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小小投資者

版主過了幾天應該健康無恙吧

推演邏輯正確與否須要巿場印証,早一步研判正確就能先布局等收穫,過程中須要檢討修正。
小小花農 wrote:
版主過了幾天應該健...(恕刪)


非常同意,要維持決策的思考過程,倒不一定要維持決策的結果。

身體方面應該有好一點,醫生說要觀察一個月。
之前在版上提到一個主題(99樓):
「若從今天(10/28)開始,外資每個交易日都匯入20億美元持續兩個月,在央行作為之外的變數都以穩定衡量,而假設央行作為,對國內的貨幣供給影響。(簡單說就是外資每天匯入20億美元,國內的貨幣供給是增是減)。」

查了一下央行相關資料,發現很難完整論述,所以用「部分猜測」的方式簡單寫下推論。會想這個主題的原因在85樓所寫央行之準備金率「自100年1月1日起,來臺投資證券之境外華僑及外國自然人、境外外國機構投資人及大陸地區投資人於保管銀行開設之新台幣活期存款帳戶金額,未超過99年12月30日餘額部分,按準備率25%計提準備金;超過該日餘額之增加額部分,按90%計提準備金。」,而這個政策施行之前的準備金率約在10%(註:10%這個部分是憑印象)。

姑且不管外資活期存款之準備金乙戶給不給利息,我對這個規定的簡單理解是:
1.實施前:匯入100億,銀行可將其中90億再貸放出去。
2.實施後:匯入100億,只能用其中10億~75億再貸放出去。

若央行不干預匯市:由市場自行決定匯率報價,則外資持續匯入除了在買盤大於賣盤之下會推升匯率,更進一步是指其持有之台幣需有更多部分被準備金率鎖住,由於台股在該政策實施時大盤指數約9100點,因此大概估計更高的指數位置,更容易遇到由25%跳到90%的準備金率。則這個過程中,原本適用約10%準備金率的台幣持有者,會變成適用25%及90%準備金率的外資持有,則貨幣供給於此情況應該要下降,尤其是已經累積匯入一段期間之後,會遇到90%準備金率的可能愈高。(註:10/28大盤指數仍在9100之上)

若央行供應台幣阻升匯率:則要視央行供應了多少台幣,理論上完全供應則貨幣供給會上升,若部分供應,則要看上段由10%轉為25%或90%的比率才能評估。

----
我簡化了許多條件,只是單純由央行準備金率政策,來討論被普遍認為正確的觀念:外資匯入則台灣資金多。而我則是認為以現今的準備金率來看,外資匯入資金及匯率升值,會讓貨幣供給有下滑的力道。
原想統計一下第三季上市公司盈餘資料,以為今天就會出來,但看了一下,金控目前僅玉山金控,還有13家未列出(查公開觀測資訊站的彙總報表),看規定金控類第1季和第3季是可到結束日60日再補登,最晚要到11/29才會有總數字出來。
感謝包子大分享^ ^
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
原想統計一下第三季上...(恕刪)


回顧一些事,並追蹤一下9月底和10月初貼的圖。

1.
當初寫「貼張圖,覺得有點過份歡樂的殖利率」,目前價格掉了一些,但仍是認為「貴」,算承壓而離開天花板。


2.
當初寫「貼個圖,猜想是未來新聞會常關心的圖」,右邊藍框是上次貼圖後的走勢,這一小框約1.5個月。

川普當選後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很快,上升在預期之中,但比我當初貼圖時的預期還要快上不少,目前走勢稍停,就選在今天再貼;由於它來得快,CRB走勢也承壓而下,這點和我當初貼圖時的預期不同,但還是維持「承壓而接近地板」的看法。



3.
原油當初寫「布蘭特油期這次到50元給我的感覺和前幾次不同,之前是碰一下就下來,接下來繼續看。」

當初寫的時候的確強了約兩個星期,但減產協議還未達成的消息,併著川普當選、公債價格下跌,則掉到50元以下(目前約46)。由於我併著當初看法而持有能源基金(兩者有關連,但仍屬不同標的物),我也特別去看了一下走勢,結果虧損很小,就再等看看,另外當初是在持有美元的前提下買入,這部分足以彌補虧損,戰線就拉長一點。(註,比較影響報酬率的是能源基金)
最近一支打算長期持有的股票被8K大點名了,應該說是類股被點名,算是搭同一條船吧。

我有一種想法:
更前幾天它漲,是我厲害;昨天和前天開高走低顯得弱勢,是8K大厲害。而今天它漲,我又覺得是我厲害了。

這種「直覺」的想法,該怎麼說呢,該是自己要回去檢討一下了。
16.資金、攤平
當部位虧損時,往下攤平,好嗎?

我在基金部位的經驗是認為,一跌三、五年的標的,在第一年持有並持續攤平,很容易會遇到資金不繼,且每次扣款的部位都在增加虧損總額;反過來說,如果在最後一年持有並持續攤平,就往往不會虧損。這邊想說的是,時機點很重要,價格承壓而離開天花板,和價格承壓而接近地板,大不相同。

另一個重點是:它必須有地板才行。(相對於個股,產業和外匯比較不會消失,但又不是絕對,還是要篩選一下)

由於策略上必須看時機,讓自己盡量買便宜貨,因此第一筆資金我通常會買到50%~60%,選定期定額但用不定期不定額扣款。後續如果看對,就不再扣款,本金用到一半,就得到相對較高的報酬率不是壞事;問題是在看錯時,還有更便宜價格時,若是-3%、-5%之類的可以不理會,若是-10%、-20%時,我的攤平策略是先不攤平,多等個兩三個月再進10%資金,虧損愈多則拉長再次扣款時間,且原則上不再增加投入本金。

參考前面,時機點很重要,在跌了一段才進場,進場之後還能產生-10%、-20%的標的,通常上漲時也漲得較快,但攤平這事不用急,在攤平前就漲回來根本沒損失,而攤平本就是希望補回損失;如果它不動或繼續跌,則更顯示攤平這事不用急,不管落底、打底還是什麼的,等個一年是很常見的事。

單看攤平策略好像很奇怪,如果腰斬再腰斬,不就大賠?其實問題在選擇了什麼標的和時機。事實上「買便宜」策略可以很概括地涵蓋一段價格範圍,雖然要求準度,卻又不需要很準,但如果總是買到還會腰斬的標的,則很難說已經符合這個前提。

分散在幾個標的+不需要很準,是我這樣操作的主因。
掉進水溝的包子 wrote:
16.資金、攤平當...(恕刪)


上一篇可參考73樓的「12.資產配置」,這都會增加一些「想法或時機不準」時的保障。
葉倫說法:

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8%81%AF%E6%BA%96%E6%9C%83%E4%B8%BB%E5%B8%AD-%E5%90%88%E9%81%A9%E7%9A%84%E5%8D%87%E6%81%AF%E6%99%82%E6%A9%9F-%E5%BE%88%E5%BF%AB%E4%BE%86%E5%88%B0-%E5%B8%82%E5%A0%B4%E8%A9%95%E4%BC%B0-12%E6%9C%88%E5%8D%87%E6%81%AF%E6%A9%9F%E7%8E%87%E8%B6%85%E9%81%8E9%E6%88%90-012100830.html

紅框是貨幣政策的考量,特別提到「聯準會未來會評估新一屆國會和政府提出的具體政策對經濟前景的影響,適時調整貨幣政策。」

藍框與我之前說的主動、被動相符。(參105樓)

另外,新的想法:
若貨幣政策偏緊縮,財政政策偏擴張,猜想應該要參考1970年代,這部分不確定,先留言,有空我再確認。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