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溫馴一點好了,樓主旅遊中呢~免得又被說好的不靈壞的靈。
其實結局早就註定好了,只是有人不信啊,認為這叫鍵盤俠、事後諸葛。挖經含滿公為,膽喜挖驚洗災.....
今天跟樓主聊一下「期望值」好了,相信很多網友都明白這概念,其實內文裡一直都有出現這概念衍生的疑問,但樓主可能沒思考過,所以回覆網友的話,常讓人搖頭。我粗淺的描述一下。
「買股票當然是認為他會漲才買,哪有想著他會跌的?」
「投P2P當然是認為沒問題才投,難道一百年後有平台倒了,網友再補一句"你看吧,早說了",這不是事後諸葛!?」
樓主,其實你沒有想過「期望值」這個概念,對不對?
先從與你現階段無關的股票來探討。買股票、期貨,都有所謂停利價、停損價設定。既然決定要買這檔股票,當然是看好它,那為何要有停損呢?因為有時候會看錯啊!沒人能做到永遠看對方向,所以要預想可能失誤的狀況,並且控制看錯方向所導致的虧損。
體認到獲利與虧損的可能性同時存在,才開始進一步思考(預判),獲利與虧損各自發生機率多少,並且能增加(或損失)多少數值。透過期望值預判,能評估值不值得投入。(打德州撲克也會用到類似概念)
討論期望值,先從一顆骰子舉例,任意擲骰子的點數期望值為
(1/6) X (1+2+3+4+5+6) = 3.5點。這個公式白話一點來看,就是依照每個可能的機率,乘以該機率發生的數值。
再來從骰子延伸到事件的期望值,這裡偷懶擷取網路上的中學教材,關於事件期望值的敘述:
「事件的期望值」:
在我們作決策的時候,不但要考慮獲勝的機率有多大,連帶著也要衡量獲勝後贏得的「好處」有多少?失敗後遭受的「損害」有多少?
計算前,想先聊一下樓主當初在私募受重傷後,後續對P2P可能虧損的預判思維(我認為是誤判)。
「沒有獲利」與「血本無歸」是完全不同的狀況,當初我之所以認為不划算(應該不只是我,很多人都這樣想),是因為爆雷對樓主而言,不是「該平台獲利為0,本金無損」,而是極大可能演變為「該平台本利歸零」。當發生這種情況,只要隨便爆雷一個平台,其餘平台的一年獲利也補不回來,這還不包括投資其他標的的機會成本。
假如爆雷只是「該平台獲利為0,本金無損」,即便有40%爆雷率,頂多只是拉低報酬率。
舉數字實例好了。
假設樓主最初認為年報酬10%是合理的P2P投資收益,兩千萬分投10個平台,分散風險,有爆雷也不致於全倒(這是樓主當初說的話),我們假設預期爆雷率剛好是10%,10個平台有1個爆雷。
這裡就有2種情況:
(1)獲利為0,本金無損:
期望值是0.9 X ( 1 + 0.1 ) + 0.1 = 1.09。
也就是年報酬率只有9%,略低於預期合理報酬。
假如樓主認為10%才值得投資,那麼P2P平台平均年報酬應該至少要11%才值得投放,公式如下:
0.9 X ( 1 + 0.11 ) + 0.1 = 1.099
年報酬為9.9%,接近預期的10%。
但當預期爆雷率為20%,P2P平台平均年報酬至少要拉高到12.5%,才能達到預設的10%報酬率,公式如下:
0.8 X ( 1 + 0.125 ) + 0.2 = 1.1
在本金無損狀態下,所承擔的預期爆雷率愈高,平台的帳面報酬率也要更高,才值得投放,否則是錯估,是失誤。而下一種情況是更可怕的失誤⋯
(2)獲利為0,本金歸零:
10%的爆雷率,10%的平台報酬率,期望值是0.9 X ( 1 + 0.1 ) = 0.99。也就是利息沒賺還倒虧。
假如樓主認為10%年回報率才值得投資,那麼P2P平台平均年報酬應該至少要22%才值得投放,公式如下:
0.9 X ( 1 + 0.22 ) = 1.098
年報酬為9.8%,接近預期的10%。
但當預期爆雷率為20%,P2P平台平均年報酬至少要拉高到37.5%,才能達到預設的10%報酬率,公式如下:
0.8 X ( 1 + 0.375 ) = 1.1
寫到這裡,也不知道樓主是否看到睡著了。粗淺寫一點觀念,分享交流,有錯也歡迎網友指正。
假如樓主想問,我怎麼可能知道爆雷機率,我最初就不認為會爆,又哪來分析百分比。我只能說⋯
這就是功力不夠啊!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趨吉避凶,有些人總被坑爹坑娘?分析不足、評估不全面、思考有缺陷,不管什麼理由,最終都該體認到觀念精進的必要性。
真實情況當然複雜得多,投放金額不會均等,利率不會均等。但預判觀念的大方向是不會變的。
從第一個爆雷發生,你就應該意識到自己低估風險,當預判爆雷率從0上修為10%或20%,P2P平台帳面上的報酬率就顯得不夠吸引人,這時就該修正策略。然後你坐等第二爆、第三爆,到現在第五爆。
停損就是這樣,沉沒成本先忽略,一切從現況開始評估。知道,不一定能做到;但不知道⋯就等著被做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