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003 wrote:
以下文章是托派 馬...(恕刪)
不同意陳平的觀點!美國的擴張侵略背後是有一套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存在,也就是帝國主義,才會有中美貿易戰,只要這套壟斷資本主義存在中美就不可能和平共處,因為帝國主義就是要靠外部的剩餘價值剝削其他國家來提高自己內部的人民利益。(你看看美國反中南美移民和邊境牆、反外國企業購併高科技、美國在華企業利潤等)才會有美國國內的高工資存在,如果美國不擴張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階級矛盾爆發,美國人民就會起義把資產階級政府推翻,建立共產主義美國,這是美國帝國主義者不想看到的,因為他們想要永遠剝削這個世界
資本主義的趨勢就是資本的積聚、集中和積累,資本主義利潤率長期下降的規律是成立的,因為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總而言之中國崛起會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降低美國企業利潤和剩餘價值,因為被剝削的對象和剩餘價值都減少了,才會有一匹有先見之明的美國資產階級菁英提早預防美國爆發內戰(貧富差距擴大和惡化可能產生美國共產黨),才會去打中美貿易戰,美國(小資產階級)中產階級佔總人口比例是不斷在減少的,但是即使如此美國目前的工資水平和開發中國家相比是列寧所說的(勞工貴族)而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很可能變成美國法西斯主義,這是反動的,世界革命之所以延遲爆發就是因為帝國主義的壟斷資本主義反動趨勢,否則自由市場經濟之下 人口移民和資本跨國界自由流動,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會達到各國均衡發展,資本主義早在19世紀末就該滅亡了,而列寧看到了這種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是導致各國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資本主義是一種「相對生產過剩」的生產體系 「相對生產過剩」和總勞動強度、勞動時間不變下「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 相對生產過剩來源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生邏輯矛盾」 因為他用剩餘價值進行生產 這正是資本主義發生「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 而相對剩餘價值,是不增加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之下提高的產出 透過改良機器提高勞動生產率 但是我前面也說過很多次了 假如你說美國工資比較高 ,二戰後不斷再提高,但卻沒有看到美國的帝國主義是在用金融資本「剝削全球的勞動」 而且你也沒看到美國的二戰後工資在提高,是因為戰後嬰兒潮,全球人口成長到75億 可以「剝削的對象數量變多」因此而成長,而美國的工人是帝國主義 和「壟斷資本主義」之下的 「貴族工人」, 並非是「國際無產階級工人」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這樣 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 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形成世界單一市場和自由貿易打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各國的基本工資差距會越縮越小,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 同時自動化技術和AI人工智慧+IT產業等應用增加了高中低階所有工作崗位的可替代性, 導致在不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和勞動強度下資本家增加了「相對剩餘價值率」,但是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和大蕭條更頻發的發生(發生頻率和密度會越來越高) 而目前已開發國家這種「壟斷型態資本主義」會維持不下去 帝國主義會在全球化發展下解體,這種崩潰主要會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內部 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所得成長將會降低他們內部的社會矛盾,而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會增加他們內部的矛盾 最終達到全球均衡工資,而各國無產階級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大聯合 2.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是「帝國主義維持壟斷權力」,比如貿易戰如果是美國獲勝 產業沒辦法升級,開發中國家所得無法繼續提升,那麼就是壟斷權力的時間會延長延遲 同時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可以透過不平等交換和貿易,靠剝削其他國家,依靠從他國輸入的剩餘價值流量 然後分配剩餘價值給他們內部的「貴族工人」或稱勞工貴族 因為商品中的價值取決於「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力」 因此他們可以靠出售「高附加價值產品」用「較少的勞動」交換開發國家更多的勞動產品 但是兩者生產的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相等的,只不過勞動價值不相等 例如用2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 或是出口半導體 生物科技 軟體 專利權等等壟斷資本主義型態,去換回開發中國家更多的廉價商品和勞動價值 更甚一點直接印刷綠紙片(美元)來換
1. 工資降低的確是資本主義的規律,在自由放任無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工資的價格要受到機器的價格競爭,還要受到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成本價格降低而降低 而機器體系本質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是工人創造出來的「異化勞動」 工資會不斷降低才正常,但是我開頭也說了「自由放任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 各國已開發國家都是實行所謂「帝國主義」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這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利用意識形態把人民分割在所得不同的國家 然後限制人口自由移民,再利用政府干預和保護主義等手段, 給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貴族工人」高工資 維持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 以阻止資本和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阻止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達到均衡, 阻止工人遷移到高所得經濟體內工作的一種制度 例如歐洲就會反對敘利亞移民,美國會反對墨西哥移民 而且對相關產業競爭的國家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 或是技術封鎖,反企業併購等手段實行「壟斷」 而阻止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 但是這種模式還是要同外部輸入剩餘價值才有辦法運作 因此一樣是對全球市場有所依賴 2.馬克思的資本論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和工資成長的不匹配,因此產品要賣出去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 相對生產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並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 但是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絕對生產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餘社會需要, 就算人們在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可能就會產生「經濟週期」和蕭條 之所以是「相對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就是實現剩餘價值本身和工資的內在邏輯矛盾 因為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 等於 「利潤+工資 」 而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只有「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人永遠都不可能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工資+利潤的交換價值 因此資本主義是不穩定的體系,時常發生週期性的崩潰和蕭條 , 這種蕭條不可能透過擴大消費解決,更不可能透過「凱因斯主義」所謂的消費和擴張財政赤字解決 因為這和資本用剩餘價值積累成長擴大生產力的邏輯相矛盾 我之前在這兩篇也講過一次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為什麼巴菲特長期贏散戶?●他懂合成繆誤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1.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2.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3.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我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解釋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原因
economic wrote:
基本邏輯錯,拿一堆公式也沒用
最基本的供需邏輯錯誤,後面你怎扯也不會有多大認同
薪資往下走,那需求就往下,更多、更有效率的生產是要賣給誰
看看美國過去幾十年來引領經濟走向的邏輯就知道你說的不符合現實
資本主義是一種「相對生產過剩」的生產體系
「相對生產過剩」和總勞動強度、勞動時間不變下「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
相對生產過剩來源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生邏輯矛盾」 因為他用剩餘價值進行生產
這正是資本主義發生「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
而相對剩餘價值,是不增加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之下提高的產出
透過改良機器提高勞動生產率
但是我前面也說過很多次了
假如你說美國工資比較高 ,二戰後不斷再提高,但卻沒有看到美國的帝國主義是在用金融資本「剝削全球的勞動」
而且你也沒看到美國的二戰後工資在提高,是因為戰後嬰兒潮,全球人口成長到75億
可以「剝削的對象數量變多」因此而成長,而美國的工人是帝國主義 和「壟斷資本主義」之下的 「貴族工人」,
並非是「國際無產階級工人」
我這篇的之前幾頁也說過
mikefoxer wrote:
我覺得樓主文章很棒,有沒有可能推導出來資本主義玩到什麼階段玩不下去呢?亦或是機器人跟AI的發展讓資本主義可以繼續發揚壯大?
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這樣
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
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形成世界單一市場和自由貿易打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各國的基本工資差距會越縮越小,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
同時自動化技術和AI人工智慧+IT產業等應用增加了高中低階所有工作崗位的可替代性,
導致在不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和勞動強度下資本家增加了「相對剩餘價值率」,但是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和大蕭條更頻發的發生(發生頻率和密度會越來越高)
而目前已開發國家這種「壟斷型態資本主義」會維持不下去
帝國主義會在全球化發展下解體,這種崩潰主要會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內部
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所得成長將會降低他們內部的社會矛盾,而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會增加他們內部的矛盾
最終達到全球均衡工資,而各國無產階級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大聯合
2.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是「帝國主義維持壟斷權力」,比如貿易戰如果是美國獲勝
產業沒辦法升級,開發中國家所得無法繼續提升,那麼就是壟斷權力的時間會延長延遲
同時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可以透過不平等交換和貿易,靠剝削其他國家,依靠從他國輸入的剩餘價值流量
然後分配剩餘價值給他們內部的「貴族工人」或稱勞工貴族
因為商品中的價值取決於「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力」
因此他們可以靠出售「高附加價值產品」用「較少的勞動」交換開發國家更多的勞動產品
但是兩者生產的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相等的,只不過勞動價值不相等
例如用2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
或是出口半導體 生物科技 軟體 專利權等等壟斷資本主義型態,去換回開發中國家更多的廉價商品和勞動價值
更甚一點直接印刷綠紙片(美元)來換
cuteyu wrote:
工資低是經濟規律是百分之百錯誤的看法. 因為這種看法完全由生產角度來看經濟運作.
但經濟要穩定運作除了生產還需要消費, 沒有相對應的消費, 生產出來的不是商品而是垃圾.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 每當農產品盛產價格很低採收不符合利潤時, 農民往往不採收任由農作物腐壞.
工資低固然讓生產的利潤上升進而鼓勵生產, 但是工資低也讓需求不振, 商品無人購買成為垃圾.
我個人認為整個經濟運作說到底只有兩個議題, 一個是如何把餅做大, 另一個則是如何分配餅.
有些經濟體系很講究分配餅, 要人人都吃得爽, 但基於人性最終是餅變小了人人吃不飽.
有些經濟體系很講究把餅做大, 分配卻做得很爛, 最後餅大了但沒人吃, 整個壞掉丟掉.
最終只有能取得良好平衡的經濟體系能長存.
1.
工資降低的確是資本主義的規律,在自由放任無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工資的價格要受到機器的價格競爭,還要受到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成本價格降低而降低
而機器體系本質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是工人創造出來的「異化勞動」
工資會不斷降低才正常,但是我開頭也說了「自由放任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
各國已開發國家都是實行所謂「帝國主義」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這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利用意識形態把人民分割在所得不同的國家
然後限制人口自由移民,再利用政府干預和保護主義等手段, 給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貴族工人」高工資
維持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
以阻止資本和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阻止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達到均衡,
阻止工人遷移到高所得經濟體內工作的一種制度
例如歐洲就會反對敘利亞移民,美國會反對墨西哥移民
而且對相關產業競爭的國家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 或是技術封鎖,反企業併購等手段實行「壟斷」
而阻止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
但是這種模式還是要同外部輸入剩餘價值才有辦法運作
因此一樣是對全球市場有所依賴
2.馬克思的資本論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和工資成長的不匹配,因此產品要賣出去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
相對生產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並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
但是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絕對生產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餘社會需要,
就算人們在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可能就會產生「經濟週期」和蕭條
之所以是「相對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就是實現剩餘價值本身和工資的內在邏輯矛盾
因為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 等於 「利潤+工資 」 而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只有「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人永遠都不可能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工資+利潤的交換價值
因此資本主義是不穩定的體系,時常發生週期性的崩潰和蕭條 ,
這種蕭條不可能透過擴大消費解決,更不可能透過「凱因斯主義」所謂的消費和擴張財政赤字解決
因為這和資本用剩餘價值積累成長擴大生產力的邏輯相矛盾
3.我之前已經說過工資是一種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但是一定小於工人新創造的價值(工資+利潤)
這是資本主義體系永遠的矛盾和經濟危機的基礎
台灣向後退 wrote:
一開始破題就錯了,工資不是用來購買人的勞動力而是購買你的產出。人本身是彈性製造工廠,可不是一隻簡單的機器手臂,所以會有很特別的產出。樓主一開始破題就錯的一蹋糊塗了,剩下引申的自然都是廢文。
今日如果人的產出是單純的勞動力,那動力機器大量產出更便宜,這時人自然就被機器替代。
紡織業去看過嗎?你去看看紡一塊布要多少人,這還不是現在才這樣而是工業革命後百年前就這樣了。
也是因為在這種時空環境下,你的神明馬克思才發表那荒謬絕倫的"資本論"。
結論:吃共產黨屎長大的,腦袋都是裝屎。
邏輯分析
工資購買的價格是勞動力的再生產成本(生活資料價格),就是工資本身
勞動力的新增價值(產出)卻是 工資+利潤
工資+利潤 >大於工資購買價格本身
如果沒有任何詐欺的話,一個更小的購買價值,如何產生一個更大的價值?
資本家用一個比工人新增創造的價值的更小的價值(工資)來購買他
這部分的價值增值就是利潤來源,利潤就是資本家無償佔有勞工的剩餘價值
那你可以反駁說資本自己可以創造價值阿?
很抱歉馬克思也分析批判過這種狀況
「資本的本體」不是指名義的貨幣或是數字,否則政府只要印鈔無中生有財富,而是具有實體的機器 設備 廠房 等等實體有用的東西
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
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
固定資本消耗誰來補償?
簡而言之機器壞了要修理他的消耗誰來補償 、誰來創造出機器本身? 答案是工人的勞動
只有勞動能創造一切的價值,而勞動力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答案很明顯了,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一切的資本,這是邏輯分析得出的結論
我之前在這兩篇也講過一次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為什麼巴菲特長期贏散戶?●他懂合成繆誤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1.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2.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3.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lucky750316 wrote:
文章寫得很長,引用很多公式,聽起來似乎很合邏輯,但都是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得出的結果也會是錯誤的。
今年2018年,全球人口數是接近75億人。根據聯合國估算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數大約會在98億。而這98億人會有75億人的年齡是在15~75歲之間。
第二,現在全球人口有電可以用的佔了80%以上,或許電力並不穩定,但確實是有電的,沒電可用的不到20%,也就是少於15億人,並非如你所說的數十億人無水無電。
第三,年收入4000美金似乎很慘,但是在世界銀行的分類上4000美金以上是屬於中上收入。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把平均日花費2美元定為貧窮線,現在生活在平窮線以下的大約10億人而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接近20億人。
從物質層面來看大部分的現代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享用的便利越來越多,即使你所推崇的馬克思在當時他可是沒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但是年收有4000美金的家庭通常是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
全球人均GDP雖然是1萬零844美元 但是中位數收入只有4000美元 ,而美國人均高達5萬9
就別說達到全球平均值1萬美元所得了,一半的人口也就是35~37億沒辦法達到中位數收入

我前面指出過二戰後70年人口紅利減少 近似人口總數是一個常數 或者以極其緩慢的1.1%人口成長率
就算成成長也會因為人口勞化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結束 而拖慢了資本的經濟成長率
而人口不成長,能夠被人剝削的總人口就太少
無法持續推動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
「僱傭勞動與資本」裡就說過貧窮是相對的,用小房子和宮殿來比喻
資本本身就是一種權力 一種人玩人的遊戲和社會生產關係
僱傭勞動與資本 (1849年著,1891年發表的版本)
資本越增長,僱傭勞動量就越增長,僱傭工人人數就越增加,一句話,受資本支配的人數就越增多。②我們且假定有這樣一種最有利的情形:隨著生產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勞動價格即工資也提高了。
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
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
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
工資一般不僅是由我能夠用它交換到的商品數量來決定的。
工資包含著各種關係。
首先,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工資是不是單由這個貨幣價格來決定的呢?
在16世紀,由於在美洲發現了更豐富和更易於開採的礦藏②,歐洲流通的黃金和白銀的數量增加了。因此,黃金和白銀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比較起來就降低了。但是,工人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到的銀幣數仍和從前一樣。他們的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如舊,然而他們的工資畢竟是降低了,因為他們拿同樣數量的銀幣所交換到的別種商品比以前少了。這是促進16世紀資本增長和資產階級興盛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舉一個別的例子。 1847年冬,由於歉收,最必需的生活資料(面包、肉類、黃油、乾酪等等)大大漲價了。假定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的貨幣量仍和以前一樣。難道他們的工資沒有降低嗎?當然是降低了。他們拿同樣多的貨幣所能換到的面包、肉類等等東西比從前少了。他們的工資降低並不是因為白銀的價值減低了,而是因為生活資料的價值增高了。
我們最後再假定,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未變,可是一切農產品和工業品由於使用新機器、年成好等等原因而降低了價格。這時,工人拿同樣多的貨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各種商品。所以,他們的工資正因為工資的貨幣價值仍然未變而提高了。
總之,勞動的貨幣價格即名義工資,是和實際工資即用工資實際交換所得的商品量並不一致的。因此,我們談到工資的增加或降低時,不應當僅僅注意到勞動的貨幣價格,僅僅注意到名義工資。
但是,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還是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關係完全表示出來。
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係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
實際工資所表示的是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的勞動價格,反之,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同積累起來的勞動的價格相比的直接勞動價格,是僱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值,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價值。①
① 在1891年的版本中,恩格斯把自「反之,相對工資」以下的一段話改為:「而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與積累起來的勞動,即資本從勞動新創造出來的價值中所取得的份額相比而言的直接勞動在這一價值中所佔的份額。
上面,在第14頁上,我們說過:「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佔有的一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一定量的生產性勞動力③的那一部分。」但是,資本家必須從出賣由工人創造的產品的價格中再補償這筆工資。資本家必須這樣做:他在補償這筆工資時,照例要剩下一筆超出他所支出的生產費用的餘額即利潤。工人所生產的商品的銷售價格,對資本家來說可分為三部分:第一,補償他所預付的原料價格和他所預付的工具、機器及其他勞動資料的損耗;第二,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工資;第三,這些費用以外的餘額,即資本家的利潤。第一部分只是補償原已存在的價值;很清楚,補償工資的那一部分和構成資本家利潤的餘額完全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並追加到原料上去的新價值中得來的。而在這個意義上說,為了把工資和利潤加以比較,我們可以把兩者都看成是工人的產品中的份額。」①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儘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假定說,一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一,比方由3馬克降低到2馬克。這時,雖然工人拿這2馬克可以買到比從前拿3馬克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他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相比卻降低了。資本家(比如,一個工廠主)的利潤增加了1馬克,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必須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比提高了②。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資本家用同樣多的資本支配著更大的勞動量。資本家階級支配工人階級的權力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一級。
究竟什麼是決定工資和利潤在其相互關係上的降低和增加的一般規律呢?
工資和利潤是互成反比的。資本的份額①即利潤越增加,則勞動的份額②即日工資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潤增加多少,工資就降低多少;而利潤降低多少,則工資就增加多少。
也許有人會駁斥說:資本家贏利可能是由於他拿自己的產品同其他資本家進行了有利的交換,可能是由於開闢了新的市場或者原有市場上的需要驟然增加等等,從而對他的商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一個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可能是由於損害了其他資本家的利益,而與工資即勞動力③的交換價值的漲落無關;或者,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也可能是由於改進了勞動工具,採用了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等等。
首先必須承認,所得出的結果依然是一樣的,只不過這是經過相反的途徑得出的。固然,利潤的增加不是由於工資的降低,但是工資的降低卻是由於利潤的增加。資本家用同一數量的他人的勞動④,購得了更多的交換價值,而對這個勞動卻沒有多付一文。這就是說,勞動所得的報酬同它使資本家得到的純收入相比卻減少了。
此外,我們還應提醒,無論商品價格如何波動,每一種商品的平均價格,即它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總是由它的生產費用決定的。因此,資本家相互間的盈虧得失必定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範圍內互相抵銷。改進機器,在生產中採取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使得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和資本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但決不是創造出更多的交換價值。如果我用紡紗機能夠在一小時內生產出比未發明這種機器以前的產量多一倍的紗,比方從前為50磅,現在為100磅,那麼我在一定時間內①用這100磅紗所交換到的商品不會比以前用50磅交換到的多些,因為紗的生產費用減少了一半,或者說,因為現在我用同樣多的生產費用能夠生產出比以前多一倍的產品。
最後,不管資本家階級即資產階級(一個國家的也好,整個世界市場的也好)相互之間分配生產所得的純收入的比例如何,這個純收入的總額歸根到底只是直接勞動使積累起來的勞動②在總體上增加的那個數額。所以,這個總額是按勞動使資本增加的比例,即按利潤與工資相對而言增加的比例增長的。
可見,即使我們停留在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係範圍內,也可以知道資本的利益和僱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
資本的迅速增加就等於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利潤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勞動的價格③,相對工資同樣迅速下降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實際工資同名義工資即勞動的貨幣價值同時增加,只要實際工資不是和利潤以同一比例增加,相對工資還是可能下降。比如說,在經濟興旺的時期,工資提高5%,而利潤卻提高30%,那麼比較工資即相對工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所以,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隨著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橫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隨著增大。
所謂資本迅速增加對工人有好處的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把他人的財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殘羹剩飯就越多,能夠獲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資本的奴隸人數就增加得越多。
這樣我們就看出:
即使最有利於工人階級的情勢,即資本的盡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產者的利益即資本家的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利潤和工資仍然是互成反比的。
假如資本增加得迅速,工資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資本的利潤增加得更迅速無比。工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然而這是以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為代價換來的。橫在他們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鴻溝擴大了。
最後:
所謂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是對僱傭勞動最有利的條件這種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階級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與它敵對的權力,即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支配它的他人財富,它就被允許在越加有利的條件下重新為增加資產階級財富、重新為增大資本的權力而工作,滿足於為自己鑄造金鎖鏈,讓資產階級用來牽著它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