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waonizi wrote:
如果你知道近年來台灣經濟竟是內需所支撐,你就不會這麼說話了。...(恕刪)
這個說法其實不對。從一般人熟知的GDP來說,GDP衡量的是「整體經濟活動」,你外出吃飯,搭計程車,這些日常活動都算。雖然內需佔台灣GDP的絕大部分,但是台灣經濟的「成長」,主要還是來自進出口。以近十年來說,「出口-進口」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可佔到七八成以上。而且十年中有八年,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度高於民間消費。
資料來源:主計處「101年五月國民所得統計摘要」「國內生產毛額依支出分」「3-6對經濟成長之貢獻」。(不提供連結,因為管妹會刪「任何」外部連結。)
第二:
cage9999 wrote:
「當老闆繳的稅率比秘書還低」 (這句我印象中是美國某新聞)
...(恕刪)
這是股神巴菲特自己說的,2011年8月14日投書在紐約時報。他建議調高資本利得稅,呼籲國會別再寵壞包括他在內的超級有錢人,應該對巨富增稅,以削減預算赤字。巴菲特強調,一九八○與九○年代,對富人的課稅比重遠高於現在,但高稅額不會阻礙投資:「我和投資人共事一甲子,即便在資本利得稅率達三九.九%的一九七六至七七年,也沒看過有人因此迴避投資。投資的目的是賺錢,待繳的稅不會嚇跑他們。」他建議降低薪資稅,而對於年收入逾百萬、千萬美元者,應立即提高稅率。
剩下的晚點回。
vaquero wrote:
幾個觀念需要更正:第...(恕刪)
咖啡特說的沒錯,
所以看看美國的收入和物價,
還有那些大排長龍領著救濟金,還有白宮門前一整排的乞丐。
當然,
這是社會富起來一定會有的代價,
沒錯,
加稅在股市,在富起來的基礎為出發點是可行的,
尤其搭配油電雙漲,
簡直就是經濟數據富起來的嗎啡。
但是產經環境如果不優於對手,
會有很嚴重的副作用。
咖啡特說的年代,人類很多產業都在革命,
投資常常有巨大的回報,重利得稅當然可行,
台灣歷史也驗證了這個理論,
早前經濟起飛的年代,
交易成本也遠比現在高,指數卻可以從幾百拉到好幾千。
我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看法是,
這些有錢到會喊加稅的大頭,通常他們的成就已經不是用錢就可以取得的,
他們還想得到成就與錢換不到的東西,這類東西很諷刺的是,搞宗教或國際巨星身上才有。
www.geneai.com
第三,
cage9999 wrote:
建議你有空去逛逛街、買買東西、吃吃外食,了解市井小民是不是很無奈。...(恕刪)
降低貧富差距,有助於國內消費。這道理很簡單,一個人一天吃三餐,一百個人一天要吃三百餐。同樣的錢分給一百人,對促進消費的效果,會比把錢集中到一人身上大。
來源一:2008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美國怎麼了?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知」(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貧富嚴重不均,使得財富過度集中,造成消費力下滑,商業活動停滯,是經濟不振的元兇!
來源二:經建會綜計處研究「台灣民間消費成長潛力與政策研究」:推估台灣民間消費函數結果顯示,提高實質可支配所得、降低失業率及貧富差距將有助於提升民間消費。
各位哪個要是有「財富集中,拉大貧富差距」有助於整體民間消費的證據,歡迎提出討論。
那麼,是不是最均的共產主義最好呢?當然不是,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其實還有很多選項。這範圍較廣,就不多討論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