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堵海外上市,證交所出招
就決定以企業上市這題材來聊聊:
首先我們要瞭解的,
企業上市的目的在於籌資,
企業要擴張、要成長需要資金,
而企業不可能全靠銀行貸款來應付龐大資金,
此時企業要籌資有兩個方式,
一個是上市、一個是發行公司債,
(關於公司債鄙人打算留後續再談,也是很有趣的話題)
那麼為什麼證交所要防堵公司"海外"上市呢?
雖然新聞內容美其名是說要讓母公司股東更加了解公司情況,讓財報更為透明,
但說穿了,證交所只是眼紅公司在海外上市而已,
你要知道一間企業上市,
所帶來的邊際效應有多大,
輔導上市的券商、大股東炒慶祝行情、吸引各路投資人進場,
證交所也能賺一筆上市費,
但這肥肉卻讓海外券商與交易所拿走,
台灣證交所只能眼睜睜看著台灣的大企業出走,
影響他們的年終獎金,
(證交所董座年終獎金,有興趣者可以查看看)
那些證交所董座當然不爽。
但問題仍在,
台資企業為什麼不想在台灣上市?
答案很簡單:因為籌不到錢,
鄙人認為原因有三點:
1.制度問題:
企業在台灣生存不容易,除非有政府的目光,否則光是跑行政程序就不知道要多久時間,而且台灣法規制度落後,許多新創公司無法入台。
2.現實問題:
肯參與市場的年輕投資人越來越少,不然就是沒錢,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沒有新的活水,只能吃老本。
3.ETF當道:
雖然鄙人也鼓勵買ETF,但ETF對於新創公司來說是很傷的,懶得研究公司基本面的人越來越多,全都改買ETF,而台灣ETF標的內容多以權值股為大宗,新創公司無人投資。
台股邊緣化的問題,雖然已經有學者提到多年了,
但問題從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鄙人可以預測的是,台灣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企業必須靠併購來增加手頭上的資源,
或著是小企業只有技術而缺乏資金,而被大企業買下,
中小企業的數量會減少,大者恆大。
去香港、大陸上市,仍會是台灣企業的主流,這不是能輕易防堵住的,
尤其A股納入MSCI後,大陸股市將會是國際投資人的新焦點。
venginton01 wrote:金錢是重要沒錯,不過人生還是該有些追求才是...
坦白說,你說了一堆...(恕刪)
我10年前離開職場開始我的理財投資人生,為了價值投資而學習會計,學習閱讀財報,學習各種金融知識,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這些到底能不能轉成金錢,其實就是想要學會這些,想要探索金融世界,進而去理解整個世界。
知識都是需要累積的,由點而線而面,假如一開始就以能不能轉成金錢為出發點的話,那可能很難堅持下去,因為這些東西沒有深化到一定的程度,也是很難用來賺錢的。理財投資也是如此,會計、財報、經營數字等等的這些"硬"知識,很花時間,也很枯燥,重點是很難轉換成金錢,充其量就是讓你用來選股而已,而真正能讓你賺錢的,卻是經營分析、產業分析、公司發展、趨勢等等這些"軟"知識,或是人棄我取、人取我棄等等這些心理層面的軟知識,這些都是要長時間的涉獵多元知識才能慢慢建立的,假如建立在金錢對等的角度來評估的話,那這些可能都是廢物。
柴犬君 wrote:
鄙人對於陸股仍在研...(恕刪)
柴大見笑了 ,我來分享下為何我重壓陸股ETF(2016/6-2017/7月陸續進場布局完成了),最重要的只有兩點
1. 基期低(能讓我睡的好),個人判斷陸股位階在這顆金蛋的 A1,或B3(底部區 空間大風險小,時間上 我可以慢慢等)

2. MSCI未來會引進越來越多的全世界資金
我寧可低檔進場重壓,守株待兔,等待波段大利潤,時間是我最不介意的 幾年很正常,賣點等再次陸股大媽瘋了 再慢慢出場就可以了!
PS:
個人認為6205是買原型現貨的 很不錯,不配息也代表會複利累積績效
我個人是買槓桿型00633L ,但這是屠龍刀 若不是買在底部容易砍死自己,目前點位不建議進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