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第奇626 wrote:
實際上那每年要多資付的1萬多塊中有[一部份是本來就要還的500萬貸款]+[加上一部份貸款利息]
不對喔~~~
你看喔~~~
我們今天不要管貸款的事,
反正貸款不管怎麼樣,
就是今天借,15年後還完,
所以不管中間是怎麼還得~~~
借出到還完,就不脫不欠了對吧!
所以可以視為從來就沒有這筆錢,對吧!
那麼我們的成本該怎麼算?
就是我們這15年來總共拿出多少錢,然後獲得多少東西。
對吧!
不管我們拿出來的錢是幹甚麼用,是還本金還是還利息還是買股票,
這都不影響我們"拿錢出來"這件事,對吧!
所以我們15年內拿了多少錢出來?
是不是一開始60萬加上每年12萬,
我們是不是15年內一共拿了240萬出來,
然後這240萬付出去以後我們手上比15年前貸款之前多了多少東西?
是不是那186張股票!
所以結論就是"我們15年來一共拿了240萬來買186張股票"。
到這邊你能同意我的結論嗎?
如果可以的話,就知道實際上的成本怎麼算了喔~~
你知道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誤解嗎?
因為你把事情想得太複雜,
其實今天要算成本是多少,
根本不用去管貸款的利息是多少,
因為這部分和你領到的股利會有部分重疊,
真的要去算的話你會算不完,
所以最簡單的算法就是回歸最基本的"成本"定義,
也就是你拿多少錢出來換到多少東西。
不管你拿出來的這些錢是用來支付那些東西的"原料費(貸款本金)還是上游抽成(利息)"
全部都要算在你的成本內。
或者換個方式,
如果要照你之前的方法算,
實際上,
那186張股票起始價值是560萬(這邊先把這560萬當成是你一開始的帳面價值),
但是其實用15年的時間領的股利並不足以支付欠銀行的500萬.
所以如果要再15年內還完前銀行的錢,
勢必你的帳面價值必須減少。
(也就是原本存500萬在銀行每年只有6萬的利息,但是你卻每年領出10萬,當然500萬會越來越少)
而為了維持股票張數是186張,
你就必須多補錢進去。
所以你多補的這些錢中,
一部分是"還銀行的利息",
這個沒有爭議是成本的一部分。
但是另一部分其實是為了"補足你的股票張數",
這個就是你少算到的成本了。
否則的話你可以想一個問題,
既然你之前算出成本是152萬,
那為什麼實際上樓主卻要付出240萬的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