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

今天我要是放空大盤,會不會被嘎死啊?

至少跌個50點,連續創高,幾乎沒有像樣的回檔,太扯了!難道美國景氣真的這麼好???
美元
焦点:美元出现翻升迹象 新兴市场2017年欢涨派对恐怕提前喊停

此外,今天美國還將公佈Markit9月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以及ISM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等經濟數據。

  美聯儲方面,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將在美東時間週三下午3:15在聖路易斯聯儲主持的社區銀行業大會上致開幕詞。

  美聯儲副主席斯坦利-費希爾(Stanley Fischer)在會議前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美聯儲的加息步伐“可以”。

  市場人士如何說?

  ADS Securities分析師Konstantinos Anthis表示:“如果ISM數據疲軟,將削弱本週後期的非農就業數據穩健的預期。與此同時,ADP就業數據將成為那些希望評估上個月美國勞動力市場表現的投資者的開胃菜。”

  Hantec Markets分析師Richard Perry表示:“市場對標普500指數再創新高仍然信心滿滿。”

ads0120021 wrote:
美元焦点:美元出现...(恕刪)


薑果然是老的辣‧不愧是01資深會員‧馬上把重點說出來‧



美元怎麼看,之前本樓也留言過好幾次‧願意深入的朋友可以自己翻閱‧



看看誰要當最後一隻老鼠‧

美國縮表 多頭不保?一文看懂全球市場最害怕的新變數!
鉅亨網李家如2017/06/11 08:518

圖:AFP
圖:AFP
本週三 (6/14) 美國聯準會 (Fed) 又要召開利率會議,不過當前市場對於升息與後續步調早有心理準備,如今眾人最大焦點鎖定在 Fed 打算如何縮減資產負債表計畫 (下稱縮表)?原因在於若縮表拿捏稍有不慎,恐為全球市場和經濟埋下一顆大地雷。

若你還在疑惑到底甚麼是縮表?市場為何對縮表如此高度警戒?Fed 在眾人疑慮下為何非縮表不可?以下讓你一文搞懂縮表對市場、甚至你的投資佈局會造成怎樣影響。

一、Fed 資產負債表為何這麼龐大?

2008 年金融海嘯後,Fed 運用量化寬鬆 (QE) 資產購買計畫,大買美國公債、房貸抵押證券 (MBS) 與機構債券,再加上零利率政策,藉以壓低長期利率,降低借貸成本,造成資本負債表迅速膨脹。

Fed 多年來持續將債券到期後償還的本金進行再投資,維持資產負債表水準,釋出大量美元流動性,穩定金融市場秩序、提振家戶和企業信心與支出。

Fed 大量買債做法卻導致資產負債表從金融海嘯前的 9000 億美元,爆炸至近 4.5 兆美元,規模暴增五倍。

二、當前 Fed 資產負債表情況?

攤開 Fed 資產負債表,當前資產部分逼近 4.5 兆美元,主要組成資產依序為公債 (55.08%)、MBS(39.54%) 與機構債券 (0.3%)。負債部分,分別為流通中貨幣約 1.5 兆美元,商業銀行在 Fed 的短期存款約 2.2 兆美元,其餘分別為逆回購合約及其他中央銀行的存款。

負債端的短期存款多半是 Fed 購買資產過程中獲得的,Fed 將向自己出售資產的商業銀行帳戶記為貸方 (類似開支票概念),並允許資產縮水會消除相同的負債。因此當 Fed 不再買進債券讓資產規模縮小,負債也會同步減少。

三、為何 Fed 要縮減資產負債表?

美國經濟早已度過危機並轉趨活絡,Fed 得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趁經濟穩定之際為貨幣政策挪出操作空間,避免下回經濟衰退時,Fed 手上會毫無貨幣政策可應對危機。另一方面,也要防止龐大資產負債表過度扭曲金融市場,導致經濟過熱,引發泡沫化風險。

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有兩種方法,分別是「升息」與「縮減資產負債表 (下稱縮表)」。在升息這件事上,Fed 從 2015 年底至今已三度升息。當市場逐漸習慣升息後,縮表成為貨幣政策正常化必須進行的下個步驟,Fed 自今 (2017) 年 3 月起開始拋出縮表想法,5 月會議記錄更揭示幾乎所有與會官員都同意從今年起慢慢縮表。

四、Fed 縮表會發生甚麼事?

一旦 Fed 展開縮表,如今最可能方式是讓手中公債和 MBS 到期後,不再購買或減少買進規模,達到縮減資產負債表之目的。這麼一來,若 Fed 持有的美國公債到期後不再或減少買進,30 年期公債殖利率將攀升,連帶影響房貸及其他貸款利率上漲,不利相關市場。

先前堪薩斯 Fed 研究報告更指出,若資產負債表規模縮減 6,750 億美元,威力相當於升息一碼。以 Fed 最可能採用停止到期公債再買進的做法,屆時收回本息將當於直接回收基礎貨幣,恐對利率敏感性資產造成衝擊,並帶動美元走強,影響美國出口和企業獲利。

五、為何市場這麼害怕縮表?

照理來說,Fed 啟動縮表代表對經濟好轉掛保證,為何市場卻開心不起來,反而瀰漫一股恐懼氣氛?原因在於,當前全球許多資產價格來到相對高點,Fed 多年來維持龐大資產負債表規模,讓在外流竄的資金投入市場,是這輪市場大多頭的關鍵支撐因素。

若 Fed 正式啟動縮表將導致公債殖利率攀升,房貸和其他貸款利率跟著提高後,借貸成本大為增加自然不利經濟。此外,市場流動性緊縮,極可能引發股票拋售潮,導致美股長達八年的多頭趨勢將正式終結。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回憶1987大崩盤 今日竟有六大類似之處
鉅亨網編譯郭照青2017/10/03 21:5119

圖:AFP 今日與1987大崩盤 多所類似
圖:AFP 今日與1987大崩盤 多所類似
根據 MarketWatch 分析報導,30 年前的 10 月,投資人無不浸淫在獲利的喜悅中。

然而 1987 年 10 月 19 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大跌了 22.6%。S&P 500 亦重挫 20.5%。這就是所謂的黑色星期一,或 1987 年大崩盤。

30 年後,美國股市是否還會出現類似的跌勢?如果會,又該如何保護自己?這是投資人目前最應思考的問題,因為美國股市正處於記錄高點水平。

今日的美國股市與 1987 年崩盤前,有六大類似處:

1. 今日的被動式 ETF 投資與 1987 年的資產組合保險投資,均見增加。

2. 股市氣氛都非常看漲。

3. 市場漲勢似乎均無法阻擋。

4. 股市價值皆非常之高。

5. 利率均見上升。

6. 企業獲利亦都上升。

關於第一項類似之處,1987 年基金經理人一味地買進股票,因為他們認為股市是單行道,充滿獲利,少有風險。他們還在華爾街買進資產組合保險,理論上,這項保險可在跌勢中,提供他們保護。然而,這項投資組合保險係由選擇權與期貨組成,現在看來,這項投資組合保險不但無法保護他們,反而讓賣壓加速。

今日指數股票型基金 (ETF) 盛行,因而產生了類似的風險。尤其大量資金流入了被動式 ETF。今日,大多投資人並不知道被動式 ETF 投資的風險,一如 1987 年,大多投資組合經理人不了解投資組合保險的風險一般。

根據 Arora Report 的指標顯示,現在股市的氣氛非常看漲,但並非極度看漲。然而非常看漲與極度看漲差異並不大。極度看漲氣氛通常是反向指標,其後而來的往往是股市的跌勢。

一如 1987 年,股價已偏高,企業獲利亦上升,然而在推升股市之後,股市仍難免重挫。而且近些日子,利率也在上升。利率上升推升了銀行股與金融股。1987 年,利率要比現在高得多,但重要的是,利率在上升,一如今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scv3D6M5mw




https://hiveos.farm?ref=693615 推薦碼,使用後會有10美金‧
刀尖上的舞蹈
刀尖上舞蹈:投資者從未像現在這樣做空波動性
2017-10-03 MoneyDJ
隨著史上最安靜的9月股市結束,恐慌指數VIX處於歷史低點。

法國興業銀行上周五發出警告,目前股市處於波動性危險地帶,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市場現在前所未有地做空波動性,而且該趨勢愈演愈烈,投資者們巨大的自滿導致投機性不斷增加。
19792161-83fb-40ef-939e-37309170e6ab.jpg

法國興業銀行的Arthur van Slooten上周表示,現在的市場好比在火山邊緣跳舞,一旦火山爆發,市場將受到巨大的傷害。

根據CNN市場恐懼和貪婪指數顯示,投資者現在接近於史上最高貪婪級別。

摩根大通的量化策略師Marko Kolanovic強調,不僅僅是波動性正在崩潰,股票和板塊的相關性也崩潰了。

台股內資占比 衝上七成

經濟日報
台股昨(2)日開高收漲81點、以10,465點作收,成交量1,015億元,其中內資占交易比重達七成,為撐起盤面人氣的主力。市場專家表示,下周二國慶連假結束前,內資持續扮演吃重角色,中小型股將是多頭觀盤焦點。

而台股也將在10月12日當天,挑戰連續站上萬點100天的紀錄,法人認為,內資參與度提高,代表本波萬點行情已從外資一手主導,轉向內外資共襄盛舉。

由大戶、中實戶、散戶、壽險等交易人組成的內資交易比重,昨日盤中交易比重高達73%、連二日超過七成,加計盤後交易則剛好達七成。受內資回籠激勵,櫃買指數昨日大漲1.1%、收142點,領先大盤站上所有均線。

第一金投顧董事長陳奕光、永豐期貨副總經理廖祿民表示,中港台陸續迎接國慶與中秋假期,外資關注台股程度暫時降低,法人交易比重與上市櫃市場成交值,因此略減,正好提供內資發揮的時機。
里根政府時期的白宮預算辦公室主任大衛-斯托克曼
  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2日CNBC稱,里根政府時期的白宮預算管理辦公室主任、有“里根經濟學之父”之稱的大衛-斯托克曼(David Stockman)警告稱,特朗普政府的稅改計劃和美聯儲的錯誤政策可能導致美股出現一次嚴重拋售。

  斯托克曼重申了他有關美股持續8年半的牛市正面臨暴跌風險的理論。

  他在接受CNBC節目《Futures Now》採訪時稱:“每隔7到8年就會出現一次調整,跌幅傾向於在40%至70%之間。如果你必須工作以謀生,那麼趕快離開這個賭場,因為它是一個危險的地方。”

  斯托克曼此前就做過類似預測,但迄今為止並未成為現實。今年6月,斯托克曼接受CNBC採訪時稱,標普500指數可能跌至1600點,跌幅達到34%。然而上週,該指數突破2500點,創曆史新高。

  斯托克曼將他預測中的股市下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咎於美聯儲的超寬鬆政策。

  他還表示,特朗普的企業友好型稅改計劃不會阻止美股出現破壞性的拋售,“這是一場財政災難…
新浪美股訊 北京時間2日據外媒報導,美銀美林的投資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和Jared Woodward在報告中稱,預計美股將在第四季度出現一次回調,部分原因是因為那時投資者已經對特朗普稅改作出了充分的定價。

  此前,這些分析師們發出警告稱,美國股市在下跌之前面臨著一場最後的“融漲”(melt-up)行情,他們將這種可能會發生的現象稱之為“伊卡洛斯交易”。(註:希臘神話中的伊卡洛斯,用膠粘了翅膀飛起來,卻忘乎所以越飛越高,不顧父親警告離太陽太近,翅膀融化而死。)

  美銀美林將標普500在第四季度的目標點位預期設在2630點,這和上週五創下收盤紀錄新高的2519.36點相去不遠。此外,美銀美林將納指四季度目標點位設在6666點,上週五納指收於6495.96點也創下了曆史新高。

  美銀美林數據顯示,截至9月27日當週,投資者從美國股市撤出了約75億美元資金,創下14周以來新高。而整個第三季度,美國股市資金總流出達230億美元,同時有410億美元流入了其他國家的市場。

  美銀美林表示,受益於通脹低迷、美聯儲資產購買提供的流動性、美國企業的業績上漲,以及特朗普稅改的良好預期,美股的下跌得到了推遲。但是,下跌的時機不會永遠被推遲,一些跡象顯示美國股市正在不斷接近頂部。
ETF狂潮效應全解讀 【封面故事-今周刊】

ETF

资金跑步入场!全球ETF资产规模逼近5万亿美元

ETF掀資金狂潮!債券天王:小心股市閃崩

這是人類金融史上最波瀾壯闊、卻又聞不到投機味道的資金浪潮。這股資金大浪的背後主要出資者,是一群謹慎保守的理財族,只想圖個合理安穩的報酬。但這群在金融市場裡看似與世無爭的無害羊群,卻意外成為許多華爾街大鱷眼裡最危險、最具破壞力,而且是金融史上從未見過的變形巨獸。



「被動式投資者,可能在瞬間造成市場崩跌。」7月10日,摩根士丹利證券的一份報告,提醒全球金融市場必須留意羊群反撲。羊群,就是「只求報酬率與大盤漲跌幅相同」的被動式投資者,他們大量投資被動式操作基金,也就是ETF。

根據基金研究公司晨星的統計,過去12個月以來(截至今年6月底),淨流入美國ETF的資金高達4,660億美元。同一期間,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則淨流出2,900億美元。ETF這股資金流,咸被視為是道瓊工業指數屢創歷史新高,越過2萬2千點,那斯達克指數翻上6千3百點的最主要多頭資金引擎。

2017年,絕對是ETF歷史上值得一書的里程碑。今年5月,全球ETF總規模突破4兆美元大關,總檔數達6千1百多檔,已經超過了美國股市上市公司總家數(5千5百多家)。

被稱為被動式基金的ETF,基本操作邏輯是「複製指數」,經理人透過建立與指數成分股權重相仿的持股組合,讓基金績效緊貼大盤漲跌。但今天,它正用著愈來愈強大的能量牽動指數、拉扯市場。

潛在風險浮現
周轉率高於一般股票 對賠錢極度敏感

ETF發明人,並創辦全球規模最大的指數基金公司先鋒集團的約翰.柏格(John Bogle)指出,ETF年平均周轉率高達800%以上,換言之,一年轉手了8次以上,而一般的股票年周轉率(指美國股市)也不過100至120%,ETF的高周轉率,使其成交量占美股每日成交值幾近30%水準。「這會產生什麼後果,還沒有人評估過。」

ETF的高周轉率並非美國獨有現象,台灣也是如此。證交所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台股掛牌交易的ETF,2016年周轉率高達766%。大家最為熟知的元大台灣50,周轉率是263%,但是,具2倍槓桿的元大台灣50正二,年周轉率高達3,224%,等於一年被轉手32次以上。而去年,台股普通股也不過62%。

在價格上漲的過程中,高周轉率代表「以量滾量」的漲升格局,好處是沒有龐大的潛在獲利回吐賣壓,但缺點是當指數因為一個意外因素出現回跌時,由於多數持有者的成本都在高檔,將立即面臨停損壓力,再加上ETF的持有者多半都是不願承擔較高風險的謹慎保守理財族,對賠錢極度敏感,於是一場先跑先贏的大逃殺,也就難以避免。

基於此原因,債券新天王岡拉克(Jeffrey Gundlach)直言:「被動投資本身就是一個泡沫,在這股資金推升下,美股估值的泡沫已經形成。」他目前主要投資策略是,作多估值不到美股一半的新興市場ETF,放空已呈泡沫化的標普500指數。

著有《反向操作致富術》(寰宇出版)的美國知名投資研究公司尼德戴維斯創辦人戴維斯(Ned Davis)點出ETF投資人的一個迷思是:當他們買進標普500指數基金,等於一次買進標普500所有股票,不管它們是貴,還是便宜。

買個股,因為有財報數字,可從本益比、股價淨值比等種種指標來衡量股價是貴、還是便宜。但是,買進一檔ETF,由於它是由一籃子個股所組成,個股組成的權重又不一,就很難掌握或追蹤ETF的財務數字。因此,到底買進的ETF,這個價位到底是貴?還是便宜?一般投資人不容易判斷。

恐引發瀑布效應
出清式買賣 將使市場瞬間崩跌加深

「我擔心,如果市場出現顯著下跌,被動式基金投資者可能選擇出清式的賣出,造成『瀑布效應』,瞬間造成市場崩跌加深。」摩根士丹利證券全球外匯策略主管瑞德克(Hans Redeker)報告中描述。

2010年5月6日的美股閃電崩盤,道瓊工業指數瞬間崩跌約9%,即998點,雖然事後查出是有人在期貨市場密集布下假空單搞鬼,但這場歷時36分鐘的閃電崩盤,背後還有一個放大效應的兇手──事後計算,在這短短36分鐘內,來自ETF的電腦自動執行停損交易高達上千次之多。

閃崩時,ETF不但會成為重災區,而且還反過頭來拉扯市場跌下更深的深淵。「每賣出一筆ETF,就同時賣好幾十檔股票甚至上百檔,這跟主動管理的共同基金與個股投資人不一樣,他們要賣股,得一檔一檔賣。」

糟糕的是,這股被動基金狂潮愈玩愈火。舉例來說,「Fang」這個字最近很紅,它代表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與谷歌(Google)這四檔漲勢最驚人的股票。今年7月,AdvisorShares公司推出一檔Fang概念的ETF,追蹤的就是當下股價漲最凶,最具話題性的28檔破壞式創新的熱門科技股,除了上述4檔外,還有股價2年來漲了10幾倍的輝達(Nvidia)和股價5年來漲了8倍的Broadcom。華爾街開始警覺,科技股是不是瀕至泡沫化邊緣了。

ETF捲起的資金狂潮,成就了股市多頭榮景。但不要忘了股市的老生常談: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歡欣鼓舞中破滅。這股由ETF資金狂潮推動的股市多頭,會不會也在ETF驚濤駭浪中翻船,是值得投資人放在心坎裡的風險警語。
2017-09-24 18:38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即時報導
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今(24)日表示,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確實會造成股市波動變大,尤其ETF結合「程式交易」及期貨、權證等金融商品,大幅提高發生一件小事、就莫名崩盤的風險。

中央銀行上周首度對ETF規模擴增提出示警,強調ETF的盛行,隱含股票「齊買齊賣」現象更為頻繁。朱浩民指出,由於ETF中的股票成分「大同小異」,當追蹤的指數發生變化時,成分股也會跟著調整,因此會有「助漲助跌」的效果。

舉例來說,市場出現利空消息,期貨市場會先反應,接著影響現貨,若ETF太過盛行,當現貨出現賣壓,各檔ETF內的股票會「一起被拋出」,加重大盤的賣壓。

朱浩民說,現在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又相當普及,只要指數下跌觸發到程式設定的停損單,又會在極短時間內引發另一波賣壓,形成惡性循環。而且,因為ETF是被動式基金,少了人為的主動判斷,更難以阻止賣壓的湧現。

朱浩民強調,1987年10月19日著名的美股無預警崩盤事件,當時所有人都一頭霧水,事後證明禍首之一就是ETF所引發的恐慌賣壓。

對於生活於格陵蘭島嶼加拿大北部努納福地區的愛斯基摩民族而言,獵殺北極熊算是謀生技能之一,但溫馴的北極熊屬肉食動物,410到720公斤重的龐然身軀,以及足以讓海豹與馴鹿致命的有力滑水前掌,在長槍與直升機等商業獵殺手法尚未全面入侵的時候,身手不夠俐落的獵人有時會把自己陷入生死未卜的境地。
沾海豹鮮血當誘餌

因為如此,愛斯基摩人的依努義族發想出一套「舔刀嗜血」的陷阱式獵捕方法,利用北極熊靈敏嗅覺追捕海豹的本能,在冰天雪地中準備一把鋒利匕首或雙刀刃的短刀,抓一隻海豹當犧牲品,讓海豹鮮血沾滿刀身,不一會兒,刀刃上的海豹血因寒冷的極地零下溫度,瞬間集結成冰。
這隻內藏刀鋒的鮮紅海豹血冰棒,就是依努義族獵殺北極熊的利器,然後在冰上挖掘窟窿,刀鋒朝上將它埋入雪地,覆蓋一層冰雪後再灑上海豹血,接著再蓋上第二層冰雪,此時就等著誤以為海豹又把幼崽埋在雪中躲避追殺的北極熊自投羅網。
刀鋒刮舌流血至死

北極熊前來後,便會剝開層層冰雪探尋,發現海豹血味道後更毫不猶豫伸出舌頭開始大快朵頤,此時冰凍天氣讓北極熊的舌頭慢慢失去了感覺,只是一味麻木地品嘗得來不費工夫的食物,最後露出的刀鋒劃破北極熊的舌,北極熊卻還不知情,海豹血和著自己鮮血,反而舔舐得更加起勁,就這樣在失血過多中死去。


有一個商人到了一個山村,村子周圍的山上全是猴子。商人就和村子種地的農民說,我買猴子,100元一隻。村民不知是真是假,試著抓猴子,商人果然給了100元。於是全村的人都去抓猴子,這比種地合算得多了。很快商人買了兩千多隻猴子,山上猴子很少了。商人這時又出價200元一隻買猴子,村民見猴價翻番,便又紛紛去抓,商人又買了,但猴子已經很難抓到了。商人又出價300元一隻買猴子,猴子幾乎抓不到了。商人出價到500元一隻,山上已沒有猴子,三千多隻猴子都在商人這裡。

這天,商人有事回城裡,他的助手到村裡和農民們說,我把猴子300元一隻賣你們,等商人回來,你們500元賣給商人,你們就發財了。村民瘋了一般,把鍋砸了賣鐵,湊夠錢,把三千多隻猴子全買了回去。

助手帶著錢走了,商人再也沒有回來。村民等了很久很久,他們堅信商人會回來500元買他們的猴子,終於有人等不急了,猴子還要吃香蕉,這有費用啊,把猴子放回了山上,山上仍然到處是猴子。
震盪 300 多年前歐洲經濟的「鬱金香狂熱」?

什麼是鬱金香狂熱(Dutch Tulip Mania)? 它是歷史上記載最早的投機活動、泡沫經濟事件!

而故事,是這樣的:

廣告

傳聞之中,這種花朵碩大、顏色鮮亮的花朵來自中亞天山山脈,在鄂圖曼土耳其大國壯大之際,他們發現了這神奇的花種,並為之瘋狂(鬱金香甚至成為了土耳其國花)。

待到 16 世紀才經由商人傳入了歐洲、荷蘭。彼時,鬱金香成為了歐洲 人眼中的「魔幻之花」,並以當代世界貿易和金融中心的荷蘭(就是東、西印度公司的那個年代)對鬱金香熾熱的喜愛為最,甚至也以鬱金香為國花。

不過當初鬱金香剛引進歐洲,不僅數量少又難以培育,因此也僅有那十足富裕、手頭寬裕的人們能夠把玩。但隨著人們的熱愛,許多園藝家與愛好者不懈的改良、培育,慢慢發展出了多種品種;就如同《黑色鬱金香》中的男主人翁心頭所愛、日日所為。

至於荷蘭因為它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成為了栽培鬱金香的主要國家之一。

當時的荷蘭人有多麼熱愛這種花朵呢?林布蘭的著名畫作「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下圖)畫中的主角 Nicolaes Tulp 就是其中一例;他愛鬱金香愛到把名字改成了鬱金香(荷語:Tulp)。



時至 1630 年左右,鬱金香成為了歐洲上層社會最時髦的標誌,如果沒有那你不是家裡太窮、地位身分不夠、不然就是 人品太差 。

而為鬱金香一擲千金的案例更是多倒數不過來,例如:當時巴黎最好的鬱金香花莖價錢相當於 110 盎司的黃金、一顆高級品種球根換得了一座宅邸。

「1636 年,一棵價值三千荷蘭盾的鬱金香,可以交換八隻肥豬、四隻肥公牛、兩噸奶油、一千磅乳酪、一個銀製杯子、一包衣服、一張附有床墊的床外加一條船。」~《鬱金香狂熱》Mike Dash

真的沒有不可能、只有你想不到的。

一擲千金的傳言流入民間,鬱金香從此陷入了失控的飆漲

鬱金香需求膨脹讓荷蘭在各處設置了鬱金香交易所,即使連一些偏遠的鄉村啤酒罐都被改造成現場交易鬱金香球莖的場所。

一本出版於 1643 年的名為《花朵的盛開和凋零》的小冊子記載說 ,手工業者、船員、農民、泥炭搬運工、煙囪清潔工,以及商人和貴族都被鬱金香熱潮所俘虜了。

而這種風尚、流行也流入了民間,有不少平民因此愛上這種花、進入了這個交易市場,使得原本平價品種的價格也開始水漲船高。在這種狀況下,投機份子漸漸進入,哄抬價格、賺取差價。甚至因此出現了期貨交易的模式,人們在酒館交換「明年四月交付球根」之類的票據,以及連平民都能夠負擔的少量預付款。

這種模式,讓麵包師傅、農民都可以輕易地進入。一時之間,需求量膨脹、價格飛漲。甚至有短短一個多月鬱金香的價格就被抬高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紀錄。

這種市場交易機制,讓鬱金香球根的價值完全脫離了現實,依附於人們的欲望。

著魔程度,真的如同瘋了一般。四處都可以看到下至販夫走卒、上至貴族為了鬱金香典當家財;四處都可以聽見一夜致富的傳聞野史。

然而,泡沫同樣也在毫無預期的狀況下破了

不過就在一片混亂之中,鬱金香的泡沫卻突兀地破了。

那一天,是在 1637 年 2 月。交易所一如往常地開張,但買賣的狀況卻陡變,大量的拋售湧現、價格瞬間崩盤(找 不到買家、票據無法兌現),一夜之間許多人淪落到街頭乞討、家財盡失。整個城市都籠罩在恐慌、憤怒的氛圍中。

許多人受不住自殺了、許多人憤而告起身邊的朋友「都是你害我的!」。最終政府介入,鬱金香狂熱的時代陡然結束。

至今,人們還不知道究竟是為何突然導致了泡沫的破裂,而當時的歷史資料中也少有相關的敘述。而一位蘇格蘭詩人、作家 Charles Mackay 形容鬱金香泡沫是:「大眾的 集體瘋狂 而引發的 醜聞。」

小小一朵花,竟然能讓整片歐洲大陸都為之瘋狂,甚至引發了一場金融風暴。

歷史的片段盡顯人類的怪誕,將之當作故事一笑而過之後,卻又恍然想到學過經濟學的都知道,我們架構出來的理論、公式,大都是建築在「理性人類」的基礎之上。

而這樣不加掩飾的瘋狂行徑、慾望驅使所為的瘋狂,卻是課本之外再真實不過的「世界」。
  • 198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8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