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非常有趣的彩晶


可達瓜瓜 wrote:
有充裕的現金
先實施庫藏股 利用庫藏股減資
效果粉大
票面 10元 淨值5.04 市價 2.26
這樣的組合 有充裕現金
實施庫藏股 減資 最讚
花 50億 有 250億的減資效果

減資最怕 持續虧損
因為一減資 股本縮小 分母變小 虧損擴大
資本額 10億 虧損 1億 每股虧損 1元
減資50% 虧損沒改善
資本額變5億 虧損 1億 每股虧損2元 股價更慘

但如抓對方向 剛好獲利 就賺翻了


當然,減資效果如大大所說,

但庫藏股減資要花公司的現金,我認為彩晶並沒有充裕的現金,

目前要做的減資,應該是不花錢的,(或說花股東帳面上的錢)

利用目前股東大家一起減少股數來達到每股淨值的提升。

當然,每位公司股東的持股比例不變,股價也重新計算墊高。

唉!看似公平。

但是,股價可是由市場來決定的,才是小股東的真實資產;

當減資後墊高的股價,一時之間沒有對等的營運績效來支撐,股價一定回檔,

原始股東資產縮水,新加入(買入)的股東買到相對便宜。


先感謝各位的分享 MARK一下~!!!
回家再詳看 : )


可達瓜瓜 wrote:
有充裕的現金先實施庫...(恕刪)


說的好
所以從這次減資的做法
是從市場買回或是直接張數砍半
就知道公司派對後續經營的態度了
不過我覺得...
焦家的股票...
還是後者比較可能
而且減資完的增資
更是好玩有趣的地方
讓我們繼續看故事如何發展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這檔我的看法是基本面有改善,以下幾點參考

1.中小型品的出貨量其實是從3月才一直keep 在40,000K以上 之後可持續觀察
2.折舊攤提減少(這個大家都知道,可能要3Q才會浮現,但從前年折舊1百多億到去年的50多億,毛利也沒轉正)

3.和鑫雖然5月營收大增,主要是新廠產能開出,但新廠的折舊似乎不低(?) 初期良率如何(?)
4.大陸後段的模組廠消息不明
5.美元較1Q貶值,但「日幣升值」

但減資對目前的股東很不利,因為減資後補平虧損,如果今年有盈餘,員工也能優先分紅,再加上還要增資。
權利減少,減資我想還是主要為了要拉高之後增資的價格。

保留現金應該是為之後和鑫也要增資,彩晶應還要再投不少錢進去。
前面有人也講了彩晶的規模應該不太可能賺大錢,但小而美應該還可以。
體質今年確實有條件可以調好。
我也覺得目前股價很委屈,但減資後股價高了要再像之前大漲也很困難。

很多人想買但不敢買可能怕2Q財報後,會打到全額交割。
但2Q如果真的轉虧為盈,再追來的及嗎?

彩晶從2007年以來,長期維持不錯的財務狀況、資金充裕,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想不到連這一點都會有誤解,這實在是令人意外的事。

彩晶在今年六月才公佈的資訊:
高流動資產:現金及約當現金、投資屬上市櫃公司股票部份:新台幣 2,837,696仟元
一年內到期長期借款 :新台幣 581,100仟元

回顧彩晶2007至今歷年的負債比,我記得大部份的時候好像連四字頭都沒有(本業)。
這樣的財務狀況難道還算不上「資金充裕」嗎?

當然這充裕的定義並不是「有沒有錢蓋座十代廠」這一種定義,而是公司自身相對於負債而來的定義。
彩晶的資金充裕,其實是因為並沒有很多的新投資啦……(沒花錢,當然就不會欠錢。雖然也因此賺不了什麼錢就是了……)

唉…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至於賺或賠,很遺憾基於隱私我不能拿出實際的存摺給大家看。
但總之,我獲利出場的機率是100%,(也就是停損次數為零,只要進場就是有賺)。每年平均進場二次到三次
算起年均報酬(於賣出時計算),就算把今年和去年都歸零(因為我去年至今都只買不賣),我每一年的平均報酬依然超過15%。若只計算到上一次賣出,也就是2007~2010,就算其間剛好歷經兩房、雷曼、衰退、歐債,年均依然是超過25%。
而且我的計算方式,為了方便起見,是採用比較嚴格的標準,把一整年度任何時間點的買入金額,都一律當作一月一日買進來計算(就算是年底才買進的,我依然以一月一日來計算。也就是說,在時間成本方面,我不分早進晚進、一律都以最高的365天來計算)。

若說這五年來投資彩晶的經驗有什麼深刻的體會,那就是:這五年來每一次在相對低點進場之後,如果能夠忍耐地再抱久一點,毫無例外都可以順利取得更高的報酬。
所以從2007年開始,我買彩晶的持股時間就一直在拉長當中……

2007年開始買入彩晶至今買過的價位,123456789,每個字頭全買過,就是沒買過二位數的價位。
在低點入場,然後長抱,我從來沒有賠錢過。
所以我真的不明白為何一堆人都說彩晶這樣的股票很危險之類的。
~~~~~~~~~~~~~~~~~~~~
而說到減資,其實減資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沒有好壞之別。減資最大的效果就是增加(或維繫)股票的流動性。
當股票有流動性風險時,例如取消信用交易、全額交割,這自然有減資的理由。
但重點是,這減資背後是否有實際的經營績效支撐?

若無經營績效支撐,這減資是不得已而為之,減了之後公司一樣慘,流動性提高只會讓股價跌得更快。
若有經營績效支撐,這減資就是讓公司股價「回到合理價位」的推手。

其實一家企業,為何要買股藏股支撐股價?若無特殊的流動風險,為何要因為股價低而救股價?
難道公司買庫藏股是為了照顧小股民?我認為這種想法是不實際的。
買股藏股,終究多數是因為公司自認股價被低估、有利可圖。在我看來,就算是合理的、良性的買庫藏股,仍是一種「炒股」的行為。
而企業應做的事情是改善經營,而不該是「炒股」。就算是「良性炒股」,也終究不是一家企業該關心的事。

回顧彩晶數年來一貫的股價策略,彩晶是從來不會炒作自家股票的。大股東的股票也是零質借而且少有進出變動的。

彩晶2007年營運大好時,為何要進行減資?(減資消息一出,股價先跌,而後一路大漲,直至2008金融風暴開始股價才隨大盤一起一路重挫)。
彩晶在失去信用交易資格時,為何不展開減資?
彩晶這次決定減資,但減資還沒進行,為何淨值卻反而先一步回升了(從去年底5.02回升至5.04),這又代表了什麼?

關於反覆減資增資來坑殺股民,我2007年買彩晶至今、沒見過彩晶做這種事。
印象中每次有資金入股,總是與合作計劃有關。事實上,我買的股價也總是可以比那些私募還低,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有被佔便宜。

談公司的營運轉機?
難道彩晶現在二位數的本業毛利,是什麼機緣巧合,而不是公司長久以來「計劃性追求而取得的成果」?

唉,難以理解。

總之,
我是基於對彩晶的支持而說這些話,並不真的希望大家去買彩晶就是了。我並不是投顧老師。

Morpheus1979 wrote:
回顧彩晶2007至今歷年的負債比,我記得好像連四字頭都沒出現過。
這樣的財務狀況難道還算不上「資金充裕」嗎?


這個年代還有人看財報..不看合併財報?

合併財報才是重點

彩晶的營收都以那唯一的5.3代面板廠為主,何須看合併報表呢?
而且不管從哪個報表來看,彩晶的資金也都是充裕的。

第一季個別損益表的營業收入:8,260,341仟元 (82億6仟萬)
第一季合併損益表的營業收入:8,493,455仟元 (84億9仟萬)

第一季個別資產負債表的現金及約當現金:2,759,064仟元 (27億5仟萬)
第一季個別資產負債表的一年內到期長債: 572,350仟元 ( 5億7仟萬)

第一季合併資產負債表的現金及約當現金:9,030,391仟元 (90億)/去年同期:9,630,902仟元 (96億)
第一季合併資產負債表的一年內到期長債:1,670,535仟元 (16億)/去年同期:1,186,908仟元 (11億)

補充:彩晶歷年來大部份時候的流動比都大於1、速動比大於1的時候也不少。而2012年第一季合併財報的流動比是1.21、速動比則差了點是0.73。


Morpheus1979 wrote:
彩晶的營收都以那唯一的5.3代面板廠為主,何須看合併報表呢?...(恕刪)

和鑫、南京.....
Morpheus1979 wrote:
彩晶的營收都以那唯一的5.3代面板廠「為主」...(恕刪)
我認為 彩晶是下一個華映

有錢的爸爸-華新、大同 經營者都是夫妻檔-焦佑期夫妻、林蔚山夫妻

為何淨值從5.02→5.04

請別說沒有作帳 再不作帳被和鑫、南京一拉 就下市了

減資只是拉回10元左右 再慢慢往下砍

和鑫如果賣了 可能會是好事

和其他公司買觸控產品 代價還比和鑫小 至少淨值不需折損那麼多

  • 10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