上還是有敵意的)。所以,大陸無節制的擴產,最後只會搞死自己。
pqaf wrote:會計上折舊後,現在友達表面上資產和權益就變得很少,讓外界以為友達剩餘價值沒有多少.但10幾年來買的這些設備可是投資了快9千億台幣,都可以蓋一條台灣高鐵了,目前殘值雖很低,但並非破銅爛鐵,仍可生產持續印鈔 前人種樹,我現在要來乘涼囉 面板股十幾年來投資人大多數是賠錢的,這是因為每年高額的折舊和景氣循環所造成,但是隨著折舊和負債的逐漸減少,不但成本降低相對的對抗景氣的能力也愈來愈強。面板十幾年來現在是體質最好的時候,這點膨董和超哥都有表示過,如果再以過去的觀念看待面板,可能就會像港商麥格理一樣首鼠二端了,它可以在今年二月時喊空友達,又在六月底時悄悄買進超過二萬張,這就是所謂的法人啊?才三個月的期間就可以完全改變對一檔股票的看法,我也是醉了。老共因為oled風潮瘋狂的往這方面砸錢,如果過二年蘋果又轉向,或是micro led登場,不知這爛攤子要如何收尾?oled在車載和電視上的應用有先天的侷限,不然三星就不會只把自己最頂尖的技術只應用在小尺吋的手機上,而三星這幾年也大力的在擴產oled的產能,讓老共和韓廠在這方面捉對廝殺,台廠專心做好自己拿手的高階電視面板才是正途。
LGD P8-1事件对TV市场影响甚微 7月面板价格将迎全面下降http://www.chinafpd.net/news/34717.htmlLGD P8-1事件对TV市场影响甚微 7月面板价格将迎全面下降编辑: liuchang 时间: 2017-06-30 来源: 互联网 2017年的TV面板市场注定不平凡,突发事件不断加之寡头竞争格局重塑,带动全球TV面板市场供需及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 回顾过往,一季度部分面板厂商继续推动TV面板价格上涨,上涨的周期和涨幅连连刷新记录。当然,上涨过快的面板价格最终严重抑制了终端需求,二季度品牌出货突显乏力,库存走高,随之而来的是品牌纷纷调减采购,继而造成面板厂商库存的不断增加,使得7月份供应过剩的风险陡增。 LGD P8-1事件对TV市场影响甚微 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调查,LGD P8-1工安事件造成了产线停产,但通过多方积极的协调已经逐步开始恢复生产,停线时长不到一周,实际损失产能不到30K,影响的产品主要是49",55"和60",主要客户为LGE、Sony以及TPV等海外客户。因实际损失产能不大,短期内可能会造成部分客户交货紧张,但是对于全球TV市场的供需影响甚微。 终端需求走向,价格是最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很多因素会影响TV的销售,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价格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这一轮TV面板价格上涨带动TV整机价格上涨,需求被严重抑制,厂商出货乏力;北美市场自二季度启动涨价以来,品牌出货再现环比下降;而二季度品牌拿到了面板厂商的支持后,在中国市场全力投入到“6.18”促销,收获今年来首次同比增长,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面板厂库存压力显现 二季度品牌厂商调整策略之后,面板厂出货面临巨大挑战,库存快速增加。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产销存跟踪分析报告”数据显示,5月开始面板厂商的库存逐步增加,预计到6月份整体库存增加到1.6周水平,虽然整体库存水平健康,但是部分厂商的库存已经走高,库存压力不容忽视。 7月面板价格将迎全面下降 7月份,一方面新增产线快速爬坡带动供给增长;另一方面“6.18”促销期后品牌备货依然保守,旺季需求拉货尚未显现;同时面板厂商面临与日俱增的库存压力,群智咨询(Sigmaintell)预计,7月份TV面板价格将迎来全面向下调整。各个尺寸价格表现分析如下: 1、32"方面, 7月份台厂和中国厂商的供应增长,将会带动平均价格小幅下降。 2、39.5"~43"尺寸段,需求被抑制,同时新线的爬坡带动供应增加,预计价格将持续下降。 3、49"~50"方面, 7月份随着50"供应的增加,供需趋于宽松,面板价格将迎来下降。 4、55"方面,中国品牌厂商及渠道库存依然偏高,7月品牌备货保守,预计价格维持5美金降幅。 5、大尺寸方面,65"终端库存走高,高价的面板抑制了需求,预计7月份价格持续下降。------------------------------------------------我覺得這篇對岸報導,講的應該是對岸的狀況,不代表全球報價,原始網頁還有一個圖表,大家也可以看看
15檔雙低一高 外資軋空手2017-07-02 01:31經濟日報 記者周克威/台北報導美股高檔震盪,外資同步跟進在台股操作策略大轉彎,一、二線股,上、下游股部位大搬風,低價、低基期、高成交量「雙低一高」股,包括聯電、開發金、第一金等15檔個股,成為外資轉進火力全開的軋空手股,可望帶領台股重返高點。由於歐洲央行對於歐洲經濟及通膨前景的看法,引發縮減量化寬鬆政策的預期心理發酵,再加上美國聯準會在下半年可能開始縮表的疑慮增溫,美元指數應聲摜破96關卡,來到去年9月新低,資金面衝擊風險性資產價格,也造成美股大地震。外資對台股由買轉賣,大盤也跌破5日線10,446點支撐到10,395點,出現回測萬點的疑慮。根據統計,外資雖短線開始調節台積電、鴻海等大型權值股,但資金也出現轉進動作,其中,上周買超數量大於前周、個股日均成交量也是上周高於前周,目前股價相對大盤強勢、站穩5日線,同時5日、10日、月、季線呈多頭排列的個股,包括聯電、友達、開發金、第一金、兆豐金、華南金等15檔。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指出,分析這些技術面、交易面、籌碼面強勢股,共通點就是今年或下半年獲利前景廣為法人所看好,也因此,外資台股操作策略調整,在調節短線漲多的大型權值股後,這些股價位階低、同時也是中低價與高成交量(不會出現流通性風險)的「二低一高」股,成為外資轉進對象,且在國際股市震盪還未結束前,此一族群仍將是盤面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