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體積大,容易破損,包裝和運輸都不易,只能採海運方式,設法降低運輸成本..從面板廠出貨,最後整機到達消費者手上,通常要花4~6個月的時間. 面板廠供給和市場需求之間,有4~6個月的時間差,廠商不容易準確預測半年後的市場的景氣和實際需求,難免失準. 須依賴存貨庫存當緩衝,來調節.
短期幾個月的供需失衡,或淡旺季銷售落差,可以藉著存貨庫存水位的調整,降低衝擊.彩電廠如果過度壓低存貨水位,逞一時之快,砍單逼面板廠降價讓利,有時反而會害自己在幾個月後反嚐惡果,
存貨水位降的太低,訂單來襲時,組裝產線只能加班趕貨,甚至浪費更高的成本,空運補貨.把之前從面板廠壓榨到的利潤,都浪費在暴增的人事和運輸成本裡.
以目前5月日韓彩電廠,仍在積極備料情況來看,彩電廠應該是預期今年歐美感恩節和聖誕節的買氣會不錯,
pqaf wrote:
前幾天57台世光剛唾棄過群創,昨天58台非凡再踐踏過一次...這兩個節目收視率還蠻高的,應該可以幫忙洗掉很多持股信心不足者,阻止融資水位繼續上升....(恕刪)
恩我也是覺得電視怎麼說不重要, 跟著大戶走絕對是對的, 但現在誰是大戶誰是對的還很難說, 畢竟股票有人賣就有人買.
不過我也覺得這樣一報真的能洗掉更多想搶短的人.
另外對於"借券"還不是很懂, 電視說外資借券, 但是還沒賣, 這個我就不懂了.
1. 如果借券是還沒賣, 那現在外資更不應該現在賣現股阿, 應該是把股價炒高, 再賣現股同時賣借券, 這樣不是賺更多
2. 如果借券的同時就已經賣了, 這樣外資一直賣現股, 還有放空方消息, 想讓股價跌, 不是比較合理. 不過也代表這些券已經變成未來的多方支撐了.
有人可以幫忙回答嗎?
若是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就交流
目前顯示技術很多 LCD、OLED、QLED、QLCD、microLED
microLED:
主要是以Apple為主去開發,當然Sony也有進行,這技術我只能說有很多瓶頸、目前有些關鍵材料真的超級難搞
至於是哪些關鍵材料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研究,自己去看專利可以看出來,這我就不多說了,所以這技術還有得搞,就算做出來還有後續量產產率問題,會先應用在小尺寸,大尺寸就先別想了,Sony有做出超級大尺寸,但是技術不一樣,一台要價新台幣180萬,會去買的我想不是土豪就是神經病。
OLED:
主要是以三星為主,目前全世界就三星有能力量產且達到一定的良率,若是良率再往上拉,OLED的成本還會再下降,但是OLED只會用在
2~4年就要更換的3C消費產品(常使用),原因大尺寸成本高、良率也是一個問題、成本更不用說了。OLED還是會繼續存活下去,除非是microLED都準備好了。搞一個OLED廠一條產線就要花台幣1300~1400億,設備另外算大約要300~400億,目前中國三個廠商一共要搞四條投了8000億左右,只能說這是國家級的投資,其中京東方要搞兩條。
LCD:
目前最成熟的技術、各家有各家的優缺點、至於有哪些優缺點有興趣就自己去研究。就群創或是友達來說設備攤提折舊都會,加上之前過去殺價競爭的結果讓各廠血流成河,所以應該不至於在跟之前一樣,至於有些是調報告說漲價接近尾聲是正常的,面板報價也不可能會一直漲,是要漲到天花板去大家都買不起TV嗎? 漲價會漲到一定的程度,接下來就是會有漲漲跌跌算蠻正常。
至於QLCD或是QLED個人認為還有一段路要走
目前QDOT的技術上顯色確實很優異,但是問題在於是使用Cd(鎘)才會有這麼優異的表現,歐盟都為了這件事還在吵,主要是因為RoHS、目前使用這技術QDO有含Cd在電子電器設備上只會豁免到2018年6月30日,之後就會禁止。QDOT最有名的兩家是Nanoco 及QD Vision,其中QD Vision主要是以Cd為主的量子點(這家公司已經被三星併購了),而Nanoco以非Cd為主,但是效能比不上Cd,所以QDOT我認為還有一段路要走。至於三星QDOT有沒有用Cd這我就不知道了。
看完這些的技術未來3~5年內手機的面板我想LCD應該會逐漸被OLED吃掉市場,但是大尺寸來說應該還是以LCD為主。
1. 如果股價是$200,現金增資比較有意義,現在股價貼近票面,增資拿不到幾毛錢,只是讓股本膨脹,稀釋獲利.
等明年群創現金多了,說不定還打算減資瘦身.
2. 群創長短期債務,今年進入最後的還款期,手上現金是比較吃緊,但應該還撐得過去,明年無債一身輕,不需要增資籌錢.
3. 群創早已表明了短期沒有打算在國內進行重大投資擴產,不需要籌措資金,群創要回到10年前的群創模式,擴大組裝代工版圖,這部分的投資額很低,不缺那幾毛錢.
4. 國內銀行團爛頭寸一堆,只要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大爺只要開口,要700,銀行團給1000..放款利息也只有2.1~2.5%,便宜的很.
不需要靠增資籌錢.
大家每周應該都會接到好幾通,銀行理專打來,拜託你借錢的行銷電話.
內文搜尋

X