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定存股三大迷思--這個觀念股民們同意嗎?

不管除息前漲,或除息後填,沒人會只希望持有股票(含股息)的市值持平或減少,而是希望增加,這心態上就是希望填息,意義是相似的。另外,2015進這戶頭的2412,其實是從另一戶頭轉進來的,這是為了因應可扣抵稅率減半,退稅用的,實際持有時間不只喔!
dancingra wrote:
存股領息的確是重要,...(恕刪)

理論上是要填息的

假設所有情況不變及市價完全符合公司價值

除息後經過一年股價要回到原始價位

當然 市場上有很多因素導致不填息

這就需要再討論了
其實,不領股息也行,經營績效跟波克夏公司一樣即可,最低標是高過定存利率(無風險績效),不然就應該分給股東,讓股東自行運用。
英英間LKK wrote:
但是股價為何不填息權呢?其中必有原因,您都知道可能估值過高,那該如何比較好?

估值過高, 高到超過自己能忍受的程度之外, 那買(加碼)是不可能, 至於賣不賣
或是要用策略性的空單來保護自己手上的部位, 那要看人, 有些人會著重股價跟
市值, 有些人不一定看那麼重.

假定有一黑盒子, 它上面有一道訊息寫著 "把 110 元投進來, 一年後我有可能會
吐 5 元送給你!" 於是我們把 110 元丟進去, 一年後它真的吐出 5 元給我們, 這
時我們想賺更多, 想加投一些錢進去, 結果盒子上卻顯示: "請投入 160 元, 一
年後我有可能會吐 5 元送給你~" 那有些人可能會加投 160, 有些人就不一定了.

投的人可能會想 "其它的盒子本益比更貴, 這邊就算 160 我也接受, 我投!",
或者有些人想 "我求的是一個穩, 這盒子最穩, 我還是投!"... 有些人則可能想, 這
盒子每年也就吐個 5 元左右, 一下子要我加 50 元本金, 它還是吐 5 元, 那站在回
收本金的角度看, 我要多等好多年, 我不要~

至於究竟 160 元能得到多少市場認同與支持, 那就是市場來決定了.

註: 股價不填權, 小弟先前有舉一設想例, 大立光盈餘轉增資 90 元/股, 那要填權極難.
註: 股價不填息, 就是市場決定, 市場可以決定以後中華電年年值至多 95 元/股, 但若
中華電年年還是照配 5~6 元之間, 那只是市場的選擇, 也許市場資金不想那麼追捧
中華電只是因為利率飆升, 那很多人開始選擇由股轉定存 (風險更低, 本金更穩), 中華
電買盤少了很多罷了, 但不表示中華電賺錢的能力有什麼改變.

Ludwig57 wrote:
不管除息前漲,或除息後填,沒人會只希望持有股票(含股息)的市值持平或減少,而是希望增加,這心態上就是希望填息,意義是相似的。

這樣我瞭解了, 所以應該是說, 心態上總是希望填息, 至於沒填息是不是一定就表示
虧錢, 那並不一定. 典型例子: 例如累計所收進來的股息早已超過累計已投的本金,
那接下來填不填息或股票下市都不影響這個結果, 但心態上我們是希望公司要長存,
年年要賺錢給股東 (長期來說, 這才是重要的事).

瘦狐狸 wrote:
假設所有情況不變及市價完全符合公司價值
除息後經過一年股價要回到原始價位

正常是這樣子沒錯 (如您所言: "假設所有情況不變"), 所以例如中華電除息 5 元之
前是 110 元, 那下一次的除息前也會到達 110 元左右的水準, 所以長期而言, 它總
是會年年填息. 只是現實什麼都在變就是了...
嗯... 想想我還是補充一下好了...

1. 某一類的長期投資者較注重現金流, 這些人作投資較像是花錢在建立穩定現金流的
系統, 這些系統的建置總要成本, 這些成本是當下的市價, 而市價有時高有時低, 然
而這類的人眼光看較遠, 他們較關心這些現金流產生系統的長期穩定性.

2. 如 1 所述的這些人基本上不是買賣業, 他們較少因為市價變化去突然賣出他們建
立的系統, 而會賣出的情況, 多半是這個系統的某些部分已然表現不佳, 或可以預期
某些部分未來會功能減低或損壞, 所以賣出去.

3. 如 1 所述的這些人, 他們較注重的是公司的賺錢(價值創造)能力, 如果公司賺錢能
力依舊, 大環境基本面也沒有重大改變, 市價下跌反而是買便宜貨的好時機, 以便加強
自己的現金流系統.

以資產不多的小小市民的角度看, 平常生活薪資也過得去, 有筆積蓄買一些檼定的股票
或基金放著, 年年固定會有一筆股票分紅約 10 萬元進帳 (以 PER 20 倍算, 這系統
要本金 200 萬建置), 那就當個小確幸, 每年有個紅包拿, 帶家人吃吃大餐, 或去日
本走走小玩一下, 或是年年拿來付小孩子學費等等, 也是一種享用投資成果的方式.
只要所投資的公司沒什麼重大問題, 賺錢能力還行, 其實也不必太為股票市值煩惱.
好比買一間房自住, 為的是一個自己安身立命的窩, 而不是單純為了賣出.

不過, 畢竟市價波動是賺快錢的機會, 很多人還是喜歡看著市價操作, 例如中華電由
110 重挫2 支跌停, 大約會跌掉差不多 20 元, 想必會有很多人搶進, 但真的漲回
110 時, 多數人應該是選擇取走 20 元的價差, 不願等 4 年, 年年只領 5 元的息.

或許這種看法是多數, 所以不少人總是很注重股價吧?
不可諱言,股票變現3日內搞定,持有者年年除息後還能維持一定的股價(就是填息),在資金運用的靈活度上是有利的,不管最後是否事與願違,賺股息賠價差誰都不願,市值不變或減少,還得被扣補充健保費等等。
定存股的特色之一就是股價區間通常不大,買的人也通常希望至少維持如此,由於長期獲利穩定,超跌的機會也不多,所以說不用管填不填息的說法也是建立在穩定的股價上,其實要穩定就是要填息。

dancingra wrote:
估值過高, 高到超...(恕刪)


不填權息
這問題其實跟資金運用與及風險控管有關
一般存股族都認為有相當現金流量就滿足
殊不知現金源自何處,他不知道,也不會關心
就如買高收益債,或極端點參加老鼠會一樣
他的收益其實是他的本金

假如您是基金操盤手,為了績效您不可能放任無填息的股票在您的組合中
因為這樣您可能回家吃自己
新光金買宏達電不停損就是最好的例子

您的股票不填息,其實真要追究其原因,是大盤因素還是個股因素
如是個股本身就要小心評估是否要脫手較佳
例如投資市值與成本比是如何?
公司前景如何
投資額佔總資金比重如何…..etc
總之不是很簡單說我要存股沒關係就是了

很有參考價值的大樓
標註一下

很多先進的經驗值得參考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