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gstand wrote:可惜越冒險越窮,這...(恕刪) 把咖啡,沒用的奢侈品,出國玩的$$省下來,一個月多存一萬,一年"僅"投入12萬。被動投資長期平均報酬至少有5%,這樣30年,也能有一千萬用來退休了。真到需要很多的資金才能有高獲利嗎?
sgxm3 wrote:把咖啡,沒用的...(恕刪) 因為窮,所以窮人心態上才會選擇速成高風險的方式搏一把。但是這樣的理財策略往往讓窮人血本無歸,背離了理財的目的。其實我們這種一般人更應該遵循巴菲特的建議,投資低成本多元分散的指數基金,把時間精力拿去增加職場競爭力才是。
pigstand wrote:因為窮,所以窮人心...(恕刪) 但是我看你也花了很多時間在股市上,在01上看到你發文的次數也不少,怎麼感覺你沒有把時間拿去衝刺自已的事業被動投資不是放著不理它,假裝沒有這件事嗎?但看你好像常常追踨每個星期,每個月的獲利績效,你都這麼努力追踨績效及在01上發文了,不如花時間去主動投資,研究財報之類~這不是更有意義嗎?我這個主動投資者發文1000,你這被動投資者發文700,看起來好像沒有比較不忙~~~
Acer_kewei wrote:但是我看你也花了...(恕刪) 發布績效又不用像看財報做分析一樣花時間,每個星期五把大盤加權報酬指數更新一下,只需要30秒;至於個人的投資績效,只要把兩檔ETF的收盤價,港幣跟美金的匯價輸入,只需要一分鐘。在在都比不上你花在看財報,分析趨勢所花的時間成本。話說回來,有你這位價值投資高手在,我更不用妄想自行主動投資可以獲得比被動投資更好的績效。我若進行主動投資,豈不為你的績效錦上添花,你說對不對啊?對了,關於投資大師巴菲特推薦一般投資人長期投資指數型基金,你有沒有什麼看法想提供的?我先替所有投資人謝謝你的建言。
逆游向上的小魚兒 wrote:詢問一個問題,那在...(恕刪) 他不可能高檔出脫的,只要他出脫就是自已打自已的嘴巴,所以他會選擇一路持有到底,了不起就是三成現金,七成持股,高點會出一些,保留核心持股,說到這,他好像也是有用到主動投資者常用的資金配置~~~
pigstand wrote:發布績效又不用像看...(恕刪) 長期打敗大盤的方法其實是有的,巴老會有這樣的言論其實基本論點就是,當投資的資金趨近於市場模規,那最終投資績效就是和大盤差不多,不會超過大盤,尤其是你的投資組合愈多,組合中有愈多和大盤指數相關性很高的股票,那最終你的績效是無法打敗大盤的,尤其是買賣太過於頻繁會被扣手續費及交易稅。一般的基金規模很大,以台股而言,如果你的基金規模超過一仟億,你的投資組合中有可能沒有台灣五十成份股嗎?如果有,那績效了不起就是和大盤相符,如果每一季的換股操作是失敗的那額外的手續費和交易稅是讓你輸大盤績效的殺手。知道了這個道理後,你還沒有辨法打敗大盤嗎?打敗大盤的其中一個方法之一就是單一的持有某一類的股票,那一類的股票那一年表現超過大盤~方法二就是不要從年初到年底一直持有股票~~剩下的自已領悟吧,都教你兩樣了,再教下去我就沒辨法混飯吃了~~
買被動型 ETF 基金,那是 ETF 本身被動,不是投資者被動。所有的投資都是主動選擇的,沒有什麼鬼 被動投資,除非不省人事,財產交給信託公司代操。說被動投資很好笑,明明自已主動挑時,挑 ETF 在買,那來的被動。所花的時間也沒比較少。光是去追蹤綠角的紙上作業投資文章,還要參透那些東拼西湊有利的歷史片段造出來的投資比較,花的時間我應該老早就已經看完 10家公司的財報了。我買富邦上証,算被動嗎?買富邦上証,跟買 0050, 買 VT, 差在那里?為什麼買 VT, 0050 才叫被動投資,我買 上証不算嗎?說穿了,還不是都是股票一隻,看不出跟台積,鴻海差在那里,也沒有比單買 卜蜂好啊。上面有人說,peter lynch 也鼓勵人買 ETF, 有嗎? 請問出處? 為什麼我看到的文章訪談,peter lynch 一再強調 散戶跟專業人士的投資能力,在資訊化的時代,已經可以沒什麼差別了?peter lynch on bloom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