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不知道如何投資?就從最簡單的現金流開始吧!


Konbini 711 wrote:
我每個月底會在電腦上用EXCEL記下投資帳目下的所有資產現值(包括股 債 現金的比率)
我可以很容易跟上個月(或過去某時期)比較 資產內容跟金額變化的情形 來做必要的調整...(恕刪)


大推+1...

denny_kf wrote:
基本上, 我認同樓主的現金流概念, 我也認為對多數人而言, 從將來事後來看, 恐怕也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有些作法我則不認同, 例如以比重過高的高息債券, 以及不計較未來本金減損的觀念, 這其實都是很危險的.
不管是債券或股票, 都不應該一開始就追求過高的息率, 因為以正常的市場效率而言, 過高的息率,
有很大的機會會導致投入資本的逐漸減少, 而隨著資產減少, 未來的配息金額也必然逐漸下降, 雖然息率看起來還是很高, 於是在規劃時看起來很理想, 你可能以為只要1000萬就可以規劃未來的生活, 但最後卻發現, 本金減少了, 配息也減少了, 面對只會上漲的物價, 你開始擔憂了.

正確的作法是反過來, 要追求資本與股息都會成長的現金流, 才能保障你的未來.
國外有許多人為了退休規劃的投資, 重視的都是這個點, 過高的息率, 可能意味著配的比賺得多, 也意味著未來成長空間有限, 反倒是低於3%的股息率, 意味著未來的股息提升空間, 比較受青睞. 眼光放遠一點, 不要被眼前只能看到的那一層糖衣給誘惑了.


+100

我覺得開板樓主是理專...

月配息絕不是好標的

月配跟年配 有形跟無形的成本就差了12倍(一個一年算1次,一個12次,以為是免成本喔)

全世界也只有呆灣人跟日本人愛這種產物(難怪2個國家都那麼慘,因為腦子不清楚~貪圖小利,殊不知人家要你的本阿)
無意筆戰 既然 CC1311 您提到我了 我只好出來澄清並分享不同的想法.....

我覺得開板樓主是理專...
在去年另一個版也有人說我是基金從業人員 我因而自動消失一段時間....
我曾在知名的日本公司上班 40歲公司關廠移到大陸以後 我不想再當上班族
由於我喜歡投資股票 過去投資收入所得甚至也比薪水多 我決定當個自由的投資人 這是我現在的身份
我不再有固定收入 必須分散風險 於是除了股票以外也開始投資股票型基金跟債券型基金
2008金融海嘯過後一段時間 我發現投資股票型基金大多慘賠而債券型基金卻支支賺錢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債券長期投資總是賺錢(請注意 這是個人想法)這是我推薦債券基金的原因
我有了一些想法以後 用它們月配息的特性來創造現金流 做資產配置 也分享給大家
有些朋友以為我僅僅看到月配息就拿來推薦 其實如果不能幫我賺錢 就算日配息我也不會買
我的理專通知我下個月有富蘭克林的投資座談會 就是在餐廳請你吃自助餐順便推銷基金的活動
關於債券基金長期投資會不會賠錢……到時候要跟他們來切磋一下


月配息絕不是好標的
這一點我尊重您的想法 對股票 期貨 選擇權的高手來說 月配息的債券基金的確不是好標的


月配跟年配 有形跟無形的成本就差了12倍(一個一年算1次,一個12次,以為是免成本喔)
我在網路銀行存定存時 它讓我選擇年配息或月配息 利率都一樣 並沒有因為月配息成本高 利率就低一點
現在月配跟年配只要在電腦上設定就可以 我不認為成本有什麼差別 基金公司靠管理費就賺飽飽了



全世界也只有呆灣人跟日本人愛這種產物(難怪2個國家都那麼慘,因為腦子不清楚~貪圖小利,殊不知人家要你的本阿
原來在您眼中 買月配息債券基金都是腦子不清楚的人啊
雖然您認為我腦子不清楚 不過月配息債券基金有沒有幫我賺錢 我倒是清楚的很
從去年6月到今年6月我定期定額投資聯博全球高收益(共10000單位)跟景順新興市場債券(共2000單位)
成本約250萬 (11/23)現值263萬 另外已領配息15.5萬 現在每月還可以領1.3萬 這兩支基金從7月開始我就沒有再投入資金 我把它們的配息拿去買另一家的新興市場債 因為雖然高收益債配息高 但是其實新興市場債過去的總績效比高收益債還要好 另一個換標的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經理人犯錯(為了個人績效去重壓少數國家或公司債券而造成虧損)


附記
1.2012年冬季號花旗銀行家有這樣一篇文章"除了配息率以外 您需要知道高收益債的事"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跟花旗索取(應該不會小氣不給吧)
2.現在新興市場債跟高收益債都不便宜 想投資的朋友請審慎思考自己的投資策略(等待也是投資
非常重要的策略之一喔)
至於我投資的聯博全球高收益(共10000單位)跟景順新興市場債券(共2000單位)
在未來一段時間我都不會賣出 一直每月領息領下去看看會怎樣......
3.下個月跟富蘭克林的座談會之後 有不同的收穫再跟大家分享
4.在我的另一個實驗場(請參考開版文) 總共投資9個月 現在結果如下
債券型基金:德盛安聯四季回報債券組合基金 +3.23%
股票型基金:統一大滿貫基金 +2.07%
雖然報酬比定存好 但我發現規劃有暇疵 可能會在明年提高每月投資金額跟更換標的後重新來過
5.風險跟獲利成正比 我的策略就是用適當的風險來換取適當的報酬
在風險較高的股票市場就選風險較低的定存概念股
在風險較低的債券市場就選風險稍高的新興市場跟高收益債
今年到目前為止我覺得報酬還可以 ……我對報酬期望沒很高啦
朋友们 您的投資策略是什麼呢?

Konbini 711 wrote:
...
朋友们 您的投資策略是什麼呢?(恕刪)



很多人都直指高配息基金是賺息賠本的交易, 但以最熱門的聯博高收益債好了, 如果持續拿本金來配息, 維持高利率, 早就該清算了, 還能存在10幾年? 更別說這期間要經歷多少次景氣循環, 系統性風險的考驗, 許多股票都垮了
我不知道買月配息債券基金的人腦子清不清楚, 但如果事情傻傻的做, 能持續賺錢, 那這方面傻一點有甚麼不好

====
個人投資策略是
1. 月(季)配息債基: 有全球債, 以富坦, Pimco總回報為主, 搭配新興市場債, 固定收益與高收益債, 目前是投資主力, 每月投入約2~3萬, 報酬從2%~1x%都有, 最高的是新興市場債
2. 股票型基金: 目前比例最低, 主要任務是和債基互做停利後資金的轉換, 投資區域在中國和亞洲, 定期定額少, 大多是高收益債基停利部分轉入的
3. 台股: 資金大多還在定存等機會
4. 外匯: 美金是拿來買基金的, 這個月開始買南非幣, 不過資金比例不高
Konbini 711 wrote:
1.如果要每個月有5萬可領 靠定存要接近5000萬(太遙遠) 高收益債則不用1000萬(比較有機會)(不考慮配息調低的情形 無論如果它們配息都比定存高)
如果我每個月可以領5萬 就可以有尊嚴地過生活(不用跟他人伸手)
當我走了也不用考慮它的淨值剩多少 沒人規定要留1000萬給小孩當遺產


光這段基本上就值得好好商確.....免得誤導眾多網友

不看淨值基本上就是有問題

左手配右手
基本上, 我認同樓主的現金流概念, 我也認為對多數人而言, 從將來事後來看, 恐怕也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有些作法我則不認同, 例如以比重過高的高息債券, 以及不計較未來本金減損的觀念, 這其實都是很危險的.
不管是債券或股票, 都不應該一開始就追求過高的息率, 因為以正常的市場效率而言, 過高的息率,
有很大的機會會導致投入資本的逐漸減少, 而隨著資產減少, 未來的配息金額也必然逐漸下降, 雖然息率看起來還是很高, 於是在規劃時看起來很理想, 你可能以為只要1000萬就可以規劃未來的生活, 但最後卻發現, 本金減少了, 配息也減少了, 面對只會上漲的物價, 你開始擔憂了.


正確的作法是反過來, 要追求資本與股息都會成長的現金流, 才能保障你的未來.
國外有許多人為了退休規劃的投資, 重視的都是這個點, 過高的息率, 可能意味著配的比賺得多, 也意味著未來成長空間有限, 反倒是低於3%的股息率, 意味著未來的股息提升空間, 比較受青睞. 眼光放遠一點, 不要被眼前只能看到的那一層糖衣給誘惑了.

==================================================================================
+100
我覺得開板樓主是理專...
月配息絕不是好標的
月配跟年配 有形跟無形的成本就差了12倍(一個一年算1次,一個12次,以為是免成本喔)
全世界也只有呆灣人跟日本人愛這種產物(難怪2個國家都那麼慘,因為腦子不清楚~貪圖小利,殊不知人家要你的本阿)
不對單一"商品"做評論,而是針對"架構"
每個商品都有賺有賠,針對單一商品討論是沒意義的
月配息基金這種架構,基本上在起跑點上已經輸了一截



=================================================================================
有網友成本舉期貨便宜當例子...無言

成本,悄悄吃掉獲利的大怪獸
國內一般股票型基金的年度總費用率大約為 1.75%,而指數型基金的年度總費用率大約只有 0.85%。每年約 0.9% 的費用差距對於投資人來說,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指數型G金或ETF才是正途
股神巴菲特9次公開推薦指數型基金

================================================================================
債券跟股票的區別沒人不會分吧
請問美國國債 跟台灣公債也是債劵阿
為什麼獲利率低的可憐
而一堆搶的"高收益債"能給那麼高的"獲利率"
就是因為賭
買的就是二三線甚至四線的公司

高風險享受高獲利

如果是金額較大的定期定額投資(或單筆),可以投資ETF,因為內扣費用較低,不過需要手續費若是金額較小的定期定額投資,可選擇指數型共同基金

現金流概念很好也值得肯定
但現金流是要建立在穩固有形或無形的資產上
總不能吃了芝麻掉了燒餅
回覆這篇文章,我替Konbini 711版主作補充
有幾點前提要說明,後面囉哩叭說一堆沒興趣的就不要看了。還有,寫的不好不要炮我。

1. 不要現在立刻就重壓高收債基金,現在不是時機。

2. 想投資債券型基金就多學習總體經濟的知識

3. 自己學習利用EXCEL作理財工具

4. 有不少人把高收債基金 = 連動債,這是以訛傳訛的觀念

5. 債券與股票最大的不同在於一個有固定殖利率不管企業賺不賺錢,另一個則否。如果放在同一個天秤上
來衡量,買債券基金殖利率如國報酬有6%,表示持有者至少已擁有6%的抗壓性,股票,你不知道從年頭到年尾到底能分到多少股息。

6. 高收債券型基金不能完全看成左手交右手,因為債券有固定利息,即使不在次級市場交易資本淨值也會增加。如果用相同角度來看投資股市不一樣也是把左手的財富交給右手嗎,只不過不是同一個人,投資人自己衡量有多少把握做右手。

7. 如果沒看走眼,過去十幾年只有看過國內股票型基金遭清算的,還沒看過海外型高收債基金被清算。

8. 華爾街投資銀行曾統計過全球各類型債券的平均殖利率是,「6%」,對,請記得6%這個神奇的數字,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市場的投報率經評估低於或接近於6%,就沒有必要冒風險投資。

9. 操作高收債基金不要把它當作是股票來看,要求的是穩定的定存殖利率,不是貪圖價差。

有許多想理財的新手網友,希望知道如何操作,我與版主的理財方式相同,所以願意分享操作債券型基金的方式,交易平台有許多種選擇,如果想要省手續費、管理費可以參閱綠角的文章直接開海外證券戶。
首先,我不認同投資想學會賺錢就必須先受傷的觀念,但是我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不管哪一種理財,想要投資致富必須要瞭解原理,再講技巧,才不會受傷。
以老牌富蘭克林坦伯頓公司債基金來舉個例,這種高收益債基金在過去是被多數國人敬而遠之的垃圾債基金,但是先來看看它的報酬,在台灣設立近17年可是你有查過它按月取息每年光是單利計算都超過7%嗎!(官網都可以查到)那麼17年的7%複利有多少錢? 3.15倍,不是,那它是垃圾及債券啊,風險很高啊,而且跟股市的連動性非常高,怎麼能壓寶這種呢!!賺了利息還賠了本。
最好奇的是,2008年金融海嘯時這些高收益債雖然贖回了一大堆,但是去年歐債風暴時,不但沒有出現類似的大贖回潮,就我詢問的一些特高收益型基金竟然還鎖死不開放申購,所以我們再回頭想想過去十幾年來是不是經歷過1997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千禧年危機、2003年金融危機、2008年次貸海嘯、2010年歐債風暴,至今這類型債券不但沒有像許多的台股雞肋基金遭清算下架,資本還越來越大。
我要先用總體經濟的概念做解釋,咖啡,大家都喝吧,它已經是一種全球生活中都需要的飲料,在期貨市場裡也是大宗軟商品之一,星巴克,一家掌握全球咖啡量20%的公司,有哪一天星巴克也會像百年柯達公司一樣因為某個白癡CEO策略錯誤導致周轉不靈破產,誰知道呢?但是你會因為星巴克倒了就不喝咖啡了嗎,不會,你還是會繼續喝你的咖啡,星巴克倒了干我屁事,但是星巴克倒了它讓出來的市場會不會有金巴克、銀巴克、銅巴克、鐵巴克出冒出頭來搶市場,會,一定會,但是搶市場要有資金,資金的來源只有兩條路,一是跟銀行借,二是發債,跟銀行借,你鐵巴克銅巴克有什麼料來抵押,要發債你鐵巴克銅巴克也不像金巴克銀巴克有個富爸爸背後是Apple、google那麼有保證,人家發債2~3%個個搶著要,你只能發高收益債10%?15%?全世界有錢的金主才會想好吧拿出九牛一毛出來賭賭看,賭贏了賺更多賭輸了也沒差,事實上這些債券即使是垃圾還是可以在次級市場上公開交易將風險轉手(看看我們四大慘業的股票就可以聯想)。
這個重點是,市場的大餅永遠不會萎縮,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全球市場每年永遠有新的企業跳入搶市場,也有不少企業失敗破產,不要被台灣的股市邏輯給圈固,你應當把視野放大想想這麼多家的債券型基金經理人在比賽,即使遇到大利空,我的績效比別人損失少,是不是最好的宣傳,有信譽的國際級的投信機構內控機制至少比國內的盈正案好太多了,全球債券市場總額至少是股票總額的十倍以上,市場那麼大每一家投信購買的債券不會同質性那麼高,如果怕單壓一檔風險太高那就分散多壓寶幾家。
都知道觀念是要買高賣低,但是關鍵的point「低點」在哪裡?但是大家可以去試算一下股票,只要EPS是正報酬的,如果被炒過一波大回檔,換算一下其股價多半會在殖利率6%時有支撐。
舉另一個例子國內知名的旗艦型債券基金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債,以2008年往前推十年的年均化報酬率約7%上下,與「6%」標準相去不遠(沒有以涵蓋近三年報酬作舉例是因為QE量化寬鬆貨幣拼命灑鈔票,導致過多的避險資金躲進債券裡避險,造成價格過度膨漲,不正常推升價格導致該基金年化報酬率超過2 位數,也加深債市的風險。不信的話可以去看月配型的利息分配額並沒有等幅增加,該檔基金真實的利息年化報酬率約莫在2.7%~3.5%上下市依美國10年期與30年期債券殖利率的均值來推算,過去其績效之所以超出許多乃因為該基金經理團隊善於匯率操作,就是外匯保證金,它們以各國際間的債券當籌碼做交易)。
因為債券是有固定利息收益的,即使票面價格不變,基金淨值還是會成長,但是股票型基金可沒有這個特性,這樣你就很容易區別,債券型基金適合定期定額賺利息,股票型基金適合單筆進出賺價差。
而高收益債基金應該買按月付息的還是買利息再投入型(類似除權)的比較好呢?有個觀念要再次提醒各位,通膨時期,資產為主,通縮年代,現金為王。就以富蘭克林坦伯頓公司債基金來做說明(要選月配息型),查閱其過去十年的淨值圖可以發現,其淨值平落在6.xx~7.xx之間,是不是蠻符合定存的定義,希望本金不變按月取息,而高收債基金有個好玩的特性,所有的基金剛開始成立時其淨值都會呈現下跌的狀態,但是配息率剛開始都相當高,有些甚至超過兩位數殖利率,逐步降到6%左右,因為所有的高收債都會從淨值裡貼息給所有權人,不管公開說明裡有沒有寫清楚。這一段期間平均來說約莫耗時三年才會回歸市場機制,索性就把它當作釣魚吧!否則投資者又怎麼會願意上鉤。所以今年來國內金融刊物一直在猛打高收債廣告的新募集基金,一般來說沒有三年時間我是不會碰,你也不會相信擦鞋童的話吧,我寧願找賣火柴的女兒她還會播畫出美麗的願景。
話說回來,我為什麼會注意這個梗,其實也是無意中在瞭解了總體經濟原理後,突發奇想的去查資料發現的,如果在08年時就發現這個理論時,當就這檔基金有史以來最低淨值去大筆押碼,其資本利得就不講了,就算獲利一倍我也不會賣,因為年利率直到三年多的現在仍舊超過12%,領個2,30年也不過分,這年頭去哪找這麼好康的事啊!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讀者的思辨【經驗法則錯了嗎】,讓我感觸頗深。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海外基金市場裡有這麼一家安盛環球基金管理公司它旗下有一支安盛羅森堡亞太(日本除外)小型企業Alpha基金,這檔基金在2000~2007年間的投報率高達750%以上,在當時是比同類型基金還高1倍的報酬,我在查詢時心頭也震了一下,怎麼這麼會飆得我都沒看到,不過現再講什麼也沒用啦,只是我好奇為什麼這家的經理人那麼厲害,上網google一下後才知道,這家公司的特色是旗下並無一般基金公司設基金經理人一職,而是由創辦人一位教授寫的一組高階程式來作分析決策,目的就是要消除人性的「盲點」就是反經驗法則。在現代資訊爆炸的時代,你沒有一套有效率的程式做分析,很容易就依經驗迷失在各種資訊陷阱裡。
言歸正傳,全球高收益債有70%市在美國發行的,因為有個知名的華爾街「高盛」帝國的市場金字招牌,全世界的企業想要集資幾乎都要向它買單,所以高收益債的價格波動與道瓊或SP500指數關聯性最密切。雖然高收債與違約率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只要美國市場是安全的,就不必太擔心,如果這70%是在歐洲或中國發行,那我就不敢玩了,當你開始要做這種基金投資時只有一個原則買跌不買漲,什麼叫買跌不買漲,當然不是只要跌就買,先前說過,投報率的水平線在6%,以坦伯頓公司債基金來講,統計過去YoY的平均殖利率約在6.35%~6.55%之間,如果每月的配息除以淨值的年化報酬率高於這一個平均值,就是可以買進的時間,如果低於這個平均值就停止買進並觀察,剩下的你就繼續每天馬照跑舞照跳坐在家裡領利息,除非是碰上大空頭來襲再思考要不要分批贖回減少資本損失,至於每個人心中各有一把尺,就看你要訂多少了並按紀律執行。講到這有興趣的新手有沒有想到控制著高收益債的就只要關注兩項變數「淨值」與「利息數」,配息多半是固定範圍的。



附帶說明什麼叫「利滾利」,目前我們的基金管道都是以銀行業為主,大部分定期定額最低限額約在120美元,我概略算過以現在的匯率計算約莫一次投入53~55萬台幣約等同18000美元以上單筆投入該基金,每月即可產出120美元以上的現金利息,同時再申辦一檔定期定額,就叫利滾利,它的效益不但可以有複利的效果,以後還可以讓基金養基金,或者你可以把現金利息轉買其他的基金都可以。
為什麼我只介紹高收益債基金投資不講一般債券型基金投資呢?因為我當你是已經知道了,唯一沒注意到的地方是買一般型債券「不要買按月取息型」,但是如果沒撐到該基金除權息時就贖回,你只有賺取淨額價差,卻喪失了該分到的利息,也就是說如果你是要當養老金時最好是在每年該檔基金配權完後再作贖回的動作,而高收益債基金因為是按月取息型則沒有這個限制。而對於以往理專總是將我們洗腦認為有養老需求的就投資債券型基金,最理想的是你預估退休後每月的生活費是多少錢,從現在起每月就定期定額多少錢,然後等到退休65歲預估活20年就一直領到回老家止,剛好歸零這樣最漂亮。不過廣告是這樣寫,我反問我自己什麼時候我會回老家啊?而且我為甚麼一定要把本金領完,我就不能留點給子女嗎?我用每月取息的高收債基金不是更好,我們都知道最好的投資就是有穩定的現金流,存到一定的時候只取利息過生活,本金繼續生利息,身後還可以留給下一代繼續接棒,大家說呢?
不過推捧高收債這麼多,重要的是分析後面幾年是否還能安全繼續持有,我把富坦全球債以配息型的淨值、配息與美元指數來作比較,看圖可以很明顯,過去的走勢互動情形,未來要留意的是當美國內需及房地產已逐步回升時,只要柏老有意要停止寬鬆政策時,不必等升息,投資債券的資金就會撤出,知名的愛謝客版主有預測時間點約在2014~2015年前後,在此之前如果有高收債基金淨值大跌至殖利率超過8%就是可以單筆買進的時機,最好的觀察就是債券型ETF注意價格及成交量的關係,以及10年債殖利率。


不錯的文章 留一下紀錄...........
imeemnr wrote:
大推+1......(恕刪)
Konbini 711 wrote:
不要一個人拼 ……開始創造屬於你的現金流

...(恕刪)

收下
k8 2021撞爛報廢 ; VW vento 1.8CL 01M原汁未改 2024已拖走報廢了

yuch8663 wrote:
在網路上看到一篇讀者的思辨【經驗法則錯了嗎】,讓我感觸頗深。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了海外基金市場裡有這麼一家安盛環球基金管理公司它旗下有一支安盛羅森堡亞太(日本除外)小型企業Alpha基金,這檔基金在2000~2007年間的投報率高達750%以上,


那麼現在這支基金如何呢?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