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

醫師薪水越來越低呢

之前看到的文章之二,給大家做參考,並且可以思考兩方的關係

台灣的「醫病關係」 ⊙賴其萬

 三年前回國時,心裡已有所準備,台灣的醫病關係與我在美國所習慣的一定
有所不同。三年下來,感觸良多。

  記得在慈濟醫院剛開始看門診時,所開的是教學門診,一個早上只看六,七
個病人,而在徵得病人的同意下,一邊詳細看病,一邊就病人所呈現的症狀與
檢查所發現的徵候與醫學系學生一起討論。有一次在外面候診的病人很大聲的講
:「裡面的醫生大概是不會看病,所以看這麼慢。」可是輪到他看病時,在我詳
細檢查解說以後,他意猶未盡,說些阿諛的話,又問一些他母親、他太太的問題,
希望得到一些不看病也可以替家人拿藥的好處。這種人在別人看病時非常不耐煩,
但輪到自己時,卻不顧其他等候的病人的權益。還有,曾經有個病人在門診問我
一個有關某藥物的問題,由於我不太熟悉此藥,所以我很自然地回答他:「讓我
查查書」。

  但就在我隨手拿起手邊的藥典來翻時,這個病人居然非常無禮的說:「我以為
你是個有經驗的大教授,所以我才來看你,想不到你還需要查書。」在美國相同
的情況下我曾經得到的反應卻是:「賴教授,真不好意思,以你這樣的地位還要
為了我去查書,實在非常感激」。

  最近發生的一樁事更使我沮喪到非把它寫出來,心中就無法平息。這事發生在
幾個月前我由花蓮搬回台北,在和信醫院所遇到的一個病人。這病人是由他哥哥
陪同一起來看病,病人的主訴是他右邊臉部感到麻麻的,很不舒服。病人自訴這
是因為背痛、頸痛而找「拳頭師傅」治療之後引起的。經詳細的神經學檢查後,
只發現他右邊的顏面感覺有點鈍,有可能是三叉神經出了問題,而其他檢查全部
正常。當時他一口咬定這是「拳頭師傅」在他頸部「下功夫」以後才開始注意到
這症狀,所以我建議他作「核磁共振」檢查,確定腦幹部位有否病變,並特別加
作核磁血管顯影,以確定他會不會像是我在美國看過幾個chiropracter替病人頸
部按摩,而引起頸部脊椎動脈阻塞的病例。我與病人以及他兄長詳細解釋這些診
斷的可能性以後,病人的哥哥要求我開一些「補腦的藥」,我很誠懇的向他們解
釋,由於尚未查明真正病因之前,用藥有時反而會混淆病情,而無法真正看出疾
病的演變,更何況醫學上並沒有真正證明有效的「補腦的藥」。由於病人說他的
臉部只是「麻麻的」而不是真正的「痛」,所以我也不願不分青紅皂白地就給病
人開止痛藥。一個星期以後,病人回來複診,我發現核磁共振並未顯示頸部動脈
有問題,但右側的海綿竇(cavernous sinus)卻顯現有些異常,看來也許是長了
瘤,而且鼻咽部份也似乎有點腫脹,所以當天立即安排了耳鼻喉科檢查,結果初
步看來並沒有鼻咽癌的現象。為了安全起見,我又安排了不同角度的大腦斷層檢
查,以確認右側的海綿竇的病變。沒想到下次的複診時間他就沒再出現,而且一
追查起來,發現他並沒有接受我所安排的進一步檢查。

  我心裡想,雖然上次門診我曾用X光片詳細與他們解釋我懷疑的海綿竇的問題,
但如果這病人到其他醫院看病,而沒有主動告訴醫生他在和信醫院檢查出來的結果,
可能會延誤其治療的時機。所以我當天下午就主動打電話給病人,當時病人不在家,
電話是由其母親接聽。病人母親抱怨痛得要死,醫生還不給他開藥,所以他很不滿
意而不再回來看我。我在電話中與之詳細解釋,她兒子在門診時,再三跟我表示他
的臉是麻而不是痛,而我們事實上也沒有什麼治療「麻」的藥,但更重要的是要查
出病因。她似懂非懂,而我也就無法再做進一步的溝通。但左思右想,我還是心裡
不安,於是在同事的建議下,我就請醫院社工同仁幫忙,再與家屬及病人設法聯繫。
後來在社服室邱主任與家人的溝通下,獲知病人目前在桃園某醫院就診,家屬也同
意我與這醫師連絡他的病情,也給了我們他在該醫院的病歷號碼與主治醫師的名字。
之後我們就主動地與這位耳鼻喉科醫師的辦公室聯繫,很高興這位醫師不久就調出
這位病人的病歷而回我的電話,他詳細跟我解釋這病人的情形。非常令我訝異的,
這位病人在第一次看我之前,已經看過這位醫師好幾次,而且在第一次看我的三天
前還做了「切片」,證明在鼻咽部位有慢性發炎的?{象,並且從鼻竇抽出相當多的
膿水。這位醫師相當不解,病人為何又跑到和信來看我們,而我更不解為什麼他來
看我時,竟然對他最近這麼重要的醫療訊息隻字未提。我告訴這位醫師我之所以急
著想與這病人的醫師聯絡,是因為我擔心如果這病人一直在換醫生的話,可能我們
在和信醫院所發現的「核磁共振」的異常結果會被忽略掉,而延誤了他的診斷治療。
這位醫師也很訝異這病人都沒對他提到在和信醫院作過核磁共振的檢查。但他說,
這病人倒是有告訴他,他幾天前才在林口某大醫院作了「核磁共振」檢查,「醫生
並沒說什麼」,所以他也就不以為意,今天一聽我這麼說,他說他一定會再與林口
這大醫院聯絡,以確定病情。

  幾天後,病人的哥哥打電話說,桃園的這位醫師已幫他弟弟安排「給林口的某大
醫院的醫師開刀」,所以他們今天都請了假要去看這醫師。但他們剛剛才發現這醫
師的門診是排在晚上,覺得已經請了假,既然我那麼關心他弟弟,而今天早上我又
有門診,那他就乾脆帶他來和信醫院看病,也就在這兒開刀算了。這種態度讓我感
到非常氣憤而無法接受。

  想想這位耳鼻喉科醫生在與我相談後,一定也花了不少時間與那某大醫院查驗結
果,而後才安排他到某大醫院繼續追蹤。這位病人家屬卻只因為「不方便」,或「已
經請了假,白天也沒什麼事可做」,就想改來我的門診。台灣有些病人「四處求醫」
而「重複相同的檢查」,「不必要地浪費醫療資源」,但卻忘了「告訴醫生正確的病
史」、「與醫生合作」等病人應盡的基本義務。這種「一直再換醫生」、「藥開得越
多越是好醫生」、「細心的看病診斷,但如果沒有開藥打針,就不算看病」、「健保
的藥吃不到一兩次就丟到垃圾桶」、「動不動就要求打針」的態度,不知浪費了多少
醫療的人力、物力的資源。對於複雜的病情,醫師單方面苦心地抽絲剝繭,想替病人
找尋答案,但有些病人與家屬卻只求一己的方便,罔顧醫療團隊的努力,實在令人洩
氣。

在回國三年在慈濟醫學院當副院長,而後當院長的任內,我常以「醫病關係」在各醫
學院或醫院演講,期待能喚醒我們的醫學生、醫生如何善盡醫師的天職,但如果周遭
的大環境是這般的不合理,我們又怎能期待這些年輕醫師繼續做到我們的期許呢?如
果社會大眾的求醫態度就有如到7-11的超商購物一樣,以「方便」為首要考量的話,
我們又如何能使醫療人員發揮愛心重視品質呢?目前台灣還是不乏一些有愛心、有良
心的醫師,而不是每個醫生都屈服於「企業管理」的淫威,或個人「物質享受」的誘
惑,然而,如果社會大眾繼續這種「方便」重於「品質」的求醫態度,這些任勞任怨
的「良醫」到底還能撐多久而不淪為高效率的「名醫」呢?最後我不得不提到,國內
健保實施以來,國人的「一個病看三個醫生」的濫用醫療資源絕對不是當今美國醫界
所推動的「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s)。因為我們的病人再看第二、第三、甚至
第四位醫生時,本來看他的醫生並未被告知,所以兩位醫生也無從有會商的機會,更
談不上分享過去已做過的檢查結果,以致我們的「第二意見」的醫生也就像第一位看
他的醫生一樣,一切都從頭開始,而做了許多同樣的檢查,開了同樣性質的藥,等到
病人或家屬失去耐心或信心時,又是依樣畫葫蘆,再找一位新的「名醫」,而又從頭
開始。結果最大的輸家往往是這些可憐無知的病人,在四處求醫的折騰中,濫用了多
少社會資源,也延誤了治病的時機,而最後才發覺病情日益加重,甚者回天乏術。

  不容諱言地,台灣醫界應該自我檢討,這種平均三到五分鐘看一個病人的做法的確
很難使病人心安,但病人也應該了解這種怕得罪醫生,而使醫生無法獲得所有真相的
做法,最後害到的是病人自己。醫病之間,惟有在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態度下,醫
者才能以病人的福祉為中心,開誠佈公地共同努力找尋對病人最有利的處理,而在必
要時,醫生可以主動幫忙病人「另請高明」,找尋最好的「第二意見」,並且能與對
方連繫。健保當局應該更大力推動大眾醫學教育,「有求必應,開病人想要的藥」、
「門庭若市,三五分鐘就看得懂是什麼病」的所謂的「名醫」並不見得是真正的好醫
生,「藥往往都有副作用」、「藥吃得越多,不見得對身體好」的觀念也一定要推廣。
否則,長此以往,我們有限的醫療資源在病人但求方便、罔顧品質的就醫態度下一定
會坐食山空,而滿腔熱血的好醫生也一定會心灰意冷。

2006-08-23
一堆又涼又賺錢的牙醫師在背後偷笑
50萬算少了
呵呵呵
不像我們晚上要值班的笨蛋醫師
齒模師有無公會
快來跟醫師公會談談
保證牙醫師不敢擋 馬上談合
到時後身價大漲

反正牙醫系以前很爛 分數比藥學系低 也是自己動員去修法 導致地位慢慢爬升
現在可爽翻了 賺大錢
加上
國考只要念一本國考必勝 畢業就可以在診所馬上看診海撈
不需要到大醫院受訓 專科又如同虛設 不需考照 繳錢就可以加入
這種品質還可以囂張的放話打壓其他公會 實在很糟
麥哲倫基金傳奇操盤手,彼得‧林區的話:『如果我在華爾街都不賺錢,那憑什麼我會在離家七千公里的市場賺錢
牙醫的確是少數受益於全民健保的醫療人員.

另外一群人叫做中醫師.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醫療是專業知識 +醫療倫理培養 而出來的行業
以前醫療業是備受尊重的

不知從何時開始醫療跟黑心慢慢劃上等號了

一個假牙 收費4000-5000 技工只收不到1000
牙醫賺了很多成....這個評論

單單看數據是很簡單
但是光要作一個假牙 牙醫師需要的是
專業的治療計畫擬定 假牙修型的技巧 印模的技巧 檢查技工作出來假牙有無問題的知識
咬合的調整......等 每個步驟都是需要知識的累積

這些無形的成本 又在哪裡

台灣這個收費已經很便宜了 如果這種收費的話 國外根本不能比
很多出國工作的人 都回台灣看牙齒 因為便宜又大碗
作4-5000的假牙 單單以經濟效應來看的話
我寧可補蛀牙 洗牙 還更好賺

只是..醫療不是這樣的 總不能不好賺就不作
那我說應該沒有牙醫師想抽神經了
因為好好作的話真的是健保最難賺得項目了

所以以後看到牙醫師一顆牙齒抽神經幫你抽很多次 千萬別想說醫生賺你的掛號費
抽在多次也是一樣的健保費 他只是想幫你做好而已
作很多次 只能說一句話
"真是佛心來的"

通常慢慢作的醫生補個蛀牙要20分鐘左右 依難度不同可能增減
有些醫師只要5分鐘以內 大多病人還覺得快的醫生很厲害
這是真的嗎?? 兩個醫生還拿同樣的健保費

會慢慢跟病人溝通的醫生 通常是用心的醫師 但是病人大多不領情
還覺得醫生跟你說明作假牙是想賺錢
再以一個牙冠為例
通常抽過神經的牙齒是需要套假牙的 尤其是臼齒區 否則很容易牙齒會裂掉
國外文獻也都有依據
可是一般人大多想說補起來就好了
一旦裂掉 大多命運是拔牙
這種情況之後要作三顆牙齒的牙橋或是植牙 這兩個都比一個牙冠來的麻煩 昂貴

所以當醫生用心跟你說明過上面的情況
你會如何選擇呢? 作個牙冠還是補起來? 依我的觀察大多還是補起來就好

一個醫療體系是需要很多人同時維持的
政府 醫師 還有被醫療者
當大家慢慢關心起醫療的時候 我相信好的醫師是會被鼓舞的 慢慢健保浮報也會減少
體制也會慢慢改進
但是如果大家只著眼在醫師黑心 健保很貴.....等 慢慢的醫療在不知不覺中會慢慢的劣化

以上是我的小小的觀點. ^^

題外話
牙醫師執照好考......應該不是吧
會覺得好考的是因為平時比較有用功 每個學期都沒被當過
有基本功 複習起來才會快速 看幾本講義就可以過關
如果平常都沒有讀書的人
萬年重考生也是不少的喔......
(在考場中看到幾個人考完第一科就直接放棄回家 被打擊到了嗎 ??)
只看一本書能過 我也想知道是哪一本的說
國考密集都不只一本的說 而且沒有基礎只看那個 我想應該還是看不懂吧 只能說六年不是白讀的









techih wrote:
而且若要出國,還可以把約診排開…


說到這個...我朋友每年安排兩次出國
然後出國的期間,診所門口都掛上"醫師赴美進修"
哈哈哈 滿妙的就是了
學習永無止境
景太郎 wrote:
「現在外科住院醫師只要是兩隻腳可以站得住,就可以收了。」
國泰醫院院長、 醫界大老陳楷模這句話
可說是一針見血,點出描述出外科人才培育的斷層問題。...(恕刪)

別的"大老"我不認識 所以不予置評
陳楷模這位"大老"出來講這種話...................

看過或聽過他的醜事的人應該不少哦
genome wrote:
別的"大老"我不認識...(恕刪)


這種「醫界老師醜化自己的學生為樂」的報導報不少,但我想原意應該不至如此啦。

倒是有些記者利用與醫師閒聊做成「專訪」,然後大力醜化年輕醫師的形象 …

以前的醫師總是覺得自己多辛苦 … 現在的醫師多麼不努力

我要說:「老師!你錯了…」

現在的年輕醫師所承受的社會壓力是當初你們的數十倍

我們面對的病患及社會環境也和你們那時候不一樣

別說這是藉口,先問問現在醫師形象這麼差,也是這些年輕醫師的錯 ?

對醫界的老師,我們一向敬重,但對於醫界的後進,我更是感到敬佩

在這種看不到明天的工作條件下,仍有人願意努力習醫,這讓我看到年輕人的光明

總之,損人,不會讓自己變得高尚,只突顯其傲慢。
gobf wrote:
一堆又涼又賺錢的牙醫...(恕刪)


看你一直在攻擊他人, 我很懷疑你的身份和動機...

我一堆親戚是中醫師, 中醫師沒外傳的那麼好,
收入高的知名中醫師是不加入健保的
以前的醫學教科書聽說是現在的 1/3 - 1/4.
以前的值班醫師, 是總醫師帶著下面的住院醫師一起出去喝酒的.
以前的醫師說什麼, 病人不會去質疑. (現在可能已經 shopping 好幾家了)
以前的醫師還有紅包收入.
以前的醫師有公務員資格, 現在只是等退休.

我想, 因為壞事不會落在他們頭上, 所以可以說這種風涼話.
我覺得那些大老們恐怕沒幾個會 CPR.
更不用講在急診加護病房值班, 因為永遠輪不到他們.
邱小妹的事情永遠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Artige Kinder fordern nichts. Artige Kinder kriegen nichts.
醫生真的越來越可憐
因為資訊發達各種金融商品投資管道多
薪水跟以前比
已經沒有那麼大的差距了
但是..
醫生有他的社會地位
但人家也會想綁架醫生小孩
  • 5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