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電動車最大市場,也是電池最大生產國,更是磷酸鋰鐵電池的霸主,因此催生出了電池進化的可能。福斯汽車 2020 年砸下 20 億歐元重金投資電池廠國軒高科,看來是押對寶了。昨天國軒高科發表新的磷酸鋰鐵電池,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來到每公斤 212 Wh,預計 2021 年底開始量產。
國軒高科表示這是目前業界能量密度最高的 LFP 電池,關鍵在於他們成功運用矽化陽極,以及預嵌鋰(pre-lithiation)兩種創新技術,讓他們的 LFP 電池能量密度大幅超越目前市場主流的 160 Wh/kg。
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1/25/lfp-battery-record-high-density-catl-new-factory/
一、原本預計在貴州蓋廠衝產能,藉由五龍關係進入,但沒有取得如同中國的44%補助,所以抽離了貴州的擴廠計畫,這部分大概有20億的部分,轉為五龍公司債,由於五龍經營不佳,所以於109年在台法院申請假扣押,凍結與五龍250000股的部分。(所以減資的部分主要都在處理這一塊)因為五龍公司營運不好,一直被市場調降,但因為沒有確實....但目前是沒有現金上的損失)
二、每年產能的費用,每年需要2-3億,所以增資的部分要維持這部分資金挹注,目前有二到三家廠商已經從試產即將進入量產。
(電池製成分為四個階段)
減資的部分主要有兩個原因,可以讓公司保有可以私募資金的權利,如果打入全額交割股會有許多的不方便
接下來會推出一個監控機制於七月實施,由於目前有21-22家廠商在跑電池製成流程,目前有八家在第二階段,讓大家可以知道 目前有哪些公司進入哪個製成,但由於德國 美國大廠簽署保密協定,還不能公布,目前市場尚有在討論電動車電池、儲能的廠商,裡面有75%都是立凱的廠商。
電池的規格如果需要做產線更改有點難,所以LG湯淺的規格已經到第三階段,接下來有15年的鋰鐵電池汰換鉛酸電池的時間。
三、因為德國兩個大廠希望在2025年進入量產,於2024年準備好,往前推兩年讓產能符合十萬盾基本需求,所以會有擴廠的計畫,目前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自己募資蓋廠,第二個是與公司合作,第三個是授權公司的方式,所以2022年對於立凱來說很重要,但目前這個部分還需要2-3年見真章。
另外董事會結構,主要是因為七席董事裡面四席獨立董事,為了確保公司中立性,所以獨立董事無法持有股票,為何董事會不能認購股票,是因為獨立董事法律上限制無法持有股票,另外這十五年張盛時已經盡可能認購。
增資的部分主要是支持下年度的公司發展,但公司資金周轉也是足夠的,但為了也讓大廠不擔心財務問題,私募資金只是想當備案,如果前面現增不順利,可以讓一些客戶在這部分來私募,但大廠商為何不敢進來,是因為有保密條款。
這是今年去參加股東會聽到的內容
提醒:本文僅為個人操作記錄與心得分享,請自行判斷謹慎評估風險。
吳馬克談理財。運動。美食 wrote:
今天聽完股東會,對於(恕刪)
一:五龍部份基本上早已經黃了,不用期待拿的到錢,能拿到算奇跡。而是張聖時遲遲不願對散戶股東交代清楚。
二:董事長本人不能認購增資?可能是我才疏學淺?又透過何種管道籌錢認購?然後又賣出?左右手?
三:擴廠產能需要錢的部份,怪哉!!
若真有100%把握,何不直接銀行聯貸個50~100億台幣?產業前景大好,儲電系統,電動車等等的,市場估值不是喊千億美元以上?20家以上的合作案,又有號稱大咖,又簽保密協定。
光蓋廠以歐美的法規大約要12個月以上的時間,加上裝機量產差不多要18個月左右。10萬噸產能,最慢不就是在2022年就開始選地?
這次的減資不應該,頂多解讀是為了可以無限循環增資?
股本小,有利炒股?
台積電股本大,還不是會飛上天的大象!
20多家電池廠?有點浮誇!電池廠進入門坎極低?最後能主宰市場的又剩幾家?中國例子,倒了好幾百家,能留下的只剩那幾家!
中國市場可以說是進不去了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