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right87 wrote:
高風險收高利息,才能...(恕刪)
其實就像wright87寫的,這是銀行的基本思考。但可以再進一步看,數字的觀念應該是:
假設銀行目標今年總資金1億元,要放出去,希望可以獲利1000萬,
這個時候,銀行要先解決放出去一億元這件事情,再來思考獲利(跟很多公司討論營收跟獲利的問題一樣),
規模第一位,獲利第二位(當然,很多公司有營收瓶頸時,會反過來思考)
所以,大戶一定是大家喜歡的,在銀行實際操作的基本策略會變成,
先找幾家大家的借他1000萬,假設是六家吧!平均利率可能在8%左右,
銀行求對方借的可能是2%多,真的缺錢來跟銀行談的可能是12%(台灣借錢真的算便宜,你看大陸利率會嚇死你)
所以,它已經借出6000萬,預估今年會賺個480萬(實際不是這麼簡單算,但為了顯示概念)
剩下的4000萬,很清楚為了要滿足520萬獲利的目標,只好找風險高的,利率可以賺多一點,這時候剩下的就要找可以接受13%的這個族群(這個問題其實有點複雜,不全然都是銀行有沒有膽量的問題,跟我們的法令政策及管制其實比較有關)。
上述其實是最理想的狀況了,因此,銀行會將多數資金先放款給相對安全的客戶(6000萬那群),然後再來處理風險相對高的族群(4000萬那群)。其實,銀行利率的風險概念是建構在這個部分。將放款的總體風險維持在合理的範圍,所以,放一部分風險低的,放一部分風險高的。
但實際上,台灣的金融業有一些問題:
1.台灣政府管太多,把銀行看成不是私人企業,在希望你賺錢之前,最重要的是希望你不要賠錢,所以,出現上面的結果(他想放給你,但為了要放你這筆,它可能會被主管機關刁到死,所以,有些銀行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為了放你那筆50萬,如果真的發生意外,主管機關會事後諸葛亮,一直刁他們内稽內控,那些成本遠高於你的50萬)
2.台灣到現在還是錢淹腳目,不流動的資金太多,所以呢!很多銀行在上面的案例是,他目標總資金是1億元,但你真的要放2億,獲利1000萬,也是可以被接受的。所以,很多網友說有錢人比較容易借到錢,這件事情國際皆同,但台灣的銀行確實更傾向借錢給有錢人,這點你從台灣銀行獲利上升但資產報酬率下降就可以發現,簡單說,不太願意承受風險,而可以放貸的總資金很多,所以,更膽小一點。但要說一句公道話,其實,銀行從業人員有使命感跟抱負的也很多,但第一點常常會壓死人,畢竟,窮人的問題是沒有太多信用佐證資料,出問題了是銀行判斷有問題,但有錢人有很多佐證資料,銀行很容易跟主管機關證明,它們流程沒問題,有問題也是客戶騙他們,或是它們檢查的不夠仔細,這跟前面放給窮人的邏輯是完全不同的。
antonychou wrote:
——————————...(恕刪)
3.所以看到antonychou提供的資料,不要傷心也不用介意,通常會有這種專案的,(1)這家銀行很膽小,放款離目標差很遠,病急亂投醫(2)有某位好高高層突然想到這個奇妙的點子或是抄襲總公司的點子(3)其實是要找一群優質客戶。前面兩點不用管它,第三點其實是有其他獲利管道的銀行很愛的,重點不是借錢給你,重點是我們想要找到一群有高資產、願意承受風險的客戶(自己有一定的財富能力,同時,不排斥透過貸款或相關工具做更多的投資或操作),就算不用借錢給你,我可以推銷其他理財工具給你。這種銀行算是很努力在經營的,但這也算是台灣規範下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如果去注意看台灣銀行的獲利來源,有一些不是靠借貸喔!是靠其他東西在賺錢,跟我們刻板印象中的銀行不太一樣。
nickola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