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

裕隆價值投資與對真實的探究


民俗月將過,9月新車接力登場
2019/08/29 時報資訊 沈培華

農曆七月今為最後一天,汽車廠將再度啟動新車上市的活動,今年最積極的和泰汽車(2207)將為性能跑車SUPRA上市造勢,裕隆集團的中華車(2204)、裕日車(2227)以及自主品牌納智捷也都預告將發表新車,同步搶攻第四季傳統車市旺季。

和泰汽車今年3月接連發表兩款熱門新車,包括進口車RAV4,以及國產的Altis改款新車,兩款均創造熱銷成績,並帶動和泰車上半年營收攀高且賺逾一個股本,上半年EPS達10.16元。和泰汽車趕在民俗月前,7月31日發表皮卡車TOYOTA HILUX,上市僅短短兩週時間,2019下半年的500台配額即已全數銷售一空。

民俗月將過,車廠安排9月起一連串的新車發表活動。和泰汽車宣布引進的跑車款TOYOTA GR SUPRA將於9月4日正式發表。和泰汽車表示,日本豐田汽車與BMW公司攜手合作,讓傳奇性能跑車SUPRA於2019以嶄新面貌歸來,也引發全球車迷的期盼。

裕隆集團的中華汽車率先宣布,重量級商車新世代DELICA將於9月上旬舉行上市發表會。裕隆集團旗下裕日車將引進NISSAN ALTIMA轎車及電動車LEAF,下半年有更為積極的新車發表活動。另外,裕隆的自主品牌納智捷日前表示,將推出全新休旅車型URX的計畫不變。


2019「天下CSR企業公民獎」名次出爐,中華汽車六連莊擠進前十大汽車業唯一
CARLINK鏈車網 2019/08/29 撰文:蔡至兼 Chien

https://times.hinet.net/times/news/22532983

企業如果只為了自身利益而未能善盡社會責任,那充其量只能算是「獨善其身」的商人,而1969年成立的中華汽車雖然屬於裕隆集團旗下一員,但獨樹一格的管理風格頗受好評和認同,如今更以汽車業六連莊之姿拿下2019「天下CSR企業公民獎」前十名的殊榮,代表中華汽車對社會默默地做出卓越的貢獻。

2007年由天下雜誌所舉辦的「天下CSR企業公民獎」,至今已經邁入第12個年頭,該獎項是綜合公司治理、企業承諾、社會參與以及環境永續等四大面向評比,過程相當嚴謹,最後加總評選出各組最佳表現企業。而中華汽車在競爭激烈的大型企業組中,六度榮獲「天下企業公民獎」汽車業第一名殊榮,並與台積電、玉山金控及信義房屋等進入前十強,其中在「企業承諾」及「社會參與」兩方面表現最為亮眼,尤其是「企業承諾」以9.03分成績榮獲汽車製造業最佳,總成績更從2018年的第十名進步到第六名。

雖然中華汽車是以製造業起家,但對於社會關懷和責任卻是不遺餘力,除了20多年前即設置「中華汽車幼稚園」,提供完善的育兒福利措施,鼓勵員工生育,長年來培育超過790位同仁子女在中華汽車成長。此外多年前也提出中高齡人力資源發展政策,延長資深員工工作年齡,2014年起再提出「5230幸福蘊(孕)育計畫」,以「主動貼心的孕期關懷」、「營造友善的勞動職場」、「向下扎根的培育支援」、「多元的養育生活支持」、「資源共享與社區共創」等五個堅持,為員工創造無後顧之憂的安心工作環境。

至於環保節能方面,近年來中華汽車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的運用及優化製程效能工程,以達成 2022年達成減少碳排放15%的目標,不僅率先於2017年在廠內架設太陽能發電系統,更導入「智慧化能源管理系統」,並同步進行「設備汰舊更新」,實施後將有效提升25%效能並降低25%的工安意外。也嚴格要求排放污水符合法規,增設「排放水質連續檢測管制系統」,為環境平衡盡一份心力,更獲經濟部頒發的「節能標竿獎」金獎。

在社會參與方面,自1999年成立「中華汽車原住民文教基金會」,即以「與本業相關」、「原住民關懷」及「員工參與」為投入公益的三大考量來執行相關公益活動;此外,為鼓勵員工參與公益,透過「原住民文教基金會」、「原夢計畫」、「中華汽車志工社」、「CSR委員會」等方式的緊密串連,有計畫性的將CSR內化為企業文化,超過八成員工因參與公益活動進而提升對於公司的認同感。

至於其他汽車業者在「天下CSR企業公民獎」的排名,以和泰汽車進步最多,從2018年40名一舉到了2019年的20名位置,顯見企業近年來在CSR上建樹頗豐。其他包含裕隆汽車為第11名(2018年為第13名)、裕隆日產為第47名(2018年為第48名),基本上在大型企業中都擠進前50名。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裕隆汽車全面開放多元客戶 代工生產ADIVA三輪重機
2019-09-06 16:18經濟日報 記者邱馨儀╱即時報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4032923

裕隆汽車積極進行價值鏈策略轉型,全面開放多元客戶,爭取海內外客戶訂單,提供客戶total solution的服務。今年6月起,裕隆汽車正式接受ADIVA委託,進行AD1-200三輪重機組裝整車與SKD模組件外銷,以及AD3-400等車款之CKD外銷物流作業,外銷地區包括歐洲義大利、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地。

今(6)日,裕隆汽車在三義工廠舉行代工生產義大利重機品牌亞帝發(ADIVA) 外銷車出口儀式,ADIVA公司預估今年底將外銷整車及SKD目標1000台,目前累計出口205台,預估明年外銷量將增加一倍。

台灣汽車市場規模有限,裕隆集團發展自有品牌之路並不容易,大陸車市並面臨多年來首見的衰退,裕隆的經營團隊為了延續原本的研發能量,必須投入更多的努力,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成為當前的重要選項。代工ADIVA是裕隆首次生產非集團代理品牌,裕隆公司產線原本生產過的品牌包括裕日車、納智捷與裕隆酷比,都是自有品牌或是總代理的品牌,這是首次純代工非集團品牌。

裕隆公司表示,這項代工是以專業生產製造能力起步,結合汽車價值鏈資源進行策略轉型,爭取國際客戶服務機會,藉由資源的共享共用,創造規模、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環與創造最大綜效。

ADIVA全球社長Rinda Lee、日本OKAMURA公司岡村定二社長及寺田有限會社社長寺田武弘特地從海外趕來參加今(6)日在裕隆汽車三義工廠舉行的外銷下線及出口典禮,並揭示雙方未來將在電動物流車事業進一步的合作契機。

亞帝發(ADIVA)品牌源自義大利,於1994年成立,2001年在義大利當地正式生產;並於2004年取得其遮雨棚及前輪懸吊系統之全球專利。台灣亞帝發公司初期引進亞帝發重型機車進行銷售,客戶遍及歐洲、東南亞、中國大陸、台灣、日本、新加坡等地。2007年台灣亞帝發公司取得ADIVA全部股權,同年於高雄岡山設立生產基地,開始進行機車產品組裝,其重機零件目前在地化達到80%以上。

為提升車輛品質,提高生產效益,2018年ADIVA全球社長Rinda Lee參訪裕隆三義工廠,對於裕隆汽車運用數位化系統進行多車型、彈性混線生產的管理能力,即時監控及回饋現場製程品質,數位化成車履歷管理印象深刻,借重裕隆汽車專業的製造能力,提昇其車輛組裝品質,並結合亞帝發在重機領域研發、銷售領域的專業,雙方互補加成。

裕隆公司強調,因應亞帝發合作案,裕隆汽車已於今年 7月中取得歐盟生產認證許可,8月份開始出口第一批外銷AD1-200重機,期望能藉由此次外銷合作機會,提升面向國際製造的能力。


震撼彈!不再獨厚自家人 裕隆首度開放代工接單
15:372019/09/06 中時 黃琮淵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90906004289-260410?chdtv

嚴凱泰辭世後的最大變革!裕隆不再獨守為「自己人」代工潛規則,首度開放多品牌代工接單,打頭陣的是義大利重機品牌亞帝發(ADIVA),此舉宣示裕隆不再獨守空閨,只為自家代理品牌代工,代理與代工正式劃開,要向國際搶單。

裕隆今日在三義工廠舉行代工生產義大利重機品牌亞帝發外銷車出口儀式,ADIVA預估今年底將外銷整車及SKD目標1000台,預估明年增加一倍。

裕隆總經理姚振祥表示,看到國際市場需求,為發揮規模效益,未來將積極進行價值鏈策略轉型,全面開放多元客戶,爭取海內外客戶訂單,提供客戶total solution的服務,也藉由資源的共享共用,創造規模、降低成本,形成良性循環與創造最大綜效。

裕隆此次受亞帝發委託,進行AD1-200三輪重機組裝整車與SKD模組件外銷,以及AD3-400等車款之CKD外銷物流作業,外銷地區包括歐洲義大利、日本、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地。

看重雙方合作,亞帝發全球社長Rinda Lee、日本OKAMURA公司岡村定二社長及寺田有限會社寺田武弘社長、馬來西亞Adiva 公司馬秋藩董事長等均特地從海外趕來參加今日在裕隆汽車三義工廠舉行的外銷下線及出口典禮,並揭示雙方未來將在電動物流車事業進一步的合作契機。

亞帝發品牌源自義大利,於1994年成立,2001年在義大利當地正式生產;並於2004年取得其遮雨棚及前輪懸吊系統之全球專利。2007年台灣亞帝發公司取得ADIVA全部股權,同年於高雄岡山設立生產基地,開始組裝,其重機零件目前在地化達到80%以上。

裕隆此次以數位化系統進行多車型、彈性混線生產的管理能力,即時監控及回饋現場製程品質,數位化成車履歷管理的優勢搶下訂單。亞帝發也將借重裕隆提昇其車輛組裝品質,並結合重機領域研發及銷售領域專業,互補加成。

面對殘酷世代 嚴陳莉蓮的不得不
15:422019/09/06 中時 黃琮淵

嚴凱泰辭世不到1年,裕隆啟動數十年來最大變革,不再只為「自己人」代工,拍版定案的自然是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做這個決定,有點無奈,是國產車市占萎縮,裕隆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但「裡子比面子重要」,看得出嚴陳務實的一面。

事實上,相較於日本豐田與國瑞的關係,裕隆在台多年只為日產(NISSAN)代工,即便近年增加納智捷、還有已經收攤的酷比,仍有產能利用率不高的壓力,這在面對國產車市占持續消風的此時,更為賣力,也讓裕隆不得不思考轉型之道。

如果要顧面子,裕隆當然可以堅持只做「自家人」生意,問題就在於,如果長時間沒有國產車的足夠訂單,生產成本降不來也就算了,代工技術也會慢慢落後,這就有如溫水煮青蛙一樣,削弱裕隆代工實力,這比賺不到錢的殺傷力更大。

轉做多元代工,難免會有外界閒言閒語,認為是「日產生意不夠做、納智捷又賣得不夠多」,但換個角度想,接受多元訂單、開放全球接單,對提高裕隆代工實力有一定幫助,未來裕隆甚至不用再靠日產吃飯,還有其他生意可做。

講直接一點,如果能單吃一家公司的單,確實不用「吃碗內看碗外」,但這也代表公司命脈受制於單一品牌,對裕隆來說絕對不是好事。如果有多元代工實力,如果未來有其他品牌要在台灣找代工廠,裕隆也才有機會爭取,不至於直接出局。

走到這一步,絕對是需要勇氣,對於剛接手不到一年的嚴陳莉蓮,是該鼓勵。畢竟對他來說,過去的榮耀都是先生的,只能留在回憶裡,面對國產車的「艱困時代」,必須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需要的是更多智慧。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裕隆廠辦合一再啟,華創車電年底完成班師回朝重新整編
CARLINK鏈車網 2019-09-07 05:17:04 撰文:蔡至兼 Chien


說起廠辦合一,裕隆汽車當屬國內首創,如今20多年後為了活化其他事業體,裕隆再度啟動廠辦合一,具備研發能量的華創車電於年底前完成班師回朝,期望讓所有的資源集中並有效降低成本,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達到獲利。

根據最新消息指出,日前裕隆已經正式對華創車電廠辦合一發出預告,在規劃下是將新店和大園的工作地點全部轉移至苗栗三義,無論住宿或者通勤皆有相關配套,基本上以補助津貼為主,然而就過去裕隆廠辦合一的過程中,不少員工已在工作地點置產,若一下子搬遷除了交通問題,既有的房產、小孩就學都是非常大的考量,所以應該會產生一波組織調整,也就是藉此進行優退等縮編政策,全部最快應該可在年底前完成。但這也非裕隆第一次的廠辦了,實施起來應該是駕輕就熟。

話說1993至1995年之間裕隆汽車連續三年虧損,因此1995年嚴凱泰決定實施廠辦合一,將台北市信義路企業總部、桃園龜山工程中心、新北市新店工廠等分散各地的事業體集中到苗栗三義廠以進行大改革;但中間過程也發生不少員工的出走,主要是通勤路途遙遠,故選擇優退另尋出路;而這也是裕隆實施廠辦必經之路。也正因為縮短時間與提升效率,且有效控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加上從行銷、開發、設計到生產的溝通協調都能一次到位,以及NISSAN倚重其銷售設計能量,靠著Cefiro、Sentra打破國產車格局而順利地反敗為勝,這也成為台灣企業的一大美談,更為其他車廠紛紛群起效法的範本,無論TOYOTA、FORD、MITSUBISHI等都導入本土獨有的設計。

然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裕隆既有的優勢也隨之淡化,因此在裕隆汽車與裕隆日產分割後,裕隆汽車也必須找尋出路,所以從LUXGEN品牌的成立以及2015年成立華創車電,就開啟完全自主設計之路。但時代與市場轉變速度出人意料的快,裕隆應變判斷能力卻影響LUXGEN在市場的發展,這也導致華創車電出現空前危機;所幸在裕隆提出價值鏈策略轉型的概念後,就陸續有義大利ADIVA代工組裝三輪重機一案成型,這也是繼1960年代生產義大利蘭美達LAMBRETTA速克達後,時隔將近一甲子第二度生產機車。同時在九月底更會公布與法國業者的合作,但推測應該就是專事都會微型車的AIXAM,不過這僅止於代工,至於是否有機會國產這就不明瞭了。

既然華創車電要進行廠辦,且還有代工等事業逐漸成形,是否代表裕隆未來能轉型成功,實際上還有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裕隆真的動起來了,而且還朝多角化的策略前進,而華創車電在班師回朝後能發揮多少功能,裕隆又能有什麼樣的新作為,或許就留給時間去證明。


嚴陳莉蓮操刀 穩住裕隆集團營運
2019-09-06 23:52經濟日報 記者 曾仁凱、邱馨儀


昨日裕隆宣布和ADIVA的合作案,據了解是始於去年底,雙方透過彼此共同的合作夥伴介紹開始接觸,談了超過半年,事實上,裕隆近兩年受到台灣車市轉疲以及納智捷影響,壓力頗大,嚴陳莉蓮接下執行長後,深知裕隆是集團的核心控股公司,當務之急就是調整裕隆、穩定裕隆。

因此,嚴陳莉蓮大動作先整合四大事業群、收回現金,等財務、分工確定後,再下來要穩住裕隆營運,因此轉型切入全方位的代工模式,希望能替裕隆注入新動能,另外就是實施華創的廠辦合一,轉型再出發。

台灣汽車市場規模有限,裕隆集團發展自有品牌之路並不容易,大陸車市又剛好面臨多年來罕見的衰退,裕隆的經營團隊為了延續原本的研發能量,必須投入更多的努力,也因此,尋找更多的合作夥伴成為當前的重要選項。

代工ADIVA雖然非四輪整車,也非集團代理品牌,可是如果不跨出這一步,未來的路恐怕更難走。

1995年,裕隆前執行長嚴凱泰背水一戰為了救集團,實施廠辦合一,把整個工廠拉到苗栗,後來再靠cefiro逆轉勝;24年後,新任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再操刀廠辦合一,嚴陳莉蓮當前面臨的考驗不亞於當年,能否成功備受關注。


裕隆旗下華創 將推廠辦合一
2019-09-06 23:52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邱馨儀/台北報導


裕隆除了宣布接下ADIVA訂單外,直接持股35%的研發公司華創近期將推動廠辦合一,將裕隆集團的研發中心從新店移往苗栗三義,與三義工廠結合,加強溝通效率。

這是裕隆集團20多年來再度實施廠辦合一政策,裕隆集團強調,擴展代工業務後,華創的研發與裕隆的產業必須增加,才能快速回應。

這並非裕隆集團第一次廠辦合一,20多前裕隆廠辦合一,提高效率,但大量人員從台北移至三義,雖然事後證明成效不錯,卻仍有不少人員不願南下,流失了一些人才。預期華創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影響,未來裕隆對不願意南下的人員將提出優離辦法。

裕隆集團指出,華創未來將以汽車研發/製造價值鏈,聚焦在三義廠以落實「三現主義」的管理,預計年底前會將負責研發、採購、開發的華創及華擎廠辦合一於三義工廠。透過汽車研發/製造價值鏈的廠辦合一,提供海內外多元客戶的total solution的服務,包括:商品設計、零部件開發、國際分工、製造生產、商品升級換代等服務。

新店裕隆城1080904工地空拍



9月9日借券賣出率100%
為什麼就是有人貪小便宜要把股票借給別人賣,讓別人拿來當武器打壓你的股價,大賺其中的價差,而你只賺到少少的利息,一定很多人會想說,我不借出來也有別人會借出來,就是這種心態與想法,導致很多股票積弱不振。這種不合理的制度讓股價高的太高,低的更低,很多股票一波做到底,拉的很高然後殺的很低,大戶多空兩頭賺,眼裡只有投機沒有投資。
9月10日借券賣出率49%

現在股價還不到淨值的一半,如果公司未來的營運沒有問題,公司應該考慮進場買庫藏股,以提高股東的權益報酬率。如果還是有疑慮,那就繼續盤著吧,沒基本面的拉抬終究也會跌回原點。還有別說什麼尊重市場機制,這個市場是個扭曲的市場,因為人心是扭曲的,小心長期的股價不振,會創造出更多的不信任者與納黑。

賣一輛車利潤不如賣兩頭豬 中國豬價狂飆 養豬產業迎來最大暴利(2019年9月10日今周刊)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裕隆組織大改造!納智捷董座陳國榮辭職 由裕隆總座姚振祥兼任
ETtoday新聞雲 記者周康玉/台北報導 2019年09月12日 17:07


裕隆(2201)集團旗下自有品牌納智捷(LUXGEN)銷售表現始終未見起色,裕隆今(12)日證實,納智捷董事長、同時身兼華創車電董座的陳國榮已主動辭職,為品牌表現不佳負責。裕隆表示,已慰留陳國榮華創車電董座職務,未來納智捷董座由裕隆汽車總經理姚振祥兼任;裕隆強調,同意陳國榮辭董座是基於策略轉型考量,陳國榮仍為集團重要的決策委員。

裕隆表示,為了落實集團汽車價值鏈轉型策略及華創車電廠辦合一,集團組織及人事進行以下調整:
一. 設立「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負責納智捷品牌及開放平台價值鏈研發、採購、製造、銷售之協調與整合。該專案室總監乙職由裕隆汽車總經理姚振祥兼任,副總監由華創車電左自生副總經理擔任。
二. 另為強化溝通及運作效率,「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直接向集團決策委員會報告。另,納智捷汽車董事長一職改由裕隆汽車總經理姚振祥兼任。
三. 華創車電總經理李俊忠辭任,改由副總經理黃振宏暫代華創車電總經理職務。
四. 華創車電董事長陳國榮請辭,已予慰留。
五. 集團總管理處與決策委員會即日起不再設置副執行長。

裕隆集團同時發出三大聲明:
一. 為落實裕隆汽車價值鏈轉型及華創車電廠辦合一策略,裕隆集團新成立「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統籌研發、採購、製造、銷售等價值鏈的協調整合,以落實開放平台、多元客戶之轉型策略。
二. 為強化縱向溝通及管理決策效率,「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直接向集團決策委員會報告,未來廠辦合一在三義,該新設專案室總監將由裕隆汽車姚振祥總經理兼任,副總監由華創車電副總經理左自生擔任。而為進一步強化溝通效率,姚振祥將兼任台灣納智捷董事長,原董事長陳國榮卸任,同時華創車電總經理李俊忠請辭,改由副總經理黃振宏暫代。
三. 轉型策略需要更好的橫向及縱向溝通效率,考量組織扁平化能提昇溝通效率,故不再設置副執行長職位。


【獨家】震撼!裕隆集團副執行長陳國榮 請辭華創及納智捷董座
蘋果日報 出版時間:2019/09/12 18:09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912/1632413/
裕隆(2201)集團自有品牌納智捷(LUXGEN)表現不如預期,具品牌研發大腦地位的華創車電將進行辦公室大規模遷移,同時推出優離優退方案,根據《蘋果新聞網》掌握資訊,華創董事長陳國榮及總經理李俊忠為表負責,也於日前提出辭呈。

陳國榮身為集團5人決策委員會成員,據了解,除請辭華創董事長,亦同步辭去納智捷董事長職務。

而在消息傳出後不久,裕隆於今日下班前也發出組織及人事調整共5點公告,公告內容除宣布納智捷董事長一職將由原來的陳國榮,改為裕隆現任總經理姚振祥兼任;也同步公告李俊忠辭任後,將改由副總黃振宏暫代原職務,至於陳國榮雖也請辭華創董座職務,不過集團予以慰留。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集團目前積極進行「集團汽車價值鏈轉型策略」,裕隆這波組織及人事調整公告中也宣布,集團總管理處與決策委員會自即日起不再設置副執行長。

也就是說在這波組織調整當中,陳國榮除辭去納智捷董事長職務,同時也將卸下集團副執行長的位置。

據相關人士透露,會有這樣的決定,主要是執行長嚴陳莉蓮上任後,有鑑於集團牽涉事業體龐大,為落實專業分工,嚴陳希望可更強化專業經理人集團共治分工的組織管理模式,不希望將單一決策的重擔都壓在一個人的身上。

相關人士表示,因此除她仍持續以執行長身份為集團決策委員會5人小組成員之外,事實上,未來她更傾向於「共議制」,避免集團成為「一言堂」。

除相關人事調整,裕隆今也公告設立「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主要將負責納智捷品牌及開放平台價值鏈研發、採購、製造、銷售之協調與整合。

根據公告,該專案室總監由姚振祥兼任,副總監則由華創車電副總經理左自生擔任。為強化溝通及運作效率,公告指出,「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將直接向集團決策委員會報告。

若再加上姚振祥也將接掌納智捷董座職務,隨著姚振祥身兼「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總監、納智捷董事長,以及裕隆總經理的三個重要職務,亦顯示未來裕隆集團自有品牌後續發展之路上,姚振祥將扮演相當吃重的角色。

對於今日集團的公告,裕隆稍後也說明,成立「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主要有助於落實開放平台、多元客戶之轉型策略。而為了強化縱向溝通及管理決策效率,專案室直接向集團決策委員會報告,未來廠辦合一將一樣設在三義。

至於集團不再設副執行長職務,裕隆表示,轉型策略需要更好的橫向及縱向溝通效率,考量組織扁平化能提昇溝通效率,故不再設置副執行長職位。

事實上,上周《蘋果新聞網》曾獨家揭露身為納智捷研發大腦的華創車電,在新店發出一紙公告,宣布公司規劃「廠辦合一」,擬將原工作地點在新店與大園的同仁,全數遷往苗栗三義廠,且作為配套,華創也另發出「優惠退休(職)辦法」(優離優退),申請時間自9月9日開始至9月20日下午5時截止,並於總經理核准日之次日開始生效,最晚不超過10月1日。

也就是說,員工在看到通知後,這個月20日以前就得決定是否接受轉往三義廠工作,否則也可選擇優離或優退,一旦決定離開公司,則最晚9月底就必須離職。

由於納智捷所有車款製造研發主要都是來自於華創,華創可說是納智捷的主要骨幹,過去裕隆長期投注龐大資金,支持華創包括在引擎、底盤及車電等技術研發,不過,隨著納智捷在兩岸銷售未如預期,也使得集團對於華創乃至裕隆製造廠有了新的想法與策略。

華創公告將大規模遷移,同時亦釋出優離優退辦法,公司也將針對高階主管、按照不同職務進行減薪,相較於過去裕隆投入龐大資金在華創,這些動作也都被市場解讀為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上任後,決定開始對納智捷出手整頓。

若再看今天裕隆的組織及人事調整,市場直言「這不只是出手,而是下重手整頓了!」從認列虧損、華創搬遷,再加上高階主管人事地震,對於這一系列的變化,法人認為,短期內對裕隆來說陣痛難免,但是長期看法仍傾向於正面。


不過,在華創公告辦公室搬遷並同步推出優離優退配套後,由於員工必須在這個月20日之前就作出決定,目前也有內部員工認為決定的時間太短,呼籲公司可延長決定的時間。(陳慜蔚/台北報導)

預賞會前先偷跑,納智捷 URX 內裝照第一手搶先看!
2019/09/12 11:32 自由時報 文/記者陳英傑

https://auto.ltn.com.tw/news/13547/2
納智捷以突襲的方式,選在 9 月 16 日星期一舉辦全新物種車款 URX 的媒體預賞會,不過在這之前,URX 的內裝照片已先在網路上曝光!

來自網友提供的 URX 內裝照,可以發現 URX 的前座內裝已經完全與先前的納智捷截然不同,取消駕駛座儀表板,中控則有直立式 12 吋觸碰螢幕,前座冷氣出風口則是從駕駛門板一路延伸到副駕駛門板,提供更好的冷氣出風效率。

全新的內裝設計,URX 正式取消傳統儀表板。

許多功能都整合到 12 吋直立式螢幕裡,不過空調功能部分都還是採實體鋼琴式按鍵。另外也可看到 Keyless,皮革面積也因為取消傳統儀表板後,加大許多。

方向盤也全新設計,讓人耳目一新,採 D 型賽車方向盤設計,方向盤兩邊都有完整的快撥鍵。不過在這張照片上,似乎沒看到換檔撥片。

URX 預計下週一舉辦台灣媒體預賞會。

URX 採 5+2 七人座設定,預計會採用 1.8 升渦輪引擎,軸距 2,720mm,並且將是納智捷首款搭載 ACC 智慧定速的車款,更詳細的 URX 資訊,都有望在下週一的預賞會一次公布。

新店裕隆城1080911工地空拍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台灣自有品牌很難做得起來,在同樣的品質與價格條件下,台灣人是不會特別支持自己國家的自有品牌,他們寧願花錢去買外國貨,感覺進口車就是比較好,何況是品質可能稍有疑慮的自有品牌,對很多台灣人來說省油才是重點,至於安全性那沒發生車禍時不重要。

全力發展代工為長期支持裕隆的全體股東賺錢比較務實,想想看那些在60幾50幾40幾30幾元買裕隆股票且持有到現在的股東他們的心情,為台灣發展自己的自有品牌,算了吧,感覺台灣人不太需要 (而且大陸人對台灣人的品牌也不是很友善,對納智捷抹黑的很嚴重)。

遭酒駕高速撞上 父半癱醒來…3幼女全沒了 東森新聞 2019年9月12日 下午10:24
https://news.ebc.net.tw/News/world/177901




裕隆集團納智捷人事大地震 國產汽車品牌即將走到盡頭?
天下雜誌 Web Only 文 劉光瑩 2019-09-12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6853

中秋三天連假前夕,裕隆集團投下震撼彈:發出陳國榮將卸任納智捷董事長、免兼裕隆集團副執行長的公告。這是自裕隆集團新任執行長嚴陳莉蓮上任9個多月來,做出最大的人事變動決策。在納智捷品牌銷量屢創新低的此時,宣告人事變動,是否宣告納智捷品牌即將走到盡頭?


9月12日傍晚,裕隆集團發出內部聲明,宣告集團組織及人事調整。

有4大重點:取消陳國榮的集團副執行長職位,納智捷汽車董事長改由裕隆汽車總經理姚振祥兼任,並任新設「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總監,負責納智捷品牌及開放平台價值鏈之協調與整合,但陳國榮仍擔任華創車電董事長。

裕隆集團以書面聲明指出,為強化縱向溝通及管理決策效率,「自有品牌暨開放平台整合專案室」直接向集團決策委員會報告,未來廠辦合一的核心將設在苗栗三義。

一位熟悉裕隆的人士指出,陳國榮這次的職務異動,名義上是為了組織改造跟扁平化,「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有負責任的意思。」

持續燒錢,銷售卻不見起色

這恐怕只是納智捷品牌整頓的第一步,卻也已經是不容易的一大步。台灣唯一百分百自有汽車品牌納智捷的最大困境,是持續燒錢,但銷售卻不見起色。

納智捷近年來銷售低迷,已經是不爭事實。根據台灣監理站統計數字,納智捷品牌汽車2018年在台灣銷售9,690輛,但今年1~8月銷售僅3,059輛,8個月的銷量尚不及某些熱門車款一個月的銷售,自有品牌夢碰到了嚴厲的挑戰。


在中國大陸,東風裕隆全車款在中國大陸的銷量,一個月約在百輛之譜。

此外,自有品牌汽車研發本就是燒錢事業。根據裕隆財報,東風裕隆於2016至2018年總虧損金額達144.3億元。

今年4月,納智捷以71.37億元向華創車電購入多項資產,名義上希望強化納智捷品牌在兩岸汽車市場競爭力。但業界人士指出,實情是華創車電長期虧損,為了避免被銀行抽銀根,裕隆才挹注大筆現金,但這筆投資,未來如何回收恐成問題。

裕隆為何選擇此時換掉陳國榮?資深汽車業專家指出,可見集團新任執行長嚴陳莉蓮上台後,花了一些時間深入了解裕隆的財務狀況,才知道缺口這麼嚴重。(延伸閱讀:納智捷與裕隆城 「小辣椒」嚴陳莉蓮必須解決的兩大問題)

大陸投資2年,虧損達13億元

那麼納智捷品牌的命運將會如何?

要留,就得砸大錢。納智捷大陸投資2年就認列近13億台幣虧損,有汽車專家就指出,納智捷要想絕地反攻,非得破釜沈舟,比照韓國KIA重金改造,10年來從德國品牌成為全球品牌,今年初更升了德裔首席設計師為CEO。

不留,就是正式宣告,台灣汽車自主國際品牌的夢劃下休止符。儘管外界可能將此決定視為「壯士斷腕」,不得不為,仍將對許多人來說是不小的衝擊,尤其是一路看著裕隆走來的大眾。(延伸閱讀:嚴凱泰離世前的掛念:唯一堅持國造、自我品牌的汽車夢)

但無論如何,納智捷馬上收掉可能性並不高,因為華創車電還有幾款車正在研發當中,已經投入了近百億。

猶如中央廚房已經研發了好幾道菜,總是要把這幾款菜色都出完,盡量把過去投入的賺回來,才會再考慮下一步如何走。

過完中秋節的週一上午,納智捷還有新車款URX的預賞會。業界人士指出,嚴陳莉蓮應會希望先穩定軍心,站穩步伐推出已有既定時程的納智捷新車款。

對於納智捷品牌能否存續下去,關鍵時間點是在約兩年後,等到中央廚房把車款出完,那時候才會是考慮納智捷和華創下一步命運的關鍵時刻。(延伸閱讀:解密三千億王國版圖 嚴凱泰遺孀接班後,裕隆3.0怎麼走?)

納智捷進入新時代,可說是利空出盡。納智捷這個自主品牌,也許快要走到盡頭,但對進入廠辦合一新時代的裕隆集團來說,卻可能是新的轉機。 (責任編輯:吳凱琳)



嚴陳莉蓮大動作整軍
2019-09-13 00:19經濟日報 記者 邱馨儀

裕隆先是宣布轉型,提高產業價值鏈,由單一品牌轉向多品牌代工後,上周即宣布接獲ADIVA(亞帝發)訂單,本周再投下震撼彈進行人事大調動,新執行長嚴陳莉蓮用不到一年的時間積極整頓裕隆。

裕隆的自有品納智捷表現不如預期,主導品牌與產品發展的華創車電總經理李俊忠辭職以示負責,原本董事長陳國榮也請辭,但獲慰留,嚴陳莉蓮主要是希望陳國榮能帶領團隊協助平台整合。

嚴陳莉蓮接任執行長之後,深入了解集團事務,事必躬親,跟過去的時代不太一樣,因此在考量轉型策略需要更好的橫向及縱向溝通效率,透過組織扁平化提升溝通效率,副執行長職位也在這次的人事變動中取消。

此次的組織變革與裕隆與華創車電廠辦合一同步進行,形成更緊密的整合。納智捷成為價值鏈多元代工的一員,未來由新成立的專案室主導協調與整合,直接向嚴陳莉蓮執行長領導下的集團決策委員會報告。

正當裕隆集團人事出現重大變化下,納智捷的全新車款URX將在下周亮相,主打5+X百變SUV之姿,重新定義一車多用的全新價值,原本頗受市場矚目。在裕隆集團的組織調整與人事異動下,納智捷新車亮相,市場上將有更多解讀。

納智捷搶代工單 姚振祥立戰功
2019-09-13 00:19經濟日報 記者 邱馨儀

姚振祥是老裕隆,他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公司,一路在生產系統發展,在業界被認為是務實的汽車人,上周裕隆宣布拿下的代工訂單,就是姚振祥親自操盤,耕耘超過半年才敲定的業務。

姚振祥一直都在裕隆的製造體系工作,多年來幾乎 以三義廠為家,負責生產製造業務。隨著集團的需求,姚振祥也調整發展腳步,踩出去找機會。不只是接受集團的代工業務,也主動尋求集團外代工的機會,在快速變動的環境裡,尋找更多的機會。

誠實面對實際的狀況是姚振祥的優點,今年上半年裕隆公司法說會時,被問到兩岸納智捷的銷售狀況與預期目標時。

姚振祥坦白的說,確實是沒有賣好,還要再多努力。至於全年的預期,也因為對岸車市的氛圍不佳,恐怕很難達成。

就像他說的,還要再多努力,於是集團的品牌成為他主導協調的一個重要項目。納智捷成為價值鏈多元代工的一員,未來姚振祥主掌新成立的專案室,主導協調與整合,直接向嚴陳莉蓮執行長領導下的集團決策委員會報告。

據了解,目前裕隆還有多項合作案都還密切洽談中,有機會再出現新的進展,能否帶領裕隆突圍,挑戰才要開始。

要代工也要國產化?裕隆與法國MUSES合作九月底啟動
CARLINK鏈車網 2019/09/10 13:19(2天前) 撰文:蔡至兼 Chien

https://times.hinet.net/news/22551836
隨著中國市場失利、LUXGEN銷售下滑,裕隆遂提出全面開放多元客戶的策略,腳步之快可是近年罕見,不僅華創車電廠辦合即將展開,日前更開始替義大利ADIVA代工組裝三輪重機,在九月底也會宣布替法國電動商用車代工,甚至還傳出正在評估導入國產化的可行性…。

根據猜測,裕隆接下來在九月底將宣布替法國MUSES代工生產電動商用車Mooville,基本上MUSES是一家非常新的年輕公司,由總裁Luc Michel與總監Patrick Souhait於2009年成立,當時的產品概念是針對都會物流需求所開發的綠能交通工具,Mooville是於2014年左右發表,但2015年才開始量產,其中最大客戶就是法國國際快遞Chronopost的100輛,耗時20個月才交車,而交車時間之所以拖這麼長,主要是MUSES的產線供給問題,但也因入不敷出導致2015-2016年之間曾進行裁員,當然裕隆的出現似乎也替MUSES解決不小的難題,而MUSES也讓裕隆三義廠的產能動起來。

這款名為Mooville的商用電動車,大小介於MITSUBISHI Delica和Veryca之間,車長約4,300-4,400mm左右,採用鋰電池為動力源與輪內驅動馬達的組合,90km/h極速和80-90km續航力,完全是以都會短程移動為主。後平台可承載750kg的物品,甚至也能裝載4、6、8.5立方公尺三種尺寸的貨廂。不過Mooville最搶眼的特色,莫過於宛如太空船的車艙造型,和視野更好的中置式駕駛座,說起來算是商用車界的McLaren F1,內部配置音響、空調,甚至還有出入方便的旋轉駕駛座,不少創意巧思頗令人玩味。

雖說裕隆除了替MUSES代工生產Moonville外,據說也有意導入國產化,然而中置駕駛座肯定過不了法規這關,因此若想在台灣奔馳是必要先克服這問題,當然和汽油車相比電動車要進行變更可就簡單得多,不過法規能否關關、是否有商機、投入資金需要多少、售價能不能具競爭力等,才是國產化所要面對的最大課題。電動車在台灣能有多少商機實是未知數,尤其商用車在本地消費者的標準,是屬於到處趴趴走又能載重,最好是耐操少花錢的生財工具,至於MUSES Moonville能否讓市場接受,又到底會不會國產,就讓裕隆多打幾次算盤後答案便會揭曉。

《德魯納酒店》為了執念 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呢?
戲劇綜藝 9月12日 17:53 溫蒂劇迷筆記

https://www.dcard.tw/f/tvepisode/p/232069438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裕隆今日翻紅了
斬斷虧損開發新代工業務
可以期待!

cscm wrote:
裕隆組織大改造!納智...(恕刪)
鴻海有可能收購華創?
創造雙贏
14日有新聞
若是真的
那裕隆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偽開箱/納智捷URX近距離賞車 品牌豪華SUV的最終反撲?
記者游鎧丞/新北報導 ETtoday車雲 2019-09-16 12:35

https://speed.ettoday.net/news/1536044←有圖

說實在話,歷經華創車電優退優離、廠辦合一、高層人士大變動等重大變革,即便裕隆集團不只一次宣稱,內部運作一切正常,但相信不管是納黑、納粉,總對於納智捷此一品牌的前景,有著程度不一的擔憂;或許是為了有意止緩這樣流言斐語,納智捷今日(9/16)也首度以實車之姿,正式揭露了沉寂許久的5+2人座豪華SUV「URX」的正式面紗,各項新銳設計加上高端科技配備,絕對可說品牌規格「封頂」的一項誠意之作。

當然,原本納智捷朗朗上口的全新「八、四、三計畫」(八大新物種、四大新營銷模式、三大CSR活動),歷經近期變動,究竟能否順利進行,老實說沒有人知道;但單就今日現身的URX來說,仍可見納智捷仍有持續拓展市場版圖的深厚決心。

有別於U6 GT、GT220車系主打性能取向的產品定位,URX除了是家族最新切入5+2人座SUV市場戰略作品,同時在外觀設計以及內裝規格上,都可說是品牌之最;以Utility ( 多功能 )、Recreation ( 休閒/出行;車聯網/家聯網 )、X ( 無限場景新物種 )作為命名來源的URX,在各項設定,自然都有深入著墨之處。

在外觀設定上,作為一台5+2人座SUV,URX也可說是徹底翻轉消費者對於納智捷的既定印象;先不論壯碩的身型尺碼、以及稜線分明的肌肉紋理,光是全新採用的分離式頭燈組、大尺寸六角形進氣壩、運動化五幅式雙色鋁圈、懸浮式車頂、車尾雙邊單出尾飾管設計,都可見URX挑戰既有設計框架的實驗性手法。

至於在內裝格局上,可以發現在黑色的車室格局上,URX大面積的採用了皮質面料為之鋪陳,雖說本次展示用車的內裝並非最終定裝版,但不置可否的是,URX著實有意營造出身為家族旗艦車款的深厚決心;當然值得一提的是,中控台則是可見新式樣的12吋直立式多媒體資訊系統(附聲控功能),下方則是我們相當熟悉的冷氣空調實體按鍵,不過原廠人員表示,本次URX的多媒體資訊系統,除了可完成大多數的車用功能操作,同時針對面板設定也重新調整,有效改善過往反光嚴重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URX取消了傳統儀表板設定,取而代之的是,全新採用的ARD抬頭顯示器,則是透過簡易的圖示,簡單顯示各項車用資訊;搭配腳踢感應式尾門、全景天窗設定,皆大幅提升了URX的產品CP值。

當然除了早先就已實用上市的AR Around View+ 環車 AR 安全影像、AR See-through View+ AR底盤透視影像等功能外,諸如之前曾在S5 GT車系身上導入的智聯網、PM2.5空氣清淨功能,都有機會一舉導入至URX身上;更甚者URX更將會是納智捷旗下,第一款導入ACC主動車距維持巡航系統的車款,強勢提升產品整體競爭力。

在動力規格上,URX仍是採用早先實用在U6 GT車系上的那具1.8L雙渦流單渦輪汽油引擎,最大馬力來到202匹、以及30.6公斤米最大扭力,並搭配6速手自排變速箱;倘若就之前陸規車型所公布的測試數據來看,URX可繳出11.9km/L的平均油耗測試成績。

當然單就市場現況來看,在同級競品數量並不多的前提下,URX本次所釋出的各項規格配備,著實也算得上是頗具競爭力的一款產品;不管你是看衰也好、期許也罷,但納智捷歷經長期鋪陳所打造的旗艦SUV「URX」,著實也讓人見識到其意欲捲土重來的深厚野心。



裕隆替華創車電尋新婆家?鴻海有意出手迎娶一圓汽車夢!
CARLINK鏈車網 2019-09-15 09:20:10 撰文:蔡至兼 Chien

https://times.hinet.net/news/22558227←有圖

2005年當裕隆成立華創車電之際,包含廣達、鴻海等在內等電子業者都曾表達參與的意願,然最後因理念不合未果,經過14年後,華創車電面臨巨大的危機,而最終出手相救的極有可能是鴻海集團。在這一個月內裕隆集團旗下的華創車電真是消息不斷,除了宣布廠辦合一回到苗栗三義,原本的集團副執行長陳國榮和華創車電總經理李俊忠也中箭落馬,紛紛離開權力核心,同時裕隆也積極尋求多元合作,不僅替義大利ADVIA代工,甚至還將替法國MUSES代工生產電動商用車,然而此時華創車電的腳色和定位在哪裡似乎就變得有點尷尬,而現在更有消息指出鴻海對於華創車電產生莫大興趣,雙方高層已經進行過會面,甚至不排除納入鴻海集團旗下,這等於再續14年前的車用電子的情緣!

話說鴻海怎麼會和華創車電扯上關係?其實鴻海集團從郭台銘擔任董事長時就一直想要進軍汽車電子業務,除了在集團內成立汽車電子相關部門,旗下還有群創、訊芯、新普、正達、乙盛等五家電動車產業鏈相關企業。同時鴻海於2005年就併購安泰電業,2007年則展開和沈陽機床的合作,2014年富士康成為中國和諧汽車控股公司的第二大股東,2015年更和騰訊、和諧汽車宣布「互聯網+智能電動車」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7年更與阿里巴等聯手投資中國小鵬汽車,雖然投資和項目很多,卻少了一個能進行「全面性」且「全方位」的整合單位,而放眼台灣,充滿研發能量的華創車電正好扮演這樣一個角色。 基本上早在2009年的一場新北市綠能產業論壇中,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就曾向裕隆已故董座嚴凱泰喊話,「只要裕隆願意做太陽能車,鴻海就會買裕隆的車」,可見鴻海對於汽車產業尤其是綠能有著莫大興趣。只是隨著華創車電的高層決策失誤連連,毫無整車開發(引擎、底盤平台都是別人的)經驗與設計能力,且關鍵零組件掌握度不足,並將所有雞蛋放在LUXGEN這個籃子裡,導致裕隆最終只有對華創車電下手一途,以優退和廠辦合一收場。

雖說華創車電班師回朝廠辦一事已經定案,縱使鴻海有意出手收購但推測應該還會先繼續進行廠辦合一,畢竟以現有的業務量來看勢必要進行縮編,因此若未來無論是鴻海有意買下或者投資華創車電,人員編制肯定不需要太多(畢竟鴻海本身也有一群高手),猜測將先由裕隆解決華創車電規模後,鴻海再出手進行收購或者協商等事宜,這樣所投入的資金和風險會是最小。而鴻海對華創車電產生興趣,主要還是能填滿車用電子領域的這塊拼圖,畢竟現階段所有的車用電子投資都是掌握在他人手裡,還沒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家的事業,所以一但鴻海真的出手收購或者投資華創車電,相信對裕隆集團來說也能喘口氣,集團其他汽車事業體也無須再將資金投入這個無底洞,以裕隆未來的獲利應該可全面正向發展。 至於鴻海是真要將華創車電給娶進門,還是與裕隆之間保持投資者的合作關係,就看雙方怎麼談條件了,一但成真,不僅能圓了郭台銘的汽車夢,也可創造1+1大於2的商機,這應該是裕隆、鴻海或者市場投資人所樂見的結局。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昨天發表新車,現在股價大跌,無言!
沒救了嗎?
裕隆城開發生變造成股價大跌
  • 5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