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張畫質都很不錯

alumin4 wrote:
抱歉,寫的太簡單,本人目前少校階,再5年達20年年資,
可領終身俸,月領是可以領220W現金+每月3W3,一次領只能領470W現金,小弟是92年畢業,無舊制(89年班以前),所以也沒有18%可領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有同感。這次回國,十年沒回去了,最大的感受就是,
我走路到捷運站的短短十分鐘,一路上可以聞到幾十種味道。
有炸食物的,咖啡廳的,有修機車的機油味,也有公車的黑煙味,
有下水道的,有中藥店,西藥店的藥味,臭豆腐,烤鴨味,
也有下雨的自然空氣味道。
ejan1969 wrote:
這不就是台灣嘛!
年輕時出差出國世界趴趴走,每次回國,看到雜亂的市容,嘈雜的街道,總是會有點煩悶感,都會有想移居國外的想法。
後來因工作外派德國一年,截然不同的居住環境,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現在我會用比較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台灣了。每個地方都有不同,不能說是好還是不好,而是特色,環境的形塑都是有其背景的,住在這裡是因為這裡有我參與的痕跡。很久以前看過一部電影,布魯斯威利與蜜雪兒菲佛主演的,Kiss情人 The Story of Us,兩人結婚久了,越來越看彼此不順眼,也分居了,甚至還分別在跟別人交往,過程就不談了,最後結局當然是復合了,原因正是片名所提示的"The Story of Us",長久的生活創造了無數的共同記憶,很多的人事物都有彼此共同參與的痕跡。
理解這個共同記憶之後,再看彼此就沒那麼不順眼了。
連人帶車100KG還騎超快 wrote:是的,一些東西是需要"時間"的,"先進"國家都是超過百年以上的累積,台灣從發達開始至今也才不過3、40年,年輕人買房子最常聽到的建議是:先求有、再求好,台灣也才剛過了"有"的階段而已。
匯集了不同年代 不同時期的移民
因為是避難 逃難 或追求新生活機會
大都是窮困
所以有潛在的因子
有就好 快就好 爽就好
物質環境的缺乏 造成大家將就湊合
所謂富過三代才知吃穿
生活美學 來自感染 或自體悟
三子父 wrote:
觀念,一切都是觀念,台灣的個人觀念大於社會觀
所以 廟會陣頭一過,鞭炮垃圾、檳榔汁、菸蒂滿地,你不適應,那是你不好相處,廟會本來就是這樣
為了他們一家沒人去拜的小廟,社會要付出代價,這就是個人觀念大於社會觀
在北部還好,我剛退伍就舉家搬到中部,中部人的觀念更是讓人昏倒
你要找人討論事情,你講東,很多人會跟你講西,他可能不懂,接不上話,也不想聽你講內容,就會用自己的觀念或自己知道的回你
不想聽真理,習慣以訛傳訛;他會覺得,這麼多年,我的認知是如此,你講道理出來解釋,他不會想聽,甚至連懷疑都沒有。
做事情因循苟且--補道路新舊道路誤差,一定要差個五公分,這五公分是民族性長久來的習慣、也是落後的象徵
以訛傳訛,你會經常接到訊息傳來要你注意,或是請你幫忙,你只要花個30秒查證,就知道是假的,甚至用大腦判斷就知道了,這堆人沒大腦也就算了,也懶得查證----我經常要求發文者把事實重發回去給上一個,希望他們也照做,我想應該沒人這麼認真吧----怪了,既然不重視那麼為什麼看到也要跟著轉貼發文,你不是希望別人會重視嗎?你不是希望去幫助別人嗎?原來是希望別人去關心,而不是自己。
沒國際觀--寧願花時間看車禍新聞,幾年看過一次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的新聞?香港呢?大概半年看一則,日本呢?韓國呢?---三周前有個電視台好不容易播出個馬來西亞佛柔州公主下嫁的新聞,結果一位住在佛柔州的朋友,說..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不過,至少有提到佛柔州,算是有進步。
在台灣,之所以好生存,就如連大所說 醫療真的太方便了,牙齒痛騎個摩托車5分鐘到診所,等個20分鐘,就有牙醫幫你處裡
北市有公車,中南部有機車 騎了就走
台灣空地還算多 很多人會利用空地種菜,所以蔬菜水果很普遍
人情味---不過,在台灣的人情味是限於對認識的人,對陌生人普遍還是事不關己,除非到比較鄉下去問路,他們可能直接帶你走
反正,不習慣也沒辦法走,那就繼續習慣吧
連人帶車100KG還騎超快 wrote: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這次回去也聽到一些親戚或朋友的近況,覺得人到了這階段,
愈來和一些人離得愈遠了。
不是說距離,工作或成就,而是生活態度。
你總可以聽到有幾個以前認識的人,
因為家裡保護的過頭了,到現在還不能自立,
永遠還跟你以前認識他們時一樣,思考邏輯還是跟20歲時一樣。
只要出包,永遠都還要靠長輩出來收拾善後。
FB永遠都是大餐旅遊。
我覺得他們很空虛,他們覺得我們很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