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無題

abc003 wrote:
以下文章是托派 馬...(恕刪)




不同意陳平的觀點!美國的擴張侵略背後是有一套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存在,也就是帝國主義,才會有中美貿易戰,只要這套壟斷資本主義存在中美就不可能和平共處,因為帝國主義就是要靠外部的剩餘價值剝削其他國家來提高自己內部的人民利益。(你看看美國反中南美移民和邊境牆、反外國企業購併高科技、美國在華企業利潤等)才會有美國國內的高工資存在,如果美國不擴張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階級矛盾爆發,美國人民就會起義把資產階級政府推翻,建立共產主義美國,這是美國帝國主義者不想看到的,因為他們想要永遠剝削這個世界


資本主義的趨勢就是資本的積聚、集中和積累,資本主義利潤率長期下降的規律是成立的,因為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總而言之中國崛起會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降低美國企業利潤和剩餘價值,因為被剝削的對象和剩餘價值都減少了,才會有一匹有先見之明的美國資產階級菁英提早預防美國爆發內戰(貧富差距擴大和惡化可能產生美國共產黨),才會去打中美貿易戰,美國(小資產階級)中產階級佔總人口比例是不斷在減少的,但是即使如此美國目前的工資水平和開發中國家相比是列寧所說的(勞工貴族)而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很可能變成美國法西斯主義,這是反動的,世界革命之所以延遲爆發就是因為帝國主義的壟斷資本主義反動趨勢,否則自由市場經濟之下 人口移民和資本跨國界自由流動,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會達到各國均衡發展,資本主義早在19世紀末就該滅亡了,而列寧看到了這種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是導致各國發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資本主義是一種「相對生產過剩」的生產體系 「相對生產過剩」和總勞動強度、勞動時間不變下「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 相對生產過剩來源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生邏輯矛盾」 因為他用剩餘價值進行生產 這正是資本主義發生「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 而相對剩餘價值,是不增加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之下提高的產出 透過改良機器提高勞動生產率 但是我前面也說過很多次了 假如你說美國工資比較高 ,二戰後不斷再提高,但卻沒有看到美國的帝國主義是在用金融資本「剝削全球的勞動」 而且你也沒看到美國的二戰後工資在提高,是因為戰後嬰兒潮,全球人口成長到75億 可以「剝削的對象數量變多」因此而成長,而美國的工人是帝國主義 和「壟斷資本主義」之下的 「貴族工人」, 並非是「國際無產階級工人」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這樣 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 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形成世界單一市場和自由貿易打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各國的基本工資差距會越縮越小,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 同時自動化技術和AI人工智慧+IT產業等應用增加了高中低階所有工作崗位的可替代性, 導致在不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和勞動強度下資本家增加了「相對剩餘價值率」,但是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和大蕭條更頻發的發生(發生頻率和密度會越來越高) 而目前已開發國家這種「壟斷型態資本主義」會維持不下去 帝國主義會在全球化發展下解體,這種崩潰主要會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內部 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所得成長將會降低他們內部的社會矛盾,而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會增加他們內部的矛盾 最終達到全球均衡工資,而各國無產階級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大聯合 2.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是「帝國主義維持壟斷權力」,比如貿易戰如果是美國獲勝 產業沒辦法升級,開發中國家所得無法繼續提升,那麼就是壟斷權力的時間會延長延遲 同時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可以透過不平等交換和貿易,靠剝削其他國家,依靠從他國輸入的剩餘價值流量 然後分配剩餘價值給他們內部的「貴族工人」或稱勞工貴族 因為商品中的價值取決於「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力」 因此他們可以靠出售「高附加價值產品」用「較少的勞動」交換開發國家更多的勞動產品 但是兩者生產的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相等的,只不過勞動價值不相等 例如用2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 或是出口半導體 生物科技 軟體 專利權等等壟斷資本主義型態,去換回開發中國家更多的廉價商品和勞動價值 更甚一點直接印刷綠紙片(美元)來換

1. 工資降低的確是資本主義的規律,在自由放任無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工資的價格要受到機器的價格競爭,還要受到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成本價格降低而降低 而機器體系本質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是工人創造出來的「異化勞動」 工資會不斷降低才正常,但是我開頭也說了「自由放任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 各國已開發國家都是實行所謂「帝國主義」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這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利用意識形態把人民分割在所得不同的國家 然後限制人口自由移民,再利用政府干預和保護主義等手段, 給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貴族工人」高工資 維持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 以阻止資本和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阻止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達到均衡, 阻止工人遷移到高所得經濟體內工作的一種制度 例如歐洲就會反對敘利亞移民,美國會反對墨西哥移民 而且對相關產業競爭的國家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 或是技術封鎖,反企業併購等手段實行「壟斷」 而阻止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 但是這種模式還是要同外部輸入剩餘價值才有辦法運作 因此一樣是對全球市場有所依賴 2.馬克思的資本論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和工資成長的不匹配,因此產品要賣出去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 相對生產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並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 但是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絕對生產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餘社會需要, 就算人們在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可能就會產生「經濟週期」和蕭條 之所以是「相對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就是實現剩餘價值本身和工資的內在邏輯矛盾 因為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 等於 「利潤+工資 」 而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只有「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人永遠都不可能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工資+利潤的交換價值 因此資本主義是不穩定的體系,時常發生週期性的崩潰和蕭條 , 這種蕭條不可能透過擴大消費解決,更不可能透過「凱因斯主義」所謂的消費和擴張財政赤字解決 因為這和資本用剩餘價值積累成長擴大生產力的邏輯相矛盾 我之前在這兩篇也講過一次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為什麼巴菲特長期贏散戶?●他懂合成繆誤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1.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2.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3.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我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解釋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原因

economic wrote:
基本邏輯錯,拿一堆公式也沒用
最基本的供需邏輯錯誤,後面你怎扯也不會有多大認同
薪資往下走,那需求就往下,更多、更有效率的生產是要賣給誰
看看美國過去幾十年來引領經濟走向的邏輯就知道你說的不符合現實


資本主義是一種「相對生產過剩」的生產體系

「相對生產過剩」和總勞動強度、勞動時間不變下「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

相對生產過剩來源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生邏輯矛盾」 因為他用剩餘價值進行生產

這正是資本主義發生「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

而相對剩餘價值,是不增加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之下提高的產出

透過改良機器提高勞動生產率

但是我前面也說過很多次了

假如你說美國工資比較高 ,二戰後不斷再提高,但卻沒有看到美國的帝國主義是在用金融資本「剝削全球的勞動」

而且你也沒看到美國的二戰後工資在提高,是因為戰後嬰兒潮,全球人口成長到75億

可以「剝削的對象數量變多」因此而成長,而美國的工人是帝國主義 和「壟斷資本主義」之下的 「貴族工人」,

並非是「國際無產階級工人」


我這篇的之前幾頁也說過
mikefoxer wrote:
我覺得樓主文章很棒,有沒有可能推導出來資本主義玩到什麼階段玩不下去呢?亦或是機器人跟AI的發展讓資本主義可以繼續發揚壯大?


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這樣

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

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形成世界單一市場和自由貿易打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各國的基本工資差距會越縮越小,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

同時自動化技術和AI人工智慧+IT產業等應用增加了高中低階所有工作崗位的可替代性,

導致在不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和勞動強度下資本家增加了「相對剩餘價值率」,但是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和大蕭條更頻發的發生(發生頻率和密度會越來越高)

而目前已開發國家這種「壟斷型態資本主義」會維持不下去

帝國主義會在全球化發展下解體,這種崩潰主要會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內部

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所得成長將會降低他們內部的社會矛盾,而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會增加他們內部的矛盾

最終達到全球均衡工資,而各國無產階級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大聯合

2.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是「帝國主義維持壟斷權力」,比如貿易戰如果是美國獲勝

產業沒辦法升級,開發中國家所得無法繼續提升,那麼就是壟斷權力的時間會延長延遲


同時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可以透過不平等交換和貿易,靠剝削其他國家,依靠從他國輸入的剩餘價值流量

然後分配剩餘價值給他們內部的「貴族工人」或稱勞工貴族

因為商品中的價值取決於「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力」

因此他們可以靠出售「高附加價值產品」用「較少的勞動」交換開發國家更多的勞動產品

但是兩者生產的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相等的,只不過勞動價值不相等

例如用2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

或是出口半導體 生物科技 軟體 專利權等等壟斷資本主義型態,去換回開發中國家更多的廉價商品和勞動價值

更甚一點直接印刷綠紙片(美元)來換



cuteyu wrote:
工資低是經濟規律是百分之百錯誤的看法. 因為這種看法完全由生產角度來看經濟運作.
但經濟要穩定運作除了生產還需要消費, 沒有相對應的消費, 生產出來的不是商品而是垃圾.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 每當農產品盛產價格很低採收不符合利潤時, 農民往往不採收任由農作物腐壞.
工資低固然讓生產的利潤上升進而鼓勵生產, 但是工資低也讓需求不振, 商品無人購買成為垃圾.
我個人認為整個經濟運作說到底只有兩個議題, 一個是如何把餅做大, 另一個則是如何分配餅.
有些經濟體系很講究分配餅, 要人人都吃得爽, 但基於人性最終是餅變小了人人吃不飽.
有些經濟體系很講究把餅做大, 分配卻做得很爛, 最後餅大了但沒人吃, 整個壞掉丟掉.
最終只有能取得良好平衡的經濟體系能長存.


1.
工資降低的確是資本主義的規律,在自由放任無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工資的價格要受到機器的價格競爭,還要受到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成本價格降低而降低

而機器體系本質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是工人創造出來的「異化勞動」

工資會不斷降低才正常,但是我開頭也說了「自由放任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

各國已開發國家都是實行所謂「帝國主義」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這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利用意識形態把人民分割在所得不同的國家

然後限制人口自由移民,再利用政府干預和保護主義等手段, 給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貴族工人」高工資

維持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

以阻止資本和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阻止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達到均衡,

阻止工人遷移到高所得經濟體內工作的一種制度

例如歐洲就會反對敘利亞移民,美國會反對墨西哥移民

而且對相關產業競爭的國家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 或是技術封鎖,反企業併購等手段實行「壟斷」

而阻止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

但是這種模式還是要同外部輸入剩餘價值才有辦法運作

因此一樣是對全球市場有所依賴


2.馬克思的資本論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和工資成長的不匹配,因此產品要賣出去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

相對生產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並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

但是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絕對生產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餘社會需要,

就算人們在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可能就會產生「經濟週期」和蕭條

之所以是「相對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就是實現剩餘價值本身和工資的內在邏輯矛盾

因為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 等於 「利潤+工資 」 而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只有「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人永遠都不可能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工資+利潤的交換價值


因此資本主義是不穩定的體系,時常發生週期性的崩潰和蕭條 ,

這種蕭條不可能透過擴大消費解決,更不可能透過「凱因斯主義」所謂的消費和擴張財政赤字解決

因為這和資本用剩餘價值積累成長擴大生產力的邏輯相矛盾



3.我之前已經說過工資是一種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但是一定小於工人新創造的價值(工資+利潤)

這是資本主義體系永遠的矛盾和經濟危機的基礎


台灣向後退 wrote:
一開始破題就錯了,工資不是用來購買人的勞動力而是購買你的產出。人本身是彈性製造工廠,可不是一隻簡單的機器手臂,所以會有很特別的產出。樓主一開始破題就錯的一蹋糊塗了,剩下引申的自然都是廢文。
今日如果人的產出是單純的勞動力,那動力機器大量產出更便宜,這時人自然就被機器替代。
紡織業去看過嗎?你去看看紡一塊布要多少人,這還不是現在才這樣而是工業革命後百年前就這樣了。
也是因為在這種時空環境下,你的神明馬克思才發表那荒謬絕倫的"資本論"。
結論:吃共產黨屎長大的,腦袋都是裝屎。


邏輯分析

工資購買的價格是勞動力的再生產成本(生活資料價格),就是工資本身

勞動力的新增價值(產出)卻是 工資+利潤

工資+利潤 >大於工資購買價格本身

如果沒有任何詐欺的話,一個更小的購買價值,如何產生一個更大的價值?


資本家用一個比工人新增創造的價值的更小的價值(工資)來購買他

這部分的價值增值就是利潤來源,利潤就是資本家無償佔有勞工的剩餘價值

那你可以反駁說資本自己可以創造價值阿?

很抱歉馬克思也分析批判過這種狀況

資本的本體」不是指名義的貨幣或是數字,否則政府只要印鈔無中生有財富,而是具有實體的機器 設備 廠房 等等實體有用的東西

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

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

固定資本消耗誰來補償?

簡而言之機器壞了要修理他的消耗誰來補償 、誰來創造出機器本身? 答案是工人的勞動

只有勞動能創造一切的價值,而勞動力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答案很明顯了,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一切的資本,這是邏輯分析得出的結論






我之前在這兩篇也講過一次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為什麼巴菲特長期贏散戶?●他懂合成繆誤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1.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2.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3.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lucky750316 wrote:
文章寫得很長,引用很多公式,聽起來似乎很合邏輯,但都是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得出的結果也會是錯誤的。
今年2018年,全球人口數是接近75億人。根據聯合國估算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數大約會在98億。而這98億人會有75億人的年齡是在15~75歲之間。
第二,現在全球人口有電可以用的佔了80%以上,或許電力並不穩定,但確實是有電的,沒電可用的不到20%,也就是少於15億人,並非如你所說的數十億人無水無電。
第三,年收入4000美金似乎很慘,但是在世界銀行的分類上4000美金以上是屬於中上收入。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把平均日花費2美元定為貧窮線,現在生活在平窮線以下的大約10億人而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接近20億人。
從物質層面來看大部分的現代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享用的便利越來越多,即使你所推崇的馬克思在當時他可是沒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但是年收有4000美金的家庭通常是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


全球人均GDP雖然是1萬零844美元 但是中位數收入只有4000美元 ,而美國人均高達5萬9

就別說達到全球平均值1萬美元所得了,
一半的人口也就是35~37億沒辦法達到中位數收入



我前面指出過二戰後70年人口紅利減少 近似人口總數是一個常數 或者以極其緩慢的1.1%人口成長率

就算成成長也會因為人口勞化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結束 而拖慢了資本的經濟成長率

而人口不成長,能夠被人剝削的總人口就太少

無法持續推動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


「僱傭勞動與資本」裡就說過貧窮是相對的,用小房子和宮殿來比喻

資本本身就是一種權力 一種人玩人的遊戲和社會生產關係


僱傭勞動與資本 (1849年著,1891年發表的版本)

  資本越增長,僱傭勞動量就越增長,僱傭工人人數就越增加,一句話,受資本支配的人數就越增多。②我們且假定有這樣一種最有利的情形:隨著生產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勞動價格即工資也提高了。

  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


  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


  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


  工資一般不僅是由我能夠用它交換到的商品數量來決定的。

  工資包含著各種關係。


  首先,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工資是不是單由這個貨幣價格來決定的呢?

  在16世紀,由於在美洲發現了更豐富和更易於開採的礦藏②,歐洲流通的黃金和白銀的數量增加了。因此,黃金和白銀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比較起來就降低了。但是,工人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到的銀幣數仍和從前一樣。他們的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如舊,然而他們的工資畢竟是降低了,因為他們拿同樣數量的銀幣所交換到的別種商品比以前少了。這是促進16世紀資本增長和資產階級興盛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舉一個別的例子。 1847年冬,由於歉收,最必需的生活資料(面包、肉類、黃油、乾酪等等)大大漲價了。假定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的貨幣量仍和以前一樣。難道他們的工資沒有降低嗎?當然是降低了。他們拿同樣多的貨幣所能換到的面包、肉類等等東西比從前少了。他們的工資降低並不是因為白銀的價值減低了,而是因為生活資料的價值增高了。

  我們最後再假定,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未變,可是一切農產品和工業品由於使用新機器、年成好等等原因而降低了價格。這時,工人拿同樣多的貨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各種商品。所以,他們的工資正因為工資的貨幣價值仍然未變而提高了。

  總之,勞動的貨幣價格即名義工資,是和實際工資即用工資實際交換所得的商品量並不一致的。因此,我們談到工資的增加或降低時,不應當僅僅注意到勞動的貨幣價格,僅僅注意到名義工資。

  但是,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還是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關係完全表示出來。

  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係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

  實際工資所表示的是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的勞動價格,反之,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同積累起來的勞動的價格相比的直接勞動價格,是僱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值,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價值。①

① 在1891年的版本中,恩格斯把自「反之,相對工資」以下的一段話改為:「而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與積累起來的勞動,即資本從勞動新創造出來的價值中所取得的份額相比而言的直接勞動在這一價值中所佔的份額。
  上面,在第14頁上,我們說過:「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佔有的一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一定量的生產性勞動力③的那一部分。」但是,資本家必須從出賣由工人創造的產品的價格中再補償這筆工資。資本家必須這樣做:他在補償這筆工資時,照例要剩下一筆超出他所支出的生產費用的餘額即利潤。工人所生產的商品的銷售價格,對資本家來說可分為三部分:第一,補償他所預付的原料價格和他所預付的工具、機器及其他勞動資料的損耗;第二,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工資;第三,這些費用以外的餘額,即資本家的利潤。第一部分只是補償原已存在的價值;很清楚,補償工資的那一部分和構成資本家利潤的餘額完全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並追加到原料上去的新價值中得來的。而在這個意義上說,為了把工資和利潤加以比較,我們可以把兩者都看成是工人的產品中的份額。」①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儘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假定說,一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一,比方由3馬克降低到2馬克。這時,雖然工人拿這2馬克可以買到比從前拿3馬克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他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相比卻降低了。資本家(比如,一個工廠主)的利潤增加了1馬克,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必須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比提高了②。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資本家用同樣多的資本支配著更大的勞動量。資本家階級支配工人階級的權力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一級。

  究竟什麼是決定工資和利潤在其相互關係上的降低和增加的一般規律呢?

  工資和利潤是互成反比的。資本的份額①即利潤越增加,則勞動的份額②即日工資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潤增加多少,工資就降低多少;而利潤降低多少,則工資就增加多少。

  也許有人會駁斥說:資本家贏利可能是由於他拿自己的產品同其他資本家進行了有利的交換,可能是由於開闢了新的市場或者原有市場上的需要驟然增加等等,從而對他的商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一個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可能是由於損害了其他資本家的利益,而與工資即勞動力③的交換價值的漲落無關;或者,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也可能是由於改進了勞動工具,採用了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等等。

  首先必須承認,所得出的結果依然是一樣的,只不過這是經過相反的途徑得出的。固然,利潤的增加不是由於工資的降低,但是工資的降低卻是由於利潤的增加。資本家用同一數量的他人的勞動④,購得了更多的交換價值,而對這個勞動卻沒有多付一文。這就是說,勞動所得的報酬同它使資本家得到的純收入相比卻減少了。

  此外,我們還應提醒,無論商品價格如何波動,每一種商品的平均價格,即它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總是由它的生產費用決定的。因此,資本家相互間的盈虧得失必定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範圍內互相抵銷。改進機器,在生產中採取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使得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和資本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但決不是創造出更多的交換價值。如果我用紡紗機能夠在一小時內生產出比未發明這種機器以前的產量多一倍的紗,比方從前為50磅,現在為100磅,那麼我在一定時間內①用這100磅紗所交換到的商品不會比以前用50磅交換到的多些,因為紗的生產費用減少了一半,或者說,因為現在我用同樣多的生產費用能夠生產出比以前多一倍的產品。

  最後,不管資本家階級即資產階級(一個國家的也好,整個世界市場的也好)相互之間分配生產所得的純收入的比例如何,這個純收入的總額歸根到底只是直接勞動使積累起來的勞動②在總體上增加的那個數額。所以,這個總額是按勞動使資本增加的比例,即按利潤與工資相對而言增加的比例增長的。

  可見,即使我們停留在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係範圍內,也可以知道資本的利益和僱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

  資本的迅速增加就等於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利潤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勞動的價格③,相對工資同樣迅速下降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實際工資同名義工資即勞動的貨幣價值同時增加,只要實際工資不是和利潤以同一比例增加,相對工資還是可能下降。比如說,在經濟興旺的時期,工資提高5%,而利潤卻提高30%,那麼比較工資即相對工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所以,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隨著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橫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隨著增大。

  所謂資本迅速增加對工人有好處的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把他人的財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殘羹剩飯就越多,能夠獲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資本的奴隸人數就增加得越多。

  這樣我們就看出:

   即使最有利於工人階級的情勢,即資本的盡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產者的利益即資本家的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利潤和工資仍然是互成反比的。

  假如資本增加得迅速,工資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資本的利潤增加得更迅速無比。工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然而這是以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為代價換來的。橫在他們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鴻溝擴大了。

  最後:

  所謂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是對僱傭勞動最有利的條件這種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階級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與它敵對的權力,即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支配它的他人財富,它就被允許在越加有利的條件下重新為增加資產階級財富、重新為增大資本的權力而工作,滿足於為自己鑄造金鎖鏈,讓資產階級用來牽著它走。







abc003 wrote:
朱鎔基就是資產階級...(恕刪)


我才不在乎朱鎔基是什麼樣的立場.

他很清楚當年入會承諾了什麼. 他也很清楚中國哪些承諾沒做到. 中國人講話沒信用, 導致美國啟動貿易戰. 中國被打是活該, 自找的.
abc003 wrote:
習近平的作法是合乎馬克思主義的 他能讓許多窮國人口脫貧

首先他推動自由貿易和全球化...(恕刪)


轉貼那麼多有人會看嗎??

光是這點就跟全球民眾的觀點相違背了..
自由貿易?..光是各國跟支那中國的貿易就不相對等了.不管是盜取科技.智慧財產權.在中國設廠企業強迫技術轉移.
全球化...搞一帶一路.人家是經濟侵略.他根本就搞經濟殖民.

美國搞的是隔一陣子收割.至少留個根頭.有喘息的機會
中國是跟蝗蟲一樣.吃人不吐骨頭.連殘渣都不剩..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不長眼 wrote:
轉貼那麼多有人會看...(恕刪)
痾~看了一點。

發現是邏輯不通的廢文。

abc003 wrote:
不同意陳平的觀點!...(恕刪)


從秦始皇焚書坑儒到文化大革命
現在則是中國新疆百萬名維吾爾族人關起來再教育
少林寺要升旗 習近平萬歲萬萬歲
什麼狗屁異想天開不可思議的事都有
看清楚 這就是現在的中國~
陳平:貿易戰的最終結果是美國分裂


美國的擴張侵略背後是有一套壟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存在,也就是帝國主義的全球生產關係,才會有中美貿易戰,只要這套壟斷資本主義存在中美就不可能和平共處,因為帝國主義就是要靠外部的剩餘價值剝削其他國家來提高自己內部的人民利益。(你看看美國反中南美移民和邊境牆、反外國企業購併高科技、美國在華企業利潤等)才會有美國國內的高工資存在,如果美國不擴張必然會導致貧富差距擴大階級矛盾爆發,美國人民就會起義把資產階級政府推翻,建立共產主義美國,這是美國帝國主義者不想看到的,因為他們想要永遠剝削這個世界,因此美國波拿巴主義者先發制人發動貿易戰

abc003 wrote:陳平:貿易戰的最終結果是美國分裂...(恕刪)

拿中國七塊論反嘴美國?
~No Pain; No Gain~ ~No Cross; No Crown~ ~No Change; No Chance~
我是家境貧窮的台灣最窮的5%社會底層無產階級,我自認是國際無產階級,也沒房地產 ,科技大學畢業沒人脈找不到好工作 、受夠了台灣裙帶資本主義的壓榨,從小我媽曾經因為付不出房租被房東趕大街上的,跟馬克思的遭遇很類似,我是認真研究過馬克斯的資本論三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 我看了馬克思關於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論、異化論、階級鬥爭理論有關的論述 ,馬克思的社會主義不是空想社會主義而是科學社會主義。我感覺台灣需要一個共產黨和無產階級先鋒隊,很可惜在台灣找不到半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政黨,不是毛主義或史達林主義偽裝的 ,就是台獨假左派,藍綠兩黨都是資產階級的政黨,不可能真正佔在無產階級這裡著想的

abc003 wrote:
我是家境貧窮的台灣...(恕刪)


共產黨是這樣洗腦沒錯.... 你知道嗎, 很多事情不是你講的那麼單純... 寫故事書很容易.

每個年輕人都是從零開始. 大家也都沒有從家裡拿錢就出去混了. 可是為什麼人家沒被房東趕出去? 因為人家有朋友, 有親戚, 有學長, 有計畫, 有當回事, 有認真過每一天, 有照顧自己的健康... 妥善的處裡身邊每件事. 慢慢一點一滴存起來.

房租通常都只有一點點. 真正會造成沒房租可交, 通常都有其他的原因造成經濟崩潰....

可是, 不可以因為曾經困難過就學壞走偏. 學法輪功都比學共產黨好. 勸你把共產黨的東西丟掉吧. 那會害你未來的人生都走在社會的對立面. 是禍不是福.

vspebrian wrote:
共產黨是這樣洗腦沒錯.... 你知道嗎, 很多事情不是你講的那麼單純... 寫故事書很容易.
每個年輕人都是從零開始. 大家也都沒有從家裡拿錢就出去混了. 可是為什麼人家沒被房東趕出去? 因為人家有朋友, 有親戚, 有學長, 有計畫, 有當回事, 有認真過每一天, 有照顧自己的健康... 妥善的處裡身邊每件事. 慢慢一點一滴存起來.
房租通常都只有一點點. 真正會造成沒房租可交, 通常都有其他的原因造成經濟崩潰....
可是, 不可以因為曾經困難過就學壞走偏. 學法輪功都比學共產黨好. 勸你把共產黨的東西丟掉吧. 那會害你未來的人生都走在社會的對立面. 是禍不是福.


這點顯示你的無知,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先天性的被剝削和機會不平等,

發展到末期只是反動的制度充滿裙帶資本主義只能靠人脈 靠繼承家產 而不是自己的努力達成成就

而且缺階級流動性,資本主義是注定要崩潰的死胡同



資本主義是一種「相對生產過剩」的生產體系

「相對生產過剩」和總勞動強度、勞動時間不變下「相對剩餘價值率提高」

相對生產過剩來源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生邏輯矛盾」 因為他用剩餘價值進行生產

這正是資本主義發生「週期性經濟危機的根源」

而相對剩餘價值,是不增加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之下提高的產出

透過改良機器提高勞動生產率

但是我前面也說過很多次了

假如你說美國工資比較高 ,二戰後不斷再提高,但卻沒有看到美國的帝國主義是在用金融資本「剝削全球的勞動」

而且你也沒看到美國的二戰後工資在提高,是因為戰後嬰兒潮,全球人口成長到75億

可以「剝削的對象數量變多」因此而成長,而美國的工人是帝國主義 和「壟斷資本主義」之下的 「貴族工人」,

並非是「國際無產階級工人」


我這篇的之前幾頁也說過
mikefoxer wrote:
我覺得樓主文章很棒,有沒有可能推導出來資本主義玩到什麼階段玩不下去呢?亦或是機器人跟AI的發展讓資本主義可以繼續發揚壯大?


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這樣

1.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

資本、勞動力和商品的自由流動,形成世界單一市場和自由貿易打破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壁壘

各國的基本工資差距會越縮越小,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

同時自動化技術和AI人工智慧+IT產業等應用增加了高中低階所有工作崗位的可替代性,

導致在不增加絕對剩餘價值和勞動強度下資本家增加了「相對剩餘價值率」,但是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

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和大蕭條更頻發的發生(發生頻率和密度會越來越高)

而目前已開發國家這種「壟斷型態資本主義」會維持不下去

帝國主義會在全球化發展下解體,這種崩潰主要會發生在已開發國家內部

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所得成長將會降低他們內部的社會矛盾,而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會增加他們內部的矛盾

最終達到全球均衡工資,而各國無產階級可能在這種條件下實現大聯合

2.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是「帝國主義維持壟斷權力」,比如貿易戰如果是美國獲勝

產業沒辦法升級,開發中國家所得無法繼續提升,那麼就是壟斷權力的時間會延長延遲


同時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可以透過不平等交換和貿易,靠剝削其他國家,依靠從他國輸入的剩餘價值流量

然後分配剩餘價值給他們內部的「貴族工人」或稱勞工貴族

因為商品中的價值取決於「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力」

因此他們可以靠出售「高附加價值產品」用「較少的勞動」交換開發國家更多的勞動產品

但是兩者生產的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相等的,只不過勞動價值不相等

例如用2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

或是出口半導體 生物科技 軟體 專利權等等壟斷資本主義型態,去換回開發中國家更多的廉價商品和勞動價值

更甚一點直接印刷綠紙片(美元)來換



cuteyu wrote:
工資低是經濟規律是百分之百錯誤的看法. 因為這種看法完全由生產角度來看經濟運作.
但經濟要穩定運作除了生產還需要消費, 沒有相對應的消費, 生產出來的不是商品而是垃圾.
舉個很常見的例子, 每當農產品盛產價格很低採收不符合利潤時, 農民往往不採收任由農作物腐壞.
工資低固然讓生產的利潤上升進而鼓勵生產, 但是工資低也讓需求不振, 商品無人購買成為垃圾.
我個人認為整個經濟運作說到底只有兩個議題, 一個是如何把餅做大, 另一個則是如何分配餅.
有些經濟體系很講究分配餅, 要人人都吃得爽, 但基於人性最終是餅變小了人人吃不飽.
有些經濟體系很講究把餅做大, 分配卻做得很爛, 最後餅大了但沒人吃, 整個壞掉丟掉.
最終只有能取得良好平衡的經濟體系能長存.


1.
工資降低的確是資本主義的規律,在自由放任無政府干預的情況下

工資的價格要受到機器的價格競爭,還要受到再生產生活消費品的成本價格降低而降低

而機器體系本質本身是一種死勞動,是工人創造出來的「異化勞動」

工資會不斷降低才正常,但是我開頭也說了「自由放任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資本主義」並不存在

各國已開發國家都是實行所謂「帝國主義」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模式

這是「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利用意識形態把人民分割在所得不同的國家

然後限制人口自由移民,再利用政府干預和保護主義等手段, 給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的「貴族工人」高工資

維持內部龐大的中產階級

以阻止資本和勞動力跨國自由流動,阻止在世界市場範圍內達到均衡,

阻止工人遷移到高所得經濟體內工作的一種制度

例如歐洲就會反對敘利亞移民,美國會反對墨西哥移民

而且對相關產業競爭的國家利用國家安全等理由 或是技術封鎖,反企業併購等手段實行「壟斷」

而阻止資本、勞動力自由流動

但是這種模式還是要同外部輸入剩餘價值才有辦法運作

因此一樣是對全球市場有所依賴


2.馬克思的資本論指的就是這樣一種矛盾

資本主義的「相對生產過剩」和工資成長的不匹配,因此產品要賣出去才可能實現剩餘價值轉化成利潤

相對生產過剩是對購買力而言,並不是真正的過剩,生產的產品可能還不能滿足這個社會的需求,

但是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了,這時候會導致資本家虧損。而絕對生產過剩是指生產的產品多餘社會需要,

就算人們在有錢也不會買了,是真正的生產過剩

產品賣不出去滯銷就可能就會產生「經濟週期」和蕭條

之所以是「相對生產過剩」不是「絕對的生產過剩」就是實現剩餘價值本身和工資的內在邏輯矛盾

因為工人勞動創造的新價值 等於 「利潤+工資 」 而工人的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只有「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資+利潤」永遠都大於「工資」


工人永遠都不可能用一個更小的交換價值去購買工資+利潤的交換價值


因此資本主義是不穩定的體系,時常發生週期性的崩潰和蕭條 ,

這種蕭條不可能透過擴大消費解決,更不可能透過「凱因斯主義」所謂的消費和擴張財政赤字解決

因為這和資本用剩餘價值積累成長擴大生產力的邏輯相矛盾



3.我之前已經說過工資是一種勞動力商品的交換價值,但是一定小於工人新創造的價值(工資+利潤)

這是資本主義體系永遠的矛盾和經濟危機的基礎


台灣向後退 wrote:
一開始破題就錯了,工資不是用來購買人的勞動力而是購買你的產出。人本身是彈性製造工廠,可不是一隻簡單的機器手臂,所以會有很特別的產出。樓主一開始破題就錯的一蹋糊塗了,剩下引申的自然都是廢文。
今日如果人的產出是單純的勞動力,那動力機器大量產出更便宜,這時人自然就被機器替代。
紡織業去看過嗎?你去看看紡一塊布要多少人,這還不是現在才這樣而是工業革命後百年前就這樣了。
也是因為在這種時空環境下,你的神明馬克思才發表那荒謬絕倫的"資本論"。
結論:吃共產黨屎長大的,腦袋都是裝屎。


邏輯分析

工資購買的價格是勞動力的再生產成本(生活資料價格),就是工資本身

勞動力的新增價值(產出)卻是 工資+利潤

工資+利潤 >大於工資購買價格本身

如果沒有任何詐欺的話,一個更小的購買價值,如何產生一個更大的價值?


資本家用一個比工人新增創造的價值的更小的價值(工資)來購買他

這部分的價值增值就是利潤來源,利潤就是資本家無償佔有勞工的剩餘價值

那你可以反駁說資本自己可以創造價值阿?

很抱歉馬克思也分析批判過這種狀況

資本的本體」不是指名義的貨幣或是數字,否則政府只要印鈔無中生有財富,而是具有實體的機器 設備 廠房 等等實體有用的東西

資本本體(capital proper),它由生產工具組成,包括最原始的斧頭、刀、犁,到最精密的機床、

最大的發電機或粒子回旋加速器,或者設備最先進的工廠。

固定資本消耗誰來補償?

簡而言之機器壞了要修理他的消耗誰來補償 、誰來創造出機器本身? 答案是工人的勞動

只有勞動能創造一切的價值,而勞動力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


答案很明顯了,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一切的資本,這是邏輯分析得出的結論






我之前在這兩篇也講過一次
掃地阿婆=IT工程師工資●高學歷合成繆誤
為什麼巴菲特長期贏散戶?●他懂合成繆誤

摧毀腐朽的帝國主義的可能途徑和3種方法.
1.自由貿易和全球化將以開發國家的工資要壓到全球的均衡點,製造內部不穩定,帝國主義及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就可能瓦解,世界革命就可能會發生..
2.在開發中國家內部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提高自己的技術和生產力,一放面開放市場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累積資本,減少已開發國家獲得的的剩餘價值分配.
3.在已開發國家內部大量採用自動化設備和研發AI人工智慧,取代人工增加「相對剩餘價值」.


1.開發中國家的確從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中引進勞力密集產業獲得好處 ,

相反的帝國主義國家和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利用過去積累起的資本

利用這種優勢進行不平等交換,人均59000美元GDP的國家跟9000美元的國家談甚麼平等?
開發VS已開發國家「基本工資就不平等了」少的差距3~4倍 多的差距10~20倍 川普有什麼資格談平等貿易?
一開始這種交換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換基礎上的,
絕大多數人均GDP高的地區都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過去累積的資本優勢(幫括甘願當帝國主義魁儡的小型國家),並利用這種優勢在全球化中獲得更大的不平等優勢

2.美國最近採用的反自由貿易和反移民主義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的一種表現,本質上是在恢復自己的製造業逐漸失去優勢以後一種傳統

3.歷史上英國 德國 日本 美國等大多數已開發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都是透過殖民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帝國主義來扶植自己的工業

等取得產業優勢以後二戰後才再開放自由貿易,這種自由貿易是弱肉強食強者永遠輾壓弱者的擴大的良性循環,對弱者來說是惡性循環
(例如出口飛機半導體 和金融 VS出口農業和原材料的國家,這兩者在自由貿易上後者絕對不可能取代前者)



以下是回覆網友
革命難以輸出到已開發國家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美國的工人是工人階級的貴族,也就是列寧所說的「貴族工人」並不是真正的「國際無產階級工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工人被資本家收買的結果,國際無產階級的誕生是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環境下和產業自由遷移人口自由移民條件下,達到各國工資均衡條件(已開發國家降低工資、開發中國家提高工資),但為什麼達不到,列寧認為壟斷資本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出了本書「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你只要想一想「美國麥當勞的工資為什麼比印度麥當勞的工資高20倍?」就明白了,因為有跨國剩餘價值的轉移,因為最底層的工人也分配到了剩餘價值,而已開發國家中的資本家就拿從國外賺來的剩餘價值去收買他們的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勞工貴族」,因而表現為已開發國家的勞工收入水平比較高,資本家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完全有理由收買他們,因為歐美國家國內存在工會,比如說「美國麥當勞工人的工資是印度麥當勞工人的20倍」,即使考慮購買力平價PPP也相差5~10倍,並不是因為美國麥當勞工人比較努力和聰明,因為是同一家企業的大致相同的工作內容在不同國家卻有不同工資,理論上印度和美國麥當勞員工他們勞動價值相等,做相同同樣的工作卻不同薪資,同工不同酬,理論的核心是不平等交換,即外圍和半外圍國家在國際貿易中用較多的本國勞動換取較少的外國勞動。即向核心國家無償輸出剩餘勞動,用通俗的話講,就是「進貢」。不平等交換的途徑主要有如下三個: 較早開始資本積累的國家(核心國家)具有較大的資本存量和資本有機構成,在利潤率平均化的條件下其產品以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交換,而外圍和半外圍國家產品的價值卻高於生產價格。因此,核心國家的產品包含價值(無差別人類勞動)較少,半外圍和外圍國家產品包含價值更多。故而國際貿易中核心國家事實上在剝削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剩餘勞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高的部門,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地位類似於資本有機構成較低的部門。 核心國家佔有較先進的科學技術,並通過知識產權等方式強化技術和准入制度等的壟斷。這種壟斷主要被現有國際分工、市場份額、軍事和地緣政治霸權等因素所鞏固。核心國家由於佔有了這些先進的生產資料和壟斷了市場份額而佔有了外圍半外圍國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即免費勞動,如專利費和品牌溢價等。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核心國家的地位類似於地主階級,外圍半外圍國家的資本家階級則類似於租地農場主,核心國家獲得的壟斷收入則相當於地租。 第三種情況則是由於外圍半外圍國家勞工組織較弱,環境保護較差,金融市場不完善,跨國公司可以規避諸如工傷賠償、保險、教育、污染治理、金融監管和部分稅收等成本,以低於當地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價格支付工資。這種勞務外包、產業轉移和金融投機的本質是剝奪性的原始積累,即以不可持續地壓榨外圍半外圍國家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破壞社會安全網絡的方式來攫取超額剩餘價值。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這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 對於外圍半外圍國家來講,該國統治階級對待上述三種途徑的態度和政策決定了該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的基本國策。任何強化上述三種途徑的政策,都會強化核心國家對本國剩餘勞動的搾取,鎖定本國外圍或半外圍地位,這是充當國際資本在華利益代理人的買辦資產階級國策;任何對抗上述途徑的政策,都會弱化核心國家對本國經濟和政治的控制,嘗試突破外圍半外圍地位,乃至改變世界體系格局。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lenin/15.htm
列寧: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6年1~6月)

‧ 一 生產集中和壟斷
‧ 二 銀行和銀行的新作用
‧ 三 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 四 資本輸出
‧ 五 資本家瓜分世界
‧ 六 大國瓜分世界
‧ 七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特殊階段
‧ 八 資本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 九 對帝國主義的批評
‧ 十 帝國主義的歷史地位
一個國家內的民族資本主義是以另一個國家的無產階級隊伍擴大和更大程度的壓迫來實現的 如果沒有全球50~60億的中低所得開發中國家人口的勞動 那麼已開發國家就沒辦法在過去積累自己的資本

早期資本的積累模式是
1.西班牙的模式 直接搶劫和殺光北美洲印第安人的黃金、白銀剝奪他們的土地

2.後來進化到大英帝國模式,從非洲輸入黑奴隸到北美去種植棉花,然後廉價原料出口到英國去強化英國本土的工業資本 然後再傾銷產品回殖民地,完成這種壟斷優勢強化的迴圈

3.最終這套英國模式面臨德國的競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 英國霸權隨之落幕 但現在卻是資本主義3.0的美國模式,這是一種美元和軍事結合掩蓋起來的霸權和帝國主義 透過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剪全世界羊毛來達成

帝國主義國家的特色就是
1.高度集中化的趨勢形成壟斷壟斷優勢變成的一種阻礙競爭的手段,幾家大型跨國企業壟斷了產業市佔率的大型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家
2.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結合形成金融資本
3.對外資本輸出成了主要利潤來源,本身只做非生產性勞動例如金融服務業 和高附加價值產業少量的勞動 就可以對其他國家向收取貢付一樣,印美鈔源源不斷的輸入商品 這典型的國家就是美國

但是這種情況最近正在瓦解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觀察出來,高技術產業正在擴散到開發中國家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例如中國的2025計畫,也就是減少了美國能夠分配到的剩餘價值,因此底層的工人貴族才會去支持川普搞民粹主義和新納粹主義,最終貿易戰博弈的結果假如是美國失敗很可能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內部從外國榨取的剩餘價值量變少,這種情況下美國社會內部矛盾會加大,然後出現資產階級難以分配他們國家內部的底層足夠的剩餘價值這狀況帝國主義會解體,甚至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會減少,就有可能發生內部革命


lucky750316 wrote:
文章寫得很長,引用很多公式,聽起來似乎很合邏輯,但都是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建立在錯誤的數據上得出的結果也會是錯誤的。
今年2018年,全球人口數是接近75億人。根據聯合國估算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數大約會在98億。而這98億人會有75億人的年齡是在15~75歲之間。
第二,現在全球人口有電可以用的佔了80%以上,或許電力並不穩定,但確實是有電的,沒電可用的不到20%,也就是少於15億人,並非如你所說的數十億人無水無電。
第三,年收入4000美金似乎很慘,但是在世界銀行的分類上4000美金以上是屬於中上收入。根據聯合國的定義把平均日花費2美元定為貧窮線,現在生活在平窮線以下的大約10億人而二十年前這個數字是接近20億人。
從物質層面來看大部分的現代人的生活是越來越好,收入越來越高,享用的便利越來越多,即使你所推崇的馬克思在當時他可是沒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但是年收有4000美金的家庭通常是有抽水馬桶可以用的。


全球人均GDP雖然是1萬零844美元 但是中位數收入只有4000美元 ,而美國人均高達5萬9

就別說達到全球平均值1萬美元所得了,
一半的人口也就是35~37億沒辦法達到中位數收入



我前面指出過二戰後70年人口紅利減少 近似人口總數是一個常數 或者以極其緩慢的1.1%人口成長率

就算成成長也會因為人口勞化 戰後嬰兒潮世代的結束 而拖慢了資本的經濟成長率

而人口不成長,能夠被人剝削的總人口就太少

無法持續推動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


「僱傭勞動與資本」裡就說過貧窮是相對的,用小房子和宮殿來比喻

資本本身就是一種權力 一種人玩人的遊戲和社會生產關係


僱傭勞動與資本 (1849年著,1891年發表的版本)

  資本越增長,僱傭勞動量就越增長,僱傭工人人數就越增加,一句話,受資本支配的人數就越增多。②我們且假定有這樣一種最有利的情形:隨著生產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勞動價格即工資也提高了。

  一座房子不管怎樣小,在周圍的房屋都是這樣小的時候,它是能滿足社會對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這座小房子近旁聳立起一座宮殿,這座小房子就縮成茅舍模樣了。這時,狹小的房子證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講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並且,不管小房子的規模怎樣隨著文明的進步而擴大起來,只要近旁的宮殿以同樣的或更大的程度擴大起來,那座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會在那四壁之內越發覺得不舒適,越發不滿意,越發感到受壓抑。


  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


  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


  工資一般不僅是由我能夠用它交換到的商品數量來決定的。

  工資包含著各種關係。


  首先,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取得一定數量的貨幣。工資是不是單由這個貨幣價格來決定的呢?

  在16世紀,由於在美洲發現了更豐富和更易於開採的礦藏②,歐洲流通的黃金和白銀的數量增加了。因此,黃金和白銀的價值和其他各種商品比較起來就降低了。但是,工人們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到的銀幣數仍和從前一樣。他們的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如舊,然而他們的工資畢竟是降低了,因為他們拿同樣數量的銀幣所交換到的別種商品比以前少了。這是促進16世紀資本增長和資產階級興盛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舉一個別的例子。 1847年冬,由於歉收,最必需的生活資料(面包、肉類、黃油、乾酪等等)大大漲價了。假定工人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①所得的貨幣量仍和以前一樣。難道他們的工資沒有降低嗎?當然是降低了。他們拿同樣多的貨幣所能換到的面包、肉類等等東西比從前少了。他們的工資降低並不是因為白銀的價值減低了,而是因為生活資料的價值增高了。

  我們最後再假定,勞動的貨幣價格仍然未變,可是一切農產品和工業品由於使用新機器、年成好等等原因而降低了價格。這時,工人拿同樣多的貨幣可以買到更多的各種商品。所以,他們的工資正因為工資的貨幣價值仍然未變而提高了。

  總之,勞動的貨幣價格即名義工資,是和實際工資即用工資實際交換所得的商品量並不一致的。因此,我們談到工資的增加或降低時,不應當僅僅注意到勞動的貨幣價格,僅僅注意到名義工資。

  但是,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還是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關係完全表示出來。

  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關係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

  實際工資所表示的是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的勞動價格,反之,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同積累起來的勞動的價格相比的直接勞動價格,是僱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值,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價值。①

① 在1891年的版本中,恩格斯把自「反之,相對工資」以下的一段話改為:「而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與積累起來的勞動,即資本從勞動新創造出來的價值中所取得的份額相比而言的直接勞動在這一價值中所佔的份額。
  上面,在第14頁上,我們說過:「工資不是工人在他所生產的商品中佔有的一份。工資是原有商品中由資本家用以購買一定量的生產性勞動力③的那一部分。」但是,資本家必須從出賣由工人創造的產品的價格中再補償這筆工資。資本家必須這樣做:他在補償這筆工資時,照例要剩下一筆超出他所支出的生產費用的餘額即利潤。工人所生產的商品的銷售價格,對資本家來說可分為三部分:第一,補償他所預付的原料價格和他所預付的工具、機器及其他勞動資料的損耗;第二,補償資本家所預付的工資;第三,這些費用以外的餘額,即資本家的利潤。第一部分只是補償原已存在的價值;很清楚,補償工資的那一部分和構成資本家利潤的餘額完全是從工人勞動所創造出來的並追加到原料上去的新價值中得來的。而在這個意義上說,為了把工資和利潤加以比較,我們可以把兩者都看成是工人的產品中的份額。」①


  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可是儘管如此,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假定說,一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一,比方由3馬克降低到2馬克。這時,雖然工人拿這2馬克可以買到比從前拿3馬克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他的工資和資本家的利潤相比卻降低了。資本家(比如,一個工廠主)的利潤增加了1馬克,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必須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份額與勞動的份額相比提高了②。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均了。資本家用同樣多的資本支配著更大的勞動量。資本家階級支配工人階級的權力增加了,工人的社會地位更低了,比起資本家的地位來又降低了一級。

  究竟什麼是決定工資和利潤在其相互關係上的降低和增加的一般規律呢?

  工資和利潤是互成反比的。資本的份額①即利潤越增加,則勞動的份額②即日工資就越降低;反之亦然。利潤增加多少,工資就降低多少;而利潤降低多少,則工資就增加多少。

  也許有人會駁斥說:資本家贏利可能是由於他拿自己的產品同其他資本家進行了有利的交換,可能是由於開闢了新的市場或者原有市場上的需要驟然增加等等,從而對他的商品的需求量有所增加;所以,一個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可能是由於損害了其他資本家的利益,而與工資即勞動力③的交換價值的漲落無關;或者,資本家所得利潤的增加也可能是由於改進了勞動工具,採用了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等等。

  首先必須承認,所得出的結果依然是一樣的,只不過這是經過相反的途徑得出的。固然,利潤的增加不是由於工資的降低,但是工資的降低卻是由於利潤的增加。資本家用同一數量的他人的勞動④,購得了更多的交換價值,而對這個勞動卻沒有多付一文。這就是說,勞動所得的報酬同它使資本家得到的純收入相比卻減少了。

  此外,我們還應提醒,無論商品價格如何波動,每一種商品的平均價格,即它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比例,總是由它的生產費用決定的。因此,資本家相互間的盈虧得失必定在整個資本家階級範圍內互相抵銷。改進機器,在生產中採取利用自然力的新方法,使得在一定的勞動時間內,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和資本可以創造出更多的產品,但決不是創造出更多的交換價值。如果我用紡紗機能夠在一小時內生產出比未發明這種機器以前的產量多一倍的紗,比方從前為50磅,現在為100磅,那麼我在一定時間內①用這100磅紗所交換到的商品不會比以前用50磅交換到的多些,因為紗的生產費用減少了一半,或者說,因為現在我用同樣多的生產費用能夠生產出比以前多一倍的產品。

  最後,不管資本家階級即資產階級(一個國家的也好,整個世界市場的也好)相互之間分配生產所得的純收入的比例如何,這個純收入的總額歸根到底只是直接勞動使積累起來的勞動②在總體上增加的那個數額。所以,這個總額是按勞動使資本增加的比例,即按利潤與工資相對而言增加的比例增長的。

  可見,即使我們停留在資本和僱傭勞動的關係範圍內,也可以知道資本的利益和僱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

  資本的迅速增加就等於利潤的迅速增加。而利潤的迅速增加只有在勞動的價格③,相對工資同樣迅速下降的條件下才是可能的。即使實際工資同名義工資即勞動的貨幣價值同時增加,只要實際工資不是和利潤以同一比例增加,相對工資還是可能下降。比如說,在經濟興旺的時期,工資提高5%,而利潤卻提高30%,那麼比較工資即相對工資不是增加,而是減少了。

  所以,一方面工人的收入隨著資本的迅速增加也有所增加,可是另一方面橫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社會鴻溝也同時擴大,而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勞動對資本的依賴程度也隨著增大。

  所謂資本迅速增加對工人有好處的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把他人的財富增加得越迅速,工人得到的殘羹剩飯就越多,能夠獲得工作和生活下去的工人就越多,依附資本的奴隸人數就增加得越多。

  這樣我們就看出:

   即使最有利於工人階級的情勢,即資本的盡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質生活,也不能消滅工人的利益和資產者的利益即資本家的利益之間的對立狀態。利潤和工資仍然是互成反比的。

  假如資本增加得迅速,工資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資本的利潤增加得更迅速無比。工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然而這是以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為代價換來的。橫在他們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鴻溝擴大了。

  最後:

  所謂生產資本的盡快增加是對僱傭勞動最有利的條件這種論點,實際上不過是說:工人階級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與它敵對的權力,即越迅速地擴大和增加支配它的他人財富,它就被允許在越加有利的條件下重新為增加資產階級財富、重新為增大資本的權力而工作,滿足於為自己鑄造金鎖鏈,讓資產階級用來牽著它走。


abc003 wrote:

奇怪是事情是?農田生產力越來越高 ,為什麼工資沒有增加?
原因在於你不是農夫,你沒有生產資料 「你是那頭耕田用的牛」
你對農夫而言只是一種生產工具而已,想想看?如果你跟牛一樣是可以買賣的商品和勞動力
這種關係對等嗎? 就像「一頭耕田用的牛抱怨自己的工資為什麼不增加一樣」


有一個農夫租一塊耕地,一頭牛、一些生產工具包括肥料和種子等等......

「養牛的價格」就好比「工資」

「牛的再生產成本」就是「牛飼料價格」

肥料和種子和機器設備就是「生產資料」

「農夫」就好比「產業資本家」

地主或土地承租費用就是地租 對應著土地資本家的利潤

不管農夫種多少,都要分給無償佔有土地的人利潤

現在因為科技進步,牛飼料的價格不斷降低

養牛成本比以前更便宜了,而且還發明了替代牛的耕田用的機器設備

牛的工資要受到這種機器設備的競爭,

機器設備降價又可以種植更多牛飼料例如黃豆、燕麥等等飼料

同時牛的飼料成本更低,牛的再生產價格降低

牛的工資變得更低
,產業資本家利潤提高

地主要求產業資本家分給他更多,也就是你繳房租和房屋貸款越來越多的原因

因此農夫養牛的成本提高 壓縮了他的利潤率,因為連牛舍(牛住的房子)也要占用土地

農夫越來越不愛投資改良自己的生產工具,購買更好的機器設備來提高產出

農夫乾脆自己也跟銀行貸款買農地,租給其他農夫,或等地價上漲以更高價格賣出

這就是房地產減慢了影響經濟成長和「台灣房價高漲」的原因

受到土地地租提高的影響而降低利潤


共產主義原理

恩格斯

(1847年10月)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共產主義?

  答:共產主義是關於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

  第二個問題:什麼是無產階級?


  答:無產階級是完全靠出賣自己的勞動而不是靠某一種資本的利潤來獲得生活資料的社會階級。這一階級的禍福、存亡和整個生存,都取決於對勞動的需求,即取決於生意的好壞,取決於不受限制的競爭的波動。一句話,無產階級或無產者階級是19世紀的勞動階級。

  第三個問題:是不是說,無產者不是一向就有的?


  答:是的,不是一向就有的。窮人和勞動階級一向就有;並且勞動階級通常都是貧窮的。但是,生活在上述條件下的這種窮人、這種工人,即無產者,並不是一向就有的,正如競爭並不一向是自由和不受限制的一樣。

  第四個問題:無產階級是怎樣產生的?


  答:無產階級是由於工業革命而產生的,這一革命在上個世紀下半葉發生於英國,後來,相繼發生於世界各文明國家。工業革命是由蒸汽機、各種紡紗機、機械織布機和一系列其他機械裝備的發明而引起的。這些價錢很貴、因而只有大資本家才買得起的機器,改變了以前的整個生產方式,擠掉了原來的工人。這是因為機器生產的商品要比工人用不完善的紡車和織布機生產的又便宜又好。這樣一來,這些機器就使工業全部落到大資本家手裡,並且使工人僅有的一點薄產(工具、織布機等)變得一錢不值,於是資本家很快就佔有了一切,而工人卻一無所有了。從此,在衣料生產方面就實行了工廠制度。機器和工廠制度一經採用,這一制度很快就推行到所有其他工業部門,特別是印花業、印書業、制陶業和金屬品製造業等部門。工人之間的分工越來越細,於是,從前完成整件工作的工人,現在只做這件工作的一部分。這種分工可以使產品生產得更快,因而也更便宜。分工把每個工人的活動變成一種非常簡單的、老一套的機械操作,這種操作利用機器不但能夠做得同樣出色,甚至還要好得多。因此,所有這些工業部門都像紡紗和織布業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全都受到了蒸汽動力、機器和工廠制度的支配。這樣一來,這些工業部門同時業就全都落到了大資本家的手裡,工人也就失掉了最後的一點獨立性。除了原來意義上的工場手工業,手工業也漸漸受到工廠制度的支配,因為這裡的大資本家也在通過建立可以大量節省開支和實行細緻分工的大作坊,不斷擠掉小師傅。結果,我們現在可以看到,在文明國家裡,幾乎所有勞動部門都照工廠方式進行經營了,在所有勞動部門,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幾乎都被工業擠掉了。於是從前的中間等級,特別是小手工業師傅日益破產,工人原來的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產生了兩個逐漸併吞所有其他階級的新階級。這兩個階級就是:
  一、大資本家階級,他們在所有文明國家裡現在已經幾乎獨佔了一切生活資料和生產這些生活資料所必須的原料和工具(機器、工廠)。這就是資產者階級或資產階級。
  二、完全沒有財產的階級,他們為了換得維持生存所必須的生活資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出賣給資產者。這個階級叫作無產者階級或無產階級。

  第五個問題:無產者是在怎樣的條件下把勞動出賣給資產者的?


  答:勞動和其他任何商品一樣,也是一種商品,因此,它的價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價格一樣,也是由同樣的規律決定的。正像我們下面將看到的,在大工業或自由競爭的統治下,情形都一樣,商品的價格平均總是和這種商品的生產費用相等的。因此,勞動的價格也是和勞動的生產費用相等的。而勞動的生產費用正好是使工人能夠維持他們的勞動能力並使工人階級不致滅絕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工人的勞動所得不會比為了這一目的所必需的更多。因此,勞動的價格或工資將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額。但是,因為買賣有時清淡有時興旺,工人的所得也就有多有少,正像廠主出賣商品所得有多有少一樣。如果把旺季和淡季平均起來,廠主出賣商品所得既不多於他的生產費用,也不少於他的生產費用,同樣,工人平均所得也是既不會多於這個最低額,也不會少於這個最低額。大工業越是在所有勞動部門佔統治地位,工資的這一經濟規律體現得就越充分。

  第六個問題:在工業革命前,有過什麼樣的勞動階級?


  答: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上,勞動階級的生活條件各不相同,勞動階級在同有產階級和統治階級的關係中所處的地位也各不相同。在古代,勞動者是主人的奴隸。直到今天在許多落後國家甚至美國南部他們還是這種奴隸。在中世紀,勞動者是土地佔有者貴族的農奴,直到今天在匈牙利、波蘭和俄國他們還是這種農奴。此外,在中世紀,直到工業革命前,城市裡還有在小資產階級師傅那裡做工的手工業幫工,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也漸漸出現了受較大的資本家僱用的工場手工業工人。

  第七個問題:無產者和奴隸有什麼區別?


  答:奴隸一次就被完全賣掉了。無產者必須一天一天、一小時一小時地出賣自己。單個的奴隸是某一個主人的財產,由於他與主人利害攸關,他的生活不管怎樣壞,總還是有保障的。單個的無產者可以說是整個資產者階級的財產,他的勞動只有在有人需要的時候才能賣掉,因而他的生活是沒有保障的。只有對整個無產者階級來說,這種生活才是有保障的。奴隸處在競爭之外,無產者處在競爭之中,並且親身感受到競爭的一切波動。奴隸被看作物,不被看作市民社會的成員。無產者被承認是人,是市民社會的成員。因此奴隸能夠比無產者生活得好些,但無產者屬於更高的社會發展階段,他們本身處於比奴隸更高的階段。在所有的私有制關係中,只要廢除奴隸制關係,奴隸就能解放自己,並由此而成為無產者;無產者只有廢除一切私有制才能解放自己。

  第八個問題:無產者和農奴有什麼區別?

  答:農奴佔有並使用一種生產工具,即一塊土地,為此他要交出自己的一部份收益或者服一定的勞役。無產者用別人的生產工具為這個別人做工,從而得到一部份收益。農奴是交出,無產者是得到。農奴生活有保障,無產者生活無保障。農奴處在競爭之外,無產者處在競爭之中。農奴可以通過各種道路獲得解放:或者是逃到城市裡去做手工業者;或者是交錢給地主代替勞役和產品,從而成為自由的佃農;或者是把他們的封建主趕走,自己變成財產所有者。總之,農奴可以通過不同的辦法加入有產階級的隊伍並進入競爭領域而獲得解放。無產者只有通過消滅競爭、私有制和一切階級差別才能獲得解放。

  第九個問題:無產者和手工業者有什麼區別?
  第十個問題:無產者和工場手工業工人有什麼區別?


  答:16至18世紀,幾乎任何地方的工場手工業工人都佔有生產工具,如織布機、家庭用的紡車和一小塊在工餘時間耕種的土地。這一切,無產者都沒有。工場手工業工人幾乎總是生活在農村,和地主或僱主維持著或多或少的宗法關係。無產者通常生活在大城市,和僱主只有金錢關係。大工業使工場手工業工人脫離了宗法關係,他們失去了僅有的一點財產,因此而變成無產者。

  第十一個問題:工業革命和社會劃分為資產者與無產者首先產生了什麼結果?


  答:第一,由於在世界各國機器勞動不斷降低工業品的價格,舊的工場手工業制度或以手工勞動為基礎的工業制度完全被摧毀。所有那些迄今或多或少置身於歷史發展之外、工業迄今建立在工場手工業基礎上的半野蠻國家,隨之也就被迫脫離了它們的閉關自守狀態。這些國家購買比較便宜的英國商品,把本國的工場手工業工人置於死地。因此,那些幾千年來沒有進步的國家,例如印度,都已經進行了完全的革命,甚至中國現在也正走向革命。事情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今天英國發明的新機器,一年之內就會奪去中國千百萬工人的飯碗。這樣,大工業便把世界各國人民互相聯繫起來,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場聯合成為一個世界市場,到處為文明和進步作好了準備,使各文明國家裡發生的一切必然影響到其餘各國。因此,如果現在英國或法國的工人獲得解放,這必然會引起其他一切國家的革命,這種革命遲早會使這些國家的工人也獲得解放。
  第二,凡是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的地方,工業革命都使資產階級及其財富和勢力最大限度地發展起來,使它成為國內的第一階級。結果,凡是完成了這種過程的地方,資產階級都取得了政治權力,並擠掉了以前的統治階級——貴族、行會師傅和代表他們的專制王朝。資產階級廢除了長子繼承權或出賣領地的禁令,取消了貴族的一切特權,這樣便消滅了特權貴族、土地貴族的勢力。資產階級取消了所有行會,廢除了手工業者的一切特權,這樣便摧毀了行會師傅的勢力。資產階級用自由競爭來代替它們;在自由競爭這種社會狀況下,每一個人都有權經營任何一個工業部門,而且,除非缺乏必要的資本,什麼也不能妨礙他的經營。這樣,實行自由競爭就是公開宣佈:從今以後,只是由於社會各成員的資本多寡不等,所以他們之間才不平等,資本成為決定性的力量,從而資本家,資產者成為社會上的第一階級。但是,自由競爭在大工業發展初期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只有在這種社會狀況下大工業才能成長起來。資產階級這樣消滅了貴族和行會師傅的社會勢力以後,也就消滅了他們的政治權力。資產階級在社會上上升為第一階級以後,它也就在政治上宣佈自己是第一階級。它是通過實行代議制而做到這一點的。代議制是以資產階級的在法律面前平等和法律承認自由競爭為基礎的。這種制度在歐洲各國採取立憲君主制的形式。在這種立憲君主制的國家裡,只有擁有一定資本的人即資產者,才有選舉權。這些資產者選民選出議員,而這些資產者議員可以運用拒絕納稅的權利,選出資產者政府。
  第三,工業革命到處都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以同樣的速度發展起來。資產者越發財,無產者的人數也就越多。因為只有資本才能使無產者找到工作,而資本只有在使用勞動的時候才能增加,所以無產階級的增加和資本的增加是完全同步的。同時,工業革命使資產者和無產者都集中在最有利於發展工業的大城市裡,廣大群眾聚集在一個地方,使無產者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其次,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隨著擠掉手工勞動的新機器的不斷發明,大工業把工資壓得越來越低,把它壓到上面說過的最低額,因而無產階級的處境也就越來越不堪忍受了。這樣,一方面由於無產階級不滿情緒的增長,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力量的壯大,工業革命便孕育著一個由無產階級進行的社會革命。

  第十二個問題:工業革命進一步產生了什麼結果?


  答:大工業創造了像蒸汽機和其他機器那樣的手段,使工業生產在短時間內用不多的費用便能無限地增加起來。由於生產變得這樣容易,這種大工業必然產生的自由競爭很快就達到十分劇烈的程度。大批資本家投身於工業,生產很快就超過了消費。結果,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所謂商業危機就到來了。工廠只好關門,廠主破產,工人挨餓。到處出現了極度貧困的現象。過了一段時間,過剩的產品賣光了,工廠重新開工,工資提高,生意也漸漸地比以往更好起來。但這是不會長久的,因為很快又會生產出過多的商品,新的危機又會到來,這種新危機的過程和前次危機完全相同。因此,從本世紀初以來,工業經常在繁榮時期和危機時期之間波動。這樣的危機幾乎定期地每五年到七年發生一次,每一次它都給工人帶來極度的貧困,激起普遍的革命熱情,給整個現存制度造成極大的危險。

  第十三個問題:這種定期重複的商業危機會產生什麼後果?

  答:第一,雖然大工業在它的發展初期自己創造了自由競爭,但是現在它的發展已經超越了自由競爭的範圍。競爭和個人經營工業生產已經變成大工業的枷鎖,大工業必須粉碎它,而且一定會粉碎它。大工業只要還在現今的基礎上進行經營,就只能通過每七年出現一次的普遍混亂來維持,每次混亂對全部文明都是一種威脅,它不但把無產者拋入貧困的深淵,而且也使許多資產者破產。因此,或者必須完全放棄大工業本身(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或者大工業使建立一個全新的社會組織成為絕對必要的,在這個新的社會組織裡,工業生產將不是由相互競爭的單個的廠主來領導,而是由整個社會按照確定的計畫和所有人的需要來領導。
  第二,大工業及其所引起的生產無限擴大的可能性,使人們能夠建立這樣一種社會制度,在這種社會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將生產得很多,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由此可見,在現今社會中造成一切貧困和商業危機的大工業的那種特性,在另一種社會組織中正是消滅這種貧困和這些災難性的波動的因素。
  這就完全令人信服地證明:
  (1)從現在起,可以把所有這些弊病完全歸咎於已經不適應當前情況的社會制度;
  (2)通過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來徹底剷除這些弊病的手段已經具備。

  第十四個問題:這種新的社會制度應當是怎樣的?

  答:這種新的社會制度首先必須剝奪相互競爭的個人對工業和一切生產部門的經營權,而代之以所有這些生產部門由整個社會來經營,就是說,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計畫、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加下來經營。這樣,這種新的社會制度將消滅競爭,而代之以聯合。因為個人經營工業的必然結果是私有制,競爭不過是單個私有者經營工業的一種方式,所以私有制同工業的個體經營和競爭是分不開的。因此私有制也必須廢除,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產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協議來分配全部產品,即所謂財產共有。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概括。所以共產主義者完全正確地強調廢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

  第十五個問題:這麼說,過去廢除私有制是不可能的?

  答:不可能。社會制度中的任何變化,所有制關係中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產生了同舊的所有制關係不再相適應的新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私有制本身就是這樣產生的。私有制不是一向就有的;在中世紀末期,產生了一種工場手工業那樣的新的生產方式,這種新的生產方式超越了當時封建和行會所有制的範圍,於是這種已經超越舊的所有制關係的工場手工業便產生了新的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對於工場手工業和大工業發展的最初階段來說,除了私有制,不可能有其他任何所有制形式,除了以私有製為基礎的社會制度,不可能有其他任何社會制度。只要生產的規模還沒有達到不僅可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而且還有剩餘產品去增加社會資本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就總會有支配社會生產力的統治階級和貧窮的被壓迫階級。至於這些階級是什麼樣子,那要看生產的發展階段。在依賴農業的中世紀,是領主和農奴;在中世紀後期的城市裡,是行會師傅、幫工和短工;在17世紀是工場手工業主和工場手工業工人;在19世紀是大工廠主和無產者。非常明顯,在這以前,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私有製成為這些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和障礙。但是現在,由於大工業的發展,第一,產生了空前大規模的資本和生產力,並且具備了能在短時期內無限提高這些生產力的手段;第二,生產力集中在少數資產者手裡,而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變成無產者,資產者的財富越增加,無產者的境遇就越悲慘和難以忍受;第三,這種強大的、容易增長的生產力,已經發展到私有制和資產者遠遠不能駕馭的程度,以致經常引起社會制度極其劇烈的震盪。只有這時廢除私有制才不僅可能,甚至完全必要。

  第十六個問題:能不能用和平的辦法廢除私有制?

  答:但願如此,共產主義者當然是最不反對這種辦法的人。共產主義者很清楚,任何密謀都不但無益,甚至有害。他們很清楚,革命不能故意地、隨心所欲地製造,革命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完全不以單個政黨和整個階級的意志和領導為轉移的各種情況的必然結果。但他們也看到,幾乎所有文明國家的無產階級的發展都受到暴力壓制,因而是共產主義者的敵人用盡一切力量引起革命。如果被壓迫的無產階級因此最終被推向革命,那時,我們共產主義者將用行動來捍衛無產者的事業,正像現在用語言來捍衛它一樣。

  第十七個問題: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廢除?

  答:不,不能,正像不能一下子就把現有的生產力擴大到為實行財產公有所必要的程度一樣。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後,才能廢除私有制。

  第十八個問題:這個革命的發展過程將是怎樣的?


  答:首先無產階級革命將建立民主的國家制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在英國可以直接建立,因為那裡的無產者現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數。在法國和德國可以間接建立,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民不僅是無產者,而且還有小農和小資產者,小農和小資產者正處在轉變為無產階級的過渡階段,他們的一切政治利益的實現都越來越依賴無產階級,因而他們很快就會同意無產階級的要求。這也許還需要第二次鬥爭,但是,這次鬥爭只能以無產階級的勝利而告終。
  如果不立即利用民主作為手段實行進一步、直接侵犯私有制和保障無產階級生存的各種措施,那麼,這種民主對於無產階級就毫無用處。這些作為現存關係的必然結果現在已經產生出來的最主要的措施如下:
  (1)用累進稅、高額遺產稅、取消旁系親屬(兄弟、侄甥等)繼承權、強制公債等來限制私有制。
  (2)一部分用國家工業競爭的辦法,一部分直接用紙幣贖買的辦法,逐步剝奪土地所有者、工廠主、鐵路所有者和船主的財產。
  (3)沒收一切反對大多數人民的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
  (4)在國家農場、工廠和作坊中組織勞動或者讓無產者就業,這樣就會消除工人之間的競爭,並迫使還存在的廠主支付同國家一樣高的工資。
  (5)對社會全體成員實行同樣的勞動義務制,直到完全廢除私有製為止。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
  (6)通過擁有國家資本的國家銀行,把信貸系統和金融業集中在國家手裡。取消一切私人銀行和銀行家。
  (7)隨著國家擁有的資本和工人的增加,增加國家工廠、作坊、鐵路和船舶,開墾一切荒地,改良已墾土地的土壤。
  (8)所有的兒童,從能夠離開母親照顧的時候起,都由國家出錢在國家設施中受教育。把教育和生產結合起來。
  (9)在國有土地上建築大廈,作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將從事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將把城市和農村生活方式的優點結合起來,避免二者的片面性和缺點。
  (10)拆毀一切不合衛生條件的、建築得很壞的住宅和市區。
  (11)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的繼承權。
  (12)把全部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裡。
  自然,所有這一切措施不能一下子都實行起來,但是它們將一個跟著一個實行,只要向私有制一發起猛烈的進攻,無產階級就要被迫繼續向前邁進,把全部資本、全部農業、全部工業、全部運輸業和全部交換都越來越多地集中在國家手裡。上述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這個目的。無產階級的勞動將使國家的生產力大大增長,隨著這種增長,這些措施實現的可能性和由此而來的集中化程度也將相應地增長。最後,當全部資本、全部生產和全部交換都集中在國家手裡的時候,私有制將自行滅亡,金錢將變成無用之物,生產將大大增加,人將大大改變,以致連舊社會最後的各種交往形式也能夠消失。

  第十九個問題:這種革命能不能單獨在一個國家發生?


  答:不能。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各國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緊地聯繫起來,以致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國家發生的事情的影響。此外,大工業使所有文明國家的社會發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這些國家,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成了社會上兩個起決定作用的階級,它們之間的鬥爭成了當前的主要鬥爭。因此,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的革命,在這些國家的每一個國家中,共產主義革命發展得較快或較慢,要看這個國家是否有較發達的工業,較多的財富和比較大量的生產力。因此,在德國實現共產主義革命最慢最困難,在英國最快最容易。共產主義革命也會大大影響世界上其他國家,會完全改變並大大加速它們原來的發展進程。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

  第二十個問題:最終廢除私有制將產生什麼結果?

  答:由於社會將剝奪私人資本家對一切生產力和交換手段的支配權以及他們對產品的交換和分配權,由於社會將按照根據實有資源和整個社會需要而制定的計畫來管理這一切,所以同現在的大工業管理制度相聯繫的一切有害的後果,將首先被消除。危機將終止。擴大的生產在現今的社會制度下引起生產過剩,並且是產生貧困的極重要的原因,到那個時候,這種生產就會顯得十分不夠,還必須大大擴大。超出社會當前需要的生產過剩不但不會引起貧困,而且將保證滿足所有人的需要,將引起新的需要,同時將創造出滿足這種新需要的手段。這種生產過剩將是新的進步的條件和刺激,它將實現這種進步,而不會像過去那樣總是因此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擺脫了私有制壓迫的大工業的發展規模將十分宏偉,相形之下,目前的大工業狀況將顯得非常渺小,正像工場手工業和我們今天的大工業相比一樣。工業的這種發展將給社會提供足夠的產品以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現在由於私有制的壓迫和土地的分散而難以利用現有改良成果和科學成就的農業,將來同樣也會進入嶄新的繁榮時期,並將給社會提供足夠的產品。這樣一來,社會將生產出足夠的產品,可以組織分配以滿足全體成員的需要。因此,社會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相互敵對的階級就是多餘的了。這種劃分不僅是多餘的,甚至是和新的社會制度互不相容的。階級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現在這種分工將完全消失,因為要把工業和農業生產提高到上面說過的水平,單靠機械和化學的輔助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相應地發展使用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當上個世紀的農民和工場手工業工人被捲入大工業的時候,他們改變了自己的整個生活方式而成為完全不同的人,同樣,由整個社會共同經營生產和由此而引起的生產的新發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並將創造出這種人來,共同經營生產不能由現在這種人來進行,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只隸屬於某一個生產部門,受它束縛,聽它剝削,在這裡,每一個人都只能發展自己才能的一方面而偏廢了其他各方面,只熟悉整個生產的某一個部門或某一個部門的一部分。就是現在的工業也越來越不能使用這樣的人了。由整個社會共同地和有計畫地來經營的工業,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發展、能夠通曉整個生產系統的人。因此,現在已被機器破壞了的分工,即把一個人變成農民、把另一個人變成鞋匠、把第三個人變成工廠工人、把第四個人變成交易所投機者,將完全消失。教育將使年輕人能夠很快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將使他們能夠根據社會需要或者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將使他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給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這樣一來,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於是各個不同的階級也必然消滅。因此,根據共產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社會一方面不容許階級繼續存在,另一方面這個社會的建立本身為消滅階級差別提供了手段。
  由此可見,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也將消失。從事農業和工業的將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兩個不同的階級,單從純粹物質方面的原因來看,這也是共產主義聯合體的必要條件。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的集中,僅僅適應於工農業發展水平還不夠高的階段,這種狀態是一切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這一點現在人們就已經深深地感覺到了。
  由社會全體成員組成的共同聯合體來共同地和有計畫地利用生產力;把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規模;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對立;通過消除舊的階級,通過產業教育、變換工種、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這就是廢除私有制的主要結果。

  第二十一個問題: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對家庭將產生什麼影響?


  答: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將使兩性關係成為僅僅和當事人有關而社會無須干預的純粹私人關係。共產主義社會制度之所以能實現這一點,是由於這種社會制度將廢除私有制並將由社會教育兒童,從而將消滅現代婚姻的兩種基礎,即私有制所產生的妻子依賴丈夫、孩子依賴父母。這也是對道貌岸然的市儈關於共產主義公妻制的號叫的回答。公妻制完全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現象,現在的賣淫就是公妻制的充分表現。賣淫是以私有製為基礎的,它將隨著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因此,共產主義組織並不實行公妻制,正好相反,它要消滅公妻制。

  第二十二個問題:共產主義組織將怎樣對待現有的民族?

  ——保留原案。[2]

  第二十三個問題:共產主義組織將怎樣對待現有的宗教

  ——保留原案。

  第二十四個問題:共產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有什麼區別?


  答:所謂社會主義者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封建和宗法社會的擁護者,這種社會已被大工業、世界貿易和由它們造成的資產階級社會所消滅,並且每天還在消滅。這一類社會主義者從現今社會的弊病中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應該恢復封建和宗法社會,因為它沒有這種種弊病。他們的所有建議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為了這一目的。共產主義者隨時都要堅決同這類反動的社會主義者作鬥爭,儘管他們假惺惺地表示同情無產階級的苦難並為此而灑出熱淚。因為:
  (1)他們追求一種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2)他們企圖恢復貴族、行會師傅、工場手工業主以及和他們相聯繫的專制君主或封建君主、官吏、士兵和僧侶的統治,他們想恢復的這種社會固然沒有現今社會的各種弊病,但至少會帶來同樣多的其他弊病,而且它根本不可能展現通過共產主義組織來解放被壓迫工人的任何前景;
  (3)當無產階級成為革命的和共產主義的階級的時候,這些社會主義者總要暴露出他們的真實意圖。那時他們馬上和資產階級聯合起來反對無產者。
  第二類是現今社會的擁護者,現今社會必然產生的弊病,使他們為這個社會的存在擔心。因此,他們力圖保持現今社會,不過要消除和它聯繫在一起的弊病。為此,一些人提出了種種簡單的慈善辦法,另一些人則提出了規模龐大的改革計畫,這些計畫在改組社會的藉口下企圖保存現今社會的基礎,從而保存現今社會本身。共產主義者也必須同這些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作不懈的鬥爭,因為他們的活動有利於共產主義者的敵人,他們所維護的社會正是共產主義者所要推翻的社會。
  最後,第三類是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者,他們和共產主義者同道,他們希望實現問題中所提出的部分措施,但他們不是把這些措施當作走向共產主義的過渡辦法,而是當作足以消除貧困和現今社會的弊病的措施。這些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者,或者是還不夠瞭解本階級解放條件的無產者,或者是小資產階級的代表,這個階級直到爭得民主和實行由此產生的社會主義措施為止,在許多方面都和無產者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共產主義者在行動的時候,只要民主主義的社會主義者不為佔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效勞和不攻擊共產主義者,就應當和這些社會主義者達成協議,這時儘可能和他們採取共同的政策。當然,共同行動並不排除討論存在於他們和共產主義者間的分歧意見。

  第二十五個問題:共產主義者怎樣對待現有的其他政黨?

  答:在不同的國家採取不同的態度。在資產階級佔統治地位的英國、法國和比利時,共產主義者和各民主主義政黨暫時還有共同的利益,並且民主主義者在他們現在到處堅持的社會主義措施中越接近共產主義者的目的,就是說,他們越明確地堅持無產階級的利益和越依靠無產階級,這種共同的利益就越多。例如在英國,由工人組成的憲章派就要比民主主義小資產者或所謂激進派在極大程度上更接近共產主義者。
  在實行民主憲法的美國,共產主義者必須支持願意用這個憲法去反對資產階級、並利用它來為無產階級謀利益的政黨,即全國土地改革派。
  在瑞士是激進派,雖然他們本身是個成分極其複雜的政黨,但他們是共產主義者能夠打交道的唯一政黨,其中瓦特州和日內瓦州的激進派又是最進步的。
  最後,在德國,資產階級和專制君主制之間的決戰還在後面。但是,共產主義者不能指望在資產階級取得統治以前就和資產階級進行決戰,所以共產主義者為了本身的利益必須幫助資產階級盡快地取得統治,以便盡快地再把它推翻。因此,在自由派資產階級同政府的鬥爭中,共產主義者始終應當支持自由派資產階級,只是應當注意,不要跟著資產者自我欺騙,不要聽信他們關於資產階級的勝利給無產階級帶來良好結果的花言巧語。共產主義者從資產階級的勝利中得到的好處只能是:(1)得到各種讓步,使共產主義者易於捍衛、討論和傳播自己的原則,從而使無產階級易於聯合成一個緊密團結的、準備戰鬥的和有組織的階級;(2)使他們確信,從專制政府垮台的那一天起,就輪到資產者和無產者進行鬥爭了。從這一天起,共產主義者在這裡改採取的黨的政策,將和在資產階級現在已佔統治地位的那些國家裡改採取的政策一樣。


弗‧恩格斯寫於 1847年10月底—11月
1914年第一次以單行本發行
原文是德文
俄文是按手稿譯的


阿翔啪啪造 wrote:
樓主對AI 時代的全民基本收入有什麼看法?
透過AI 生產力創造的收益,發基本薪資給全體人民
這個說法有什麼關鍵謬誤嗎?


在我文章聯結有說明過了「人工智慧發展會導致共產主義經濟●唯物史觀基本原理」那篇文章

還有一點就是, 很多人以為馬克思把人當成物或畜生其實是是錯誤的,

是資本家把你當成畜生 你在這種「不公平不對等的生產關係當中」

無產階級失去工作會失去一切家破人亡,資產階級因為壟斷生產資料他把你開除再找另一個人替代你就好

人類不是一開始就被當成畜生的,就像無產階級不是一向就有的

而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生產關係不對等」,造成人類被異化

資本主義造成「人變成畜生」,到後期已經阻礙生產力進步

馬克思是要人類獲得全面發展自由和解放




mogle1980 wrote:
你可以選擇不做牛
其他人當月光族時候,你可以省吃儉用累積第一桶金。
提升自己學歷,專業技能,投資等...
轉職成農夫,比如雞排博士等...累積更多資本。
在轉職大家羨慕的地主,白手起家的過程是漫長而且痛苦的。
投錯胎是大部分的人生,正確的堅持,人生總有機會慢慢往好的方向改善。


雞排博士那個新聞靠她媽給的房地產就幾千萬了,一般人不可能

「雞排博士」遭爆不孝!拿幾千萬家產卻不付老母贍養費


我在這幾篇有說明這樣的觀念
為什麼巴菲特長期贏散戶?●他懂合成繆誤

資本低於500萬別學投資●窮二代浪費時間

你知道財富自由的本質是什麼嗎?

就是當你的「被動收入」超過「主動收入」的時候

什麼是「被動收入」?也就是一種不需要工作也能「穩定剝削無產階級」產生的現金流

但是這就產生一個合成繆誤,如果所有人都投資,誰來被剝削?

一定要有人被剝削才可能產生被動收入

一個社會不可能所有人都成為資本家

因為這種現金流的利潤率是隨時間不斷下降的

財富自由的數學奧秘

假設你的收入是Y 當你的工資收入是W ,投資獲得的「被動收入」可以當作一種利潤 如果是Pi

Y=W+Pi 總收入=工資收入+被動收入

財富自由的定義是當你累積足夠的資本,不工作躺著領的「被動收入」都比工作「主動收入」賺的錢還要多

那根據這個定義假設你的資本存量為K 利潤率為r

K*r=Pi >= W 的時候「你就獲得了財富自由」

也就是工資收入等於被動收入=資本存量*平均利潤率 或者被動收入超過工資

現在K要等於多少資本,才可能獲得財富自由?

假設利潤率永遠不變,r=5%

根據財務會計公式 年金終值計算方法

什麼是年金終值?

年金終值是從第一期起一定時期內每期期末等額收付款項的複利終值之和。

有個人每個月存一筆固定的金額 ,在一定的長期利率之下的最終累積的複利價值



計算過程如下



你獲得財富自由的時間如果需要N年

如果你每個月能存下1/3當作儲蓄和投資之用 那儲蓄率S=0.33

那麼K=W*S*[(1+r)^N-1]/r 且 K*r=W=Pi

就是你或的財富自由所需的資本存量


可以簡化為,財富自由公式

k*r=(W/3)*[(1+r)^N-1]

或是(K*R)/(W*S)=[(1+r)^N]-1

K=資本存量

r=獲得財富自由的社會經濟體平均利潤率

W=你的工資

Pi=你的被動收入或利潤

S=你的儲蓄假設為工資的1/3 那儲蓄率=0.33

N=你獲得財富自由所需的年數

如果名義利潤率r代入5~6% 扣掉通膨可能有3%

S=不管你怎麼省吃儉用能存下一半的錢也就是S=0.5就已經很不錯了

獲得財富自由需要40年 也就是你大學畢業從23歲工作到63歲

如果名義投資利潤率7% 扣掉通膨可能有5%

至少也需要23年

而那些靠繼承台北房地產的一出生可能就有超過2000萬資本,他們一出生就財富自由了,而你天生就是奴隸

但是r=有可能永遠等於5% 不下降嗎?




以下是我過去回答過的問題 裡面有K可不可能無限成長的問題?

整個社會的K的總和除以總所得就相當於皮凱提所謂的β

因此累加整個社會的K除以Y=β


p33mcv wrote:
你錯了。你講的好像資產是固定的。一個國家的總資產是可以成長的。就像股票不算零和遊戲。


認真和專心仔細思考看完以下本文在講什麼?在回答

先看懂別人在講什麼話的邏輯很重要



交換價值不等於勞動價值和使用價值

資產價值是依託於內在勞動價值 只要人口紅利消失就近似永遠不變的守恆量

可以把全球人口當成一個常數=75億人看待

資產價格的成長遠遠超過經濟成長率

比如整個經濟體投資股票平均一年賺10%

那麼經濟成長率是2%

那麼又會如何? 答案是資本/收入的比值=貝他值以超過國民收入8%的速度指數成長


那麼資本價值/國民收入的比值過高以後將引起資產價格泡沫或者是增長遲緩

長期來看這種資本價格以指數形式成長就會大大超過國民所得的收入,

引起利潤率下降或者勞動資本的分配律提高兩者其中之一的必然結果和經濟規律

皮凱提的資本主義三定律

皮凱提以法國的歷史經濟數據做為立論基礎,推論出資本主義三定律(three laws of capitalism)

1.資本所得與總所得的比值α,等於資本報酬率r乘上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α=rx β

2.資本與總所得的比值β,等於儲蓄率s與經濟成長率g的比值:β=s/g

3.長期來說,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r>g

例如 一國的所得有50%分配到資本家50%分配到勞動者身上 那麼阿法就是0.5

例如一國的資本總價值是總所得的16倍 貝他就是16

例如一個經濟體的平均報酬率是5% 那麼r就是5% 經濟成長率2% g就是2%

又例如 一國的貝他是10 資本報酬r是5% 那麼阿法就是0.5 代表有50%收入分配到工資 50%分配到資本利潤

10*0.05=0.5

現在如果 資本增加速度快於經濟成長率 貝它變成16倍 r如果不變一樣是5%

那麼16*0.05=0.8

0.8代表有80%分配到資本家的利潤 只有20%分配到工資

你想像看如果照你所說一個無限指數成長的資本和一個收入不變的國民所得

就引起必然的剩餘價值率增加 也就是越來越多收入被分配到利潤

但是你這假設完全是錯誤的 你想想看如果g=0 r永遠=5%

β貝他增長到20這社會還能維持下去嗎? 如果資本是總收入的20倍是那麼平均利潤率假如還是5%

20*0.05=100% 那麼α=100%=1代表如果為100%總收入中100%比例是利潤 工資=0% 社會還能維持下去嗎?




簡單來說,皮凱提從歷史經濟數據中發現,資本報酬率r永遠大於經濟成長率g,只要你持有大量資本並加以投資,就能輕易享受到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豐厚果實。

皮凱提指出了資本報酬率大於經濟成長率是資本主義的運作原則,也是一項無法改變的「鐵律」,在這項「鐵律」之下,就會自然形成貧富差距的日益擴大,如想要以平和的方式改善貧富差距,皮凱提提出了每年課徵「資本持有稅」,如每年1%~2%,以及50%~60%的「最適遺產稅」。就像是房屋稅、地價稅一樣,「資本持有稅」年年要繳稅。因為皮凱提認為,資本報酬率動輒5%以上,那麼每年抽個1%~2%的話,這些人當然繳得起,而這個稅制不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只能讓資本累積速度稍微減緩。


結論:

1.從古至今,資本累積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影響無所不在,世界上有許多改朝換代的例子,都是因為貧富差距過大而引起的。(其結果又是進入另一個財富累積、貧富差距擴大的循環)

2.財富累積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透過投資產業,另一種則是透過房地產炒作。產業投資尚能改善人類生活,但房地產炒作就如同是吸血的寄生蟲,將眾人的所得一點一滴吸收殆盡。只要被炒作過的地區,租金、物價各種費用通通都會上漲,這些炒作者吸走大量的財富,卻把成本留下來給眾人分攤(上漲的各種費用),而政府部門卻又視若無睹,這不是件很妙的怪現象嗎?

馬克思利潤率公式
P`=m/(c+v) = m/C大寫
P=M=P`*C=M`V= M/V*V


符號表示
P=利潤
m=剩餘價值
v=勞動工資
c=固定資本
C大寫=總資本=c+v
M`= m/v =剩餘價值率
P`=利潤率
馬克思發現了的LTFPR利潤率長期下降趨勢規律

皮凱提在21世紀資本論提到的資本主義三定律
1.β*r=α (可以從馬克思利潤率公式推導出來)
2.β=S/g (來自索羅增長模型)
3.r>g (皮凱提的研究來自300年歷史經濟數據的經驗)

符號表示啟發式改寫
β= 總資本/國民總所得= C/ Y
Y會等於V+M 即國民總可支配所得=工資+利潤
r=資本收益率=P`利潤率
α=資本所得/國民總所得=m/(v+m)
g=經濟成長率
S=儲蓄率
公式1.可以從馬克思利潤率公式推導而出
r=P`=m/(c+v) 馬克思利潤率公式,又因為β*r =α
所以P`*(c+v)/(v+m)=m/(v+m)移項得到p`=m/(c+v)馬克思利潤率公式



什麼是合成謬誤??


合成謬誤是薩繆爾森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它是一種謬誤,對局部說來是對的東西,僅僅由於它對局部而言是對的,便說它對總體而言也必然是對的。在經濟學領域中,十分肯定的是:微觀上而言是對的東西,在巨集觀上並不總是對的;反之,在巨集觀上是對的東西,在微觀上可能是十分錯誤的。

  現實生活中「合成謬誤」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雖然某一個人用惦高腳尖的方式來看慶祝遊行,可以讓他看得更清楚一些。但是,如果所有人都這樣做,並不能讓大家如願。雖然一個人使用透視麻將,可以讓他贏錢,但如果向全社會推廣透視麻將,則不會讓所有人贏錢。一戶人家教育小孩刻苦學習,考上大學,成了人上人,但家家都這麼做,卻無法如願。這最後一條,可能有些人不贊同。但看看今天大學生、碩士生和工人一起競爭保全和零售業服務員低階崗位,就知道我言不虛。

  經濟學中也有很多這類例子。比方說,一個國家搞出口導向,發了財,但所有國家都拚命出口,卻不僅發不了財,反而會陷入「爭做最差」的陷阱(參見帕利的文章)。當年南韓和新加坡走出口導向式道路,成就了亞洲四小龍奇蹟。李光耀把這些經驗介紹給了中國,也讓中國光景了一番,同時也導致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今天,當西方的消費需求萎縮時,中國的「世界工廠」一片狼藉、慘不忍睹。出口導向式發展已經走入了合成繆誤式陷阱。

  一個資本家剋扣工人工資、殘酷壓榨工人,必然會讓他贏利增多。但是,如果所有資本家都這麼乾,則市場需求萎縮,東西賣不掉,資本主義要陷入泥坑。

西格爾認為沃倫‧巴菲特是一位對「合成謬誤」理解得最好的投資家。當他在1964年買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時,這家紡織企業正處在虧損狀態,困擾公司的主要問題是高額的勞動力成本以及來自於國外的惡性競爭。雖然巴菲特希望公司的管理層制止住虧損的勢頭,但是當管理層向他提交一系列旨在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的計畫時,他又沒有採納過任何一條建議——這是因為他對「合成謬誤」理解得很深刻。巴菲特非常清楚,大多數紡織企業都有能力革新改進,但是最終利益將會以低廉價格的形式流向消費者那裡,並不會給公司帶來更高的利潤。正如他在1985年的年報中所說的:「這預期的報酬最後都證明只是一種幻象,因為我們許多競爭者,不論是國內或者是國外,全都勇於投入相同的資本支出,使得降低的成本被迫全數反應在售價之上,在個別公司看來,每家公司的資本支出計畫看起來都再合理不過,但如果整體觀之,其效益卻完全被抵銷掉而變得很不合理,就好比每個去看遊行隊伍的觀眾,以為自己只要蹎一蹎腳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樣,每多投入一回合,所有的競爭者投注的金額就越高,但投資報酬卻每況愈下。」最後的結果如何?只能「面對一個悲慘的抉擇,大筆的資本支出雖然可以令我們的紡織事業得以存活,但其相對的投資報酬卻是少得可憐,每次投入一筆資金,依然還是要面對國外低成本的強力競爭,若不再繼續投資,將使我們更不具競爭力,即使是與國內同業相比,我總覺得自己就好像伍迪愛倫在他某一部電影中所形容的:『比起歷史上的任何一刻,此時人類面臨抉擇的路口,一條通往絕望的深淵,而另一條則通往毀滅,請大家一起祈禱讓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去作正確的決定。』」
巴菲特也曾想把這家公司賣給別人,但是許多投資者的結論與他相同。最後他只好關閉了所有的紡織業務,但是公司的名稱卻被保留了下來。巴菲特後來還舉了柏林頓公司的反例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柏林頓也是一家紡織企業,與伯克希爾‧哈撒韋不同的是,在巴菲特關閉紡織業務後20年,柏林頓依然在運行,但是柏林頓花費了大約3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卻無法提高利潤的增長。公司股票的表現始終落後於市場。巴菲特說,「看看這些股票持有者糟糕的結局,你會明白許多智慧和精力被一個錯誤的前提指揮時將會發生些什麼。」這個「錯誤的前提」是什麼呢?按照西格爾的說法,就是資本支出。
思維格柵應用--市場先生模型 By 格雷厄姆
很久以前,我的朋友和老師格雷厄姆先生曾論述過市場的波動心態,我覺得對投資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義。你必須想像市場的報價來自一個特別樂於助人的叫作「市場先生」的朋友,他是你私人公司的合夥人。「市場先生」每天都會出現,報出一個即可以買入你的股份又可以賣出他的股份的股份價格,從未失靈。

即使你們擁有的公司具有很穩定的經濟特性,「市場先生」的報價也會有各種可能。因為不幸的是,這個可憐的傢伙有心理脆弱的毛病。有時候,他的心情會非常樂觀,只看得見合夥公司有利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他可能報出非常高的買賣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盯上他的股份,搶走他即將獲得的利潤。而在另外一些時候,他會變得很沮喪,只看得見合夥公司不利的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會報出一個非常低的買賣價格,因為他害怕你會將自己的股份脫手給他。

「市場先生」還有另外一個非常討人喜愛的性格:他從不介意別人對他的冷漠。如果他今天的報價不能引起你的興趣,那麼明天他又會重新報出一個價格。交易完全按照你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他越是急躁不安,你越是有利。

但是就像舞會上的灰姑娘,你必須留意一則警告,否則一切又會變回南瓜和老鼠:「市場先生」會服務你,但不會指導你。對我們有意義的,是他的錢包,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有一天他表現的很愚蠢,你完全可以忽略甚至利用他;但如果你受到他的影響,你會很慘。如果你不能確定你比「市場先生」更瞭解你們合夥公司的運作情況,那麼你最好不要參加這場遊戲。就像他們在紙牌裡說的那樣,「如果你玩上30分鐘,還不知道誰最差,那麼你便是最差的一個。」

格雷厄姆先生的「市場先生」寓言,可能在今天大多數職業人士學術人士談論市場有效、動態對沖、貝塔值的現在投資理論面前顯得有些過時。他們對這些理論的興趣令人費解,這些裹著神秘面紗的投資技巧肯定對投資建議的提供者有利。畢竟,僅憑建議你「吃兩片阿司匹林」很難攫取很多名聲和財富。

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公式、計算機程序或者股票價格信號所閃現出的信號,不會導致投資的成功。相反,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必須有良好的公司判斷,同時必須把這種給予對公司的判斷的思想和行為與縈繞在市場中的極易傳染的情緒隔絕開來,這樣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我保持與市場隔絕的努力中,我發現將格雷厄姆的「市場先生」概念牢記在心對我有極大的幫助。

市場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忽略公司的成功,但最終一定會加以肯定。就像格雷厄姆說的那樣:「短期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市場是一台稱重機。」此外,只要公司的內在價值以令人滿意的速度增長,那麼公司的成功被認知的速度就沒那麼重要。實際上,滯後的認知可能是一種有利因素:他給我們提供了以較低成本購買更多優質股票的機會。

當然,有時候股票的價格會高於它的內在價值,這時候我們會賣出我們的持股。而且,有時候我們會賣出一些股價甚至低估的股票,因為我們需要資金投資價格更加低估的公司,或者相信我們自己更瞭解的公司。

但是,我們需要強調,我們不會因為股價的上漲,或者我們已經持有了很長時間而賣掉股票。(在華爾街的格言中,最愚蠢的可能就是,「你不可能在賺錢的時候破產。」)只要公司未來的權益資本收益率令人滿意、管理人員稱職且忠誠、而且市場沒有高估公司的價值,我們就願意無限期地持有任何證券。

什麼是LTFRP?

指平均利潤在資本積累過程中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資本週轉速度的減慢而趨於下降的客觀必然性。亦稱「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是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
  引起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因素 資本家為了追逐超額利潤以及在競爭中取得優勢,不斷地競相改進生產技術,在愈來愈多的生產環節中用機器來代替手工勞動,這就必然要引起各個生產部門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從而引起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提高,使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假定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定時期中,可變資本(v)的絕對量不變(例如始終是100),剩餘價值率(m′)不變(例如始終是100%),資本的周轉速度也不變,但不變資本(c)的絕對量卻不斷增加,從而資本總量也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平均利潤率(p′)下降的傾向: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在上面的例子中,平均利潤率的下降,是假設在剩餘價值率不變的情況下發生的。平均利潤率的下降也可以在剩餘價值率提高的情況下發生。假定剩餘價值率從100%提高到150%,資本有機構成(c:v)同時從60:40提高到80:20,在這樣的情況下,利潤率不僅沒有提高,反而從40%下降為20%。所以,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傾向,決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下降。相反地,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長過程中,剩餘價值率是呈上升趨勢的。
  在平均利潤率呈現下降的過程中,資本家階級所得到的利潤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這是資本積累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資本的積累,一方面提高勞動生產力,使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從而利潤率下降;另一方面使社會資本總量擴大,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雖然會相對減少,但是它的絕對量卻會增加。社會資本所吸收的剩餘勞動的絕對量,從而佔有的剩餘價值量或利潤的絕對量也會不斷增加。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增大,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所以馬克思有時又把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稱為利潤率下降和絕對利潤量同時增加的「二重性的規律」。
  阻礙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因素 平均利潤率的下降,是一個緩慢的曲折的過程,因為有一系列因素阻礙、延緩並抵消利潤率下降規律的作用。這些因素主要是:①資本家提高對勞動的剝削程度,包括延長工作日,提高勞動強度,壓低工資等。延長工作日和提高勞動強度雖然會使每個勞動者所使用的原材料數量增大,然而固定資本使用量卻相對減少,從而提高了利潤率。②不變資本各要素的價值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降低。生產資料的價值的降低,減弱了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速度,延緩了利潤率的下降。③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形成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某些部門就採用手工勞動而不採用機器。一些新的生產部門,特別是生產奢侈品的部門,則大量利用相對過剩人口,把生產建立在活勞動的要素佔優勢的基礎上。這些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都比較低,工資低於平均水平,剩餘價值率較高,從而利潤率也較高。④對外貿易的發展。經濟發達國家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對經濟落後國家採取以下手段獲得巨額利潤:輸入廉價的原材料以降低不變資本價值,輸入廉價的生活資料以降低勞動力價值,從而使利潤率提高;按高於輸出國商品價值的價格出售出口商品,取得較高的利潤率;在國外進行直接投資,利用經濟落後國家工資低、剝削程度較高等有利條件攫取高額利潤。⑤股份資本的增加。股份資本只憑股票取得少於平均利潤的股息,延緩了利潤率的下降。但是,以上這些因素只能延緩利潤率的下降,卻不能取消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是在一個長時期內表現其作用的趨勢。馬克思說,一般說來,「引起一般利潤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會產生反作用,阻礙、延緩並且部分地抵消這種下降。……所以,這個規律只是作為一種趨勢發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況下,並且經過一個長的時期,才會清楚地顯示出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6頁)。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作用 這個規律的內在矛盾是利潤率下降與利潤量增加的矛盾。即積累率隨著利潤率的下降同積累量反而會增加的矛盾。在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資本家為抵補利潤率下降的損失,必然加速資本積累,這又使得利潤率進一步下降。在這個規律內在矛盾展開的過程中,暴露出許多資本主義矛盾:
  ①生產與消費的矛盾,以及剩餘價值的生產和實現的矛盾。增加資本積累和擴大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生產剩餘價值。所以,一方面是生產的巨大發展;另一方面是資本家提高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加深了生產發展與消費的狹隘基礎的衝突,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搾取的大量剩餘價值越來越難以實現。
  ②生產擴大和價值增殖的矛盾。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發生了互相對抗的因素,在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本增加的同時,可變資本相對減少,利潤率下降。因此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地發展生產力的趨勢;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現有的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它用無限生產力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包含著生產資料價值的降低和利潤率的降低,從而使現有資本貶值。
  ③人口過剩與資本過剩的矛盾。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家為了獲得一定量的利潤以及開辦新的企業所必要的資本的最低限額,隨著利潤率的下降而提高。一部分中小資本失去了這種正常的生產條件,它們不能由利潤量的增加去補償利潤率下降的損失,便成為閒置的過剩資本。造成資本過剩的原因,又要引起人口過剩。在增加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引起人口過剩,因此資本過剩和人口過剩是同時並進的,二者是處於對立的兩極上:一方面是失業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失業的工人人口。
  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表現。這個規律內部矛盾的展開所促進的上述許多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是爆發經濟危機的原因。馬克思說:平均利潤率下降規律「在某一點上和勞動生產力本身的發展發生最強烈的對抗,因而必須不斷地通過危機來克服」,「各種互相對抗的要素之間的衝突週期性地在危機中表現出來。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作用,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侷限性和歷史暫時性。



平均利潤率下降與經濟危機理論
自20世紀後期以來,世界上爆發了大大小小的幾次金融危機,對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利潤率趨勢的不同觀點,也導致了學者們對危機根源及發生機制的不同理解。
首先,讓我們先從平均利潤率下降理論談起。
這一理論首先由馬克思提出,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資本的自由轉移和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競爭的展開,形成了平均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水平在一定範圍和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定的。但是,平均利潤率水平並不是永遠固定不變的,它並不總停留在一個水準上,是一個可變量。從商品經濟的長期發展過程來看,平均利潤率的發展規律是呈下降趨勢的。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各個商品生產者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或利潤,增強競爭實力,就必須不斷的競相改進技術,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引起各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不斷的提高,結果導致各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普遍提高,即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隨著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所佔比重相對減少,是同量資本推動的勞動力減少,剩餘價值或利潤量也隨之減少,因其利潤率水平不斷下降;另一方面,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引起固定資本在總資本中所佔比重增大。固定資本的周轉速度從總體上看是遠遠慢於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的,因此,固定資本比重的增大就會使全部預付資本的平均周轉速度減慢。而資本週轉速度的快慢又和利潤率成正比例關係,也就是說,固定資本比重和數量越大,資本週轉速度越慢,平均利潤率水平也就越低。為了抵消利潤率下降造成的損失,資本家只得提高積累率,增大積累量,從而使總資本急劇地增大,結果使得利潤率下降的同時利潤總量卻增加了。積累的不斷增大、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又會進一步造成利潤率下降的壓力,為了減少這種壓力,資本家只得更多積累。
但是,當我們說到平均利潤率下降趨勢時,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不能忘記,即剩餘價值率不變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按馬克思的分析,剩餘價值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必然趨勢,儘管也存在著反趨勢:對於前者存在無產階級的抵抗,後者的提高則受到生產率進步趨勢的反作用。但這些反趨勢都只能暫時通過減緩和使結果多樣化來抑制前兩種趨勢,最終不能阻止或者逆轉這些趨勢。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上述必然趨勢會造成兩個阻礙:一、生產率的提高及其後續作用,使作為資本主義積累指針的利潤率降低。二、生產力發展的另一結果,是隨著作為商品價值的重要組成的工資在增加值中的份額減少,最終需求也逐步萎縮。最終,馬克思描述的兩大部類間的平衡被破壞,造成了所謂的「價值實現危機」。
馬克思是通過展開一般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的內部矛盾來說明規律與經濟危機之間的聯繫的。但由於前述其理論前提的不成立及不能按常規方式(利潤率下降→投資下降)來解釋,使得馬克思的解釋或論述(充滿了混亂,自相矛盾並)脫離現實。
馬克思的論述存在這樣一種機制:
有機構成提高(資本積累的結果)→利潤率下降→積累加速→利潤率更快地下降→……→各種矛盾的爆發從而形成經濟危機。
上述機制裡最重要的一點是:利潤率的下降為什麼是導致積累的加速而非使積累下降或停止。
以下是馬克思對利潤率的下降導致積累加速的相關論述(《資本論》第三卷):
「利潤率的下降和積累的加速,就二者表示生產力的發展來說,只是同一個過程的不同表現,積累既然引起勞動的大規模集中,從而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以,又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潤率的下降又加速資本的積累,並且通過對小資本家的剝奪,通過對那些已有一點東西可供剝奪的直接生產者的最後殘餘的剝奪,來加速資本的集中。所以,雖然積累率隨著利潤率的下降而下降,但是積累在量的方面還是會加速進行。」(P269~270)
「利潤率下降,同時,資本量增加,與此並進的是現有資本的貶值,這種貶值阻礙利潤率的下降,刺激資本價值的加速積累」。(P277)
「資本的積累,從價值方面看,由於利潤率下降而延緩下來,但是加速了使用價值的積累,而使用價值的積累,又使積累在價值方面加速進行。」(P278)
資本家之所以不顧一切地積累資本,馬克思是這樣說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而不管價值及其中包含的剩餘價值如何,也不管資本主義生產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現有資本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也就是使這個價值越來越迅速地增加)」。(P278)
這表明,在馬克思看來,不管「剩餘價值如何」,資本家都是要「絕對發展生產力」,即提高資本積累和提高有機構成從上述論述和馬克思對李嘉圖學說的評論中可發現,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似乎是把資本主義這種使命感放在其社會進程序列中表述的。即,按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資本主義必然發展到共產主義,而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是物質極大豐富,要實現物質極大豐富,就必須要不斷地、儘可能地發展生產力,而這個使命要在資本主義階段完成(「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是資本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
通過以上論述,馬克思就說明了按常理難以解釋的「利潤率下降→積累加速」的機制,加上其「積累上升(有機構成上升)→利潤率下降」的理論,從而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個循環最終產生各種矛盾,而各種矛盾的爆發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一般說來,認為80年代以來利潤率維持下降趨勢或並未恢復的學者,一般也肯定危機是馬克思認為的生產過剩危機,並自覺與純粹的消費不足論保持距離;而對利潤率趨勢持相反立場的學者,則多另闢蹊徑,提出對當前危機根源與性質不同見解。利潤率趨勢在當前危機分析中的關鍵地位或「分水嶺」效用,,由克里曼去年在阿根廷的一次學術講座中激烈地表達了出來:
我要提出的第一個問題,與我對一些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觀點的批評有關,這些經濟學家包括熱拉爾•杜梅尼爾、多米尼克•列維、弗雷德•莫斯里和米歇爾•於松等,他們宣稱:利潤率尤其是美國公司的利潤率已經幾乎從80年代初的低點完全恢復過來了。這個問題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它關乎我們對當前危機本質的理解。如果這是一次發生在利潤率幾乎完全恢復時期中的大危機,那就意味著這只是一次金融危機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危機,進而意味著需要補救的只是金融體系:我們需要恢復管制,或者需要銀行國有化,而絕非是要去動搖這個社會-經濟體系的根本。於是很多人都投靠到了凱恩斯主義的陣營中,呼籲反對金融資本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本身。
在其專門分析利潤率趨勢的文章中,克里曼認為,雖然數據顯示出最近五年的利潤率明顯上升了,但危機仍然和利潤率下降有關;利潤率下降雖然不是危機的近因,但從長期來看,卻是當前危機關鍵的間接原因(a key indirect cause)。為危機創造條件的利潤率下降,無需持續到危機爆發的時刻,而只需要造成一個極低的利潤率就可以了。因為,在平均利潤率相對較高的時期,那些利潤率低於平均水平的企業也能生存,但一旦平均利潤相對下降,就會造成很大一部分企業的生存危機。在平均利潤率低的時期,即使是利潤率的短期(週期性)波動也會造成相當廣泛的影響。此外,信用制度在當前危機中也有突出作用,利潤率下降引起積累率的下降,進而造成一個或長或短的投機熱和大量無法償付的債務,最終導致危機的爆發,這一切都符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分析。
與克里曼上述觀點頗有相互參照價值的是S.C.伊斯基耶多去年在國際馬克思大會經濟組提交的一篇論文,作者從當前危機出發,對美國戰後利潤率的長期和短期趨勢,利潤率與商業週期、利息率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一方面,伊斯基耶多強調資本主義危機的結構條件或制度特徵方面: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前提條件就是資本的不斷增值,因而,利潤率的重要性是不容否認的。另一方面,他承認危機具有週期性,其爆發與利潤率和積累的長期趨勢並沒有直接聯繫,短期經濟現象就可以引發危機;受分配要素影響的短期利潤率波動是當前危機爆發的重要原因,而長期來看(30年或者更長),結構性條件仍然發揮決定性作用,利潤率的長期低迷以及新自由主義政策對生產性投資的抑制,是當前危機的結構性背景。與克里曼不同,伊斯基耶多的立場可以說是利潤率間接原因論的第二種形態。
哈曼也提出:當前危機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利潤率的下降壓力。資本主義體系對這一壓力的反應就是通過工資和工作條件的惡化來提高剝削率,但由於缺乏大規模破產這樣的資本破壞,這些反應不足以維持利潤率的原有水平,因此,也造成了生產積累率的長期低下。積累率低下的副作用之一雖然是暫時減緩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壓力,但更重要的是,在剝削率上升期的積累率低下,擴大了資本主義體系生產商品的能力與市場吸收這些商品的能力之間的差距。這種「生產過剩」並不是肇源於「消費不足」本身,而是由於不能以增長的投資品需求替代已失去的消費品需求,即積累不足。由此,「金融化」應運而生,它雖然不能挽救整個體系,但能使個別資本家獲得比生產性投資更高的利潤率,此外,它鼓勵工人和中產階級負債消費,因而創造了短期的消費需求增長。哈曼認為,總地說來,當前危機可以被視為「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及其反趨勢」的共同結果,這些相反趨勢在效果上是有限的——將利潤率從80年代初極低的水平向上抬升,但不足以使積累增長到可以吸收資本主義體系生產出的一切產品的程度。因此,我們可以將哈曼分析框架中的當前危機稱為:源於利潤率下降及生產積累不足的「相對生產過剩危機」。
另一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沙奈也認為當前危機是生產過剩的危機:
當前的經濟和金融危機,是『巨大危機』的一部分,匯聚了眾多的進程。危機持續時間長,因為它以產能的過度積累為基礎,其重要表現形式就是發生在主要國家與部門中的生產過剩。然而,危機爆發的背景是經濟全球化,因此,伴隨著生產過剩的則是虛擬資本、對價值和剩餘價值的期權和『金融衍生品』的巨大積累。危機開始於金融領域。它是肇始於80年代初的以金融或金融化為主導的積累制度的危機。
路易斯•吉爾曾在其系列文章中也與阿蘭•比爾進行過針鋒相對的討論。他也認為,馬克思理解的危機,是積累過剩與商品生產過剩的危機,不是工資過低造成的消費不足危機;當前的危機正是馬克思意義上的生產過剩危機,其金融特徵不能理解為因補償工資不足而尋求擴大家庭部門的債務所致。吉爾認為,對馬克思危機理論,學界存在兩種解釋,一種源於利潤率下降,一種源於產品「實現困難」,後者又分為消費不足與比例失調兩亞類。用比例失調只能解釋資本主義體系的局部危機,危機通過局部調整即可解決,而不需要觸碰制度的根基;而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消費不足只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經常性現象,不能用來解釋危機;又如果認為是最終消費的不足導致了生產過剩危機,則是把二者看成同一現實的不同表現,對這種觀點,吉爾的立場與哈曼相似,即應該區分兩種過剩:消費品過剩和生產資料過剩,利潤率下降導致的積累間斷同時造成兩種需求的不足並呈現為總需求不足,而不單單是消費需求不足。關鍵在於,不是市場的失衡導致了危機,而是資本的自行增殖出現了危機。從當前危機的發生機制看,2001到2006年巨大不動產泡沫是投機的結果,住房被不斷地轉變為高回報率的證券,這一投機導致大量對住房建築的投資,從而產生巨大的生產過剩,這絕非是用工資購買力不足而導致的收縮解釋得了的。市場一旦達到飽和,生產過剩就通過住房價格的崩潰和大規模的次貸危機表現出來。
由此觀之,08金融危機的本質也就是生產的過剩,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過剩,但一直被美國欠債消費所掩蓋,當危機爆發後,這種生產過剩的本質就暴露出來,生產過剩的後果就是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等等。生產的過剩不外就是資本積累的過剩。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本積累會使資本有機構成增加,而利潤率就一定會下降。如果利潤率下降後資本積累停止,那麼,有機構成不再提高,利潤率就不會再繼續下降了,也就不會發生經濟危機。
按照馬克思揭示的平均利潤率下降的資本主義資本積累的必然規律,當平均利潤率迅速趨近於零時,利潤率下降的空間就沒有了,新的生產的正常平衡無法在降低了的利潤率基礎上形成了,資本贏利的動力就喪失了——無利可圖了。那麼,隨之而來的將是資本主義社會總危機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















  • 13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