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豐金表現不錯。2018: 2.072017: 1.962016: 1.65 (紐約罰款)********本公司暨主要子公司107年12月份業績資料,**************自結稅前*自結稅後*累積稅前**累積稅後**累積每股*****************盈餘*****盈餘*****盈餘******盈餘****稅後盈餘****************(億元)***(億元)***(億元)****(億元)*****(元)兆豐金控********15.80****15.70***311.48****281.54*****2.07兆豐銀行********12.86****10.83***267.68****242.15*****2.84兆豐證券*********0.24*****0.67*****3.62******3.16*****0.27兆豐票券*********2.25*****1.83****30.63*****25.58*****1.95兆豐產物*********0.39*****0.24*****4.69******3.51*****1.17註:兆豐金控107年12月31日每股淨值23.12元。兆豐金 (2886) 早盤股價站回月線,2018年12月自結稅後獲利15.7億元,年增4%,EPS 0.12元,2018年全年稅後獲利281.5億元,年增6%,EPS 2.07元。
Tina6528 wrote:公家的金控銀行股,每季是不是都要提存呆帳費用?而民營的通常是在什麼時候提存呆帳費用?...(恕刪) 景氣好 或 普通時這些提列 都是為了資產品質 確保股價隔年 通常會回饋一些回來不提列呆帳準備 股價還是會一直跌 反而跌更多 如之前新光金為了宏達電如遇到金融風暴就肉包子打狗 回不來有的銀行 甚至回賠到一個股本 或者 擺爛讓政府收了再賣了(原股東權益變0)金融股的特性是 大股東個人持股都非常少
台壽出這種新文稿,看來是有些信心。紀錄留存。*********「聯合」台灣人壽宣布5年轉型計畫。台灣人壽總經理莊中慶形容,2018壽險市場是「打了3節好球,但第4節遭遇亂流」,台壽在亂流中有自處之道,就是要比同業「轉(型)得更快兼轉得更早」。台壽自去年7月率先宣布停售主要通路的台幣躉繳利變壽險,雖然因此有200億躉繳險保費「被同業當寶揀去」。但提前半年「甩油」,在台美利差逐步擴大、各公司海外投資部位又快到頂前提下,割捨眼前的新契約肥肉,不見得是件壞事。莊中慶表示,台壽5年轉型計畫的前提是,「在可以獲利的基礎上」去擴大資產。目前壽險市場多藉高宣告利率「拚」新資金進帳,就以台躉利變壽險來說,給保戶的宣告利率已達2.9%。但取得保費後,投資海外工具的報酬率在扣掉避險成本(2.3~2.5%)後、卻低於2.9%,代表漫無目的的「擴大資產(吸收保費)」已形成越賣越虧,對健全經營是一大挑戰。台壽在大陸業務,同樣不再「只要面子」。台壽在福建的轉投資公司、君龍人壽(台壽與廈門建發集團各持股50%)也將逐步降低「銀行保險」業務占比;目前銀保通路業務占君龍人壽初年度保費(FYP)約70%至80%,但行銷成本相當高。尤其跟大陸大型銀行打交道,必須有其他諸如保管行或薪資轉帳、發卡業務往來,才能「打通」各大銀行的網點,但銀保通路進件「死差益不太足、費差損倒不小」。莊中慶說,做業務真的「不能只要面子,不要裡子」應該要回歸保險本質。莊中慶說,轉型規劃中,台壽保單銷售策略將回歸保障型和長年期保單,並因應未來IFRS17(保險會計17號公報)上路,要避免匯率、利率錯配,及投資資產與保單年期無法匹配情況。像目前業者自市場取得的短年期、如6年期保單資金,到國外可能要找到20年以上的投資工具,才有5%報酬率,這種「以長支短」方式,就是一種錯配。另外,新台灣人壽已經是「連三併」,即中國信託先併購大都會、再併宏利人壽、再併購舊台灣人壽,內部共有3套資訊系統。台壽5年轉型計畫中也包括資訊系統全面更新。中信金董事會去年已通過斥資32.98億元,建置台壽全新核心資訊系統,莊中慶說,新舊系統將分開上線,今年內「新系統」先上線,再花2年把過去3套舊系統,全數搬上來,讓新舊系統完成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